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貨幣文化分析
1. 宋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知識結構
政治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宰相的軍權、行政權、財權、司法權全部被分割集中到皇帝手中;宋代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並立、先後完成封建化過程,元代回族開始產生,宋元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基本沿用至今,西藏正式歸於中央管轄,對琉球(台灣)的管轄加強.
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農業取得重大發展,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南北作物得到更多交流,農業商品化加強;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移到南方;手工業上生產技術和規模進一步發展,有些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出現了一些手工業生產中心,民族特色鮮明;商品經濟活躍,紙幣出現;對外貿易頻繁,設立有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元代出現了世界級的外貿港口.
思想上:是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在科技方面有突出發展,理學產生、宋詞元曲繁榮、世俗文學出現,
2. 宋元時期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與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點是()
A.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B.使中國古代文化達到高度繁榮
C.影響且促進了歐亞等世界文明的發展
D.開始總結傳統科技
答:應選B項,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繁榮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在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發展,對發展文明的進步起了重要作用。A、C的意思好像隋唐文化沒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沒有影響且促進歐亞等世界文明的發展,其實隋唐也是這樣的。D的說法不對,總結傳統科技是在明清時期。
3. 宋元時期的 政治 經濟 文化 的結構
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
宋元時期(960—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1] 。宋朝(960年—1276年)建於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宋統一各藩鎮後,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少有廷臣豪強亂政,經濟、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元時期的文化:
1)學術思想
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產生新的儒學思想—理學。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並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後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慾」是對立的兩方,人慾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去人慾、存天理。經過二程與朱熹的發展,理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後,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
2)史學
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另一史學家袁樞又對《資治通鑒》進行全面的整理,寫成《通鑒紀事本末》。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鑒綱目》。史學家鄭樵寫成《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3)文學
宋朝文學十足發達,秉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郁,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游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4. 如何認識宋元時期的經濟文化
宋元時商品經濟繁榮,於是逐漸興起市民階層,市民文化也隨之興起.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為我們展現了宋代繁華市井文化的場景.快速的都市生活節奏與情感節奏,決定了市民文化熱情奔放、淺俗直白的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動樂宋代詩、詞、散文和元曲的繁榮發展.
由於宋元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市民生活很豐富,由此產生了很多市民文學,比如話本.而由於這一時期民族間戰爭頻繁,民族交往也相當頻繁,人們用以前的比如唐詩這種簡短的文學形式已經不能充分表達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抒發自己的感情,因此產生了形式較為靈活,更能抒發情感的宋詞.再比如,宋元時期,航海業高度發達,因此指南針得到廣泛應用.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使得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又各有特色.可以說,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而民族交往的進一步融合是促進因素,也是一種方式.
5. 宋元時期的文化與其經濟有什麼關系
宋元文化
