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傑檢驗現貨期貨
⑴ 克萊夫·格蘭傑的諾貝爾獎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個人簡歷
克萊夫·格蘭傑(Clive W.J. Granger)教授因「協整理論」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上做出的傑出貢獻而獲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克萊夫·格蘭傑教授曾擔任美國西部經濟學聯合會主席,他還是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國際預測協會會員、計量經濟學會會員、芬蘭藝術和科學協會外籍會員,並獲得美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模及模擬協會Biennal獎。
克萊夫·格蘭傑教授於1955年獲得諾丁漢大學學士學位,1959年獲得諾丁漢大學博士學位。他還獲得奧爾胡斯大學、拉夫堡大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卡洛斯三世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統計學和經濟計量學(主要是時間序列分析)、預測、金融、人口統計學。主要著作有:《經濟學的實證建模:設定和估計》、《經濟序列建模:經濟計量方法閱讀材料》、《雙線性時間序列模型導論》、《經濟時間序列預測》、《商品價格的投機、套利和預測》、《股價的可預測性》等。
克萊夫·格蘭傑教授1934年9月出生在英國威爾士的斯旺西,英國公民。
背景資料:克萊夫·格蘭傑的「協整理論」
現代時間序列經濟計量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探索經濟時間序列數的動態結構,研究它們的統計性質,理解產生這些經濟數據的生成特點和性質,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經濟數據構造和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用以進行經濟預測,檢驗各種理論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計量經濟學的建模方法均以經濟變數平穩這一假設條件為基礎。穩定過程的特點是有一個均值,且每一時刻對均值的偏離基本相同。但在實際中,許多經濟指標的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並不具有固定的期望值,並且呈現出明顯的趨勢性和周期性。格蘭傑1972年首先證明,如果直接將非平穩時間序列當作平穩時間序列來進行回歸分析,可能會造成偽回歸,即變數間本來不存在相依關系,但回歸結果卻得出存在相依關系的錯誤結論。
經濟理論認為,某些經濟時間序列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例如,凈收入與消費、政府支出與稅收、工資與價格、進口與出口、貨幣流量與價格水平、商品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等。一般說來上述經濟時間序列屬於非平穩序列,其方差與時間成正比。看起來這些經濟變數之間似乎不會存在任何均衡關系,但事實上若干個非平穩經濟時間序列的某種線性組合卻有可能是平穩序列。格蘭傑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利用其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知識提出了協整(cointegration)的概念及其方法。所謂協整,是指多個非平穩經濟變數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目前,協整分析己成為處理非平穩金融、經濟變數相依關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協整理論主要用來探測變數間是否真的存在均衡相依關系,對於用非平穩變數建立經濟計量模型,以及檢驗這些變數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非常重要。首先,如果多個非平穩變數具有協整性,則這些變數可以合成一個平穩的時間序列,這個平穩的時間序列可用來描述原變數間的均衡關系。只要均衡關系存在,原變數間的平穩的線性組合就存在。其次,當且僅當若干個非平穩變數具有協整性時,由這些變數建立的回歸模型才有意義。所以,協整性檢驗也是區別真實回歸和偽回歸的有效方法。最後,具有協整關系的非平穩變數可以用來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由於誤差修正模型把長期關系和短期動態特徵結合在一個模型中,因此既可以解決傳統計量經濟模型忽視偽回歸的問題,又可以克服建立差分模型忽視水平變數信息的弱點。
格蘭傑在協整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格蘭傑協整定理,目的在於解決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之間的關系問題。該定理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其證明了協整概念與誤差修正模型的必然聯系。若非平穩變數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必然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若用非平穩變數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則該變數之間必然存在協整關系。在隨後的工作中,格蘭傑拓展了協整分析,包括處理季節趨勢序列的季節協整和處理偏離超過臨界值後即向均衡調整的序列的門限協整。
⑵ 金融的金融理論
