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油黄金 » 早期货币商品

早期货币商品

发布时间: 2021-07-27 00:38:04

❶ 什么是早期好货币 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金银是早期最好的货币,自身具有价值,易于分割和携带,金银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必然的产物。

❷ 可以把货币当成一种商品吗

按照"货币商品论"的观点,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这个定义中,将货币的本质属性最终归结为"商品"。

我们通过对不兑换纸币、存款货币及其它现代货币形式的分析,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代表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其中,货币代表商品价值是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基础。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物",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货币这种客观存在的物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无论货币形式如何变化,也不论是金币还是纸币,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代表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在货币采取纸币形式和存款货币的条件下,认识货币的本质是不困难的。因这些自身无价值的物可以独立行使货币的职能,人们在进行货币和商品的交换时,考虑的仅仅是货币代表的价值。现在之所以绝大部分人还认为货币是"商品",只不过是受人类曾长期使用商品货币(即商品形式的货币)的习惯影响和传统的"货币商品论"的影响。

在金属货币形式或其它商品货币形式下,认识货币的本质都是比较困难的。因这时货币代表的价值和充当币材的商品的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越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这种一致性越高。正是由于这时货币和商品合为一体,这种商品形式的货币,就将货币的本质深深地掩藏起来。就货币这一事物来看,它的本质是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暴露出来的,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也只能随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货币商品论"的产生,正是人们对早期货币形式认识的阶段性成果。

尽管在商品货币形式下,认识货币的本质比较困难,但这时货币的本质特征也是经常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充当币材的商品的价值量经常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例如金币,假如一枚金币在开始铸造时是足价的,在经过多次流通后,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单是在流通中的磨损也会多少降低它的价值,但这时绝大多数人仍会毫不犹豫地按它铸定的面值交换商品。人们不在乎金币的面值和金币自身价值的差异,不是因这种差异较小,也不是因人们都具有慷慨的性格,而是因为人们仍可用它换回与其面值等值的商品。这便说明金币也始终是按它代表的价值量与商品交换的。在金块充当货币的条件下,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充当币材的金块的价值量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由于金会随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它的单位价量,即使早先生产的金,它的单位价值量也会随之降低,这与不同时期生产的完全相同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只能卖相同的价钱道理是一样的。但是金的产地相对集中,而金块做为货币则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流通。金的价值变动,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普遍认识。这就使得金块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币值--它代表的价值和它的实际币值之间也会有一定差距。马克思曾解释过这一现象,他说:"如果价值尺度本身的价值降低了,那么,这首先会在贵金属产地直接同作为商品的贵金属交换的那些商品的价格变化中表现出来。而很大一部分商品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继续按照价值尺度已变得虚幻的旧有的价值来估价。"(《资本论》第一卷,第137页)。其实这里所指的"已变的虚幻的旧有的价值"就是金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虚幻"的程度也就是货币代表的价值与作为币材的金自身价值的偏离程度。另外,在商品货币形式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是货币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现象。

假如说货币是商品,那么对商品货币形式下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价值量与货币自身的价值量可以偏离这种现象,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为它违背了商品交换的最基本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即破坏了W-G和G-W两个交换过程的等价关系。按照"货币商品论"的解释,是货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与其它商品交换时可以是不足价的,甚至可以用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代替。其实这等于说,货币是商品,但它在和其它商品交换时又可以不是商品,这是自相矛盾的解释。

价值规律作为一种自然法则,它绝不会"偏爱"商品家族中的任何一员,任何一种商品,不论它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也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在实践中,之所以允许货币自身的价值可以低于与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货币不是商品,只要它代表的价值量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相等,就能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即W-G-W中实现W与W的等价交换。

❸ 货币起源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货币经历的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偶然的物物交换指在原始社会未期,产生了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它是在部落双方都有剩余产品这种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的商品交换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叫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的次数频繁了,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也增加了,这时的商品交换就是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在交易的范围扩大、品种增加时,物物交换就显得非常困难,即使能够成立,也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交换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于是,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的特殊商品。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用什么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一样,这种情况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金银自身稀有,而且易分割储存,所以就渐渐将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也就产生了。

(3)早期货币商品扩展阅读: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

货币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参考资料:网络-货币

❹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早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什么不同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❺ 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是什么

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是货贝,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都与“贝”有关。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5)早期货币商品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❻ 商品和货币哪一个先出现的

