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期貨期權巨虧
⑴ 為什麼期貨的賣方虧損無限
不對!虧損是有限的,當你的保證金不足了就會被強行平倉,所以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虧過你的保證金的。除非發生極端行情,無法平倉,但這種機率非常非常小!
⑵ 國企做期貨造成嚴重虧損犯罪嗎
對於大的機構,尤其是製造業的企業來講,期貨投資屬於很正常的現象。期貨市場是比較通用的采購渠道,並且通過期貨市場平衡企業采購成本,使得企業更平穩發展。只要不是人為的所導致的虧損,一般情況是不會受到處罰的。當然如果虧損太過嚴重,肯定會有人被拉出去頂罪的。
⑶ 國企炒期貨虧損誰來承擔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2012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二條國有以及國有控股企業進行境內外期貨交易,應當遵循套期保值的原則,嚴格遵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關於企業以國有資產進入期貨市場的有關規定。
第七十三條國有以及國有控股企業違反本條例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關於企業以國有資產進入期貨市場的有關規定進行期貨交易,或者單位、個人違規使用信貸資金、財政資金進行期貨交易的,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滿10萬元的,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直至開除的紀律處分。
⑷ 在信管家期貨平台虧損了十萬 是什麼原因 求指點
主要原因是你貪,其次是平台不合法。中國合法的期貨交易所也就4個,上期所,大商所,鄭商所,中金所。從沒聽說過信管家是合法的。一個人想要賺錢,先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合法的投資,如果投資本身不合法,參與的平台合法,就算賺了那也是非法所得。
⑸ 期權虧損怎麼算
1、期權未到期,期權的利潤就是將持有的期權賣出可得的期權費和之間買入期權支出的期權費之間的差額。
2、期權到期,如果行權,就是行權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所得的收益和期初買入期權所支付的成本的差額。如果不行權,損失期權費。
賣出期權:
1、期權未到期,期權的利潤是將持有的期權從市場上買回所需支付的期權費和之前賣出期權所得期權費的差額。
2、期權到期,如果交易對手要求行權,行權價格和市場價之間的差價產生的虧損和之前賣出期權所得的期權費之和是客戶的總盈虧。如果無需行權,客戶收益就是期權費。
(5)國企期貨期權巨虧擴展閱讀:
期權是指一種合約,該合約賦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該日之前的任何時間以固定價格購進或售出一種資產的權利。 期權定義的要點如下:
1、期權是一種權利。 期權合約至少涉及買人和出售人兩方。持有人享有權力但不承擔相應的義務。
2、期權的標的物。期權的標的物是指選擇購買或出售的資產。它包括股票、政府債券、貨幣、股票指數、商品期貨等。期權是這些標的物「衍生」的,因此稱衍生金融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期權出售人不一定擁有標的資產。期權是可以「賣空」的。
期權購買人也不定真的想購買資產標的物。因此,期權到期時雙方不一定進行標的物的實物交割,而只需按價差補足價款即可。
3、到期日。雙方約定的期權到期的那一天稱為「到期日」,如果該期權只能在到期日執行,則稱為歐式期權;如果該期權可以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時間執行,則稱為美式期權。
4、期權的執行。依據期權合約購進或售出標的資產的行為稱為「執行」。在期權合約中約定的、期權持有人據以購進或售出標的資產的固定價格,稱為「執行價格」。
⑹ 內控失敗的國有企業有哪個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重大危機接二連三地發生,整體來看,突出有三類重大風險:一是多元化投資,二是金融工具投機,三是生產安全事故。撇開生產安全事故不說,前兩類風險具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巨大,動輒就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二是同類事故在大型國有企業時有發生。鑒於此,我們稱此兩類風險為大型國有企業典型的高風險業務。下面我們通過案例對此兩類重大風險做深入分析。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政府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於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於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託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於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於新興業務。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後。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⑺ 期權是怎麼盈利和虧損的。。。
目前國內期權還沒有上市,期權是你行使權利的保證金。比如說現在你買入白糖1301看漲期權,假如說要100元,現在白糖1301期價是4500元,如果期價漲到5000元,那麼你就可以行使期權,買入白糖期貨,然後再平倉,那麼你的利潤是500點。如果期價一直跌,你可以放棄權利,損失100元。
⑻ 2元期權虧損20萬,能報警要回來嗎
只能報警試試
估計很難要回來
⑼ 期權到期虧損怎麼算,投五萬虧四個點,怎麼等。
這段話的意思是 行權需要在交割之前的某個時點。
這樣做的原因是 多數的期貨合約都不是真實交割的。這樣的話,即便行權,我還有時間在交割之前反向炒作,扎平頭寸。
否則我只是個期貨投資者 買的大豆期貨 難道到期的時候我真的要堆N噸大豆在家裡?
⑽ 期權中賺的錢是虧得 期貨會強賣強買,但是期權可以放棄執行 那你想買的東西怎麼來
通俗的來說(以香港的期權為例),期權主要是發行商(大行)報價和散戶報價。期權的價格主要是根據標的物的價格變動而變動的,還有時間值、引申波幅等因素影響。當你買了看漲期權(如工行4元的看漲期權,期權金為0.3元),而標的物又正好是上漲(如上漲至6元),那期權金就會上升(期權金升至2.2元),你可以選擇賣出這個期權立即獲利(2.2-0.3=1.9元),或者持有期權等到結算日再行權,從股票上獲利(如結算日工行價為5.8元,則利潤為5.8-4-0.3=1.5元)。如果沒人出讓股票,那你就會獲取該期權的內在價值作為補償(如結算日工行價為5.8,則期權金為5.8-4=1.8元,利潤為1.8-0.3=1.5元),所以是不會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