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前后原油期货对比
Ⅰ 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现在的石油股价涨幅情况
由于美伊战云密布,加上委内瑞拉发生罢工,国际油价在元月21日一举创
出两年来新高,达到每桶31.21美元,二月原油期货合约同时飙升,一举突破
了每桶35美元的大关。而欧佩克前主席曾警告说,如果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而
伊拉克又放火烧毁其油田的话,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升至每桶100美元。
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欧佩克增加的产量不足以填补委内瑞拉出口锐
减造成的供应缺口;二是市场担心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将影响来自中东地区
的原油供应。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2月份油价就可能涨到每桶35美元或更高
,而一旦美国对伊动武,油价可能会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创下的每桶40美
元。
国内产油股企业股价已经闻风而动,元月21日,辽河油田揭竿而起,一度
涨停,中原油气和石油大明也紧紧跟随。元月24日,石化股发力, 上海石化
以涨停报收,扬子石化也有6%以上的涨幅。
那么,国际油价上涨的时间会持续多久?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否大幅上涨?
相关上市公司所受影响有多大?
大多分析人士都认为,一季度国际油价将持续目前每桶30元左右的价格。
一方面,欧洲与北美目前正处冬季,原油需要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伊拉克
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各国都在加大石油储备量,因此,原油价格短期
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战争暴发,油价很可能出现瞬间冲破每桶40元的情
形。
不过,这种局面不可能持续太久,欧佩克决定从2月1日起,除伊拉克外的
10个成员国将每天增产原油150万桶,使日产最高限额从2300万桶增加到2450
万桶,不过,这对稳定国际油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现代的战争特点是
准备充足,时间不长,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仅在很短的时间报价达
到了40美元/桶,很快就回落到正常水平,而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战争期间,国
际油价也在10多美元/桶之间徘徊。这是因为产油国目前的协调能力很强,能
够在战争期间控制价格。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油价目前应处于其波
动周期的顶部。
至于国际油价走势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油价爆涨可
能性不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使美伊战争爆发,国内油价也未必跟随暴涨,
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40美元,国内油价也没有很强的反应,
在伊科战争期间也没有出现国内油价暴涨的局面。
这是因为尽管石油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是目前还属于国家可调控管理
范围。
翻开近3年来国内汽柴油价涨跌记录,发现90号汽油零售价最低时为2.29
元,最高时为3.10元。跌幅最大时达两位数,为10.7%,而涨幅最大时仅为9%
。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国内已建立分步到位的汽柴油价涨跌调控机制,
且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已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开
春美伊开战,国内汽柴油价也只可能跳“小步舞”———逐步、小幅调整。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相关的上市公司中,原油开采企业将成为国
际油价上涨的最直接受益者,如中原油汽、石油大明、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由
于有70%的利润来源于原油开采,今年一季度业绩也将受益。另一方面,原油
价格上涨,会使国内的炼油厂和石化厂感觉到成本压力,因为原油是作为原料
,如果不将这种成本转移出去的话,这些炼油厂和石化厂的利润空间就会减少
。从这种角度来说,炼油与石化类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
(水 木)(证券时报)
美伊战争对油价影响深远
“美国攻伊”是“打击庄家” 翻开1979年以来的世界油价走势图,可以
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近25年来世界油价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与伊拉克有着直
接的关系。 为了谋求对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的支配权,
伊拉克先是在1980年9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之后又在1990年8月