商品先于货币出现。

从货币的产生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货币的发展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发展。而货币的出现及其形式的每一次变化又都相应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6)早期货币商品扩展阅读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但当时还没有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只是用满足自己需要后余下的产品来交换,因而交换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剩余产品增加,参加商品交换的种类越来越多,物物交换不断扩大。这时,一种商品经常和多种商品交换,交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物物交换的缺点也愈益明显,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因为物物交换必须是在双方都需要对方商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交换双方不一定正巧需要对方的商品,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交换到需要的物品,往往要费很多周折。这种低效率的交换方式很显然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❼ 货币是如何从商品中形成的及几个阶段

论货币的本质及货币发展的两个阶段
--------------------------------------------------------------------------------

作者:王彦国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6-2 0:14:18发布) 阅读7406次

货币"商品论"曾剥下了货币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兑换纸币和其它现代货币形式出现之后,人们又在货币的"迷宫"中徘徊。如果象货币"商品论"那样,将货币的本质最终归结为"商品",我们发现那些不是商品的东西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的职能;如果象货币"工具论"那样,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流通工具,显然又没有揭示出决定货币成为价值流通工具的本质属性,它不过是对货币功能的描述而已。据对诸种货币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就本质而言,货币从来都不是商品,它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阶段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货币发展过程中,按币值的形成机制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是商品货币阶段;第二是货币不附依于商品而独立存在的阶段。在第一阶段,货币基本上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第二阶段货币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为叙述方便,下文用纸币代表不兑换纸币和存款货币。

一、纸币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职能,说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

同一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存在期间是不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当一种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便说明该事物已转变为另外一种事物。这一原理在我们认识货币本质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若能证明纸币或任何一种货币形式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便是证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因货币的本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是一样的。

要证明纸币是能够独立执行货币职能的货币,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符号,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因此,剩下的问题只是看纸自身有没有价值尺度、能否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我们认为: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存在的,并由其自身运动规律直接决定,不需要也不可能由外部规定;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可知的,完全可独立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其中纸币的价格尺度的内在性是决定纸币自身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最主要因素。

(一)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存在的

纸币价值尺度的客观性,就是纸币代表商品价值的客观性。纸币与商品的交换,是遵循纸币代表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当纸币与商品交换之后,卖方所持有的纸币就代表着他出售商品的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在纸币被国家收回退出流通之前,无论被任何人持有,它都客观地代表着一定的商品价值量,它可以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换。即使它被丢失或被持有人损坏,也不会改变纸币的这种客观性。纸币被丢失若被拾到人占有,说明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从原持有人手中无偿转移到拾到人手中;纸币被丢失后无人拾到或被持有人损坏,这些被丢失或损坏的纸币代表的价值,就会通过减少流通中纸币量--增加流通中纸币单位币值的机制,将其代表的价值均匀地转移到流通中的其它纸币上。正因为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是客观的,纸币又正是用它代表的价值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因此说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尽管与金币相比,纸币币值的稳定性要差的多,但它的客观性是不能否认的。

(二)纸币的价值尺度是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

在纸币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一般说来,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必然等于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因为,如果不等,纸币所"媒介"的商品之间就不能实现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这种关系采用等式表示即为:

与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



与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纸币单位币值×纸币数量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这种等量关系只能在个别交换行为中可能被破坏,而在全社会的交换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允许失衡的,因此就有:

一定时期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总量=单位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次数

单位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一定时期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总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次数)

上式说明,单位纸币币值的大小是由货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价值总量、纸币流通量、纸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直接决定的,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对币值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这三个因素而间接实现的。

由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纸币币值,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社会唯一普遍承认的价值尺度。因为只有按这个币值交换才能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是坚持等价交换原则,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人为规定的币值,都是不真实的,都会在纸币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损害某一方的利益。例如,国家虽然可以用规定含金量的办法来规定纸币代表的价值量,但是在不兑换金的条件下,这种规定是毫无意义的。若国家通过向市场投入商品的办法来维护其规定的纸币含金量,这也不表明国家能规定纸币代表的价值量,而是表明国家可通过自觉运用纸币币值决定规律来控制纸币币值。因此,由其内在规律决定的纸币币值,才是社会唯一普遍承认并在商品交换中实际使用的价值尺度。

(三)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可以认识的

纸币的价值尺度,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是否可知,这是纸币自身能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点对金属货币和其它任何形式的货币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对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只有被认识后,人们才能在交换中与商品的价值量进行比较,也才能知道交换后是否合算。

尽管人们都很难回答1元纸币此时代表几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但是人们对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单位纸币的商品购买力是可知的。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认识纸币的购买力来认识纸币的价值尺度的。

人们认识纸币购买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核算商品成本和在交易中讨价还价的过程。

(四)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纸币能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取决于纸币与商品之间是否具有质的统一性。按商品的科学概念,纸币显然不是商品,在交换中它自身的那点价值也是不予考虑的。这是否说明纸币与商品之间不具有质的统一性,或者说它没有能力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呢。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在现实生活中纸币并没遇到这类困难。