金融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歷史相當之短。經濟學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信貸市場的基本經濟職能,但他們並不熱衷於分析更多內容。因此,早期對金融市場的觀點大多直觀,主要是由實踐者形成的。最早對金融市場的理論框架,尤其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 (1900) ,基本上被理論家和實踐者共同忽略了。
金融理論的內容
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
這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忽視了金融市場。 歐文·費雪( 1906年, 1907年, 1930年)已經概述了信貸市場對於經濟活動的基本職能,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認識到這一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性。在發展其貨幣理論同時, 凱恩斯(1930年, 1936年)、約翰·希克斯( 1934年, 1935年, 1939年),尼古拉斯·卡爾多 ( 1939年)和雅各布·馬爾薩克 ( 1938年)已經形成了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其中不確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正確的來講,金融市場仍然被視為單純的「賭場」 ,而不是「市場」。在他們看來,資產價格主要取決於資本收益的預期與反預期,因此他們是所謂的「自身規定自身」。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選美大賽」的比喻是這種的態度代表。
因此,大量筆墨浪費在投機活動這個題目上了(如購買/臨時銷售貨物或資產以供日後轉售) 。舉例來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1923年, 1930年)和約翰·希克斯 (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先行理論中認為,商品的期貨合約交割價格將普遍低於預期的現貨價格,即凱恩斯所謂的「正常貼水」。凱恩斯和希克斯解釋為,這主要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換取風險溢價的投機者身上。尼古拉斯·卡爾多( 1939年)又分析了穩定價格基礎上投機是否能夠成功的問題,並藉此廣泛擴大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在隨後幾年中,霍爾布魯克·沃京 ( 1953年, 1962年)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事實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商的動機沒有什麼區別。這導致了早期的實證性方法競賽-亨德里克(Houthakker)( 1957,1961,1968年,1969年)發現的證據有利於正常貼水;萊斯特(Telser,1958年, 1981年)的證據不利於這一點。)
約翰·布爾·威廉姆斯(1938年)是最早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賭場」觀點和資產定價問題的人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資產價格反映了資產的「內生價值」,而這是可以用資產預期分紅的現金流貼現來衡量的。這種「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歐文·費雪( 1907年, 1930年)的理論,以及「價值投資」的從業人員,如本傑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實踐辦法 。
哈里·馬科維茨( 1952年, 1959年)認識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賴於預期的未來,那麼風險因素必須發揮作用,從而約翰.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新開發的預期效用理論( 1944 )可大大加以利用。馬科維茨理論制定的最優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置於權衡風險和回報的背景下,著眼於將組合多樣化作為減少風險的方法,從而形成了所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
正如所指出的,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觀念已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和 尼古拉斯·卡爾多在其理論中考慮過了,因此托賓 ( 1958年)將馬科維茨的理論中增加貨幣理論,從而獲得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實際上,托賓認為,市場參與者會在無風險資產(資金)和單一風險資產組合之間將其儲蓄分散(事實上每個人都一樣)。托賓堅持,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只會導致在現金和特定風險資產組合之間不同的結合。
馬科維茨——托賓的理論不是很實用。具體來說,估計多樣化帶來的好處,需要實踐者計算每一個資產組合回報的方差。在威廉·夏普( 1961年,1964年)和約翰·林特納(1965年)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他們證明了通過計算每種資產相對一般市場指數的方差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而解決了這一實際困難。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來演算減少後的項目(「beta」), 最佳投資組合選擇在電腦輔助下變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後實踐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