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為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1)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逐漸傳至世界各地。(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製成了「司南」;北宋時,隨著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製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成為一種准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3)火葯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葯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歷史上每一次較大的政治動亂,伴隨而來的是移民潮的興起。西晉永嘉之亂,形成了第一次中原人口南遷高潮;唐末五代戰亂,再次把大批北方人推向南方;北宋靖康之難及宋室南渡,掀起了更大規模的移民高潮。
湖南境內很早以來就是移民的落腳地之一,特別是隋唐幾百年間,湖南經濟得到較大程度的開發,湘中、湘北地區開始成為較為發達的經濟區,北方移民往往就寓居在這樣的地方。五代時有廖氏家族遷到湖南衡山,宋代「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南寓武陵。」到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每逢一朝代交替之際,流寓湖湘的士人、家族總是不絕如縷,促使湖湘地區的人口結構、教育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不斷發生變化。
宋元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盛於歷代,行省制度始於元代,城市商業化已成定局;北宋前期,政治較為穩定,但卻一直潛伏著「積貧積弱」的危機,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一方面國力不支,面對北方遼金等游牧民族政權的攻擊束手無策。於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變革思潮迭起,先後有仁宗時的慶歷新政,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企圖挽救北宋王朝日益加深的危機,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宋徽宗時蔡京等奸臣亂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l126年(欽宗靖康二年),在強大的金軍的攻擊下,徽、欽二宗被俘,生存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終於在金軍的鐵蹄下覆亡。緊接著,康王趙構宣布即位,建立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
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紛紛舉起了反抗大旗,有的被迫舉家舉族遷移,湧向南方,歸於南宋。南宋之際,湖南地區相對北方來說,雖然破壞較小,但在潰兵、土匪的騷擾下,損失仍然慘重。突出表現在人口銳減,戶數已由l102年(北宋崇寧元年)的l19萬減少到l162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的96萬。李綱在紹興(l131一l162)年間曾作詩記述湖南當時的情況:
「億昔湖南全盛日,郡邑鄉村盡充實。連年兵火人煙稀,田野荊榛氣蕭瑟……上戶逃移下戶死,人口凋零十無八。」
地廣人稀的湖南地區正是北方移民的好去所。據史載,「靖康之難」迫使北方千百萬人離開家園,南下尋求新的住所、新的生活,出現了「中原士民扶攜南渡幾千萬人」的悲壯景象。這批人大多流寓在「有膏腴之田彌亘數千里,無人可耕」的荊湖、兩浙等地。湖南的洞庭湖區、湘江中下游等平原、河谷地帶,土地廣袤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因此這些地區更成為北方移民理想的移居地。像前引《夷堅志》載西北士大夫多攜家南寓武陵就是證明。以潭州為中心的湘中地區,五代以來已完全奠定了其在湖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因此也吸引著大批北方移民,成為移民聚居區。
南宋初,湖南地區人口銳減,到l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僅96萬戶,但60年後即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湖南的戶數達到125萬余戶,是湖南在兩宋文獻記載中的最高數額。在這幾十年中,湖南戶數大幅度地增長,其中湖濱諸州如潭州增長最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除了由於政局趨於穩定,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使人口自然增殖外,北方人口大量遷入,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就宋代的社會歷史條件看,勞動人口的增長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宋初接唐末五代殘破之餘,南宋又接兩宋之際大規模的戰亂,局面依然是地曠人稀、亟待開發。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墾田數,976年(太宗開寶九年)為295.232萬頃60畝,1021年(真宗天禧五年)達到524.7584萬頃。40多年間,墾田面積增長了近80%。與此同時,人口增長更快,1021年全國人戶為867.7677萬戶,比976年的309.0504萬戶增長了180%。可見,墾田同戶口是一樣不斷增長的,勞動人口的大幅度增長是推動墾田面積擴大的最根本因素。
湖南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於人口大量增加,促使荒田的開墾和生產的發展。據記載:宋真宗以前,湖南地區近水良田悉已開墾,而水力不及之處,則大多荒蕪。後來官府提倡種植山田,農民從湖北買回粟米種植,「由是山田悉墾」。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則知潭州時,「湖湘之地,下田藝稻穀,高因水力不及,一委之榛莽」。允則果斷廢除「潭州三稅」,即馬氏楚國之地稅,潘美之屋稅、牛稅,並作出規定,賦租「並納粟米、桿草」,鼓勵開墾山地種植粟米等旱類作物。自此,「湖南無荒田,粟米妙天下」。
