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貨幣價值分析定義
① 什麼是預期貨幣價值
預期貨幣值 (Expected Monetary Value; EMV) 預期貨幣值,又稱風險暴露值、風險期望值,是 定量風險分析 的一種 技術 ,常和 決策樹 一起使用,它是將特定情況下可能的 風險 造成的 貨 幣 後果和發生概率相乘,此 項目 包含了風險和 現金 的考慮。 正值表示機會,負值表示風險。 每個可能結果的數值與發生機率相乘後加總即得到。
② 西方經濟學問題。
除了下面粘貼的,還有好多,但是由於字數限制,粘貼不上了。你給我留下一個郵箱,我給你發過去吧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匯編(1-50)
1、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個國家用一單位資源生產的某種產品比另一個國家多,那麼,這個國家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與另一國相比就具有絕對優勢。
2、逆向選擇(Adverse choice)
在此狀況下,保險公司發現它們的客戶中有太大的一部分來自高風險群體。
3、選擇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種方式使用的某種資源,它所能生產的價值就是選擇成本,也可以稱之為機會成本。
4、需求的弧彈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和Q1分別是價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為第二組值,那麼,弧彈性就等於
-(Q1-Q2)(P1+P2)/(P1-P2)(Q1+Q2)
5、非對稱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場中,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並不相同。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產量。也稱為平均總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總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8、平均產品(Average proct)
平均產品是總產量除以投入品的數量。
9、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10、投資的β(Beta)
β度量的是與投資相聯的不可分散的風險。對於一種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現行股票的收益發生變化時,一種股票的收益會如何敏感地變化。
11、債券收益(Bond yield)
債券收益是債券所獲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圖(Break-even chart)
收支平衡圖表示一種產品所出售的總數量改變時總收益和總成本是如何變化的。收支平衡點是為避免損失而必須賣出的最小數量。
13、預算線(Budget line)
預算線表示消費者所能購買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數量的全部組合。它的斜率等於商品X的價格除以商品Y的價格再乘以一1。
14、捆綁銷售(Bundling)
捆綁銷售指這樣一種市場營銷手段,出售兩種產品的廠商,要求購買其中一種產品的客戶,也要購買另一種產品。
15、資本(Capital)
資本是指用於生產、銷售及商品和服務分配的設備、廠房、存貨、原材料和其他非人力生產資源。
16、資本收益(Capital gain)
資本收益是指人們賣出股票(或其他資產)時所獲得的超過原來為它支付的那一部分。
17、資本主義(Capitalism)
資本主義是一種市場體系,它依賴價格體系去解決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怎樣分配?經濟增長率應為多少?
18、基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
基數效用是指像個人的體重或身高那樣在基數的意義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著效用之間的差別,即邊際效用,是有意義的)。序數效用與它相反,它只在序數的層面上才有意義。
19、卡特爾(Cartel)
卡特爾是指廠商之間為了合謀而簽訂公開和正式協議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形態。
20、科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ction function)
科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指這樣的生產函數Q=AL"IK"2
Mi3。式中,Q為產量;L為勞動的數量;K為資本的數量;M為原材料的數量;A,31,12,23均為常數。
21、勾結(Collision)
勾結是指一個廠商和同業內其他的廠商簽訂有關價格、產量和其他事宜的協議。
22、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與生產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個國家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成本比另一個國家低,那麼,該國就在這種商品的生產上與另一個國家相比具有比較優勢。
23、互補品(Complements)
如果X和Y是互補品,X的需求量就與Y的價格成反向變化。
24、成本不變行業(Constant- cost instry)
成本不變的行業是指具有水平的長期供給曲線的行業,它的擴大並不會引起投入品價格的上升或下降。
25、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就是規模收益不變的。
26、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或服務所支付的最大數量與他實際支付的數量之差。
27、可競爭市場(Contestable market)
可競爭市場是指那種進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沒有成本的市場。可競爭市場的本質在於它們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進入者的傷害。
28、契約曲線(Contract curve)
