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1. 銀芝麻:對於農民來說,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的作用是什麼
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對農民種地賣糧具有指導意義,
產品期貨交易市場是企業改善經營、套期保值、避險風險的有效工具。
隨著期貨品種的不斷增加,
整個期貨市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同時期權等衍生品的加入,
讓期貨市場變得更加有活力。
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進行經營的有效策略,
將農產品期貨市場作為調整經營策略和方向。
從國際發展來看,中國的期貨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無論是市場總規模,還是上市品種數,
還是參與客戶數,還是從業人員,都會不斷發展壯大。
2. 如何促進農戶與期貨市場有效對接
因此,規避農戶面臨的農產品價格風險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任務。 19世紀中葉起源於美國芝加哥的農產品期貨市場,以其特殊的交易制度設計使得所形成的價格被公認為是最真實、權威的價格信號,在農戶進行價格風險管理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目前,美國是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最完善和成熟的國家。美國農戶,無論種植規模大小,都習慣於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信息進行生產經營決策。 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交易規則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交易量、持倉量不斷攀升,影響力日益擴大。但由於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起步晚,發展還不成熟,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者仍以中小投機者為主,而真正需要規避風險的農戶參與度卻非常低,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過度投機現象。過度投機加大了期貨價格的非理性波動, 使期貨價格脫離現貨基礎,不能真實反映供求狀況,嚴重弱化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功能。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和農產品期貨服務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農戶與期貨市場的對接,但收效甚微。充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但我國農戶參與期貨市場者寥寥無幾,政府和期貨市場服務機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沒能被農戶很好地接受,之所以出現這一扭曲現象,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期貨服務供需不匹配。我國農戶期貨市場參與度低,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對期貨市場的認知度偏低,大部分農戶不知道期貨是什麼,更不知道如何操作。雖然政府和期貨交易所為農戶提供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服務,但沒有能夠充分考慮到農戶的特點和實際需求,許多接受過宣傳、教育和培訓服務的農戶對期貨市場的理解程度仍然相當低,遠遠達不到能夠直接或間接利用期貨市場的水平,導致大多數農戶對期貨市場依然是「敬而遠之」。 第二,專業的農業合作組織缺乏。我國農戶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者,難以參與集中而大宗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加之農戶對期貨市場的認知和操作能力不足,需要專業的合作組織引導和幫助。然而,當前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運行不規范,層次普遍較低,能夠幫助農戶有效利用期貨市場的專業性合作組織非常少。同時,農戶與農業合作組織之間也沒有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合作組織在幫助農戶與期貨市場對接過程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農戶藉助農業合作組織參與期貨市場所獲得的效果也難以傳導到農民身上。 第三,期貨品種創新滯後。一方面,我國農產品期貨現有品種的合約規模單一,尚無適合中小種植規模農戶參與套期保值的小合約,在缺乏專業的農業合作組織的情況下,這部分農戶就被無形地「拒之門外」。另一方面,期貨市場品種數量偏少,與農業大國的地位不相稱,過少的上市品種制約著期貨市場服務農戶生產經營的范圍和能力。此外,農產品期權雖然列入品種發展計劃多年,但一直未能破題。農產品期權以特有的交易機制可將農產品價格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上,期權產品的缺失不僅減少了農戶利用期貨市場的選擇機會,也降低了期貨市場對農戶的吸引力。 第四,風險保障措施不完善。農戶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可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但套期保值如果操作不當,本身也會面臨一些潛在的風險,這也是部分農戶不願利用期貨市場的原因之一。農戶利用期貨市場是個動態過程,從進入市場到合約平倉或交割需經歷較長時間,要面臨諸如持有期貨頭寸的現貨產量變動和期貨頭寸價格波動導致保證金變動等風險。而就目前來看,我們對潛在風險的保障措施不夠完善,還不能消除農戶利用期貨市場的後顧之憂。 綜上,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以實現農戶與期貨市場的有效對接。 首先,實現宣傳、教育和培訓的常態化和案例化。要根據農戶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和培訓,並使之形成一種常態化的制度。在宣傳教育方法上,力求採用形象的、通俗易懂的案例形式,並可在各地區設立專門的期貨咨詢熱線,隨時解答農戶的問題。 其次,推動期貨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幫助農戶建立期貨專業合作組織,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扶持。探索科學的合作方式和服務模式,提高合作組織的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優化農戶與合作組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防範合作雙方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 再次,推進期貨制度和品種創新。創新品種上市制度,變革高度行政化且多頭相互牽制的審批制度。加快研究設計現有交易品種對應的小合約,對條件成熟的新品種盡快安排上市。積極推出農產品期權。 最後,建立、健全風險保障體系。探索設立農業期貨風險保障基金和期貨專項發展基金,嘗試引入農業保險、成立專門的擔保機構和管理機構。
3. 現行農產品期權期貨類
農產品期權國內還沒有正式上市的,擬上市的有豆粕期貨期權,白糖期貨期權,農產品期貨品種有,大豆,豆粕,豆油,棕櫚油,菜油,菜粕,菜籽,普麥,粳稻,秈稻,白糖,棉花,玉米。
4. 證監會如何確定期貨上市品種 大概考慮因素是那些
1. 商品化率高。就是說生產出來很少是用來自用,而是大部分是在市場上交易流通的。
2. 耐儲運。不會因為長途運輸而變質損壞等,要能長期儲存。
3. 易於標准化。產品質量標准比較統一,或者是質量相差不大。
綠豆再上基本是不可能的,產量太小了。你看看小麥,早秈稻這樣的,你哪天不吃米面??
