原油期货下跌原因
⑴ 目前原油下跌原因
从心理角度上看,中国因素的确对油价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原油消费国。但是从技术层面分析,对油价几乎没有影响。其实,市场已经把该负面心理因素考虑进去了。油价自早前的60美元跌落至现在的45美元,并且现在已经在每桶45美元左右浮动。这说明无论中国发生什么都无关紧要。
当然,如果中国股市再次大跌,这会从心理层面带动油价下跌。如果中国市场稳定,那么油价则会反弹。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Tim Mulholland:市场最负面情绪是对中国经济担忧
第一,中国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巨大。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下行,这会造成原油需求严重减少。这是现在市场感到最负面的情绪。但当然这是否属实,还有待验证。
第二,令油价下跌的因素是原油产量过高。这从根本上造成伊拉克、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出口增加,特别是布伦特油价相比美国WTI轻质原油价格价差增大。一旦两种油价价差继续扩大,原油生产和出口等市场供应过剩情况便会成为影响油价主因。当然,对中国原油需求减少的预期和情绪,也令油价走低。
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交易员Scott Shellady:油价下滑凸显目前经济通缩
首先,是因为原油市场目前过剩局面严重。对于大宗商品市场而言,中国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中国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原油供应过剩部分是由于美国产能达到历史新高,沙特产量也创新高,伊朗即将增加出口,加之美元走强,这些都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走低,这里的确因为中国经济放缓,但我认为美国经济表现不佳也是原因之一。需要密切注视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因为大宗商品走势往往是个信号,可以反映出未来半年的经济走势。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原油和黄金,预示着美国经济依旧没有通胀。油价下滑,恰恰显示出现在面临通缩。
⑵ 为什么原油期货会跌破零
油价跟着原油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原油又和原油期货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原油期货的下跌,势必会影响国际油价的下跌!此次油价的下跌,普遍认为是沙特和俄罗斯的减产谈判破裂,沙特大打价格战,大幅度降低原油价格而引起的!再加上疫情的全球性影响,使人们感受到悲观的情绪,进一步加大了下跌的预期!在InterGroup看一下,帮助到您的话,往采纳哦
⑶ 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原因:
1、供需失衡难振
此次油价大跌的主因是全球原油供过于求。一方面各大产油国加紧生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压制原油需求。
2、欧佩克开打价格战
石油输出国组织11月27日宣布不减产,该消息出来后加速了油价的下跌。欧佩克的原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该组织一直在原油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自2011年欧佩克决定将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这个限额一直维持至今。但随着非欧佩克国家产能的上升,欧佩克的话语权日渐下降。法兴银行指出,未来油价进入一个新时代,不再由欧佩克或沙特,而是由价格来决定市场的供应。
3、北美页岩油的崛起
美国页岩油气的开发改写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新篇章,提供了生产一个全新的能源来源。油价的走低将放缓页岩油气在其他国家的开采。但未来美国的开采技术将会传到其他国家,并提供一个新的能源的解决方案。
⑷ 原油暴跌的原因是什么,因素有哪些
一,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一:供需失衡,供大于求。
首先,油价的下跌从本质上看,处于供大于求的现象。根据欧佩克的预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为每日2890万桶,是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该需求水平低于上月欧佩克成员国的日均产量及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每日生产3000万桶的目标。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能源信息署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持续增加,库存增加暗示需求疲弱。2014年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实际石油需求增长缓慢,页岩油供应增加和欧佩克稳产,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的供应过剩情况是油价下跌不可否认的诱因之一。
二,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二:国际政治局势和人为意图的刻意打压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的一跌再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供需失衡基本面来分析,更多的是政治和人为因素的博弈。长期来看,页岩油从供给增长和价格传递两个层面降低国际原油价格,同时这种供应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美国和欧佩克之间的原油产量博弈。这就有形成了另一种市场声音-“政治意图的刻意打压”。美国为了控制国际经济的脉搏,首先要对中东国家形成能源上的控制。节前伊朗石油部长表示,如果欧佩克再不团结一致,原油价格恐跌至每桶40美元的低位。而有海外媒体披露称,伊拉克将对明年南部巴士拉港口出口的重质油给予更大幅度的折扣。在上月的欧佩克紧急会议上,尽管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建议采取行动稳定油价,沙特石油部长欧那密仍维持维也纳会议上的论调,坚决不减产。很明显,沙特要把美国页岩油扼杀在摇篮里,再加上华尔街投行在唱空。油价一跌再跌是有主力持续做空。至于底在哪,根据对页岩油成本的数据跟踪,沙特心中有个底价。通过这轮大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页岩油的成本。原油一跌再跌,是需求持续放缓,供应过剩不断累积爆发的一个结果。此外,供应过剩的量持续得不到改善,再加上欧佩克放弃担当市场调节者角色,进而引发市场价格战。