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这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与目前正在发生的“
美伊危机”,无一例外地造成世界油价的巨幅波动。如果把“世界油价”当作
一只股票,那么伊拉克无疑是其中最出名的“庄家”。
今后3年油价重心下移 如果美国战胜并控制了伊拉克,世界石油市场的
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改变,可能形成OPEC、美国利益集团(包括伊拉克、英国
等)与俄罗斯(包括前苏成员)三强各占37%、20%与15%的局面。在美国的
控制下,如果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每增加150万桶/天,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的
份额就将下降2个百分点, OPEC成员为了稳定各自的石油收入,可能选择“价
格战”。(李 晨)
石油石化股闻风而动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慎买石油股
欧美市场石化股的走势,不会简单重现于国内股市。
从市场环境分析,国内股市目前尚处于熊市之后的平衡市,整体略微偏弱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高于30美元/桶,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因为
就算上涨到40美元/桶以上,价格变化率也就30-40%,根据对英美市场的历
史表现分析,在“高位上涨段”买入石油股,就算油价仍有30-40%的涨幅,
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水平也比较低,并且风险比较高。所以,在目前原油价格处
于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时,应慎买石油股。
石化股影响各异
中原油汽、辽河油田、石油大明作为原油开采企业,将直接受益于油价上
涨,其近期的股价也有提前反应的迹象。但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中下游石化产
品的价格亦会上涨,其对石化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油价格与中下游石化
产品的价差变化上。
数据显示,原油价格高时,价差水平未必低;而原油价格低时,价差
水平未必就高。
目前,国内石化企业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炼油的企业,如茂名
炼厂、石炼化、锦州石化等;一类是纯化工业务的企业,如齐鲁石化等;还有
一类就是综合石化,即有炼油又有化工,比如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
对于单纯的炼油企业而言,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的价
差,一般可以通过将成品油出厂价,按不同油品产量进行加权平均,减去原油
成本,得出炼油价差。国内炼油价差在2002年逐季走高,预计2002年炼油股业
绩将有明显提升,大炼厂将更为明显,比如茂炼转债,2002年中期为-0.044
元/股,三季度为0.06元/股,全年预计为0.20元以上,上升态势明显。值得注
意的是今年1月份,由于原油价格上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未作调整,炼油价
差环比下降明显,可见油价上涨对炼油企业的影响可能较为负面,当然炼油业
同比仍增长了18%,可继续谨慎看好。
对于纯化工业的企业,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石脑油与中下游石化产品的价
差,石脑油,又名化工轻油,是炼油的产品、但却是化工的主要原料。各主要
石化产品与石脑油的差价在2002年下半年以来,逐季增长明显,2003年1月,
继续保持明显增长的态势,所以,目前可看好纯化工业务的盈利前景。值得注
意的是,齐鲁石化主营产品聚乙烯(HDPE、LDPE等)的化工价差在2002年2季
度冲高后,3、4季度持续下降,预计2002年公司业绩将可能出现亏损,但是
2003年1月,聚乙烯等产品的价差水平迅猛增长,预计公司2003年盈利将有明
显改观。
对于综合类石化企业,2002年主要得益于炼油价差的上涨,业绩普遍出现
大幅增长,2003年,预计将主要凭借化工毛利的提升,来推动盈利水平继续增
长。2002年,上海石化与扬子石化,分别大幅扩张了炼油产量与乙烯产量,大
幅增长的产能,不仅会带来商品量的增长,而且降低了单位成本,提升了毛利
水平。所以,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综合类石化股今年的盈利前景可继续看好
。
西方经验油价升不一定带动股价升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为了研究油价上涨对石油股的影响,我们选取20年内3次油价主要的上涨
阶段:“1990年6-10月”、“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与最近的“2002年1月
-2003年1月”。
我们将上述三个时间段按照原油价格涨幅的中间值,分别分为“低位上涨
段”与“高位上涨段”两段,例如,将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的持续大幅上涨
阶段,以涨幅中间值23美元/桶价格分为“低位上涨段”(即从11美元涨到23
美元)与“高位上涨段”(即从23美元再涨到35美元)两段。
现将这6个上涨阶段的原油价格涨幅,以及英国与美国市场石油股指数的
绝对收益率与相对收益率水平,分别列于下表。我们认为上涨中的石油价格与
石油股价格存在以下两条简单的规律,即推动石油股价格的是“原油价格变化
率”而非油价本身,此外,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石油价格对石油股价产生的影