契約曲線是(在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換時)兩個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相等的點的軌跡,或者(在生產者之間進行交換時)兩個生產者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的點的軌跡。
29、角點解(Corner solution)
角點解是指這樣一種情形,預算線在位於坐標軸上的點處達到最高的可獲得的無差異曲線。(在生產者理論中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30、需求的交叉彈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商品Y的價格發生1%的變化時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31、壟斷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 of monopoly)
如果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轉變為一個壟斷的市場,這種轉變所帶來的總剩餘的減少就是無謂損失。
32、買方壟斷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 of monopsony)
如果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轉變成一個買方壟斷的市場,這種轉變所帶來的總剩餘的減少即為無謂損失。
33、成本遞減行業(Decreasing-cost instry)
成本遞減行業是指具有向下傾斜的長期供給曲線的行業,它的擴大會引起平均成本下降。
34、規模收益遞減( 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增加的百分數小於該百分數,就是規模收益遞減的。
35、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
36、可貸資金的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可貸資金的需求曲線表示可貸資金的需求量與利率二者之間的關系。
37、貼現率( Discount rate)
當利率用於計算投資的凈現值時,它被稱為貼現率。
38、可分散風險(Diversifiable risk)
可以通過多樣化來避免的風險是可分散風險。
39、主導廠商( Dominant firm)
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中,主導廠商是一個制定價格的大型廠商,它允許該行業中的小廠商在此價格下銷售它們想出售的全部數量的商品。
40、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y)
不論其他局中人採取什麼策略,優勢策略對一個局中人而言都是最好的策略。
41、雙頭壟斷(Duopoly)
雙頭壟斷是指有兩個賣主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古諾模型,以及其他模型中都涉及雙頭壟斷。
42、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經濟效率是指這樣一種狀況,所進行的任何改變都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損失而能增加一些人的福利。這樣一種狀態就是經濟的有效率狀況(或者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
43、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經濟利潤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44、生產的經濟區域(Economic region of proction)
生產的經濟區域是指等產量線斜率為負的投入品組合。沒有一個廠商會在等產量線斜率為正的點上運行,因為在這種點上總會有一種投入品的邊際產品為負。
45、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
經濟資源是指一種稀缺的、要求一個非零價格的資源。
46、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范圍經濟是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並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47、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根據這一假設,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會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所有已知的影響一種股票價格的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中,因此根據這一理論,股票的技術分析是無效的。(這個假設有三種形式。)
48、財富狀況(Endowment position)
財富狀況是指消費者每年的收人。
49、恩格爾曲線(Engel curve)
恩格爾曲線反映的是所購買的一種商品的均衡數量與消費者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它是以19 世紀德國的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的名字命名的。
50、均衡(Equilibrium)
均衡是指沒有任何變化趨勢的狀態。例如,均衡價格就是一種能夠維持的價格。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匯編(51-100)
51、過剩生產能力(Excess capacity)
過剩生產能力是指成本最低產量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之差。壟斷競爭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且頗有爭論的結論,它認為這種市場結構之下的廠商往往會在還有過剩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進行生產。
52、擴張路徑( Expansion path)
