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期貨合約規模
A. 板栗疫病是什麼
(hairy chestnut blight)
(李傳道)
又稱板栗乾枯病、胴枯病。1904年在美國第一次發現。由於美國板栗是高度感病樹種,在此後的20多年中,美國全境的板栗林受到毀滅性打擊。病樹枝乾枯死後又自根株萌發新條,不久萌櫱條又受侵染,致使美國板栗成為叢生灌木狀。以後病害又出現在歐洲,歐洲板栗雖不及美國板栗感病,但法國、義大利、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也蒙受較大損失。中國板栗和日本板栗是高度抗病樹種。但中國板栗各品種間抗病力仍有較大差異。病害在中國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都有發現,在個別地方造成一定的損害。在幼年光皮的栗樹枝幹上,受侵處產生水漬狀黃褐色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略下陷。後病斑不斷擴展,包圍枝幹一周,使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春末夏初,病部有橘紅色疣狀子座自皮下生出,在潮濕氣候下產生橘黃色分生孢子角。秋後疣狀子座變暗紅色。在較老枝幹上,病斑不明顯,但病部漸腫大略呈紡錘形,樹皮縱裂縫中生出橘紅色或暗紅色疣狀子座。病皮下常可見到白色至黃褐色扇狀菌絲叢。病原菌是寄生內座殼菌,病菌的無性孢子借雨水傳播,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自傷口侵入。在中國南京病害每年3月底開始出現症狀,7~9月病斑擴展迅速,10月下旬以後逐漸停止發展。較重的病害通常由於立地條件欠佳,管理不周或栗癭蜂等害蟲為害造成樹勢衰退,因而降低了栗樹的抗病力所致。對美國板栗和歐洲板栗的疫病防治,經過近百年的研究,已在三個方面獲得一些成果:①用抗病的亞洲板栗同美國或歐洲板栗雜交,選育出一些抗病雜種。②用內吸殺菌劑作樹干注射,有一定治療效果。③1967年在法國發現了病原菌的弱毒株系。病樹用弱毒株系接種,可使病組織中的強毒株系轉化為弱毒株系,從而使病樹恢復健康。但這三種方法在生產中普遍應用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中國對板栗疫病的防治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栗林撫育管理,防治蟲害,促使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經常注意修去病枝,砍除病樹,減少侵染來源;發病初期颳去病部樹皮塗刷401抗菌劑,抑制病斑擴展。
薄竹屬
(賈良智)
學名:Leptocanna Chia et Fung。中型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稈細長,直立叢生,尾梢長,下垂或呈攀援狀;節間較長,表面具硅質而糙澀;稈壁薄,節平。分枝多數,簇生,粗度近相等。稈籜早落;籜鞘背面具硅質而粗澀,近頂部向外膨出成一道橫向圓形凸起,外側邊緣的基部向下延伸,近半圓形;籜片直立,基部兩側向外延伸成狹窄的籜耳。花枝細弱,生於葉枝頂端。假小穗數枚,生於短縮的穗軸各節,穗軸基部托以鞘狀苞片;小穗含完全小花1朵;小穗軸脫節於第二穎和不孕外稃之下,並向上延伸於完全小花之後,呈一刺芒狀,其頂端具一退化小花;穎2片,不孕外稃1片;完全小花的外稃背部具中脊,內稃僅於頂端具中脊;鱗被3片;雄蕊6枚,花絲分離;子房無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羽毛狀。(見圖)果實不詳。夏季出筍。本屬僅知薄竹1種,中國特有,產於雲南省的蒙自、屏邊、金平、新平等地,常生於海拔900~15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或灌木叢中。稈用於編織,也是製作樂器簫管的好材料。
薄竹
北京林業
(forestry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范濟洲)
據中國1977~1981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北京市森林面積為14.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1%,活立木總蓄積量392.07萬立方米。北京市的樹種在山區主要有側柏、落葉松、櫟類、山楊、樺樹、刺槐、椴樹和槭樹,平原地區主要有楊、柳、榆、槐等。
北京在歷史上曾覆蓋著大面積原始森林,直到唐、宋時仍是「峰巒秀枝、林木森密」,「五穀百果,良材美木,無所不有」。森林的大規模破壞始於金代,金海陵王准備南侵,在通州(今通縣)造海船,需要大量木材。元代建大都城,所需木材大都來自西山,至元三年(1266年)在永定河的西山金口開鑿了一條運河,直達大都城,「以漕西山木石」,致使西山森林破壞更加嚴重,俗稱「西山兀,大都出。」明代以來,由於進一步樵採、濫伐,森林面積日益減少。到1949年時全市有天然次生林2.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1.3%。