另外證監會要通過,還有一個條件就是現貨價格波動大,給現貨貿易造成風險。今後的期貨市場會越來越發展成為一個保值的市場。就像新上的鋼材,有時候價格一天幾變,給現貨參與者帶來的風險太大,期貨自然就應運而生。
5. 農產品期貨的期貨價值
期貨市場對國內商品價格指數產品的研究不斷深入,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我國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條件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期貨,無論是從品種數量、交易規模上還是對市場的影響上,都已經具備了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基本條件。
我國期貨市場已經上市的農產品期貨有早秈稻、強麥、硬(普)麥、玉米、棉花、黃大豆一號、黃大豆二號、豆粕、豆油、菜籽油、棕櫚油、白糖和天然橡膠 等13個品種,占上市期貨品種數量的近一半,覆蓋了糧棉油等農產品系列。
2011年,我國農產品期貨共成交5.73億手,成交金額55.28萬億元,分別占期貨市場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金額的54%和40%。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2011年我國農產品期貨成交量佔全球農產品期市成交量的58%。隨著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農產品期貨投資者參與度不斷提高,在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規避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涌現出「白銀模式」、「奧星模式」、「延津模式」等一系列利用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典型案例。
全球商品期貨的發展路徑,基本遵循著「商品——商品期貨——金融化商品期貨」的發展規律,對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研究或將帶來金融化商品期貨的理論創新,引領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意義
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商品期貨價格指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核心農產品期貨價格為基礎編制的用來反映「一攬子」農產品期貨價格變動情況的綜合指數。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無論對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還是微觀層面的期貨市場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
從宏觀層面講,編制農產品期貨指數有利於從系統性角度反映宏觀經濟走勢並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產生預警。農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大眾消費支出增加,並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引發社會性的通貨膨脹。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構成中,食品價格權重約為1/3,農產品作為食品工業最重要的原料,其價格的變動對CPI走勢較為關鍵。另外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由於涵蓋了主要農產品期貨品種,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農產品市場的整體供求形勢情況,克服單一農產品期貨品種無法反映市場整體供求關系變化的局限性,具有共同性、綜合性和預期性的特點。研究表明,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能提前3—6個月反映CPI的即時走勢,因而可以為政府進行經濟預測和宏觀調控提供重要的參考工具。
不過,目前我國進入應用層面的農產品價格指數體系並不完整,以農產品現貨價格指數為主,例如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全國糧油批發價格指數、中國棉花價格指數等等,反映農產品期貨價格的指數則相對匱乏,因此,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十分必要的。
從微觀層面講,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作為反映農產品期貨市場總體走勢的「農產品期貨大盤指數」,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更快地研判市場,及時把握市場動向,為投資者進行具體農產品期貨交易,開展指數和具體品種的套利交易提供工具。通過分析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結合商品周期、股市周期以及經濟周期,可以讓投資者認清經濟周期拐點,從而進行相應的行業資產配置,把握投資機會。此外,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具有交易成本低、雙向交易、現金結算等獨特優勢。推出這類衍生產品的交易,一方面可以貼近「三農」,研究開發更多宜農惠農的期貨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對具體農產品品種交易興趣不大,但希望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通脹風險、進行資產組合投資的金融以及非金融機構參與進來,壯大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優化投資者結構。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端於農產品,鄭州商品交易所既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期貨市場,也是農產品上市品種最豐富的市場之一,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編制工作將推動國內商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研發,對豐富國內期貨市場的創新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6. 一米農險是價格十期貨的形式,問普通農戶如何操作請舉例說明。
你好
連續4年被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的「保險+期貨」保障模式,寄託著更好服務三農的希望。從最初的嘗試,到逐漸形成遍地開花之勢,期貨業、保險業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創新,在部分農產品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保險+期貨」保障模式,打通壁壘,轉移風險,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
成就固然顯著,難點也依然突出。「保險+期貨」模式要在全國范圍內惠及更為廣泛的農民群體,還需要從更高層面進行統籌規劃。
披荊斬棘,4年的探索已經取得諸多成績;上下求索,「保險+期貨」必將結出更大碩果。