擴張路徑是指與各種產量相對應的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相切的點的軌跡。(所有投入品都是可變的。)
53、期望貨幣價值(Expected monetary vale)
為了確定一項投機的期望貨幣價值,計算每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的貨幣收益(或損失)與其出現的概率相乘以後的和。
54、預期利潤(Expected profit)
預期利潤就是長期的平均利潤值,也就是用所出現的概率加權以後的各種可能的利潤水平之和。
55、完全信息的預期價值(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
完全信息的預期價值是指決策者獲得完全信息所導致的預期的貨幣價值的增加。它是決策者為獲得完全的信息而能支付的最大數量。
56、顯成本(Explicit costs)
顯成本是指賬目上所包括的廠商的正常費用,諸如工資成本和原材料支付。
57、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
外部不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補償的成本。
58、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y)
外部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
先動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s)
先動優勢是由於在博弈中第一個採取行動的局中人所擁有的優勢。
59、固定成本(Fixed cost)
固定成本為每個時期不變投入品的總成本。
60、不變投人品(FIXed input)
不變投入品是指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如廠房和設備)、在考察的期間
數量不變的資源。
61、自由資源(Free resource)
自由資源是指特別富裕以致在零價格就可以獲得的資源。
6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與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種市場和價格的相互作用都考慮進去的分析。
63、吉芬反論(Giffen`s paradox)
吉芬反論是指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正向關系這樣一種狀況。當劣質商品價格的替代效應並不足以抵消收人效應時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64、隱成本(Implicit cost)
使用企業所有者擁有的資源(諸如他的時間與資本)的選擇成本就是隱成本。
65、收入補償的需求曲線( Income-compensated demand curve)
收入補償的需求曲線表示,當消費者的收入調整到不論價格如何都可以購買最初的市場籃子,這時在每一種價格下消費者所需求的商品的數量有多少。
66、收入--消費曲線(Income-consumption curve)
收入一消費曲線是把代表與全部可能的消費者貨幣收入相應的均衡市場籃子的點連接而成的一條曲線。這種曲線可以用於推導恩格爾曲線。
67、收人效應(Income effect)
收入效應是指,所有價格不變時完全由於消費者滿足水平的變化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改變。
68、需求的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當價格保持不變時消費者收入發生1%的變化時,所引起的需求數量變化的百分比。
69、成本遞增的產業(Increasing-cost instry)
成本遞增的行業是指具有向上傾斜的長期供給曲線的行業,它的擴大會引起投入品價格的上升。
70、規模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增加的百分數大於該百分數,就是規模收益遞增的。
71、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無差異曲線表示對消費者沒有區別的市場籃子的點的軌跡。
72、劣質商品(Inferior good)
劣質商品是指其收入效應使得實際收人增加導致需求量減少的商品。
73、創新(Innovation)
當一項發明第一次使用時,我們稱之為創新。
74、投人品(Input)
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任何資源都是投入品。
75、利率(lnterest rate)
如果他借出1美元一年,一年後借出者收到的貼水為利率。如果利率為r,他一年後將收到(1+r)美元。
76、中間品(Intermediate good)
中間品是指用於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
77、內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內部收益率是使一項投資項目的凈現金流的現值等於項目投資支出的利率。
78、投資(Investment)
投資是指創造新資產的過程。
79、投資需求曲線( Investment demand curve)
投資需求曲線表示投資的總數量與額外1美元投資的收益率之間的關系。
80、等成本曲線( Isocost curve)
等成本曲線表示一個固定的總支出所能得到的各種投入品組合。
81、等利潤曲線( Isoprofit curve)
等利潤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利潤水平的所有投入品組合。
82、等產量曲線(Isoquant)
等產量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產量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組合.
③ 什麼是預期貨幣價值求解答
預期貨幣值(ExpectedMonetaryValue;EMV)預期貨幣值,又稱風險暴露值、風險期望值,是定量風險分析技術技術決策樹風險貨幣項目的考慮。正值表示機會,負值表示風險。每個可能結果的數值與發生機率相乘後加總即得到。
④ 什麼是預期貨幣價值根據它來做決策是理性的嗎
什麼是預期貨幣價值
預期貨幣值 (Expected Monetary Value; EMV) 預期貨幣值,又稱風險暴露值、風險期望值,是 定量風險分析的一種技術 ,常和決策樹 一起使用,它是將特定情況下可能的風險造成的 貨幣後果和發生概率相乘,此項目包含了風險和現金的考慮。
正值表示機會,負值表示風險。
每個可能結果的數值與發生機率相乘後加總即得到。
根據它來做決策是理性的嗎?