那么纸币和商品之间质的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便成为纸币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基础。

若仅仅认识纸币与商品之间这种质的统一性对全面解决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这个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大小的内在决定性。前面我们已阐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由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人们也不可能直接赋予纸币代表的价值量。

纸币与商品在价值这一点上建立起来的统一性和纸币币值的内在决定性,构成了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完全必要条件。因纸币具有内在决定的价值尺度,就完全能够独立地将商品的价值用自己的单位表现为价格。

上述分析表明,纸币能够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它能够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又是无需再证明的。它能够执行货币的这两个基本职能,便说明纸币是货币〔①〕,并不是什么"货币符号"。同时,纸币又不是商品,在与商品交换中,它自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并不相等,相等的只是代表的价值。即纸币是货币,但它又不是商品,根据同一事物本质的一致性原则,便说明货币的本质不可能是商品。

二、货币是代表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按照"货币商品论"的观点,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这个定义中,将货币的本质属性最终归结为"商品"。

我们通过对不兑换纸币、存款货币及其它现代货币形式的分析,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代表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其中,货币代表商品价值是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基础。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物",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货币这种客观存在的物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无论货币形式如何变化,也不论是金币还是纸币,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代表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在货币采取纸币形式和存款货币的条件下,认识货币的本质是不困难的。因这些自身无价值的物可以独立行使货币的职能,人们在进行货币和商品的交换时,考虑的仅仅是货币代表的价值。现在之所以绝大部分人还认为货币是"商品",只不过是受人类曾长期使用商品货币(即商品形式的货币)的习惯影响和传统的"货币商品论"的影响。

在金属货币形式或其它商品货币形式下,认识货币的本质都是比较困难的。因这时货币代表的价值和充当币材的商品的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越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这种一致性越高。正是由于这时货币和商品合为一体,这种商品形式的货币,就将货币的本质深深地掩藏起来。就货币这一事物来看,它的本质是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暴露出来的,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也只能随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货币商品论"的产生,正是人们对早期货币形式认识的阶段性成果。

尽管在商品货币形式下,认识货币的本质比较困难,但这时货币的本质特征也是经常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充当币材的商品的价值量经常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例如金币,假如一枚金币在开始铸造时是足价的,在经过多次流通后,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单是在流通中的磨损也会多少降低它的价值,但这时绝大多数人仍会毫不犹豫地按它铸定的面值交换商品。人们不在乎金币的面值和金币自身价值的差异,不是因这种差异较小,也不是因人们都具有慷慨的性格,而是因为人们仍可用它换回与其面值等值的商品。这便说明金币也始终是按它代表的价值量与商品交换的。在金块充当货币的条件下,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充当币材的金块的价值量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由于金会随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它的单位价量,即使早先生产的金,它的单位价值量也会随之降低,这与不同时期生产的完全相同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只能卖相同的价钱道理是一样的。但是金的产地相对集中,而金块做为货币则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流通。金的价值变动,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普遍认识。这就使得金块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币值--它代表的价值和它的实际币值之间也会有一定差距。马克思曾解释过这一现象,他说:"如果价值尺度本身的价值降低了,那么,这首先会在贵金属产地直接同作为商品的贵金属交换的那些商品的价格变化中表现出来。而很大一部分商品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继续按照价值尺度已变得虚幻的旧有的价值来估价。"(《资本论》第一卷,第137页)。其实这里所指的"已变的虚幻的旧有的价值"就是金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虚幻"的程度也就是货币代表的价值与作为币材的金自身价值的偏离程度。另外,在商品货币形式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是货币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现象。

假如说货币是商品,那么对商品货币形式下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价值量与货币自身的价值量可以偏离这种现象,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为它违背了商品交换的最基本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即破坏了W-G和G-W两个交换过程的等价关系。按照"货币商品论"的解释,是货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与其它商品交换时可以是不足价的,甚至可以用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代替。其实这等于说,货币是商品,但它在和其它商品交换时又可以不是商品,这是自相矛盾的解释。

价值规律作为一种自然法则,它绝不会"偏爱"商品家族中的任何一员,任何一种商品,不论它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也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在实践中,之所以允许货币自身的价值可以低于与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货币不是商品,只要它代表的价值量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相等,就能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即W-G-W中实现W与W的等价交换。

