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期貨期權定價
A. 依據遠期,期貨,互換,期權等定價方法來描述金融衍生品的定價規律
在探討金融衍生產品定價思路的優缺點之前,讓我們先來緬懷一下30年來金融衍生品發展的里程碑式事件:
1973年,Black、Scholes和Merton分別提出了期權定價的Black-Scholes公式,這一模型解決了「或有剩餘索取權」的定價疑難,為衍生品市場的迅速發展掃清了最大的障礙,Scholes和Merton也因此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985年,McConnell和Schwartz提出了LYONs(本質是可轉換債券)的一個定價模型,為對沖基金的廣闊發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套利的沃土。(可轉換債券是對沖基金最常交易的產品)
1989年,Schwartz提出了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的定價模型,成為資產證券化飛速發展的起點,後來出現的CDO、CDO2、CDOn、CMO等產品成為此次次貸危機的金融核彈。
90年代之後出現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另一顆威力更大的「小男孩」核彈——信用違約掉期(CDS),2000年,Hull和White的定價模型更是便利了這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急速增長。
金融危機的反思
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和發展本應是為了控制、分散、轉移風險的金融工具,奈何最後成為一場危機的導火索,值得人人深思。隨著衍生產品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數學工具被加以應用,包括偏微分方程、概率統計、隨機過程、鞅論、測度論等;越來越多的計算機演算法被加以借鑒,如,牛頓迭代、蒙特卡洛模擬等。
這一切似乎讓定量分析師們(Quants)將金融工程變成了「工程」,而不再更多的追究其「金融」本質。設計者一開始就不假思索的隨機遊走(random walk)和無套利均衡,基於這一基礎開始辛勤的添磚加瓦,修建出各種美輪美奐的金融衍生產品。!!!!!!!!此為金融衍生品的定價規律即基本規律是復制 即使用市場上已有產品組合達到相同的風險收益 組合的價格就是衍生品價格!!!!!!!!!!!!!
作為一個看客,我不認為此次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是定量分析師們有意所為,我相信寬客們的素質也絕對不會這樣。但客觀講,定量分析師們不得不負客觀上的責任,即在一個不堅實的地基上修建金融衍生品的精妙房屋。這不堅實的地基便是隨機遊走和無套利均衡。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多端使得我們簡單的認為其價格服從隨機遊走,但殊不知,股票的幾何布朗運動,利率、波動率的均值回復運動並不能完整的刻畫資產價格的走勢,特別是對極端情況的刻畫。
而所謂無套利均衡,是指如果幾個市場之間存在無風險的套利機會,套利力量將會推動幾個市場重建均衡,但它僅僅是一個局部均衡,三個市場之間的無套利均衡並不意味著其定出來的價值是真實的、穩定的,可能三個市場均是300%的泡沫,它仍然是無套利均衡的,但不是一般均衡的,這樣的價格是會破裂的,最好的佐證便是這次次貸危機。
未來的衍生品定價技術如何發展?這是一個可以再獲諾貝爾獎的命題。是繼續技術化的「工程」道路,不假思索的無套利定價?還是向一般均衡靠近,兼顧到其標的金融資產的內生價值?當然毫無疑問,前者易,後者難。前者只需要簡單的把標的資產價格作為一個外生變數,通過對相關資產價格比較進行定價,而不考慮行為主體的偏好和效用函數。後者需要考慮標的資產價值的合理性,在給衍生品定價的同時,考慮宏觀經濟變數的理性預期均衡。一代奇才Black晚年致力於解決它,但不幸早逝,或許一般均衡是「上帝的均衡」,可望不可及。
但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定價是否應該盡可能的考量到外生的宏觀因素,向一般均衡靠近,盡管它永遠不能達到。畢竟這個真實的世界不是完全隨機遊走。事實上,金融危機後,很多學者已經開始在向這個方向靠近。(作者系匯豐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B. 請教高手:期貨期權中,什麼是執行價格和標的期貨合約價格,最好能舉個例子 謝謝啦
期貨期權交易中,期權指的是擁有期權者有權按照期權合約上標注的執行價格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而期貨合約的價格就是在行情中看到的價格。 打個比方,如果期權合約上規定,十月份的橡膠1103執行價格為30000萬元。買入這個期權的投資者就有權在十月份按照執行價格30000買入橡膠期貨,而橡膠期貨現在的合約價格是31120。
C. 期權如何定價
在期權運用中,大部分投資者無需知道模型的計算,不用拆解定價模型,只需要了解每個模型需要哪些因素、有什麼差異、適用范圍和優缺點,然後通過在期權計算器上輸入變數即可得到期權的價格。期權行情軟體也一般會自帶期權計算器,直接給出理論價格。但是,缺點是投資者不知道這些理論價格採用的是哪個模型,也不知道輸入的無風險利率以及價格波動水平等變數是多少。不過有些期權行情軟體可以由投資者自行去設定無風險利率和波動率水平參數,另外,網上也有各種期權計算器。
在分析定價模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原理和假設條件。