1949年以來,北京市林業發展較快。永定河、潮白河、拒馬河、小清河及溝錯河上游山區,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森林面積已達到13萬公頃,其中次生林7.9萬公頃,人工林5.1萬公頃。平原地區現有各種林木9833.2萬株,基本實現農田林網的面積達到28.9萬公頃,占平原農田面積的84.8%。在潮白河沿岸、永定河沿岸、雁棲河與白河之間、南口和康莊等重點風沙危害地區營造了防風固沙林。連接市區與山區、北京與外埠的主要干線公路加寬了綠化帶。並建立百花山、松山兩個自然保護區。到1983年市區共有公共綠化地2798公頃,草坪37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14平方米。
北京市設林業局及局屬林業勘察隊。全市共有國營林場26個,國營苗圃9個。還有綠化營林公司、環境優美服務公司、花木公司和林工商聯合公司。北京市農科院下設林業果樹研究所。北京農學院和農校都設有林學系。
北京林業大學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陳陸圻 羅又青)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由北京農業大學(前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的森林系合並而成)森林系與河北農學院森林系合並成立的一所中國重點高等林業院校。設在北京市。原名北京林學院,19S5年改為現名。李相符、胡仁奎、閻樹文、沈國舫先後擔任院、校長。
北京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學為基礎,兼有理科、工科、經濟管理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林業大學。設有林業、園林、水土保持、林業經濟與信息管理、森林工業和基礎、社會科學、外語教學、研究生、幹部培訓及函授等11個系(部);林業、森林保護、森林生物學、園林、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水土保持、林業經濟、財務會計、林業信息管理、木材加工、林產化工和林業機械等12個專業。
北京林業大學實行學位制,除授予四年制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外,有14個學科可授予碩士學位,7個學科(森林經理、森林生態、水土保持、造林、林木育種、園林植物及木材學)可授予博士學位。
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大學本科畢業生近萬名,研究生近200名,進修教師500多名,外國留學生40多名,函授生2000餘名。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人,研究生近300人,函授生近1000人,還有大量的繼續教肓與各種類型的短訓班學員。
北京林業大學現有教師581名,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123名,講師205名,教員及助教225名。全校教師按學科劃分為50個教研室和15個研究室。其中樹木生理、森林生態、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理、森林昆蟲、森林經理、造林、園林規劃設計、水土保持、木材學、林業經濟等為重點學科。承擔了全國林業、森林保護、園林及水土保持教材委員會的教材主編任務(牽頭掛靠單位)。從60年代以來主編並由出版社出版35種教材;校內自編各種教材講義140多種,有的如古代園林史、西方園林史、園林藝術、園林工程、園林樹木、花卉、園林植物遺傳、園林綠地規劃、園林建築、園林苗圃、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原理等教材為全國同類專業院校採用;製做聲象教材40餘種,譯制的《地球與生命》已發行全國。
全校有57個實驗室及標本室,1983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又建設了具有現代實驗測試手段的森林生物學實驗中心、植物顯微技術中心、電子計算機中心和外語培訓中心、電化教育中心以及力學實驗室、測試實驗室、人工氣候室等,為教學、科研、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提供了較為先進的實驗手段。建校以來已完成科研課題202項,其中20多項是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泥石流發生發展規律及預測預報的研究」、「飛播幼苗植物群落固沙的研究」、「人工篩選抗污染樹種和大氣污染的植物監測」和「在無外加酸作催化劑時二元酸與二元醇的聚酯反應機理及其動力學」等,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華北石質山區造林技術、混交林、沙區造林、泥石流的綜合治理、城市園林花型分類、木材改性、森林化學滅火機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有「小流域土地資源信息庫在水土保持規劃中的應用」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三北防護林地區自然資源與綜合農業區劃》獲1985年農業區劃二等獎;「牡丹,芍葯花型演進及其分類的研究」獲1978~1979年林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北京西山地區適地適樹的研