响也会不同。
原油价格变化率决定石油股价
在上述三个油价上涨阶段中,不论英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不论是绝对
涨幅,还是相对涨幅,“低位上涨段”对应的石油股指数表现,均优于相应的
“高位上涨段”。此结果表明,影响石油股指数收益率的主要是———“原油
价格的变化率”而非实际的原油价格数值。这一点,在比较石油股指数的绝对
涨幅中更为明显,比如在上表的2组中,低位上涨段与对应的高位上涨段相比
,前者的原油价格涨幅是后者的两倍,与英美石油股指数绝对涨幅对应的比例
相近,均为2倍左右。
当油价高于28美元/桶以上,英美市场石油股指数普遍出现“滞涨”。比
如1990年的8-10月,以及2002年的11月至今,均出现原油价格在30美元/桶以
上继续冲高的过程中,石油股指数却出现“滞涨”的情况,如果原油价格高位
震荡中出现阶段性回调,出现负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将会随之下跌。
市场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市场环境,石油股跑赢大盘的表现也不同。
牛市中,油价大幅上涨,轻易的推动石油股跑赢大势,以2组数据为例,
其中“低位上涨段”由于更高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相对涨幅是“高位上涨段
”的3倍(超过变化率倍数);
在熊市或弱平衡市中,只有油价处于“低位上涨段”时,才能有效的推动
石油股跑赢大盘。以1组与3组数据为例,“低位上涨段”对应的油股指数相对
表现,要远远强过“高位上涨段”的表现。
只有在“低位上涨段”买进石油股,才能更有效地跑赢大势。也就是说,
在平衡市或熊市中,就算预期油价将大幅上涨,在30美元/桶以上高价区买进
石油股的收益率也比较低。
海湾战争时期油价与英国油股表现
不论从任何角度衡量,与目前“美伊危机”情形最具有可比性的,无疑是
12年前的那次“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前后,正是欧美市场的熊市,美国市场标准普尔500指数,
从1990年6月的370点左右,一路下跌至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时的310点,半
年跌幅16%,这一点,不仅与现时欧美股市相近,而且也与中国股市相近,国
内证券市场亦从2002年6月的1700多点,下跌至目前的1450点左右,跌幅也在
16%左右。
所以,分析1990-91年间的那次“海湾战争”前后石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情
况,对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选择英国的石油股指数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假设分别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的一周、半个月、一个月
或是三个月、半年等时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数,并且分别持有到1991年的1月
10日或者1月24日,即在战争爆发前后各一周的时点上,卖出石油股指数。
研究上表,有两点参考较有价值:买入时机宜早不宜晚。只有在开战前6
个月以前,即在1990年7月底前,买入石油股指数,可以获得相对大盘为正的
收益率,而在战前3个月到战前一周买入石油股指数,其绝对与相对的收益率
均为负数;介入时,油价水平宜低不宜高。
伊拉克的产量增长将改变世界石油供需关系 单位:万桶/日
平均增速%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82-01 92-01
世界需求 1.14 1.46 7750 7860 8050 8250
世界供给 1.16 1.47 7600 7720 7950 8080
伊位克产量* 150 300 500 750
预计世界供给富余* 0 160 400 580
美伊战争三种预期对油价的影响 单位:美元/桶
情形 概率 未来3-5年油价运行区间 油价中枢
A 战争没有发生 25% 18-24 21
B 战争了,但美国没赢 5% 22-28 25
C 战争了,但美国赢了 70% 17-21 19
平均期望 17-21 19.8
2002-2006年布伦特原油均价预测 单位:美元/桶
2002F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原油均价区间 24.9 20-23 17-21 16-20 18-22
四家采油股基本情况
名称 代码 简要点评
辽河油田 000817 公司总股本11亿,流通股本2亿,年原油产量在80万吨左右,所
产原油油质偏低,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杜里原油.2001年EPS
为0.32元,2002年预计为0.38元,同比增长18%,由于目前油价
水平远远高于2002年1季度的水平,预计公司今年1季度业绩
同比仍有明显的增长
中原油气 000956 公司总股本8.16亿,流通股本2.04亿,年产原油60万吨左右,
所产原油油质较高,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米纳斯原油.2001年
EPS为0.624元,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平.预计公司今年1
季度业绩同比明显增长,而全年业绩同比下降
石油大明 000406 公司总股本3.64亿,流通股2.66亿,年产原油约40万吨,所产
原油油质适中,国际参孝油价为印尼辛塔或米纳斯原油。
2001年EPS为0.55元(送股摊薄后),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
平或略低.1季度与全年判断同上
中国石化 600028 公司总股本867亿,流通股A股28亿,年产原油3800万吨,而且
具有1.3亿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原油总体品质中等,国际参考
