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預期貨幣價值
1.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費用效果分析法,是規劃與采購工程系統或設備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從60年代後,這種方法廣泛流行於各工業部門。 為了實現某種經濟上的或軍事上的目的,可供選擇的經濟技術方案很多,這些方案在實現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費用上各不相同。通過效用分析可以從這些方案中找出給定效果,採用費用最低的方案。整個工程系統消耗的費用一般是從研製設計開始到服務期滿之間的下列各項費用的折現總合:(1)研製與生產費用,包括建造新的生產線、試驗與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產規模等的影響在內;(2)存儲與維修費用,包括建造專門倉庫等;(3)現代化改造費用;(4)人員培訓,日常運行及意外損失等費用。所有這些費用均在不同時期支付,應根據反映貨幣價值與時間關系的折現率,把它們折算到同一時間來計算。
由於實際問題中有關技術、經濟方面的許多參數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對這些參數作出多種假設,通過分析來檢驗它們對工程系統費用效果的影響程度,從而權衡利弊,選擇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綜合利用運籌學、程序設計、經濟分析以及有關設備系統設計與使用等的知識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產品設想篩選決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產品方案選定以後,就應該考慮這樣一些問題:這種產品的價格定為多少市場可以接受?為此開發、生產成本控制在什麼范圍內企業才能贏利?這樣的一個成本范圍企業有沒有能力達到?這些問題都屬於成本效益分析范圍。關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有很多,這里只介紹一種粗略的、用於初期分析的指數公式:
式中,VI--產品價值指數;
Ts--技術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Cs--商業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Q--年銷售量;
P--單位產品的利潤;
L--產品壽命(年);
Tc--產品總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這樣的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只能作為決策時的一種參考,不能完全依賴它。因為這種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變數都包括進去。
案例:公路貨物運輸成本效益分析[1]
MBA智庫友情提示:因我國養路費徵收政策、高速公路橋梁通行費,以及燃油稅等政策有變,所以以下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可用於實際決策分析。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道路運輸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運輸方式。道路運輸業的發展,又引發了運輸市場的諸多矛盾。2004年6月2013,交通部等七部委展開聯合治理超限超載運輸的行動。2005年1月1日,我國部分省市下調重型車輛收費標准20%30%。目前,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揚也必將對我國運輸市場造成極大影響。政策的變革,經濟條件的變化等必然引起道路收費標準的調整、行政部門規費徵收的改革及運輸市場的貨運價格的重新形成,那麼分析當前的市場條件下運輸業者的盈虧狀況是很有必要的。
運輸業者的效益與其運費收益以及車輛運營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相關,車輛運行固定成本包括車輛折舊、稅賦等;車輛運行變動成本包括車輛的燃油費、輪胎消耗費和保修費等運營費用、道路通行費用。車輛的購置費用、燃油費用、當前的貨運價格、通行費用、稅賦水平等就成為道路使用者收益的主要影響因素。
2、目前我國公路貨運稅賦水平
2.1公路養路費
我國把專門用於道路養護維修、技術改造和管理的專項事業費用稱為公路養路費。目前的公路建設和養路資金主要來來源於養路費。我國不同的省市的養路費的徵收有不同的標准,但徵收標准很接近,而且大部分省市的徵收標準是每噸每月200元。
2.2運輸管理費及運輸貨物附加費。
凡是參加公路運輸營運的車輛,按規定應繳納營運收額1%或者08%的運管費,在缺乏具體的車輛營運車輛數據的情況下,採用定額的收費方法,一般的貨運車輛收費為2O元/噸·月,超過2O噸以上的部分折半收取。
運輸貨物附加費幾乎與車輛購置附加費同時開征,是地方性公路運輸規范。運輸貨物附加費採用定額的徵收標准,一般為22元/噸·月,對於2O噸以上的採取折半收取。,
2.3車輛購置稅
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徵收車輛購置附加費,對國內生產和組裝的車輛購置附加費率為實際售價的10%;進口車輛的車輛的購置附加費為組合價格的15%。從2001年1月113開始,車輛購置附加費已經停止徵收,改為車輛購置稅。
2. 成本效益分析以什麼為測量標准
測量標准為要看具體使用的方法:
如果用比率分析法,有以下幾種指標:
1、相關指標分析法:
產值成本率=成本/產值*100%;
銷售收入成本率=成本/銷售收入*100%;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2、如果用構成比率分析法,有以下幾種指標:
直接材料費用比率=直接材料成本/產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費用比率=直接人工費用/產品成本*100%
製造費用比率=製造費用/產品成本*100%
(2)成本效益分析預期貨幣價值擴展閱讀: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
針對某項支出目標,提出若干實現該目標的方案,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出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並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出最優的決策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 世紀法國經濟學家朱樂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的改良」。
其後,這一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界定。