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始於2015年,「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已經走過了近4年時間。截至目前,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已經在玉米、白糖、天然橡膠等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保險+期貨」模式的誕生有其必然性,這是期貨公司專業優勢和保險公司渠道優勢的有機結合。
從保險端看,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常面臨天災威脅,農產品又常有價格波動,這可謂農民的兩大煩惱。防風險、降損失,保險業不可缺位。不過,巨災等危險因素也常給保險業經營帶來大幅波動,在「保險+期貨」模式中,期貨相當於保險的再保險,進一步分散風險。
從期貨端來看,其投資者大多是有套保需求、交割需求的企業和部分專業投資者,一般農戶顯然並非合適對象。保險的介入帶來革新。在「保險+期貨」模式中,農戶接觸到的是了解較多、相對熟悉的保險,其獲得的是保險保障。
2015年,大商所推動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首倡「保險+期貨」模式;2016年,大商所、鄭商所相繼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至今,「無論是從『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覆蓋面、品種、質量看,還是從項目本身支持的金額看,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上海際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經理王靖翔表示,這些試點打破了期貨業與保險業的壁壘,為期貨業引入全新的客戶群體,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意義深遠。
銀河期貨總經理助理郝剛表示,近年來,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在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並且逐漸形成了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兩類較為成熟的模式。在價格保障方面,目前已經開展了300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收入保障方面,相關試點項目也已有60多個。
2016年,「保險+期貨」保障模式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且連續4年寫進該文件。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業內人士指出,這表明前幾年的試點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有望在更大范圍發揮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保險+期貨」模式仍然處於「試點」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豬期貨尚在孕育之中
從無到有,從初次嘗試到逐步擴大,「保險+期貨」模式的成熟和推廣還需要不斷闖關,繼續創新模式,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難點。
2018年,人保財險大連市分公司和中投天琪期貨,聯合推出國內首個通過期貨市場保障生豬養殖戶凈收益的農業保險,同年11月份,大商所正式對外發布由太保產險浙江分公司申請定製的豬飼料成本指數,用於生豬飼料成本指數保險產品的開發,為生豬養殖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
南華資本「保險+期貨」業務負責人李章益表示,對於養殖戶來說,其最大的成本就是飼料成本,約佔50%至70%,因此,豬飼料指數保險能較好轉移解決飼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王靖翔指出,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觀反映出飼料端價格的變化。目前,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的保險費率約為1%-3%,若購買了豬飼料成本價格保險,飼料價格真實上漲,養殖戶可以鎖定一定的生產成本。不過,由於豬飼料價格的變動與生豬價格的變動有一定差異,豬飼料價格的變動由玉米與豆粕的價格變動決定,而生豬價格的變動往往以生豬的實際供需有關,單從豬飼料成本著手,難以完全覆蓋生豬生產的風險。
對於生豬期貨,業界寄予了厚望,也在熱切的期盼其正式推出。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種和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生豬期貨上市後,將在完善我國生豬價格形成機制、輔助產業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在「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中,還反映出一些較為突出的難點,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闖關解決。目前,期貨公司通過靈活的期權產品設計,保險公司通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測產手段,交易所通過上市場內期權品種等方式,正在逐步降低保險成本。
7. 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對股價的影響
期貨代表了一個行業,股票代表了一家公司,結合期貨的分析,預測一個行業的發展,然後在這個版塊中挑選個股。期權和期貨差不多吧。
8. 想問一下目前各期貨品種的具體上市時間
豆一(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 1995 01 04
豆二(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 2004 12 22
玉米(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合約) 2004 09 22
豆粕(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貨合約) 2000 07 18
豆油(大連商品交易豆油期貨合約) 2006 01 09
棕櫚(大連商品交易所棕櫚油期貨合約) 2007 10 29
塑料(大連商品交易所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合約)2007 07 31
9. 關於期貨期權問題,精通這一塊的大神求回答
期貨市場其實就是轉讓標准化合約的一個市場
標准化合約是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銷售大豆的公司不是合約制定方
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在期貨市場買賣的是標准化期貨合約,買入大豆合約的意思是買入了一個將在未來某一個時點購買10噸大豆的合同;同樣對手盤就是賣出大豆合約,即在未來的那個時點出售10噸大豆的合同(這個就是充當的賣方)
這樣這個疑惑就很簡單了,簡單來說就是撮合兩方簽合同
另外就是期貨市場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參與方,其一為真的想買大豆的企業(比如農產品加工企業),還有真的想賣大豆的企業(初級農產品供應商),他們兩個是以現貨交割為目的而簽合同的,可以規避現貨價格波動風險,這個是套保;其二為投機客,自己手裡也沒有大豆,也不想買大豆,純屬就是為了賺差價而簽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