油价为印尼辛塔原油.2002年业绩预计为0.165元/股,2003年
预计将受益于化工毛利的上升,业绩同比增长10%左右
近20年内油价涨幅较大阶段英美油股指数的表现
组别 时间阶段 原油价 油价 英国市场指标涨幅% 美国市场指标涨幅%
格起止 涨幅%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数绝对 数相对 数绝对 数相对
1低 90.6-90.8 15to28 81 -6.9 8.3 15.2 -7.5
1高 90.8-90.9 28to41 46 -9.7 -8.7 1 -5
2低 99.1-99.10 11to23 110 4.8 25.4 18.6 -4.4 12 6.7
2高 00.1-00.9 23to35 55 5.8 11.2 6.5 5.5 6 2.5
3低 02.1-02.5 20to26 30 -0.6 7.9 8.3 -6 6.2 12.5
3高 02.5-03.1 26to32 23 -27 -29 -2 -16 -17 -1
注:以上六个时间段,最近20年来主要的几次油价上涨阶段,其中时间阶段1
和2为海湾战争时期;原油价格指布仑特原油价格,油价涨幅指对应时间阶段内
的涨幅
买入点 开战后一周卖出 开战前一周卖出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战前一周 -4.5 -3.5 -1 -22
战前半月 -9.2 -2 -7 -23 -4.9 -3.8 -1.1 -1.3
战前1个月 -7 -3 -4 -25 -2.7 0 -2.7 -4.7
战前3个月 -8.5 -8.5 0 -46 -3.9 -5 1.2 -27
战前6个月 -12.1 2.6 -15 18 -6.7 7.6 -14.3 52
注:上表假设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不同的时间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
数,并分别在开战争前后一周卖出石油股指数,对应的指数收益率水平,并且包
括石油股的分红
Ⅱ 关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对比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阿富汗战争中,大约有1.4万名苏联士兵死亡,至少有50万阿富汗人丧生。这场战争,同美国在越南进行的战争一样残酷,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分裂以及互不相容。新闻记者德·基普林在作品中赞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阿富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一直是大英帝国顽固的对头。英国占领印度以后,认为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这个国家。在南部开伯尔山口,有一条通往这个国家的曲折通道。从地势起伏的开伯尔延伸至位于中亚的古老沙俄地区。阿富汗自1747年成为独立的酋长国,首都在喀布尔,由普什图人后代统治。阿富汗人不屈从于别人,他们讨厌受人摆布。18世纪,他们曾拿起武器,运用游击战术,抗击企图征服这个国家的独裁统治者。在1839—1842年,1878—1880年和1919年的三次阿富汗战争中,他们对英国人毫不留情。
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阿富汗第一个承认新建立的苏维埃国家。但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阿富汗对难民提供了友好热情的帮助。
1947年,随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结束,其在亚洲中北部的影响也消失了。阿富汗渴望保持独立,为解决与苏联的边境争端,于1955年与苏联签署了军事援助协议。穆斯林的宗教领导人毛拉(穆斯林对有学问人的称呼)总是维护人民的独立愿望,继续影响喀布尔政府。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发动政变,穆罕默德·达乌德总统被赶下台,由穆罕默德·塔拉基取代,他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然而也不能使宗教的等级制度满意。这标志着阿富汗长期政治稳定的结束,伊斯兰教派系斗争的开始。
此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进入克里姆林宫,“阿富汗问题”再一次摆在苏联决策者面前。勃列日涅夫对非洲角(由当地独裁者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所支持)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曾经将注意力放在东南亚事务上的美国,由于卷入了高度政治化、频繁报道尼克松水门事件丑闻的纷争中,使勃列日涅夫处于优势地位,而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鉴于这种情况,勃列日涅夫决定介入曾经分裂喀布尔的宿怨中。
首先,他与穆罕默德·塔拉基政府签订了盟约,然后于1979年9月背叛了临时独裁者塔拉基,让哈菲祖拉·阿明上台。
喀布尔满是空运到此的苏联伞兵,政府机关里挤满了苏联的“顾问”。1979年9月,“顾问”中的一名将军被阴谋杀害,这成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借口。
1979年12月27日黎明,一个师的苏联武装部队占领了喀布尔的公用设施。士兵无情地杀害了阿明总理,因他不同意克里姆林宫顾问的建议。曾被放逐居住在捷克的忠诚的巴拉克·卡马尔上台,一直执政到1986年5月4日。苏联伞兵向见到的任何抵抗人员开枪,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如此残暴的恶劣行径造成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人民的极大恐慌。他们曾一直充满希望地观察伊朗发生的情况,在那里,霍梅尼和他的阿亚图拉放逐了伊朗的国王。伊朗和巴基斯坦成为阿富汗士兵的供应品基地。这些为宗教信仰而战的战士决定抵抗苏联的专制。