期權的定價模型源自「隨機漫步理論」,也就是認為標的資產的價格走勢是獨立的,今天的價格和昨天的價格沒有任何關系,即價格是無法預測的。另外,市場也需要是有效市場。在這個假設下,一連串的走勢產生「正態分布」,即價格都集中在平均值周圍,而且距離平均值越遠,頻率便越會下跌。
舉個例子,這種分布非常類似小孩玩的落球游戲。把球放在上方,一路下滑,最後落到底部。小球跌落在障礙物左邊和右邊的概率都是50%,自由滑落的過程形成隨機走勢,最後跌落到底部。這些球填補底部後,容易形成一個類似正態的分布。
正態分布的定義比較復雜,但我們只需了解它是對稱分布在平均值兩邊的、鍾形的曲線,並且可以找出價格最終落在各個點的概率。在所有的潛在可能中,有68.26%的可能性是分布在正負第一個標准差范圍內,有13.6%的可能性是分布在正負第二個標准差范圍內,有2.2%的可能性是分布在正負第三個標准差范圍內。
期權的定價基礎就是根據這個特徵為基礎的,即期權的模型是概率模型,計算的是以正態分布為假設基礎的理論價格。但實際標的資產的價格走勢並不一定是正態分布。比如,可能會出現像圖片中的各種不同的狀態。
應用標准偏差原理的布林帶指標,雖然理論上價格出現在三個標准偏差范圍外的概率很低,只有0.3%(1000個交易日K線中只出現3次),但實際上,出現的概率遠超過0.3%。因為期貨價格或者說股票價格不完全是標准正態分布。兩邊的概率分布有別於標准正態分布,可能更分散,也可能更集中,表現為不同的峰度。比如股票價格的分布更偏向於對數正態分布。那麼在計算期權價格的時候,有些模型會對峰度進行調整,更符合實際。
另外,像股票存在成長價值,存在平均值上移的過程,而且大幅上漲的概率比大幅下跌的概率大,那麼它的價格向上的斜率比向下的斜率大,所以平均值兩邊的百分比比例會不一樣。為了更貼近實際,有些期權定價模型也會把偏度的調整計入定價。
D. 期貨知識:期權合約的結算價格是怎麼計算的
上交所在每個交易日收盤後向市場公布期權合約的結算價格,作為計算期權合約每日日終維持保證金、下一交易日開倉保證金、漲跌停價格等數據的基準。
原則上,期權合約的結算價格為該合約當日收盤集合競價的成交價格。但是,如果當日收盤集合競價未形成成交價格,或者成交價格明顯不合理,那麼上交所就會考慮期權交易的多重影響因素,另行計算合約的結算價格。即根據同標的、同到期日、同類型其他行權價的期權合約隱含波動率,推算該合約隱含波動率,並以此計算該合約結算價。
此外,期權合約最後交易日如果為實值合約的話,由上交所根據合約標的當日收盤價格和該合約行權價格,計算該合約的結算價格;期權合約最後交易日如果為虛值或者平值合約的話,結算價格為0。
期權合約掛牌首日,以上交所公布的開盤參考價作為合約前結算價格。合約標的出現除權、除息的,合約前結算價格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調整:新合約前結算價格=原合約前結算價格×(原合約單位/新合約單位)。除權除息日,以調整後的合約前結算價作為漲跌幅限制與保證金收取的計算依據。
E. 期權投資當中期權定價是如何存在的,它的意義如何
期權定價存在的原因:
期權費的定價其實是一種對賭,有投資者預計未來價格漲,有投資者認為未來價格跌,一個賣出期權,一個買入期權。不過,因為期權費的存在,投資者其實賭的是一個價格波動區間。
期權定價意義:
期權定價在期權市場是很重要的一塊,做期權的期貨公司會採用相應的模型去制定最終的價格。期權費的制定其實已經計算過了未來價格波動的可能性,因此:雖然賣出期權的一方理論風險無限大,但實際上是經過不斷計算才決定出售期權的。並非所有期權適合購買。
F. 期貨定價和期權定價的公式比較
教科書上多了去了
G. 哪位高人可以推導出金融期權的定價公式啊
這個方法也有不止一種,因為各種模型總會有不同和假設,和現實有差異。
建議你去看《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John C. Hull 這本書。也有翻譯過來的中文版《期權,期貨和其他衍生品》裡面從第十章開始有介紹期權定價的問題。
需要一定的微積分基礎的。這里也沒辦法寫出來。自己去解本書看看吧。那本書公式推導什麼都很清楚。
H. 期貨期權計算題
5.A.假設價格為X$時候需要催保。當前維持保證金=3000-虧損額3000-(X-2.50)*5000=X/2.50*2000解得 X = 2.67$B.假設價格為X當前維系保證金+1500=3000+盈利額3000+(2.50-x)*5000=x/2.50*2000+1500解得 X=2.41$6.補交X元總保證金 = 昨天保證金+盈利-虧損+補交120*5.02/5*2000=100*2000+(5.02-5)*10000*100-(5.1-5.02)*10000*20+x解得 X =36960 7. (61.20-58.30)/100*40000 = 1160 $
I. 為什麼要給衍生產品定價(期貨期權等)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問的好!問的是期貨的根本!
期貨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生產商和材料購買商的經營風險。
比如你是生產黃金的,生產都是有周期,需要兩個月後出售。但是,考慮到兩個月後市場由於某些原因黃金價格會下降,對於沒有期貨的年代就只能聽天由命,中國農民就是這樣。但是有了期貨你可以在這段時間做空黃金,這樣黃金價格如期下跌了,雖然你賣出的價格減少了,但是這筆損失從期貨市場獲得了補償,也就大大減少了你的經營風險了。
反過來,如果你是需要購買黃金的,但是由於資金的問題只能兩個月後購買,但是這個階段黃金看漲,咋整?期貨市場上做多黃金。這樣也可以彌補將來你多掏的錢。
這里需要注意,這些期貨交易行為都是生產商和購買商的針對市場行情的預期做出的,風險總要有人承擔啊,那就是「投機者」。投機者一般都會和生產商和購買商進行反向持倉,以通過「意外」市場行情獲得利潤。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有利可圖,你不需要實際的買賣商品,就可以放大獲得收益。
這樣就產生了對立的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