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 ·卡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對前人的理論加以提煉,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卡爾德—希克斯准則。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如1939年美國的洪水控製法案和田納西州泰里克大壩的預算。
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使得人們日益重視投資,重視項目支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找到一種能夠比較成本與效益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網路-成本效益分析
3. 成本/效益分析
投資額:20萬
收入:4.5*5-20*4%*5=18.5萬
純收入:18.5-20=-1.5萬
回收期:5+(20-18.5)/20=5.075年
該投資不合算
4. 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針對某項支出目標,提出若干實現該目標的方案,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出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並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出最優的決策方案。
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Soft benefits)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將被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 世紀j是法國經濟學家朱樂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的改良」。其後,這一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對前人的理論加以提煉,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卡爾德——希克斯准則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如1939年美國的洪水控製法案和田納西州泰里克大壩的預算。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使得人們日益重視投資,重視項目支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找到一種能夠比較成本與效益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在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下,成本控製成為每個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科學分析企業的各項成本構成及影響利潤的關鍵要素,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關鍵環節,使企業更好地應對競爭壓力下的成本控制問題?成本控制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壓縮成本費用,它需要與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等有效結合,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讓企業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企業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從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收益 構建全面的企業成本管理思維,尋求改善企業成本的有效方法 掌握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為決策者提供關鍵有效的成本數字支持
5.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在開始成本效益分析前了解成本現狀十分重要。你需要權衡每一項投資的利弊。如果可能的話,再權衡一下不投資會有什麼影響。不要以為如果不投資成本就會變高。許多情況下,雖然新投資可獲得巨額利潤,但是不投資的成本相對更小
對一項投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1.確定購買新產品或一個商業機會中的成本;
⒉確定額外收入的效益;
⒊確定可節省的費用;
⒋制定預期成本和預期收入的時間表;
⒌評估難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前三個步驟十分簡單明了。首先確定與商業風險相關的一切成本——本年度主要的成本以及下一年度的預計成本。額外收入也許是由於顧客數量的增加或現有顧客購買量的擴大。為了解這些收入的效益,一定要將與收入相關的新成本考慮在內,最後就可以考慮利潤了。可節省費用顯得簡單一些,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利潤的增加,可直接計入利潤。然而,有時可節約費用也有微妙之處,更難確認。可節約費用可以來自各種渠道,以下列舉的一些渠道比較便於量化:
更有效的加工:這意味著減少加工過程需要的人數,或者說簡化加工步驟,甚至於縮短每一步驟所用的時間。
更精確的加工:要求減少修正錯誤的時間和盡量避免客戶的流失。
下一步,為以下兩個要素——即成本和收入或可節約費用——制訂出相關一段時期內的計劃。你希望何時該成本發生?成本的增量是多少?你期望何時獲得效益(額外收入或可節約費用)?效益增值是多少?
成本效益分析舉例
某公司為了改善經營,打算購買一套商業智能軟體,該公司用成本效益分析來判斷此舉是否正確。
1.在成本方面有:
軟體的價格成本,
僱用技術咨詢人員安裝和運行軟體的成本,
培訓軟體操作人員的成本,
2.在效益方面有:
提高了的業務流程(導致年度經營總成本下降),
由於信息供給更為有效,公司決策更為科學(導致額外的現金流),
由於使用現代化軟體,員工士氣得到提升。
水煤漿效益分析
1.8-2.2噸水煤漿代替1噸重油,1噸水煤漿到廠價750-850元左右,而1噸重油價3000元以上,使用2噸水煤漿其價格相當於1噸重油的50%,直接濟效益十分可觀。
節能效益
水煤漿燃燒效率高(95-98%以上),另外水煤漿燃燒系統(密閉儲存、運輸)損耗低,燃燒控制方便,負荷調節范圍大,節能效果顯著,燃用水煤漿具有與燃油基本相同而優於燃煤的低負荷穩燃性能和調節能力,可節約20%左右。
環境效益
水煤漿為洗選後的精煤製成,灰、硫等有害物質遠低於常規動力煤和其它工業用煤:水煤漿燃燒溫度比燃油和燃煤粉低的100-200℃,可大大減少SO2的析出和NOX的生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安全效益
水煤漿運輸,儲存和泵送的過程基本是在常溫下全密封狀態下進行,燃燒前的所有過程均因其含有30%左右水分為非易燃燒體,相對於燃油和煤粉的易燃,易爆性來說,其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效率效益