短短几天时间,苏联的入侵力量增加到9万人。苏军占领了喀布尔和其他主要城镇,向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和其他连接阿富汗与白沙瓦和拉瓦品第的路线前进,在那里,巴基斯坦建立了游击队基地。苏军没能封锁道路,建起一道牢固的防线。因为许多苏军士兵是伊斯兰教教徒,他们拒绝向有共同信仰的教徒开火。阿富汗士兵誓死保卫主要道路,阻止苏联新增部队的增援。这些部队成了游击队的明显目标。苏军和那些忠于喀布尔傀儡政府的人发动了9次“清剿行动”,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他们遭到了起义游击队员的快速无情的打击。在赫拉特,起义者击退了苏联的一个坦克团,他们配备了从正规军兵营偷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AK-47s。游击战开展几个月后,他们不再限于保护通往巴基斯坦的道路,在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起义初期出现的最受欢迎的领导人)的领导下,他们袭击萨朗关口,这是从喀布尔通向苏联边境的路。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开始使用化学武器打击那些游击队员及其支持者。在美国,关于美国空军对越共使用燃烧弹的报道,引起了大学校园的游行示威和抗议以及对很多军事行动道义的争论。相比之下,苏军的暴行却没有引起相同的反应,不仅在苏联,而且西方的学生团体也对此忽略了。
战争冲突很快使作战物资供应不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是如此,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也不例外。苏军的突出问题是�1981年在帕格曼(Paghman)(喀布尔南12.5英里)战役中,游击队取得胜利�7月和9月苏联“清剿”失败。1982年,苏联国防部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直接指挥战争,他率领部队协同飞机和直升机作战,主要进行一系列陆地军事行动。但是,苏军抓不到敌人,因为他们采用越共对付美军时采取的游击战策略�快速进攻,迅速撤退。第二节
游击队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住在遥远的山洞里,使用短剑和手榴弹。苏军只好模仿越战中美国的策略�空中打击,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批的人群逃离村庄。
苏军主动向游击队最勇猛的领导人马苏德提出停战协定,企图分裂敌人,但只持续了几个月。1984年春,在其他游击队组织的压力下,马苏德又回到战场上。两年多来,苏联经受了多次失败。虽然苏联伞兵击退了游击队的多次攻击,但却是以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击退游击队基本上没有依靠上当地政府军,导致苏联占领军撤掉了无能的卡尔迈勒,让精力更加充沛的纳吉布拉上台当总统。
苏军的核心力量是第四十军,最初由米哈伊洛夫(Mikhailov)中将指挥,后来在1985年由扎伊采夫(Zaitsev)将军指挥。他的战略是尽可能多地减少损失,避免在苏联造成影响。所以,苏联红军的进攻战是自相矛盾的,是一场“抵抗”真正抵抗战士的战争,实际上,是这些抵抗士兵在不断地发起进攻。游击队控制了阿富汗80%的领土。据说主要干道和机场由苏联占领军占领控制,以确保撤离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苏军战略的局限性也表现在要计算战争开支上。虽然这只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的一部分,但是每年至少需40亿美元。
打响不同寻常的阿富汗战争,苏联依靠的主要武器装备是翰德(Hind)直升机,它甚至比超音速米格-27和苏-25飞机更具威力。特别是翰德(Hind)MI-24直升机能够释放毒气,它消灭了游击队的大部分将领并给残存者制造混乱。
相比之下,喀布尔政府军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损失,占部队人数的50%——每年至少1万人丧生、受伤或逃亡。许多人逃亡的目的是不愿意朝他们的穆斯林同胞开枪,而且也不愿意接受训练。这些人没有学习过苏联人要求的任何训练科目,因为他们内心对帮助异教徒增强有效的战斗力充满抵触情绪。然而,这些做法遭到无情的阻止,占有很大比例的阿富汗青年被强行送到苏联进行马列主义培训。这一计划也失败了,伊斯兰教是阿富汗家族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阿富汗军队相反,抵抗组织由7个政党组成,从传统主义者到原教旨主义者。尽管如此,他们仍紧密地团结起来抵抗苏联。抵抗组织最杰出人物是马苏德,被授予“帕尼沙雄狮”(Panishar)之称,不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因为他在帕尼沙河谷领导游击队员击退了苏联的几十次攻击。
游击队和他们的战术经得住考验。他们复杂的组织是可以想象的�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参加过第三次阿富汗独立战争、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兵,以及于1919年抗击英国的80岁老人。他们是阿富汗引以自豪的珍贵典型,在世界上少有先例。他们遭受巨大的损失�持续约10年的战争,至少有50万人丧生。对此,必须加上不计其数的伤残者,总计900万人口中的400万平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到巴基斯坦�200万人和伊朗�100万人寻找避难所。