究」等三項獲1978~1979年林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避暑山莊園林藝術理法贊」獲1983~1984年林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三北防護林經濟效果」等10項獲1983~1984年林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Ti-59計算機在林業調查規劃中的應用」獲1983年國家農委科技成果推廣獎;「北京西山地區油松人工林撫育間伐的研究」獲1983年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學校還設有為全國林業高等院校服務的進口圖書資料中心、林業經濟教學資料中心和林業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校園佔地面積50餘公頃,建有8300平方米的圖書館一座,藏書50餘萬冊,有各種中外文期刊2300餘種。校內有苗圃13公頃,並有花圃、溫室和金工廠及木工廠。還有一座設施先進的運動場。在北京西郊妙峰山有1000餘公頃在華北石質山地有代表性的實習林場。
最近幾年先後聘請國外文教、科技專家和教授64人次來校講學,舉辦各種類型的研討班與培訓班,還接待了美國、日本、聯邦德國、瑞士等10個國家的534人次專家、學者的訪問與學術交流。同時也選派教師86人次赴美、日、聯邦德國、瑞典、奧地利、加拿大等國進修,攻讀學位,74人次出國進行訪問、考察、講學和參加學術會議,並與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美國華盛頓大學林學院、美國愛達荷大學林學院、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林學院、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哥廷根大學林學院、黑森州林科所建立了長期的校(所)際聯系。學校編輯出版發行的刊物有《北京林業大學學報》、《林業教育研究》及《北林譯叢》等。
B. 板栗樹幾年能結果
板栗樹從播種或嫁接繁殖到結果需要4-8年左右的時間。
板栗樹屬落葉喬木,所產的果實為栗子。我國境內主要在山東、河北、安徽、江蘇、河南等省份廣泛種植,多為半冠移栽。素有栗子、桃、杏、李、棗被並稱為「五果」。栗子即可生吃,也可炒可煮。栗子肉在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礦物質、無機鹽、脂肪、核黃素等成分,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1、B2、胡蘿卜素等,據資料顯示干栗子的碳水化合物達到77%,鮮栗子有40%之多,是馬鈴薯的2、4倍;維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栗子在具有營養價值的同時,還兼有食用,如益氣健脾,厚補胃腸,強筋健骨,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經常食用還可預防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等疾病,有「鐵桿莊稼」、「木本糧食」的美譽。
C. 為什麼核桃和板栗價格逐年下降如何提高經濟效益
核桃和板栗的價格逐年下降,市場經濟形勢不太好,因為這方面的乾果賣的比較多,本來它就是比較容易保存的,不容易壞,反季節都有很多,現在保存的技術越來越好了,新鮮的價格反而不是那麼高了,要提高利潤要從兩方面入手。
市場的價格基本是穩定的,大的市場趨勢,不會因為個人努力改變,就算你虧損,市場價定的是三塊錢,也不可能因為你虧損你就賣到3塊5賣到4塊,因為別人都是那些錢你賣的高沒有人買的東西賣不出去,你這個商品就砸在手裡了,所以說你要開源節流,想辦法把這個統一出售的價格提高上去,把成本控制住,這樣就能賺到更多的錢。
D. (五)板栗的優化布局
根據適宜優質板栗生長的生態地質因素,劃分了兩個適宜發展區。
B1區 為板栗適宜發展區。位於贊皇縣,虎寨口—障石岩一帶,與 H5 區的范圍基本一致,對於區內的岩石類型、土壤、水熱條件等不再贅述。Mn是板栗生長和品質提高的重要元素,在該區域內Mn含量一般保持在630×10-6,虎寨口一帶富集在(800~840)×10-6。土壤有效態錳5.3×10-6左右,與板栗主產區遷西縣土壤的含量相當。B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區域,最低值50×10-6,最高值達200×10-6。該區域內已經發展部分板栗,產量和品質都較好。因在該區域內擴大規模。
B2區 為板栗適宜發展區。位於靈壽縣橫山嶺水庫以北和行唐縣鋸齒嶺以西的范圍內。面積約184km2,其中行唐縣24km2。該區內主要岩石類型為黑雲斜長片麻岩,局部夾有少量副變質地層。土壤類型以酸性粗骨土為主,靠北部為粗散狀褐土和粗散狀淋溶褐土。土壤pH值為6.6~7.2,屬板栗適宜生長范圍。該區的海拔在350m以上,在發展板栗時應重點發展400m標高以上的范圍。水熱條件以中低溫半濕潤區和中溫半乾旱區為主,在400m標高以上,以前者為主,是重點發展的區域。該區內磷含量高是非常有利的因素,最低值1600×10-6,楊家台和李家溝一帶P含量大於2000×10-6。Mn含量高於B1區,最低值在740×10-6,一般都在800×10-6以上。Cu含量比較穩定,一般在40×10-6以上,最高值64×10-6,Zn最低值80×10-6,海拔400m以上大於100×10-6,最高值140×10-6。B含量稍低於B1區,一般為(40~50)×10-6。