相對於燃煤鍋爐,由於不設置儲煤、上煤系統,可使企業在設備運行,檢修管理方面節省很大的工作量,減少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同燃油相比,水煤漿在御儲、供方便簡單、安全、可靠、便於管理。因此,可節省很多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
場地效益
工業鍋爐燃用的煤共灰份大約28-30%左右,需佔用較大的灰場,佔用大量土地。並且灰場二次揚塵對大氣造成污染。而燃用水煤漿一般灰份7%以下,灰場佔地小,相當容量灰場僅為燃煤灰場的25%。
6. 什麼是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設計的各個方面都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做設計決定時,不要只根據成本參數,而不充分考慮從互動中實現的效益。通過仔細觀察、焦點群體座談會和可用性測試核實目標人口成本效益的直覺。
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特點和組成部分通過增加系統的復雜性提高設計的互動成本。為避免這種情況,觀察真實的目的環境中同該設計或類似設計互動的人們。
在設計的形成期間,如果不能做自然觀察,焦點群體座談會和可用性測試在評估成本效益方面很有價值。
(6)成本效益分析預期貨幣價值擴展閱讀
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將被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
成本控制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壓縮成本費用,它需要與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等有效結合。
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讓企業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企業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從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7. 什麼是預期貨幣價值求解答
預期貨幣值(ExpectedMonetaryValue;EMV)預期貨幣值,又稱風險暴露值、風險期望值,是定量風險分析技術技術決策樹風險貨幣項目的考慮。正值表示機會,負值表示風險。每個可能結果的數值與發生機率相乘後加總即得到。
8.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是
所謂「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針對政府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若干實現建設目標的方案,詳列各種 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通過分析比較,選出最優的政府投資項目。選擇最優的投資項目的依據就是計算該項目的的凈社會效益。凈社會效益等於效益減去成本後的余額。
一般來說,政府投資的項目的投資要持續許多年,在此期間,每年都要發生效益和成本,必須加總這些「效益流」和「成本流」。
9. 成本效益分析的特點,難點和優點是什麼
費用效益分析著重於費用與效益兩方面的分別計量與相互比較。但它與財務會計核算不同,不是從企業觀點而是從社會觀點來計量的;不是只分析直接的效益與費用,而是分析包括間接的效益與費用在內的全部的效益與費用;不限於貨幣收支的比較,還包括不能用貨幣反映甚至較難數量化的一些效益與費用的比較;不是考慮過去實際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是預期決策後與行動方案選擇有關的未來的效益與費用。原則上,費用的計量應與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相符合,效益的計量應與政策的發展目標相符合。具體說來,一個方案或項目的費用包括基本費用(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輔助費用(為充分發揮效益而產生的有關費用)、無形費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引起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一個方案或項目的效益相應地也包括基本效益(能直接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派生效益(有關派關活動所增加的收入)、無形效益(增進國家安全、減少生命死亡、美化風景等社會效益)。在計量過程中,由於市場價格因稅收、壟斷等種種原因不能正確反映甚至極大歪曲投入與產出的社會價值,還由於某些項目(如時間、生命等)不是商品沒有市場價格,但為了比較又需要給予貨幣估價,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和使用了影子價格。他們認為採用影子價格能更好地反映機會成本。在計量中為了使不同時期的費用與效益能在同一基礎上加總和比較,還需把未來時期的費用與效益通過貼現、回扣換算成為基年現值。貼現率(或回扣率)的確定,要參考利息率和根據決策者的意見。在計量的基礎上比較費用與效益,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看其凈效益(總效益減總費用)現值的大小;也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比率,或者表現為總效益對總費用之比,一般要求大於1,或者表現為總費用對總效益之比,一般要求小於1,這兩種表現方法互為倒數。
假定投資費用I於基年一次支出,經營費用O在使用期間逐年支出,輔助費用已從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於基本效益,構成各年的效益 B,無形費用與無形效益均從略,這時比較費用與效益的計算公式有:
同理,有總效益對總費用比率的計算公式:
或總費用對總效益比率的計算公式:
費用效益分析為評價一個或幾個行動方案提供了能全面處理多種因素的邏輯結構,可為有效的決策提供經過處理的大量有用信息。它是一種「次優」方法(secondbest method) 。它不同於最優分析,不研究經濟中為使最優狀態得以存在的那些條件,只是比較兩種或有限幾種的行動方案,從中得出何者為優的結論,而所有行動方案本身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最優的。只能在已有的方案中進行選擇,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10. 成本收益分析怎麼寫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Soft benefits)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將被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