1985年,米哈伊·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阿富汗的战争与苏联历史事件的展开紧密相连。阿富汗冲突的真正制造者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与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联合统治苏联,直至1982年11月10日逝世。然后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他是克格勃的前任领袖,不愿放弃阿富汗,但是却没有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1984年2月13日安德罗波夫英年早逝,契尔年科接任苏共总书记。1985年3月11日,契尔年科逝世,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面对的是腐败的政治和萧条的经济。这些因素导致1989年12月柏林墙的倒塌,以及苏联于1991年圣诞节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研究逐步恶化的苏联形势后,决定进行改革,其改革的类型和程度在战后的苏联从未有过。他在1986年2月26日至3月6日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大会议上宣布“改革”。戈尔巴乔夫的另一口号“开放”,被应用到政府机关行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选拔任用高级领导方面。
如此的变化必然对阿富汗战争产生直接影响。实际上,克里姆林宫的新领导人没有慎重考虑要与苏联的新外交政策保持一致。他命令苏联军队从阿富汗单方面撤军。1986年10月底,苏联开始谨慎的撤离。1989年2月15日�苏联的最后一名士兵登上喀布尔机场跑道上的飞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结束了。
伊拉克战争大致分为4个阶段
美国总统布什1日在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回顾伊拉克战争一个多月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美国一方面加紧从国内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一方面向伊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空投作战部队和军事装备,开辟北方战线。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9日从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开进巴格达,占领了位于巴格达东区有200多万人居住的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的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战争中,美英联军的轰炸造成伊1000多平民丧生,5000多人受伤,并给伊拉克带来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此外,美军在伊战的死亡人数达130多人,500多人受伤。战争迄今已消耗美国200多亿美元。
Ⅲ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人民真实现状如何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经常被各类爆炸事件所惊扰。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月就任后,2月27日宣布美国将从伊拉克撤军的计划,在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余部队。
然而,作战部队撤出后,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全国各地局势堪忧,各类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频发。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说,随着伊拉克战事结束,伊拉克的未来将由伊拉克人自己掌握。
伊拉克局势仍旧动荡,战争对该地区及世界经济的打击正日益显现。鉴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令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此次的伊拉克战争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相比,其严重后果必将对正从低谷中艰难走出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消极影响。
美军从伊拉克撤出后,美国还在伊留有庞大的外交人员。美国驻伊拉克使馆有大约1.5万人,是美国在全球最大的使馆。有媒体评论说,美国是留有“尾巴”的撤军。
战争消耗了美国230亿美元。2003年3月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迄今共有4869名美军阵亡,4403名美军死于事故。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于2011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9年时间的伊拉克战争。
Ⅳ 伊美战争对原油期货会有什么影响——银芝麻