最優決策並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會現實不等於理論假設,理性決策模型的假設條件遭遇到諸多障礙,人們逐漸發現政策實踐中的許多現象都難以解釋。其原因不在於它的邏輯體系,而在於其前提假設有問題。因此它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強烈批評。其中最突出的是查爾斯·林德布洛姆與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決策者並不是面對一個既定問題,而只是首先必須找出和說明問題。問題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看法。比如物價迅速上漲,需要對通貨膨脹問題做出反應。
首先,明確這一問題的症結所在,往往十分困難。因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會從各自的利益看待這些問題,圍繞著通貨膨脹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響怎樣,以及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人們都會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決策者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選擇方案往往會發生價值沖突。比較,衡量,判斷價值沖突中的是與非是極其困難的。靠分析是無法解決價值觀矛盾的,因為分析不能證明人的價值觀,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統一人們的價值觀。
再次,有人認為"公共利益"可以作為決策標准,林德布洛姆批評了這種認識,認為在構成公共利益要素這個問題上,人們並沒有普遍一致的意見,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決策中的相關分析不是萬能的。決策受時間與資源的限制,對復雜決策講,不會做出無窮盡的,甚至長時間的分析,也不會花費太昂貴代價用於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當再作決定,否則會貽誤時機。
西蒙進一步補充,決策過程中要收集到與決策狀況有關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
供參考。
⑤ 什麼是期望貨幣值EMV
期望貨幣價值(EMV),為了確定一項投機的期望貨幣價值,計算每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的貨幣收益(或損失)與其出現的概率相乘以後的和。
利用了概率論的原理,並且利用一種樹形圖作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決策點代表決策問題,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選擇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經過對各種方案在各種結果條件下損益值的計算比較,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要素:整個決策樹由決策結點、方案分枝、狀態結點、概率分枝和結果點五個要素構成。
步驟:
1、繪制決策樹圖。從左到右的順序畫決策樹,此過程本身就是對決策問題的再分析過程。
2、按從右到左的順序計算各方案的期望值,並將結果寫在相應方案節點上方。期望值的計算是從右到左沿著決策樹的反方向進行計算的。
3、對比各方案的期望值的大小,進行剪枝優選。在捨去備選方案 枝上,用「=」記號隔斷。
⑥ 貨幣的價值
貨幣的價值是怎樣被確定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它本身的價值是否需要依賴於另外的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古典回答其實是很直觀的:一個人手中的「貨幣」的價值取決於這個人所處的世界裡貨幣所能帶給他福利獲得改善的「機會」的價值。
在一個完全沒有「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不能代表任何機會。在一個有「交換」但不完全是「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福利改善的機會。在一個可以視為「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代表的機會取決於這個世界的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一個貨幣化程度很高的經濟里,貨幣的價值將進一步取決於這個經濟對其它社會的經濟的開放程度。一般而言,參與「等價交換」的人群的規模越大,貨幣所代表的機會的價值就越高。所以貨幣的價值依賴於哈耶克所說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能夠擴展的范圍。
不論如何,給定了個人世界的范圍,個人手中的貨幣所代表的機會也就被限定了。讓我們進一步研究如此存在著的個人的消費行為(消費函數是宏觀經濟學的出發點)。對利率、投資、通脹這類宏觀問題有意義的基本的消費行為,是消費者沿「時間」配置消費資料的決策過程。這一過程的最簡單的分析模型是所謂「兩時期消費模型」,如插圖所示:插圖裡面的P 表示「現期購買力」,F 表示「未來購買力」,而無差異曲線族則代表決策主體在「現期購買力」所代表的消費品和「未來購買力」所代表的消費品之間權衡的「偏好序」。像通常的微觀經濟行為的分析一樣,如果以直線L 表示現期購買力E 保留到未來時期所能夠產生的未來購買力(換句話說,L 的斜率包含了對「儲蓄」的回報率),那麼消費的均衡點將在A 處實現(對應於福利水平U2);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通貨膨脹、貨幣化程度降低、實行「配額」制……),對「儲蓄」的回報率下降到由直線G 代表的水平,那麼消費的均衡點將移動到一個較低的福利水平點B 處(在曲線U1上),對應於更大的現期消費和更小的未來消費(即宏觀「儲蓄」率下降);如果考慮到「投資」機會以及經濟的開放程度,那麼節約下來的現期購買力所代表的未來消費機會將不再是一條直線能夠表示的。
