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与高盛对赌原油期货
① 中信泰富的澳元对赌合约是怎么一回事
这两项合约赌的是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则公司可以较低价格购买澳元,但当澳元兑美元低于0.87水平的时候,公司需以2倍金额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汇合约十分复杂,涉及美元、欧元、澳元和人民币4种货币,有关合约加起来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约4.3亿港元,但是需要接货的外币数量,却超过500亿港元。
② 国际投行在中国设立的赌局正不断浮出水面,一方是贪婪无知的中国企业,一方是狡猾的国际投行%A
也许是你太敏感了,或者是对国际投行有成见,当然华尔街的投行或对冲基金都是爱好风险与暴利的国际大鳄,但并不代表其他企业都是农民,好象香港的雷曼债券苦主一样不懂风险,更不会明知风险仍去对赌,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是个赌局,就象对冲基金当初还不是规避风险的产品?现在却成了风险爱好者,主要还是看你怎样去运用,原油下跌也让香港国泰航空损手,国泰航空当初投资期油,也是为了对冲油价持续上涨对营运成本构成压力的风险,中信泰富也是在澳洲投资圹业,为规避澳元升值风险而购入累汇期权等,都是为规避风险而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并非如投行那样用其来对赌,个人认为,国际投行不过是人们为这次金融危机寻找背锅的一个倒霉蛋而已,前几年赚钱的时候为什么都没有人出来指责投行让他们暴富了?主要责任还是人们的贪婪 zhaoming_12
③ 要找一个介绍中国企业衍生品投资案例,我知道什么期货 期权是 ,但是我要的是具体的案例
楼主你好!我举一个比较著名的国内企业参加衍生品投资的案例,不过最后是以巨亏收场,那就是2008年深南电与高盛的期权对赌事件。
深南电原本是一家效益稳定、运营情况良好的电力公司,但是在与高盛的子公司杰润公司对赌之后,深南电如今已是风雨飘摇。
深南电10月21日公告称,该公司在2008年3月12日与美国高盛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签订的期权合约,这一合约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也未及时披露。
期权合约确认书分为两段。在有效期为2008年3月3日至12月31日的确认书中,双方规定当浮动价高于63.5 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获30万美元的收益;当浮动价低于63.5美元/桶且高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得(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而当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则需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2 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确认书中约定的“浮动价”是指纽约商品交易所当月轻质原油期货合约的收市结算价的算术平均数。第二个时间段是从明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并且赋予了对手方杰润公司一个优先权,在这份合约中,基准油价较第一份提高了3美元/桶。
由于对赌的前7个月油价一直没有跌破62美元/桶,目前,杰润公司已累计支付了210万美元到深南电全资子公司香港兴德盛有限公司账户。
显然,深南电与高盛子公司杰润签署的是一份收益确定但损失不确定的期权合约。从合约中不难看出,深南电在此次对赌协议中第一个时间段的获利条件是浮动价高于62美元/桶,但当浮动价高于63.5美元/桶时,哪怕油价再高,深南电每月最多获利额也恒定在30万美元。与深南电不同,杰润公司赌的则是油价的下跌,若未来浮动价跌入62美元/桶下方时,每下跌1美元,杰润公司则将多获利4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深南电签订这份对赌协议时,正是油价飙升的时期,那时石油均价在100美元/桶左右。但情况到了10月份时发生了逆转。10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62.85美元,此后原油价格一路下跌,深南电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时,深南电这一未经披露的违规对赌也已被揭露了出来,深南电公开宣称将尽可能解决此事。11月,杰润公司与深南电撕毁合约,深南电被动转移资产、减少损失,等待深南电的将是艰难的违约谈判。
④ 请问一下各位,前一段时间,是高盛由于期货交易员的交易,濒临破产吗
5月11日早盘,纽约股市的金融板块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下跌,开盘不到一小时,抛售情况越来越严重,华尔街几家主要银行的跌幅创下几日来的新高。据传,全美第一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突然损失了超过几十亿美元。又有传言称,这和一名叫“伦敦鲸”的交易员有关。
接下来的几小时里,事情逐渐浮出水面。摩根大通银行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季度文件中披露,3月底至今,公司的首席投资办公室在进行信贷信用投资时遭受了2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虽然其他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会弥补一部分损失,但公司的企业和私人证券投资部门,二季度仍将因此亏损约8亿美元,而之前摩根大通曾预计该部门二季度将盈利2亿美元。
