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期货开户
A.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
清代他郎厅辖三里零半甲,三里即定南里、德化里、善政里,半甲为儒林里。儒林里为今玖联镇及联合、碧溪乡一带,定南里为今新安、孟弄、景星、双龙乡一带,德化里为今雅邑、龙坝乡一带,善政里为今鱼塘、龙潭、文武、坝溜、那哈、泗南江乡一带。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墨江县行政区划为一城区六乡及一行政区,即城中区、德化乡、定南乡、德溥乡、善政乡、善化乡、永安乡及猛烈行政区(江城县北部地区)。德化乡辖碧朔、小猛连、南北、水癸、坤勇、须立、赖蚌、曼婆、杩木9村,定南乡辖白土、那罕、邦轰、布奄、大猛连、宿南、谷麻7村,德溥乡辖土地塘街、南阳、路思、班丫房、岩子脚5村,善政乡辖奄巴、石头寨、雅邑、南温4村,善化乡辖石头、柯马、龙潭、秉礼、花山5村,永安乡辖骂尼、老李寨、猪街、丫迷、三楞、联珠、扭龙山、丫竜、羊八寨、西歧10村。
民国21年(1932),墨江、江城两县官绅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划界争执,划李仙江以南地区归江城县。墨江县共设7区(7区均以序数命名),下设71乡8镇,530闾、2065邻。
民国27年(1938)废闾邻改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仍设7区,原71乡8镇缩编为9乡5镇,下设105保、1038甲。第一区辖联珠镇及义勇乡,第二区辖碧溪镇及卧龙乡,第三区辖定南乡、白鹤乡,第四区辖景星镇及庆云乡,第五区辖青云镇及新化乡,第六区辖复兴镇及广丰乡,第七区辖雅邑乡、龙坝乡。
民国28年(1939),废区而扩大乡镇,重编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设白连、涟漪、回龙、龙潭、坝溜、雅邑、龙坝7乡及联珠、碧溪、景星3镇,下设102保,932甲。
民国37年(1948)调整保甲数为79保,493甲,保持至1949年1月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联珠镇行政区域组建联珠区,以原碧溪镇行政区域组建碧溪区,以原景星镇和回龙乡行政区域组建景回区,以原白连乡、涟漪乡、龙潭乡、雅邑乡、坝溜乡、龙坝乡行政区域各组建白连区、涟漪区、龙潭区、雅邑区、坝溜区、龙坝区。至1950年5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组建成9个区,91个行政村,4个行政街。1956年撤联珠区设玖联镇,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设8区1镇,8个区下辖90个乡,玖联镇下辖2个街区。
1958年3月,从普洱县划入通关区,10月,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至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个及1个镇、40个管理区、149个大队,镇下设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59年从镇沅县划人新抚公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有10个公社1个镇,170个管理区、2个居民委员会。1961年改公社为区,原管理区改为小公社。1962年4月又改区为公社,下仍设小公社。1962年11月再次改公社为区。1966年6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作较大调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0个区改为16个公社。将原新抚区划为新抚、团田2个公社,龙潭区划为鱼塘、龙潭、文武3个公社,白连区划为新安、孟弄2个公社,另增设联合、那哈公社。至1983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6个公社1个镇、164个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初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区乡改制,原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并新增忠爱桥、泗南江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8区镇(区级),166个乡和乡级镇,其中少数民族乡24个。1987年龙坝、那哈两区与红河县的三村、垤玛两区合并组成黑树林特区,由墨江县代管。1988年改区、乡、镇制为乡(镇)、村公所(办事所)制,同年黑树林特区撤销。 墨江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
温度:据1957~1984年墨江气象资料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5℃;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2.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4年1月5日,为零下4℃。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9年5月16日,为34.2℃。以气象学(候温小于10℃为冬季,10℃至1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的划分标准,墨江有345天为春秋季,20天夏季,无冬季。
雨量:墨江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受大陆高原西部干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为干季。5~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潮湿气流和北部湾太平洋潮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日多,形成雨季。降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高海拔地区多,低海拔地区少。