E. 板栗的特點和歷史是怎麼樣的
板栗是原產我國的珍貴乾果,經濟價值很高。栗果含蛋白質5-10%、脂肪2-7.4%、糖分10-20%、澱粉62-70%,其營養價值可與大米相媲美,並且具有小麥、大豆之長處,是人們喜食的珍貴乾果。其次,板栗還有重要的葯用價值。栗果有治脾補肝,強壯身體之功能,栗殼、栗花、栗樹皮、栗樹根等,都是重要的中葯。
我國栗樹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六千年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採集、食用和貯藏野生栗果。然而,何時開始栽培板栗呢?據古代的文字記載: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相當廣泛種植栗樹。正如《詩經》中寫道:「有栗」,「樹之榛栗」等,《周禮·天官》中說:「饋食之籩,其實棗栗」,《呂氏春秋》中也說:「果之美者,江浦之桔,箕山之栗」,等等。這些記述都說明遠在古代,我國黃河流域及華北平原廣大地區都有種植栗樹,栗果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到了秦漢時代,栗樹的栽培更為旺盛,正如《史記》(公元一世紀)記載:「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盧侯等」。在這里把千樹栗與當時的大地主千戶侯相提並論,可見其規模之大。唐宋以後,栗樹生產逐步向集約化生產發展,表現在陝西、河北等地建立了許多規模較大的官營栗園;另一方面,北方各地的大地主、寺廟主也都積極建立栗園。如北京南口著名的慶壽寺,「有栗園規模計千餘頃」,是金、元時期龐大的栗園。其面積之大,栗樹之多,在我國果樹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
但是,解放前我國板栗生產遭到反動派和帝國主義的瘋狂破壞,損失慘重,特別是板栗的主要產區華北各省受摧殘更加嚴重。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把板栗作為主要樹種來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許多板栗商品性生產基地,促進了板栗生產的飛躍發展。如安徽板栗生產的重點產區廣德縣,現有板栗園2.5萬畝,比解放前增長一倍。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了各項農村經濟政策,實行了板栗樹管理責任制,採取了定產到樹,包產到人的辦法,果農的干勁倍增,使全國板栗生產出現了好勢頭。如京東板栗故鄉的河北遷西縣,1982年產量達1400萬斤,比1981年增長50%。這里生產的板栗不僅以產量高居全國首位,而且還以含糖量高,味美色正馳名中外,每年出口的板栗數量約佔全國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
現在,我國板栗生產分布很廣。北起遼寧的千山,向西經河北北部、西部往南,包括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直至南方的浙江、福建、江西、「兩湖」、「兩廣」以及貴州、雲南各省、區皆有種植。其中,以華北各省栽培最多,特別是河北的遵化、遷安和山東的臨沂、泰安、莒縣以及北京的懷柔、昌平、房山等山區產量多,品質佳,為我國板栗的盛產區。
我國板栗生產不僅歷史悠久、分布廣,而且品種也冠全球。栗子是世界上重要的乾果,目前,年產量50-60萬噸,主要生產國有義大利、日本、土耳其、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希臘、蘇聯以及玻利維亞等。其中,以中國產量最多,品質最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擁有絢麗多彩,品質極佳的板栗品種。原產我國的板栗品種,主要有茅栗、錐栗和板栗三種,尤以板栗分布最廣,經濟價值最大,被公認為世界上最佳的板栗品種。其中,膾炙人口,馳名中外的有:①明栗。產於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山區,堅果碩大,果皮鮮亮,肉質細膩,風味甘美,是市場最暢銷的產品;②大油栗。產於山東郯城,果皮紫褐,種仁淡黃,果大形美,味道甘甜,品質優良,且適於沙灘地栽種;③明簡栗。產於陝西長安縣,成熟早,品質好,顆粒大,高產穩產。此外,全國各地還有不少優良品種。如早熟高產的泰安曹栗;成熟晚,個兒大的廣西青栗;一年兩次結果的河北遷安雙季栗,以及陝西鎮安栗和山陽栗;江蘇太湖洞庭西山的「九家栗」等等也都是馳名的品種。生長在燕山南麓的板栗,多系甘栗,味道特別香甜,用它加工的糖炒栗子,是廣大群眾喜愛的食品。日本人也喜歡我國燕山南麓出產的栗子,每年都要求增加出口供應量。這些品種的果實,無論在糖分含量上,或是形、色、香、味上都是日本栗、歐洲栗和美洲栗所望塵莫及的。
板栗是我國的重要乾果,營養豐富,味道甘美,產量高,用途廣,適應性強,且具有「一年種多年收,一代種,多代享」的特點,素有「搖錢樹」之稱。板栗又是我國的重要出口物資之一。因此,為了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栗樹生產,充分利用我國山地面積大,適應范圍廣,品種珍貴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栗樹種植,並選擇適宜區域,建立商品栗生產基地。這對於開發廣大山區,改變山區貧困落後的面貌,具有重要的意義。