消息一出,纽约股市金融板块加剧下跌。摩根大通股价收盘下跌9.3%至36.96美元。摩根大通的反应也算迅速,不仅是当日紧急召开分析师会议,C EO杰米·戴蒙本人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诚恳道歉并表示此事件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失误”,犹如“脸上被扔了鸡蛋”。
戴蒙这么形容自己绝对不为过。“首席投资办公室”是杰米·戴蒙一直引以为豪的部门,它负责“管理整个公司所有主要业务线的日常运营所产生的结构性利息、汇率和某些信用风险”。戴蒙多次宣称这个部门足以对冲结构性风险,并投资于使公司的资产和债务处于更好的组合状态的地方。
而所有的一切,都和一个代号为“伦敦鲸”的交易员有关。
这位叫布鲁诺·埃克西尔的交易员在圈内早就知名。他任职于摩根大通的首席投资部门,每年都为摩根大通赚取约1亿美元。今年,他为摩根大通建立了巨额的信用违约掉期(C D S)头寸,在3月底之前空翻多卖出,押注美国经济的持续改善将推升企业债的价值。由于他撬动了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为自己赢得了“伦敦鲸”的称号。
但是,树大招风,多家对冲基金和其他市场参与方获悉后投入了巨额对赌资金买入针对这些公司债券的违约保护。从4月初开始,局势开始朝对埃克西尔不利的方向变化,摩根大通的许多衍生品头寸开始受损,而对赌的对冲基金则获利颇丰。
由于“伦敦鲸”账下的头寸损失越来越大,摩根大通不得不正式告知市场。在最初公布的可能损失8亿美元盈利后,戴蒙承认,损失可能在年底进一步扩大至40亿美元。实际上,在最近几个交易日中,该项交易的损失已经进一步增长了50%至30亿美元。
这30亿并不是之前所说的摩根大通银行在这笔交易中可能损失的30亿美元,而是其将在第二季度盈利的数字,而这一数字已经包含了目前的损失。“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投资部门在过去的三年中净赚了超过50亿美元,”一名华尔街分析师表示,“即使这次损失惊人,但和摩根大通的盈利能力相比,仍然是可以承受的。”
针对已经出现的20亿美元投资损失,摩根大通银行目前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但这一努力目前看来似乎异常艰难。摩根大通面临两难选择,一种策略是缓慢减仓,并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步接受小额损失,最终完全清空仓位。另一种策略是“长痛不如短痛”,立即清仓结束这笔交易。第一种做法的风险是在逐步减仓的过程中,市场可能再度向着对摩根大通银行不利的方向运行,从而使得最终总的损失更大。而第二种做法的风险将是摩根大通银行短期内不得不接受巨额损失的事实,从而使得财报十分难看,也可能间接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摩根大通银行总共持有面值约1000亿美元的跟踪公司债券的指数衍生品。据知情人士称,其负责该笔交易的首席投资部门对该指数的仓位主要以多头为主,因此,一旦市场对这些衍生品标的物的信用状况感到担忧,那么指数将朝着对摩根大通不利的方向运行,从而使得该笔交易的损失扩大。
而摩根大通将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其所持的该笔交易占全部交易金额的比例过大,这使得摩根大通银行对该笔大额交易的操作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洲际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所有该交易的未平仓合约总额为7850亿美元,已占到了摩根大通的1000亿美元其中的12.7%。
“摩根大通的交易规模过大”T F M arket的信用衍生品交易员皮特说,“一旦他们的交易活动大到可以影响市场,他们就应该停止并且退出了。”
华尔街虽下调大摩盈利预期仍对金融监管说“不”
评级公司首先做出了预期回应。惠誉评级公司发表声明,不仅下调摩根大通的长期债券评级,还将其列为负面观察名单,理由正是声誉受损可能带来风险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的种种弊端。惠誉说,目前导致亏损的风险敞口依然存在,且摩根大通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都很成问题,这些势必影响其日后的盈利能力,值得长期关注和评估。
标准普尔公司宣布维持对摩根大通的信用评级,但将其前景展望从“稳定”调为“负面”。
另外,部分证券机构也下调了对大摩的展望。“伦敦鲸”事件公布没多久,野村证券便下调了摩根大通的股价预期,并将其2012年每股收益从之前预测的4.75美元下调至4.32美元。该机构认为,对摩根大通来说,资本损失并不是主要问题,真正有害的是声誉受损。
“即使受到这一损失,我相信摩根大通银行依然是最具盈利能力的金融机构之一。”众议员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斯班瑟·巴切斯认为,“除非情况和我们所听到的大相径庭,我认为这一损失并不会影响到银行的储户。”
但是,即使盈利损失对大摩来说是可以消化的成本,本次事件确实对摩根大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摩根大通一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受益者,CEO杰米·戴蒙本人作为金融危机中唯一幸存且获利颇丰的银行家,被华尔街引为翘楚。他一向反对严格的金融监管,这一次出事,相当于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确实令其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