一個替代方法是羅伯特·默頓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 )。默頓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爾和羅斯( 1985年)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也引出了羅伯特·盧卡斯的資產定價理論(1978)。
更有趣的替代理論是斯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 1976年)。史蒂芬·羅斯的APT方法脫離了CAPM模型的風險與回報邏輯,將「利用套期定價」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羅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論推理並非他的這一理論的獨特之處,實際上它是幾乎所有的金融理論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說明了羅斯的觀點。
費舍爾·布萊克、邁倫·斯科爾斯(1973)和羅伯特·默頓(1973)的著名理論——期權定價大量依賴於使用套利推理。直觀的,如果期權的回報選擇可由一個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復制,那麼期權的價值必須等於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會有套利的機會。套利邏輯也被M.哈里森、戴維.M.克雷普斯 ( 1979年)和達瑞爾·達菲(DarrellDuffie)、黃奇輔( 1985年)用來衡量多期限(如「永續」)的證券的價值。所有這一切都滲透到新瓦爾拉斯理論的資產市場的一般均衡 (完全和不完全)中,這些理論由羅伊(Radner) ( 1967年, 1968年, 1972年) ,奧利弗.D. 哈特 ( 1975年)發展,並在此之後被許多人發展。
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對企業財務結構和公司價值的不相關性理論也運用了套利邏輯。佛朗哥·莫迪利亞尼和默頓·米勒(1958年,1963年)的這個著名定理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歐文·費雪原創的「分離定理 」( 1930年)的一個延伸。實際上,費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企業家擁有的企業的生產決策應該獨立於企業家本人跨期消費的決定。這也就是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計劃將不受其所有者借/貸決定影響,即生產計劃獨立於融資決策。
莫迪里阿尼,默頓·米勒通過套利邏輯擴展了這一主張。從資產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財務狀況不同的企業的基本生產計劃相同的,那麼這些公司的市場價值將是相同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將可出現一個套利機會。因此,無論公司的財務結構狀況如何,套利使得企業價值必然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金融上第二個重要的部分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結論是,似乎價格往往採取隨機游動 。具體地說,在Louis 舍利耶 (1900)(商品價格)的著作中已有據可查,後來又經霍爾布魯克·沃京(1934年)(多種價格系列)、阿爾弗雷德爾斯(1933年,1937年)(美國股票價格)和莫里斯·肯德爾 ( 1953 )(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深入分析證實,似乎資產市場價格的連續變動沒有相關性。
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的實證結果遭到了經濟學家的恐懼和懷疑。如果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 ,那麼價格變動應該朝著市場出清的特別方向,而不是隨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不高興看到這些成果。許多人將其作為「基本面分析」之錯誤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真的是狂熱的賭場,因此不適合從經濟角度考慮。但是還有一大群人證明,這只能說明傳統的「統計方法」的失敗,他們什麼也證明不了。克里夫·格蘭傑和奧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和尤金·法瑪 (1965年, 1970年)採用了高性能的時間序列的方法,但他們得出了同樣的隨機性結果。
偉大的突破源於保羅.A.薩繆爾森(1965年)和伯努·瓦羅特 (1966年)。薩繆爾森對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發現的解釋並非是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行,而是運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單:如果價格變化不是隨機的(從而是可預見的),那麼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輕易地正確買賣資產以利用這一點。薩繆爾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即:如果市場正常運作,那麼所有關於資產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況下的私下信息)將立即傳導入它的價格內。