按照費舍(I. Fisher)首創的投資理論,投資機會(依投資回報率高低排列)應當由曲線K 表示,而消費與儲蓄(投資)的均衡點將由C 表示。很明顯,均衡點C代表了比點A和點B 都更高的福利水平(U3)。在一個更加完備的市場經濟裡面,貨幣的購買力的價值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例如,當允許個人自由進出「借貸市場」的時候,儲蓄的回報率往往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這可以用直線M 表示,M 上超過了點E 所表示的現期購買力的部分,代表個人可以從市場上借到的現期購買力(對應於點E 的右邊的P 軸上的點)。現在,最優或均衡的「消費-儲蓄-投資-借貸」行為必須用一組點而不是單一的點來表示了。首先沿著投資機會曲線K 從點E移動到點D1 ,從現期購買力E 當中扣除這一投資所需的量,然後再將剩下的購買力的一部分拿到借貸市場上去「出借」,從而移動到點D2,投資回報率加上借貸市場對出借購買力的回報率,使得未來消費額大大提高(點D2所對應的F 軸上的量),而點D2所在的無差異曲線代表了比其餘的均衡點更高的福利水平(U4)。
現在讓我從以上的分析引申出幾個制度方面的涵義:(1 )一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越高,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已經被直線G 過渡到直線L 所產生的福利改善說明了;(2 )一個經濟所創造的投資機會越多,對企業家「利潤權利」的保護和鼓勵越堅決,對外部經濟的開放程度越大,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可以從投資機會曲線K 和國際貨幣市場M 對福利的改善來說明;(3 )一個經濟的宏觀政治與政策環境越穩定,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是因為社會與政治環境的高度不穩定使得「未來購買力」的預期貼現值大大貶值,相當於從直線L 降低到直線G.「我們還沒有進入門德爾的世界」,但是我們的世界,或者任何一個有「貨幣」的世界,仍然服從貨幣的「購買力平價」規律,仍然可以有「貨幣行為」,以及描述這些行為的經濟分析圖式,並且,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門德爾處於同樣的、「貨幣」的世界裡。但是我同意樊綱的命題:我們還沒有進入門德爾的世界。
我們還沒有進入完全貨幣化的完全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這一命題隱涵了來自兩個方面的詢問:(1)我們是否應當進入門德爾的世界?(2 )我們怎樣進入門德爾的世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如果給定了「社會福利函數」,那麼這兩個問題就都是經濟學問題;如果沒有既定的社會福利函數,那麼只有問題(2 )是經濟學問題,而問題(1)將成為「政治經濟學」的問題。
⑦ 機會成本的准確定義
機會成本(或備擇成本)的概念表述了稀缺與選擇二者之間的基本關系。對任何人來說,如果有價值的實物或活動並不稀缺,那麼,所有人在任何時期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就沒有必要去從價值各不相同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實際上也就沒有必要去進行決定哪種需求優先的社會協調過程。在這沒有稀缺的幻想環境中,不存在錯過、放棄或損失機會取捨的問題。
一旦稀缺被引入,需求就不能都得到滿足。除非存在著能夠預先決定有價值最終產品分配的「自然」約束(比如,2月份蘇格蘭的陽光)、否則,稀缺既直接地在備擇的最終產品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又間接地在公共機構或在為社會相互作用、並產生最終產品選擇的程序安排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
選擇暗含著拒絕和挑選備擇品。機會成本就是特指拒絕備擇品或機會的最高價值的估價。它是為了獲取已挑選的具體實物中具有更高價值的選擇物而放棄或損失的價值。
機會成本與選擇如果做出不同的選擇,機會成本不是「某一種可能是」的預期價值。注意,它不是那種沒有有效地參照選擇的「某種一定是」的價值。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有時候討論預計要發生但沒有發生事件的價值是有意義的,但是,既然可供選擇的方案並不代表一種丟失或已損失的機會,因而把這些價值定義為機會成本是無意義的。一旦選擇與機會成本之間的基本關系被承認就會得出幾種含意。
第一,如果選擇是在不同的價值選擇物中進行,一些人不一定會進行選擇。這不是說,一個作出決定的人必然成為選擇者。由此得出第二種含義。沒有選中的選擇方案的價值,即機會成本,一定是存在於參與選擇的個人頭腦中的價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選擇者來決定,而不能由其他人決定。第三個必然結論是,機會成本必定是主觀事物。它存在於選擇者頭腦中,並且不能由選擇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體化或進行測量。同時,不能輕易地被轉化為一種資源、商品或貨幣信度。第四,機會成本只是存在於作出選擇決定的時刻。在此以後它立即消失。因此,這種成本從未被實現,這種被拒絕的選擇物從不能被享有。
在選擇和機會成本二者關系中最重要的結論是,這里,成本必須具有超前或向前看特徵。機會成本,即選擇者所拒絕的選擇方案的價值,是選擇的障礙;但是,在選擇者選擇到更喜愛的選擇物之前,它必須被考慮、估價、直到被拒絕。當然,在任何具體的選擇中的機會成本,會被以前進行過的選擇所影響,但是相對於選擇本身來說,機會成本影響著選擇(Choice-influencing),而是被選擇所影響(Choice-influenced)。