南宋中原人口的到來,對湖南和以潭州為中心的湘中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兩宋交替之際的潭州一帶,十室九空,極目灰燼,「有屋無壁」,經濟亟待恢復。人口的增長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中原人口南遷對湖南和湘中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稻、麥兩作制的推廣。麥原來以北方為主要栽培區,唐至北宋逐漸推廣到江南,但真正發展起來則是在南宋。因為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帶來了麵食習慣,一時間對小麥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價格上揚,刺激了湖南農村種麥的積極性。加上宋政府歷來倡導南北糧食品種交叉種植以備荒災之年,勸南方各州廣種二麥,也加速了麥的推廣。如 l172年(乾道七年),江西、湖南災傷,百姓缺糧,朝廷詔令「逐路監司守臣勸諭人戶廣種二麥,以備水旱」。史載:「建炎(l127年)以後,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干錢,農獲其利,倍於種稻,而細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於是竟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
中原人口南遷,勞動力增加,對促進當時湘中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有有識之士指出這一點。紹興五年,屯田郎中樊賓說,荊湖、江南與兩浙有大批良田無人可耕,地有遺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餘力。如果「使流寓失業之人,田荒閑不耕之田,則地無遺利,人無遺力,可以資中興」。
6. 隋唐宋元時期的文化特點
唐詩宋詞元曲。具體一點:
隋唐時期,是詩歌的巔峰時代,封建王朝發展的氣象宏大,國運昌盛,而五言詩自漢末興起,經過魏晉南北朝,形式日臻完善,題材不斷拓寬,藝術手法翻新,終於在唐朝走到最成熟最完美的時期,形式上提出了律詩的所有格律要求,這個要求比起以往不寬不嚴,最符合美文的藝術規律。境界上興象玲瓏無可湊泊,內容則無所不包,格調雍容大度,辭藻華美上口。
到了晚唐,詩歌這種藝術形式就已限衰境,詩人們追求奇難險怪,雖然寫的仍然是後世典範,但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都給挖掘到此種程度,宋朝無以為繼。宋朝士大夫富而有閑,朝廷給他們提供優裕的生活,使他們喜歡在歌酒女人間作詞消遣。宋朝始終是個比較軟弱的小朝廷,詩詞都沒有唐朝的雍容氣度,但國家多事,士大夫多慷慨悲歌,尤其豪放詞派,寫出多少英雄氣。
到了元朝,就沒有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了。蒙古族統治者不重視讀書人,他們從政無門,只好沉溺市井,行醫唱戲,所以出來的都是戲劇家,作曲家。偏偏元朝吏治腐敗,奸商欺詐,種種黑暗和不公,加上人們的故國之思,寫得出多少戲劇故事,有很多又被後人重新改變整理,到了明清那樣集大成的朝代,給翻成各種大部頭小說名著。
7. 宋元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特點概述 急急急!!!
1、經濟發展,為科技文化進步提供物質基礎;
2、由經濟決定的政治狀況,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社會環境;
3、統治階級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
4、統治者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包括外來宗教),有利於我國科技文化的正常發展;
5、國家的相對統一和民族融合,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的基礎。
總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宋元時期科技文化領先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http://bbs.tl100.com/dispbbs.asp?boardid=43&id=17001
宋元時代的經濟與社會文化生活
江南的繁榮
1.由占城(越南北部)引進早熟稻種,使江南稻米產量大增。宋代出現「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
2.南宋時代,蘇杭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更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譽
3.江南的織錦、絲織、瓷器等工藝品,馳名中外
商業興盛
宋代
1.夜市出現
2.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完整呈現宋代汴京的繁榮景象
1.沿海城市設立「市舶司」,海關稅收已是國庫的重要財源
2.廣州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港埠
元代
1.元代疆域遼闊,東西交通暢行無阻,來自歐亞各地的使國和商隊絡繹不絕。波斯和阿拉伯商多定居在大都、泉洲和中國西北地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曾留居中國,回國後口述游記,引起西方人的興趣
2.泉洲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埠,已有燈塔設施
紙幣出現
1.世界最早的紙幣:北宋初年,四川商人發行「交子」
2.南宋的紙幣稱為「會子」,交子與會子須定期兌換
3.元代的紙幣「寶鈔」可以自由流通,是通行全國的貨幣
社會生活
宋代社會較為平等開放,平民工作之餘可以聽說書,逛夜市,看戲劇,通俗小說開始蓬勃發展。飲茶、賞花的風氣盛行,茶館成為人們交誼的場所
再建議你到這里去看看:
宋元經濟情況http://post..com/f?kz=80945561
8. 宋元時期的文化
主詞條: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產生新的儒學思想—理學。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並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後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慾」是對立的兩方,人慾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去人慾、存天理。經過二程與朱熹的發展,理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後,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