石油是大国争夺的资源也是现代兵器的动力能源,石油给20世纪的世界和战争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军共消耗油料1300多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投人战争的人力物力数量更大,军用油料消耗达3亿多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多倍。而战后的高技术战争如英阿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科索沃战争,耗费的油料更是惊人。
延展阅读:回顾数次战争对原油的影响
1、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03-1973.10.22)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为了抗击以色列和美国的干涉,通过石油减产、停产和提价等手段发动了石油战争。10月6日爆发战争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阿拉伯世界的反制措施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73年的3美元一路飙升到了13美元的高位,涨幅高达400%。原油价格的迅猛上涨造成了全球的恶性通胀,美国CPI从1973年的3.6一路上升至年末的8.2,从而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滞涨。
2、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1978年10月-1980年12月)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隔4年多就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70年代因为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美国经济分别在74年、80年和82年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同时通胀膨胀水平达到了历史高点,这段时间被经济学家称为"滞涨"。从以后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东产油区的每一次战争都会导致油价的脉冲式上涨,当战争结束之后,原油价格将会明显下跌。
Ⅳ 材料一 1970年,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两美元,到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油价为每桶37美元左右,2008
小题1: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终都通过供求关系来表现。(8分)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上升(3分);同时美元贬值,以美元计算的油价不断上升(3分);一些石油生产国处于动乱地区,会影响价格(2分)。(共16分) 小题1:应对高油价,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提高国内石油的价格来影响人们的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每点3分,共12分) Ⅵ 我看到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导致铜价和原油的大幅上涨,原油我理解,铜价为什么大幅上涨
原油上涨是因为供应少了 Ⅶ 中石化为什么跑到伊拉克去抢石油,当时不是说反对伊拉克战争吗
楼主的补充问题根本不成问题.越是工夫大越是复杂的工业,成本越大,利润也就越大.不要搞得国家是义务过去帮我们挖石油的一样.要请安保要付开采费还要买地,环境复杂的甚至要请雇佣军或者驻扎军队.费用不低.要是利润不是成倍成倍的赚的话,那不是凯子吗? Ⅷ 伊拉克战争后,为什么伊拉克的石油最大中标公司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白宫为什么不惜血本进行伊拉克战争,将给我们美国人如何思考战争原因的准确答案自己曾经营过石油公司、权力基础又主要是在美国传统大工业的布什家族来说,对 Ⅸ 伊拉克战争前的伊拉克是什么样的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先后建立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两河平原的灌溉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称伊拉克为黑衣大食。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44.1839万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 伊拉克 立区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出海口仅在东南端位于波斯湾头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国土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两河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平原南部地势低洼,多湖泊与沼泽。平原以东为扎格罗斯山系的西部边缘。西南部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叙利亚沙漠。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为热带沙漠气候。除扎格罗斯山地有较多降水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Ⅹ 伊拉克战争前的伊拉克富裕吗请给我一张战争前巴格达的照片!
2楼是白痴,坚定完毕。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