成本的其他概念機會成本與成本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最好按照影響選擇或被選擇所影響這兩類來解釋。事實上,一旦做了選擇,出現後果,結果很可能包含著效用損失,不論對於最初作出選擇的人或是其他都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把這些損失(不論估計的還是實現的)稱為成本是意義的,但必須認識到,這些通過選擇決定的成本,由自身定義可知,不能影響選擇本身。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一點。一人願意採用期限三年的分期付款計劃購買一部汽車。形成並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是購買者對所拒絕購買的備擇品的估價。在上述情況下是該貨款所能夠支付的購買物的估計值。在考慮了備擇物的潛在價值,並決定購買汽車之後,須要履行償債計劃。每月必須支付,通常把這些支付稱為汽車的「成本」。只要貸款到期並必須按時支付,這個人將非常清楚,他正蒙受效用損失。然而,作為影響選擇的要求,這些「成本」是不相乾的。從效用維度看,選擇後果永遠不能資本化,這是造成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學家們在某種意義上認識到這里產生的區別。他們常常用「旁置成本不再相關」的論調表明,選擇的後果不能影響選擇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形式化的成本表和成本函數(它們必定隱含著成本的可測量性和可具體化性),經濟學家們把成本從選擇過程中分離出來。
會計師們也基本持有同一觀點,他們通常嚴格按事後或受選擇影響的方式估計成本。這些由會計師估計的「成本」,不能准確地反映損失值或失去的機會。在決策之前,可以把數量估計引入備擇行動工作計劃。但這種對機會成本的估計是會計對沒有進行的項目的估計,而不是對已擇項目定值的估計。
正如前面所言,只有選擇才會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由定義成本不能「溢出」到其他人中。當然,也可能某人的選擇會使其他人蒙受損失,把這些損失稱為「外在成本」有時是有益的。我們必須強調,這些外在成本是選擇的障礙,它衡量了失去的機會,如果人們願意考慮這些外在成本,並按自己估計的效用值對其進行計算的話。
機會成本和福利准則在分析和應用機會成本理論時,混亂的主要根源在於,將理想化的市場反應的結果推廣到為非市場環境的決策者定義規則或准則。在市場充分均衡時,大量買方和賣方分別選擇,產生了可以用價格與成本之間的關系進行正式描述的那種結果。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競爭過程的作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此外,上述等式描述的一般均衡狀態滿足某些特定效率准則。
價格可被觀測,客觀上是可度量的。市場均衡的一個條件是,任何一種商品的所有單位的所有相應交換價格都相等。根據這種相等關系,可以看出,由於交易者的均衡條件要求邊際成本等於價格,邊際成本在客觀上也是可度量的。由上面討論可推知,如果邊際成本可以測度,通過迫使決策者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機制的作用,就可以實現獨立於與競爭過程本身的資源「有效」利用。
⑧ 1. 什麼是貨幣時間價值有哪些具體內容表現 2.舉例說明貨幣時間價值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
貨幣理論:
錢生錢,並且所生之錢會生出更多的錢。這就是貨幣時間價值的本質。
貨幣的時間價值
貨幣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money)這個概念認為,當前擁有的貨幣比未來收到的同樣金額的貨幣具有更大的價值,因當前擁有的貨幣可以進行,復利。即使有通貨膨脹的影響,只要存在機會,貨幣的現值就一定大於它的未來價值。
專家給出的定義: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指當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貨幣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當前的一單位貨幣與未來的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要節省現在的一單位貨幣不消費而改在未來消費,則在未來消費時必須有大於一單位的貨幣可供消費,作為彌補延遲消費的貼水。
2.如何定義:
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定義:從量的規定性來看,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 在計量貨幣時間價值時,風險報酬和通貨膨脹因素不應該包括在內。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過一定時間的和再所增加的價值,稱為資金的時間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不產生於生產與製造領域,產生於社會資金的流通領域。
3.表達形式:
①、相對數: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即時間價值率。
②、絕對數:即時間價值額是資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帶來的真實增值額,即一定數額的資金與時間價值率的乘積。
4.原因分析:
①、貨幣時間價值是資源稀缺性的體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消耗社會資源,現有的社會資源構成現存社會財富,利用這些社會資源創造出來的將來物質和文化產品構成了將來的社會財富,由於社會資源具有稀缺性特徵,又能夠帶來更多社會產品,所以當前物品的效用要高於未來物品的效用。在貨幣經濟條件下,貨幣是商品的價值體現,當前的貨幣用於支配當前的商品,將來的貨幣用於支配將來的商品,所以當前貨幣的價值自然高於未來貨幣的價值。市場利息率是對平均經濟增長和社會資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貨幣時間價值的標准。