(注意「有效」這個字眼,用在這里它僅僅意味著參與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隻字未提其他類型的「經濟效率」,如生產中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價格變化似乎隨機且因此而不可預見,這是因為投資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機會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有效市場假說」因尤金·法瑪( 1970年)而家喻戶曉,後來被聯繫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中。很多實踐者不喜歡它。相信能通過研究價格變動模式而預測資產價格的「技術派」交易員或「圖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場假說告訴他們,他們不能「戰勝市場」,因為任何現有的信息已經被納入了價格。它還有可能惹惱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實踐者:有效市場的觀點基於「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則上,不能排除基於謠言、錯誤的信息和「群體性瘋狂」產生投機性泡沫的可能。
⑶ 求救 各位麻煩幫忙翻譯一下 英語真的很吵。。。不要百度翻譯那種
它已被記錄在出版的文獻,在商品市場的風險可以減少通過期貨套期保值,那裡的套期保值率根據不同的空調信息,如歷史的現貨和期貨價格(索爾尼克,1974;黑色,1990;峽谷和穩定不穩,1993)。早期的研究表明的好處常規套期保值策略源自回歸現貨收益期貨報酬(埃德林頓,1979;figlewki,1984)。最近的研究認為對沖比率是改變通過時間和採用(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生成動態套期保值策略,而被發現有更好的表現比傳統的戰略(克朗,蘇丹,1993;連戰等人。,2002)。
本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完善的動態套期保值策略,不同於以往的研究中至少有2種方式。首先,鋁和燃料油期貨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的考慮。他們現在被認為是有效運作,盡管學術研究中國期貨市場是有限的(陳等人。,2005;留置權和楊,2008)。中國的期貨市場起源於河南省鄭州糧食批發市場1990和現在的軌道上穩步健康的成長。隨著最近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期貨市場的廠商提供價格信息預警。此外,通過對沖機制的期貨市場,廠家也可以抵消或轉移價格風險的遺傳到現貨市場。此外,期貨市場的存在,以幫助維護金融安全的中國資本市場。其次,時間序列模型介紹,捕捉長期記憶和非對稱效應的基礎上,並評估其能力估計時變最優套期保值比率。具體來說,該模型允許小幅綜合誤差修正項的條件意味著制定和同時使用不同類型的過程特點的非對稱性影響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差異和相關現貨和期貨的回報。在實證文獻,小幅綜合誤差修正模型是由格蘭傑(1986)的情況下,分數共整合盛行。它是有用的知道,現貨與期貨的價格是相同的分數,和一個線性組合,他們有一個較小的分數階。
⑷ 聯想的方式有哪些
一、對比聯想
對比聯想是由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相反特點的事物的聯想。如杜甫的詩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運用的就是對比聯想。中學課文中的對比聯想很多。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用充滿無限樂趣,令人無限嚮往的百草園來反襯對比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再如《蘇州園林》,作者採用對比聯想的寫法來突出事物的特徵,效果極桂。介紹布局,將蘇州園林內亭台軒榭的布局與宮殿住宅相比,突出了蘇州園林講求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的特點。對比聯想的方面很多,幾乎所有強調情境變遷的習作都用得上。
二、接近聯想
接近聯想是指相鄰的事物因時間或空間的接近而引起的聯想。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有段文字:「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時,當你扛著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在辦公室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在幸福之中呢?」這一組排比句寫的事情都發生在清晨,是因時間相同而生發的聯想。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的結尾:「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從看到「照相」想到「抑揚頓挫的話」,這是由照片與說話者皆藤野引起的接近聯想,藉以抒寫自己對老師的敬愛,老師對自己的激勵。作文中,圍繞中心運用接近聯想抒寫生活,可以使事物更具層次感,並能准確地表述較為復雜的情感。
三、相似聯想
相似聯想是由對一件事的感受引起的同該事物性質形態相似事物的聯想。如《綠》中寫到「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栽你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帶」與「眼」分別顯示舞女與盲妹的活力,人們又愛把「綠」視為生命的象徵,形態與特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者巧由潭的綠波顫動,聯想到「帶」的飄舉和「眼」的流轉。這樣的相似聯想自然、優美、精巧。學生在寫作寓情於景,或具象徵意味的作文時,通過相似聯想,便很容易完成由物及人的思維過渡。