三、货币发展的两阶段

在货币发展史上曾存在过众多的货币形式,如贝币、铜币、银币、金币、可兑换纸币、不兑换纸币、存款货币等等。这些货币形式的变化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我们依据币值(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形成机制将各种货币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品货币形式,即由某种商品固定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另一类是独立的货币形式,即货币不依附于任何商品而独立存在的价值形式。这两大类货币形式也分别代表者币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货币主要以商品货币形式存在,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货币独立存在的阶段。

(一)商品货币阶段

1、商品货币阶段的货币形式及发展

在各种货币形式中,可兑换纸币及以前的各种货币形式,均属商品货币阶段的货币形式。在这个阶段的货币,除可兑换纸币外,其它形式的货币都是固定以某种商品充当币材。正因为在这阶段的货币从形式上看是商品,故称其为商品货币。可兑换纸币,尽管它本身不是商品,但因可兑换金,它代表的价值量就可稳定等于规定含金量的货币价值量,它真正是金这种商品货币的代表,因此也可把它算做商品货币形式。

在这一阶段货币的发展趋势是:商品经济越是发展,社会财富和商品交易规模越是扩大,就越是由单位价值量大的商品充当币材。其中金币可谓是这一阶段最完善的货币形式。但随着商品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于金的稀缺性,当人们不能再用金提供足够的交易"筹码"时,金充当币材的历史使命必然要结束。从货币发展史来看,随着金退出货币舞台,商品货币阶段便基本上终结了。

可兑换纸币作为商品货币阶段的最后一种货币形式,其实它是一种残缺的商品货币形式,也是一种由商品货币形式向独立的货币形式过渡的形式。如果用币材为标准划分货币形式的种类,它属于独立的货币形式;如果按币值的形成机制划分,它属于商品货币形式。我们认为按后者分类对认识货币的本质更有意义。尽管可兑换纸币是一种残缺的商品货币形式,但它都是比任何商品货币形式更高级的货币形式,因为它能够满足其它商品货币形式都无力满足的日益扩大的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要。

如果说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革命的话,那么可兑换纸币对实现这次革命是功不可没的,它至少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条件等方面为后来的革命做了准备。

2、商品货币阶段的币值形成机制

在商品货币阶段,货币的单位币值,即代表的价值主要随充当币材的商品的价值变动而变动。尽管货币流通规律对币值形成也起作用,但由于商品货币自身存在着稳定币值的机制,它实际起作用的范围较小,只有在币值和币材价值偏离时,它的作用才被表现出来。

对可兑换纸币来说,尽管它代表的价值量不是随币材的价值变动而变动,但却主要随它兑换的那种货币商品的价值变动而变动,货币流通规律对币值形成的影响也不占主要地位。因此说可兑换纸币的币值形成机制与其它商品货币形式是基本相同的。

(二)独立的货币阶段

所谓独立的货币阶段,指在这个阶段的各种货币形式,不再依附于任何一种商品而独立存在的阶段。也可将其称为信用货币阶段。这阶段的主要货币形式是不兑换纸币和存款货币。另外根据印制现钞的材料不同,又可区分为不同的货币形式。在存款货币中,根据记录的技术条件不同,又可分出许多细类。

各种独立的货币形式,其币值的形成机制是相同的,即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直接由货币流通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决定。

独立的货币形式与商品货币形式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应大规模商品流通的需要,适应现代化结算手段的需要;最大的缺点是自身没有稳定币值的机制,因而币值易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它毕竟是与当前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任何商品货币形式都无力取代的、对于它的缺点,只能靠人们提高驾驭货币的能力来克服。

(作者单位: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①因为货币的形成过程,就是伴随着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就可以"基本"解决商品内在矛盾,即做为价值尺度,能够表现、衡量商品的价值,便于商品的交换;做为流通手段则实现了商品的交换。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390&BigClassName=&BigClassID=16&SmallClassID=16&SmallClassName=%BE%AD%BC%C3%CA%B7%CD%A8%C2%DB&SpecialID=66

❽ 世界上最早出现货币形式是什么

贝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9%92%B1%E5%B8%81 - 45k 这里有长细。

❾ 人类早期活动中的货贝是什么,和货币什么关系

货贝是一种小型的海洋贝类生物,它只有古钱币那样大小。在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货贝曾长期被作为货币来使用。

文物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的随葬贝非常普遍,自一枚至数千枚者皆有。在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墓中,随葬的贝有6680余枚之多。甲骨文(“卜辞”)中提到“贝”字的地方相当多,有些“贝”字的含义,几乎和现代的“财”字差不多。“朋”是贝的计算单位,“五贝一系,二系一折”(也有说一朋为二贝或五贝)。《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如果一朋是十贝,“百朋”则是千贝,可见西周用贝数量之多。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