F. 炒板栗一年能掙多少元
看地段和規模
一線城市年二十萬不成問題
四五線地市一般也就五六萬。
G. 當前我國板栗的發展對策是什麼
(1)細化板栗栽培區域
將原栽培區域重新劃分為不適合栽培區、次適合栽培區、適合栽培區、最適栽培區,作為權衡板栗種植效益的重要依據。在保持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優化栽培區域,減少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損失。對傳統產區、優質產區要加強扶持力度,提高地方特色農產品補貼,並在相關政策上予以傾斜,建立完善的產銷系統,穩定市場秩序。利用當地生態優勢,優先發展無公害、綠色板栗產業,以板栗產業為龍頭,輻射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2)加快新品種推廣,促進更新換代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加快新品種的引入、推廣工作,合理配置早、中、晚品種的栽培比例。北方以種植優質出口炒食型板栗為主,南方以大粒、菜用栗為主。東部沿海地區可充分利用其地理、加工企業密集等優勢,發展適合深加工的品種。近年山東日照等地引種成功的日本栗品種,如築波、丹澤、國見等,因其品質很適合加工,非常受企業歡迎,原料供不應求。此外,還要加大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的普及力度,實現新品種的優質、豐產。
(3)完善板栗市場,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
一是進行合理規劃。在河北、北京、山東、浙江、安徽等板栗主產區建立完善的多功能交易市場,既可現貨交易,也可期貨交易,既可交易初級產品,也可交易深加工產品。二是搞好配套建設。改善交通、通訊、住宿、水、電等基礎設施,規范市場秩序,打擊假冒偽劣、相互壓價、強買強賣等不良行為,設立監督仲裁場所,保護買賣雙方的正當權益。
(4)組建板栗產業協會
成立村、鎮、縣等各級板栗協會,充分利用協會的杠桿作用,將部門、企業、農戶聯接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統一體,依靠利益的分配和調整,驅動整個系統的協調、高效運轉,有效克服長期以來生產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生產的弊病,確保整個產業鏈各環節緊密銜接與合作,使市場、農戶、企業、部門、政府等形成一個高效的運轉整體,推動整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H. 板栗的來歷
樹上結的果實。
I. 板栗病蟲害有哪些
危害板栗的病、蟲不下250種,生產上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所謂「預防為主」,就是要在病蟲害還沒有大面積、大規模爆發之前做好蟲情測報,將病蟲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做到未雨綢繆;「綜合防治」是指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防治,而並非只採用單一的方法防治。板栗病蟲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
(1)植物檢疫和農業防治
對危害性極大的有害生物,嚴格禁止傳入帶有該生物的苗木、接穗、種子等。國家間和國內不同地區調運時須在指定的地點、場所(碼頭、車站、倉庫、市場等),由檢疫人員進行檢疫和處理。只有檢疫合格的才准予調運。農業防治主要是通過農業措施,如培養無病毒苗木、合理修剪、適時灌水、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搞好果園衛生等生產措施防治病蟲害。
(2)生物防治
指利用生物或生物制劑來防治害蟲。生物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環境,在生產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板栗的生物防治中,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中華長尾小蜂防治栗癭蜂。此外,澳洲瓢蟲、大紅瓢蟲、黑緣紅瓢蟲能防治草履介和吹綿介的發生。鳥類取食舞毒蛾、各種毛蟲,也能一定程度減輕此類害蟲的危害。
(3)物理防治
指利用害蟲對溫度、光、熱等物理現象的反應來消滅害蟲的方法。如利用某些蛾類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在園中設置黑光燈誘殺。在果園中可懸掛性誘劑誘殺桃蛀螟、懸掛糖醋液瓶誘殺金龜子等。物理防治具有無公害、無污染、成本低等優點。
(4)化學防治
指使用化學葯物進行防治病蟲害,是目前生產上最主要的防治方法。殺蟲劑的種類很多,按其作用方式,在板栗上應用的有胃毒、觸殺、內吸、熏蒸、誘致劑等。化學防治操作簡單,防治迅速,效果好,但葯品昂貴、投資大,操作不當容易產生葯害,對人畜生命安全也有一定危險,並容易造成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