四、追憶聯想
追憶聯想是指由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引起人們對經歷過的生活、見聞、知識等的回憶。徐遲寫作《在湍流的漩渦中》,對周培源從30年代到70年代的經歷,先是按時間順序寫,像記「流水帳」一樣。後來,他丟棄長達兩萬三千字的原稿,抓住「一剎那」,把事件集中在一個晚上,以回憶加以展開,通過追憶聯想的方法,將材料組織得緊湊凝練,最終以七千字的篇幅,表現了人們堅定的斗爭精神與豐富的內心世界。《祝福》先寫祥林嫂在爆竹聲中死去,再回憶她的一生,也是用追憶聯想的方法。追憶聯想,多表現為倒敘,對於歷時長、頭緒繁的事件,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省去一些與主題關聯不大事件的敘述,而且可以突出某些情節,使行文更顯緊湊。
五、因果聯想
因果聯想是由原因想到結果,或由結果想到原因的思維方法。《荔枝蜜》就用了因果聯想的寫法:「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跌下來。」「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後來是因為喝了「忙得忘記早晚」的蜜蜂釀造的荔枝蜜,才「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是由於了解蜜蜂用短促的一生「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就像辛勤的農民「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一樣,所以「我」才由討厭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作者以此組織材料,達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學生在作文中常要敘述一些和自己喜、怒、哀、樂相關的人和事,如果能運用因果聯想進行展開,相信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推測聯想
推測聯想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推測不知道的事情的一種聯想方式。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進書塾是知道的事情,只是不知為什麼要進這「最嚴厲的書塾」,所以才從童心出發展開推測聯想,「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罷,也許是因為站在井欄上跳了下來罷。」作者運用聯想推測原因,將小孩復雜的心情生動地再現出來。
推測聯想在散文創作中運用較多,因為它提供給作者一個嶄新的敘述角度,將事物的背面再現出來,同時也以能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人格化、情緒化的推斷和抒情,進而營造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莊周夢蝶」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七、連鎖聯想
連鎖聯想是指運用聯想的方法把幾種事情一環扣一環地串連在一起,也可以從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兩種以上的聯想。如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從「殼」到「膜」,再到「瓤肉」和「漿液」,由外及內展開聯想,從而將荔枝的形態描摹得錯落有致。再如《荔枝蜜》由荔枝樹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想到蜜蜂的勞動,再由蜜蜂的勞動想到農民的勞動,層次分明,有條不紊。連鎖聯想,最能調動學生已學習過的知識,由此及彼,極有利於拓寬寫作思路。
寫作時,常常會同時運用到多種聯想方式。而在語文的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將作者的一些創作思維剖析給學生,並組織相應的仿寫訓練,勢必能改善學生的聯想能力,幫助他們最終克服畏難的作文心理。從這方面看,多掌握幾種聯想方法是相當有意義的。
⑸ 要檢驗兩個期貨品種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除了要進行JJ協整檢驗兩個期貨,協整後還要進行格蘭傑因果檢驗嗎
JJ test只是在檢測兩個期貨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沒有granger causality test的意思。GC test主要考察的是統計學角度下的因果關系。和JJ TEST沒啥關系。
這兩個test考察的方面完全不同,所以應該分別做一下。
⑹ 鋁期貨的鋁期貨行情判斷偽指標
期貨庫存經常被用作行情判斷的參考指標。本文對LME鋁庫存與LME鋁收盤價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樣本選取2009年10月5日至2012年10月26日的每日LME鋁庫存和每日LME鋁(3月電子盤)收盤價。
相關分析
在大樣本的情況
在上述樣本區間的相關系數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每日LME鋁庫存和每日LME鋁(3月電子盤)收盤價的相關系數是-0.333,在0.01水平下顯著相關。兩者呈現負相關,但相關系數絕對值不高。
樣本選取最近31個交易日的情形
選取最近31個交易日的樣本,計算結果如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到相關系數為-0.096,相關不顯著。
樣本選取最近74個交易日的情形
選取最近74個交易日的樣本,計算結果如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到相關系數為0.677,相關顯著。
從以上相關系數計算結果來看,在大樣本情況為顯著負相關;樣本為最近31個交易日時相關不顯著;樣本為最近74個交易日時,顯著正相關。從這些結果來看,LME庫存對LME鋁期貨日收盤價沒有判斷指導意義!