②、貨幣時間價值是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貨幣的固有特徵在當前的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體系派生存款共同構成,由於信用貨幣有增加的趨勢,所以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現有貨幣也總是在價值上高於未來貨幣。市場利息率是可貸資金狀況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貨幣價值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降低的程度。
③、貨幣時間價值是人們認知心理的反映由於人在認識上的局限性,人們總是對現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強,而對未來事物的認識較模糊,結果人們存在一種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較重視當下而忽視未來,當前的貨幣能夠支配當前商品滿足人們現實需要,而將來貨幣只能支配將來商品滿足人們將來不確定需要,所以當前單位貨幣價值要高於未來單位貨幣的價值,為使人們放棄當前貨幣及其價值,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利息率便是這一代價。
⑨ 貨幣的價值是怎麼規定的
你的問題應該是關於匯率的形成和匯率的管理方式.試回答如下:
影響匯率和匯率變動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匯率的根本影響因素。(1)相對的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2)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從長期來看,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將有利於本幣匯率的穩定,甚至保持堅挺。
第二類是匯率的直接影響因素,也就是本幣、外幣的供求關系因素,主要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在內的國家收支狀況。如果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本國貨幣需求增加,通常會引起本幣匯率上升;反之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本國貨幣需求減少,往往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降。
第三類是匯率的其他短期影響因素。(1)預期的影響。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貶值時,由於投機、避險心理,他們會大量拋售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貶值;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升值時,他們會大量買進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升值。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2)投機炒作等因素也會在短期內影響匯率。
基本上你可以認為是央行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但是有兩個限制,1是央行認為這樣的匯率水平有益於本國的對外貿易,2是央行有能力維持這樣的匯率水平。央行維持固定匯率要依靠多種手段,主要是買賣本外幣的資產,如果手上沒有充足的(主要是)外匯儲備,就沒有能力控制本國貨幣的匯率。
固定匯率的優點主要是穩定,因為在國際貿易中匯率的不確定是很大的風險,如果你賣出商品是人民幣兌美元830,但實際收到貨款時已經漲到了790,那就是說你賣出100美元的商品要少了40元的收入。匯率固定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固定匯率比較受發展中國家的青睞。但是固定匯率最致命的缺陷是與貨幣政策的矛盾也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固定匯率、開放的貿易環境、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共存。也就是說如果在中美貿易中實行固定匯率,那麼人民幣必須隨美元的升息而升息,不然國內的貨幣政策無效,並且容易受到投機者的攻擊。
相反,浮動匯率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內的貨幣政策,但不利於消除貿易中的匯率波動。
所謂的盯住是一種固定匯率的另一種形式,只不過較為緩和,我的理解是你問的是我國目前的盯住貨幣籃子,那就是與幾種貨幣的加權組合掛鉤。相對而言當貿易夥伴比較分散時適合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如果中國對美貿易佔80%,那當然應該用盯住美元,但如果對美40%,對日本%30,對歐元區20%,那就應該用一攬子貨幣。
另外一種變化是有范圍的浮動,制定一個目標區間,使匯率在這個區間內浮動,這樣的優缺點介於固定和浮動之間,取決於目標區間的大小。相對比較靈活,但他的缺點是更容易被攻擊.
⑩ PMP考試中,計算預期貨幣價值的問題。X產品將擴大規模以支持1000個用戶的在線協作
1000 * 50% * 15 - 6000 = 1500 元
1000 * 70 * 15 - 10000 = 500 元
因為第一種方案盈利比較多,所以選第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