三,影响之一:油价大幅下跌,制裁俄罗斯经济的“重拳”
俄罗斯全国的GDP有近50%来源以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本次的下跌打压,同时也是对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一种制裁。种种迹象表明,油价的下跌与国际的政治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影响之二:油价大幅下跌,拖累大宗商品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下跌,引起了大众商品的连锁反映,铜、糖、猪肉、大豆等产品均出现供给过剩现象,而对市场的投机机构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早在2008年,东航、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时,与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油价快速下跌,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人民币8亿元。油价下跌,金银避险需求刺激贵金属价格上涨我们可以看出油价目前持续破位已经开始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最对贵金属来说反而构成利好刺激,因人们在担心经济放缓的同时,避险需求则会提升,金银显然成为首选。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在油价下跌过程中,金银表现一直比较强劲的原因。
⑸ 原油期货为什么会暴跌
美国每周会公布原油的库存数据,库存数据反映了供求关系,当数据与前值相差较大时,会出现原油价格的暴涨暴跌。
⑹ 今天原油期货为什么下跌这么多
美国原油库存正在接近极限。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上周美国非战略原油库存增加1924.8万桶,至5.036亿桶,增幅创纪录新高。成品油库存持续上升,汽油库存增加490万桶至2.622亿桶,蒸馏油库存增加630万桶至1.290亿桶。
与此同时,一支满载沙特石油的油轮船队正缓慢驶向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报道称,这些油轮是在3月和4月初装载的,当时沙特阿拉伯正在执行增加产量的战略,据航运市场情报公司Vortexa Ltd的数据,这20艘共持有4000万桶原油的油轮仍将驶往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的港口,它们将于5月底抵达。
这将是6年多来墨西哥湾沿岸进口沙特原油的最大月份。不过这也可能是沙特原油最后一次涌向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在OPEC达成减产协议后,沙特已经上调了向美国炼油商出售的石油价格。
⑺ 原油暴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暴跌原油如下:
由于石油产区域比较集所产油尤其石油净口产量调整石油价格产非直接影响其比较突石油输组织(OPEC)影响OPEC我所熟知欧佩克其立于19609月14其宗旨协调统员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共同利益OPEC员历史变目前12员别: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卡塔尔、利比亚、尼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尔委内瑞拉目前该组织员共控制约占全世界78%石油储量提供原油则满足全球约40%需求
情况欧佩克旨通消除害、必要价格波确保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稳定保证各员任何情况都能获稳定石油收入并石油消费提供足够、经济、期石油供应保证原油价格稳定重要力量旦由于某些原其改变原油产量其原油价格影响期
二战争素影响
由于原油原料各种工业制品影响社各面消耗量十巨所世界各原油储备量都计使旦爆发战争影响原油产运输候都造油价幅波2011利比亚战争期间由于其东部重要原油输港班加西陷入战乱量外资石油公司员工撤离该原产外运输都受巨影响产量锐减至水平半同油价创2009高点至今没超越历史旷持久两伊战争更直接引发第二石油危机外战争报复性行战争威胁行经影响石油价格历史种情况主要集东区前文所提OPEC第三东战争利用自身石油储量占率优势逐渐强化原油定价语权使原油价格自2两美元抬升至3美元桶第四东战争阿拉伯联盟战败OPEC报复欧美色列支撑更原油价格3美元涨至13美元引发第石油危机近由于美制裁伊朗伊朗威胁封锁重要原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油价现波
三、需求素
1、全球经济状态
石油现代工业社血液面影响全球经济另面全球经济反影响原油价格: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原油需求量总体增加反减少需求量所全球经济遇重问题原油价格受打压原油价格历史高点现2008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前夜其随着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原油价格再没147美元高点
2、全球原油库存变
尽管总说全球原油库存仅仅能够供应全球几十原油需求原油库存变化却能够敏反应全球原油市场供需比变化旦库存增加基本说明原油现供于求反则供于求原油价格现短期波面重要权威际能源署(IEA)相关报告
3、气候素影响
⑻ 原油为啥会大跌详细说明原因
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上升乏力,对原油消费动力减弱
2、全球新能源革命持续推进,原油投资持续增长,原油供大于求状态正在形成。
3、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美国在本轮原油下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由于放开产量生产,甚至加大成品油出口,使得原油进口持续下降,国内油价更是显著低于国际市场。
4、原油主要以美元定价,而美元持续走强,导致油价回落。
5、国际地缘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