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炒石油黄金期货小说
⑴ 两伊战争,谁是真正的赢家
真正的赢家并不是各国政府,而是站在幕后的超级家族,他们掌控绝大多数大公司财团,控制各国政府如议会国会的运行等等,总之他们站在幕后暗箱操控,特别是一些造币银行等金融机构。像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杜邦家族等等。像罗斯柴尔德现在就开始向我国‘渗透’,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面就有罗斯柴尔德的身影。
⑵ 重生香港股市类小说
重生股市类小说有很多:《重生之投资帝国》、《重生香港买股票起家》、《重生买股票起家》、《重生之金融财团》、《重生之我是金融大亨》。
1、《重生之投资帝国》昨天晚上分析股票太晚,今天来到这里的时候都快九点了,大白拿着一个面包,一盒牛奶就蹲在转角的花坛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仔细的打量着每一个下车的人。这个时候,一辆出租车停在了不远处,从车上下来一个年轻人。
大白此时也没什么目标,就看着对方,十七八岁的年纪,大概还在读书吧。看着对方的目光望向里面的证券大街,大白有些疑惑,不会是来买股的吧,这么小?
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道理,大白走了过去。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些小小的罪恶感的,这么小的小孩子,是不是自己应该劝他不要入股市这一行。俗话说得好,一入股市深似海,股市风险大,入市需谨慎啊。
4、《重生之金融财团》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分析师回到8o年代,他能做些什么呢?没办法在核武器出现之后武力只是一种威慑,而能够令人称雄世界的只有金融。所以他要建立自己的金融帝国。
5、《重生之我是金融大亨》金融天才重生到1979年,北京太子爷流落海外。重生之前的迷茫,重生之后的誓言。看林宇怎样打造一个现代版的“罗斯柴尔德”。黑色星期一、石油危机、苏联解体、两伊战争,只要能赚钱的地方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打造现代版的“罗斯柴尔德”,玩转这个世界。
⑶ 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两伊战争(英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波斯语: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波斯语:دفاع مقدس)、或伊朗**战争(波斯语:جنگ تحمیلی),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战争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意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馀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朗与美国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时期,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联合国停火决议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啊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⑷ 寻找一部关于90年代炒期货的外国电影……
《银色快手》?1986
片中描述一位股票经纪人在一次交易中,赔光了所有的资产,被迫转到了自行车快递这个行业,他原本也是个自行车爱好者,后来在商店里面埋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快递生涯,影片中主要描述了当时作为快地工作的场景以及他们的生活画面。
⑸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的立场是
美国偏向伊拉克。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5)两伊战争炒石油黄金期货小说扩展阅读:
两伊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
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长期以来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冲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22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1990年8月,伊拉克宣布接受阿尔及尔协议,10月两伊复交。
⑹ 找一部关于八九十年代上映关于炒期货的电影!急求各位大神
那时候还没电视机,没看过这个电影啊
⑺ 两伊战争中的人员,装备和经济损失
战争总是让人悲伤,战争也没有胜利者!
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2倍。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五倍。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化学武器等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竟出现失业现象。有些地方鲜有完整的家庭。无数伊朗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300多亿美元,战后外债高达1000亿美元。大量被炸油轮的原油流入海湾造成严重污染。
据统计,激战了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亡约60多万人,伤95万人,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2倍。
双方共损失飞机400余架,坦克3500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双方被袭击的船只近500艘。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5倍。
⑻ 两伊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海弯战争是咋样结束的呢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满意请采纳
⑼ 两伊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
1984年2月,伊朗不顾伊拉克停战要求和国际调停继续发展进攻,企图迫使萨达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至1988年3月,先后发动“巴德尔”、“曙光”8~9号、“圣城”1~9号和“佐法尔”1~6号等50多次战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号战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地区;在1988年1月的“圣城”2号战役中,夺取伊拉克北部约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号战役中,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哈莱卜杰,夺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战役则多数受挫,占地得而复失。
伊拉克士兵在战斗中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后在中线和南线多次组织进攻战役,并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装配合作战。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1988年4月,伊拉克开始全面反攻,先后通过“斋月行动”、“信赖真主”等战役,收复法奥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区,并攻占伊朗的代赫洛兰及其周围地区,随后主动撤离;在其他地区共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5天内从伊朗撤军,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并开始释放战俘。至此,两伊结束战争状态。
两伊战争中,伊朗亡35万人、伤70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亡18万人、伤25万人、被俘5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
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
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⑽ 两伊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镇久攻不克,进攻势头锐减;伊朗乘机开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转入全面反攻,先后组织阿巴丹、博斯坦、胡齐斯坦和“圣城”等战役,逐步收复失地,取得战场主动权。1982年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推翻或动摇萨达姆政权,伊朗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首次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占领巴士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后发动“穆斯林?本?阿格勒”、“回历一月”、“曙光”和“曙光”1~6号等9次战役,占领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约300多平方公里领土。2月22日,伊朗发起“海巴尔”战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产石油的马季农岛及其周围地区共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多次要求停战,均遭拒绝。
1984年2月,伊朗不顾伊拉克停战要求和国际调停继续发展进攻,企图迫使萨达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至1988年3月,先后发动“巴德尔”、“曙光”8~9号、“圣城”1~9号和“佐法尔”1~6号等50多次战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号战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地区;在1988年1月的“圣城”2号战役中,夺取伊拉克北部约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号战役中,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哈莱卜杰,夺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战役则多数受挫,占地得而复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后在中线和南线多次组织进攻战役,并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装配合作战。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1988年4月,伊拉克开始全面反攻,先后通过“斋月行动”、“信赖真主”等战役,收复法奥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区,并攻占伊朗的代赫洛兰及其周围地区,随后主动撤离;在其他地区共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5天内从伊朗撤军,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并开始释放战俘。至此,两伊结束战争状态。
两伊战争中,伊朗亡35万人、伤70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亡18万人、伤25万人、被俘5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
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
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