日照辐射:全年总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日照率为50%,一年中3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55.1小时;7月份最少,为128小时。一般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在210小时左右,雨季中的5~10月则显著减少,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49小时左右。日照在季节分配上的特点是冬春多,夏秋少。
湿度、蒸发量:墨江县多年平均湿度80%。年平均蒸发量1696.7毫米,月平均蒸发量141.4毫米,3至5月蒸发量最大,合计617.1毫米;10至12月蒸发量最小,合计301.3毫米。
风霜:墨江县境内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多和风,除风口处外,很少有大风,最大风力5级左右,局部地区不时有7级大风出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霜期平均59天,出现在12月29日至次年2月24日,无霜期长达306天,霜日年均为15.3天。 墨江县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南段之哀牢山系,山脉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哀牢山从景东分两支由北向南延伸墨江全境,东支经镇沅、新平两县进人境内孟弄、新安、碧溪、联合、双龙、雅邑、龙坝、那哈乡,主要山峰有大平掌梁子、民潭山、摸嘎箐大尖山、老箐梁子、大尖山、玉碗水梁子、金厂梁子、别那梁子、打锭果梁子、老箍桶梁子、竹箐梁子、土堆梁子、观音山、徐卡梁子、大鱼塘尖山、大箐山、刺竹林、爬茨俄贺等山。另外,坝溜乡全境和泗南江乡南部境内的山脉也属哀牢山东支,系从绿春县自东向西插入,经坝溜乡全境转南至泗南江乡南部出绿春县。主要山峰有大风丫口、石碑尖山、凤凰山、马驮子、摩天岭、哈红梁子、刺竹林梁子等。西支经镇沅县进人境内团田、新抚、景星、通关、鱼塘、龙潭、文武乡(镇),主要山峰有老围山头、绿叶岩子、他那布梁子、空心树梁子、老屋基梁子、梅子箐、梁子岭、城新梁子、秧草塘、羊神庙大山、干坝塘山、营盘山、老君庙、山门口、岩羊山等。
据1984年墨江地名普查,境内有名称并标高的山峰共250座,海拔在949.8至2278米之间,其中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 墨江县河流属红河水系。主要有三江五河,三江为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为他郎河、布竜河、坝兰河、坝干河、那卡河。
另外,境内其余有名称的河流主要有:蒲叶河、涟漪河、金厂河、坝卡河、坝浦河、依玛河、联珠河、毛驴河、瓦碧河、大团田河、绿叶河、车沙河、小楼满河、四甲河、谷麻河、曼怕河、田坝河、涵德河、务竜河、烈马河、措乐河、曼干河、大湾河、板桥河、帮岛河、蒙阿河、白马河、磨铺河、腊脂河、曼兴河、糯干河、榄皮河。
B.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建设银行开户行号
中国建设银行(墨江支行)
地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其他紫金大道普益公园附近
开户行全称中国建设银行墨江支行
支付联行号壹零伍747300101
C.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l′~23°59′。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 312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220千米。
D. 墨江县公证处有几家
只有一家,墨江县司法局-墨江公证处
墨江公证处
地址: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南正街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9:00-17:00
E. 哈尼族支系到底有几个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5)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期货开户扩展阅读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哈尼族的居住习俗: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榈挺拔,间以桃树、犁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箐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
房屋建筑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墙基用石块从地下半米深入砌至高出地面半米,便从基石上用土坯砌墙,用坚实的圆形或方形木柱支撑屋檐或门楼。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平顶房在内地和红河南岸均较普遍,其构造是在横梁上铺一层木条,上覆茅草,茅草上再铺上粘土夯实,坚硬、平整,类似水泥地面。
墨江、元江等县的平项房由正房、厦子耳房组成。正房为二层楼房,厦子相当于正房前厅,与正房前墙相连;耳房与正房西侧或东侧相连而与厦子相通。厦子与耳房上面均为坚固的泥土平台。正房有平顶的,也有地层顶上封泥后再设双斜面茅草顶的,又称“封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