理學在元朝還有一些變化,南宋時期即有調和程朱理學的朱熹與心學的陸九齡等兩家學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學家大多舍棄兩派其短而綜匯所長,最後「合會朱陸」成為元代理學的重要特點。當代有名的理學家有黃震、許衡與劉因與調和朱陸學的吳澄、鄭玉與趙偕。
由於元朝由蒙古人所統治,漢族士大夫基於異族統治的考量,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與抵抗派。合作一派是華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楊奐、郝經與許衡等人。他們主張與蒙古統治者和平共存,認為華、夷並非固定不變,如果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蒙古統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 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另一史學家袁樞又對《資治通鑒》進行全面的整理,寫成《通鑒紀事本末》。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鑒綱目》。史學家鄭樵寫成《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會要》和《五代會要》。著名的地方誌有《太平寰宇記》、范成大《吳郡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由於金石學和考古學快速興起,也有一些相關史書誕生,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等」。
此外宋代編修不少與史學相關的類書,著名的「宋四大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 宋朝文學十足發達,秉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郁,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游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長短句。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志性體裁。晏殊富於花間派之風格。柳永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蘇軾又立豪放派。周邦彥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後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屬此列。
此外,宋代「說話」(評書)非常流行,說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三國志平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
9. 宋元時期貨幣簡介
宋朝的紙幣名稱是交子。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地區,發行於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元朝紙幣名稱是中統元寶交鈔。「中統元寶交鈔」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宋代紙幣至今無實物)。刻版印製時間為元代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時代。這種紙幣已與現代的鈔票別無二致。「中統元寶交鈔」為樹皮紙印造,鈔紙長16.4厘米,寬9.4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
交子,是發行於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的貨幣,曾作為官方法定的貨幣流通,稱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內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
10. 古錢幣與民俗文化有什麼關系 宋元時期流行的活動
宋元時期流行的打馬博戲
打馬格是宋代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種游戲。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對打馬格游戲非常喜歡而且頗有研究,她撰寫了《打馬圖經》,稱贊「實博弈之上流,乃閨中之雅戲」,我們可以從她的詩詞中,看到她對這個游戲非常鍾愛。打馬格游戲到現在已經失傳了,但是流傳下來的打馬格錢,卻非常精美,今天觀賞這些被稱為「將馬錢」的博戲棋子,重現了古代名將躍馬疆場的英姿,彷彿把我們帶回了人聲鼎沸、戰馬嘶鳴、硝煙彌漫的戰場……
戰國名將「秦將白起」,躍馬橫槍,威風凜凜,破敵七十餘城屢建戰功;「吳將孫武」,西敵強楚,北脅齊晉,著《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兵家所祖;「趙將廉頗」,策馬領兵,攻城拔寨,為報國老當益壯,將相和千古流芳;「漢將韓信」,少有大志,智慧過人,為漢室基業立下汗馬功勞;三國名將「蜀諸葛亮」,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蜀將馬超」,沖鋒陷陣,勇冠三軍;還有「蜀將關羽」、「將軍黃忠」,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忠臣猛將,一幕幕壯懷激烈的鏖戰場面……「唐將尉遲」,乃初唐良將尉遲敬德,輔佐太宗,功勛卓著,被後人敬為守衛門神。
「明將徐達」,是迄今發現的「將馬錢」中時代最晚的一位將軍,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四方,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將馬錢」還包括名將所騎坐騎,戰馬與其主人一起馳騁沙場,其功勛同樣為後人稱道。如「趙騎特勒」「魏騎驥足」、「吳騎渥窪」、「齊騎青駒」等等,可以看到駿馬或佇立,或行走,或踏越,或飛馳,彷彿聽到它們或淺吟,或長鳴,或狂嘯。可以認為是一幅名將百駿圖。這里有伴隨周穆王巡遊天下的八匹駿馬「驊騮、綠耳、赤驥、白義、渠黃、俞侖、盜驪、山子」;那邊是跟從秦始皇南征北戰的號稱「秦始皇七駿」的七駕名騅「追風、白兔、躡影、追電、飛翻、銅雀和晨鳧」;與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昭陵六駿」--「拳毛媧、颯露紫、白蹄烏、特勤驃、青騅和什伐赤」更為後人所頌揚,這些神馬在打馬格錢都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