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
與上述選取樣本方法相同,分別對不同規模的樣本進行計算,得到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中X表示每日LME鋁(3月電子盤)收盤價,Y表示LME鋁庫存。
大樣本情形
計算結果如下表,可以看出在大樣本情況,LME鋁期貨庫存與收盤價之間沒有格蘭傑因果關系(滯後期為1、2時也沒有格蘭傑因果關系)。
樣本選取最近31個交易日的情形
計算結果如下表,可以看出LME鋁期貨庫存與收盤價之間沒有格蘭傑因果關系(滯後期為2、3時也沒有格蘭傑因果關系)。
樣本選取最近74個交易日的情形
計算結果如下表,可以看出收盤價是LME鋁期貨庫存格蘭傑成因,但庫存不是收盤價成因(滯後期為2、3時檢驗結果相同)。
從以上格蘭傑因果檢驗來看,庫存不是收盤價的格蘭傑成因,選取不同樣本,有時收盤價是庫存的格蘭傑成因,有時又不是。這些結果同樣說明用LME鋁庫存來判斷期貨價格走勢沒有意義。
從實證分析,每日LME鋁庫存與LME鋁期貨日收盤價之間沒有明確的相關關系,也沒有明確的格蘭傑因果關系。因此,不宜採用每日LME鋁庫存作為輔助判斷LME鋁期貨價格走向的指標。
⑺ 關於滬深300股指期貨的問題
個人建議:
1研讀下以滬深300股指期貨為主題的相關文獻,獲得對滬深300股指期貨的初步認識;
2研讀下滬深300股指期貨的實證分析文獻,看看需要哪些數據分析
3根據自己論文寫作需要收集對應數據
4利用eviews進行實證分析,估計要做ADF單位檢驗、協整分析和格蘭傑因果分析。
⑻ 股指期貨三大要素是正負相關還是因果關系
在分析三者關系之前,首先對三者做簡單定義。我們這里討論的期限是指期貨合約距離最後交割日的剩餘時間;而成交量是指在指定時間間隔期間期貨合約交易的數量;至於價格波動率,有很多種計算方法,我們這里採用日價格之比的自然對數的方差來作為波動率。
首先,我們來看期限與價格波動率之間的關系。根據我們對期指上市以來相關數據的研究,發現多數情況下,期貨合約隨著交割日的臨近,其價格波動率會增加,也就是說,價格波動率與期限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但是也有極個別情況下,兩者的負相關關系並不明顯。事實上,弄清楚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多重要意義。保證金水平就是期貨價格波動率的正相關函數,如果波動率隨著交割日臨近而上升,那麼保證金也會隨著交割日臨近而被要求增加。當然,隨著波動率增加,交易者為追加保證金所需要准備的現金也需增加。除此之外,這對套期保值也有意義。如果期貨價格波動率隨著交割日臨近而上升,這意味著現貨和期貨價格之間的相關性降低了。因此,套期保值策略需要做出調整。
其次,我們再看價格波動率和成交量之間的關系。大量資本市場的理論模型都展示了價格波動率和成交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根據我們研究,期指上市以來價格波動率與成交量的確在多數時段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們進而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波動率和成交量之間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關系。考慮到這兩者的變動都是由新信息到達而引起的,因而不存在因果關系也在情理之中。
最後,我們來看期限與成交量之間的關系。我們已經證實了多數情況下價格波動率會隨著交割日臨近而增加,而價格波動率的增加也會伴隨著交易量的增加,那麼,這就意味著成交量會隨著交割日臨近而增加。因此,可以認為期限與成交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正如我們所了解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集中在近月合約上,這正說明了成交量與期限之間的反向關系。
⑼ eviews做格蘭傑因果分析,P值一直大於0.1,做的是滬深300和股指期貨的數據,按理說應該有因果關系,求幫助
別告訴我你是拿歷史價格直接做的分析。。。
只有分析變化率之間的因果聯系才有意義。你做了{Y_(i+1) - Y_i}/Y_i 的處理了嗎。。。
⑽ 什麼都是有因果的,買賣股票也是有緣分的
兩者沒有任何聯系。如果有這種心態炒股,跟賭博買彩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