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货币的影响
1.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是怎样的对西汉的财政有何影响
西汉初期的币制是异常混乱的,至汉景帝时,西汉曾4次在“允民自铸钱”与“禁民自铸钱”之间来回徘徊,可谓是反反复复,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以说西汉能在汉宣帝一朝步入极盛,并最终成为“强汉”,这跟汉武帝所推行的币制改革是“脱不了干系”的。
2. 货币从汉朝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内在需要。
3. 中国钱币发展史,为何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
因为汉朝的五铢钱设计非常精妙,后来引得多个国家效仿学习,所以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汉朝通用的货币为五铢钱,五铢和半两都是代表的是钱的重量,但是在五铢钱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设计,这个聪明的设计使得那些想从钱上进行偷盗的人无法下手。这个聪明的设计,就是外扩。
这个做法得到了国际上非常多国家的认可,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学习。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一时间都将自己国家的钱币改成这种设计,并且纷纷表示,汉朝这个设计牛,非常的实用。所以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
4.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对国家的安定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中央朝廷在控制诸侯国上有些不足。币制改革使得诸侯国的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政府,诸侯国的造反资本减少了一大块。抑制通货膨胀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皇帝的积累,汉朝有了很多的钱币,但是没有相应的物品,这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及时推出币制改革,钱币与货物对应一致。
汉武帝币制改革也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汉武帝在征伐匈奴后,财政上有巨大的亏空。而币制改革中,铸造钱币的原材料是朝廷已经囤积下来的,朝廷因此有了很多的金钱,在财政上得到了补充。
汉武帝币制改革影响了民间的风气。在币制改革以前,民间有很多私铸钱币与盗铸钱币的,币制改革以后,钱币变得统一起来,私铸与盗铸消失了。而且由于钱币制度的统一,人们在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
汉武帝在币制改革中,最后将钱币定型为五铢钱。五铢钱影响了后世的钱币制度。五铢钱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汉武帝币制改革对后世的钱币铸造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王朝都借鉴汉武帝的钱币制度,以此稳定市场上的交易。
5. 经过汉朝和唐朝货币有什么改变
汉币
汉“五铢钱”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唐代开元通宝
6. 在汉高祖时期货币是怎样发展的
半两钱始用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称之为“战国半两”。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仍以半两为名,又称之为“秦半两”。秦灭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因汉代最初沿用秦代半两,故称为“汉半两”。
汉初仍袭用秦的半两钱制,但汉高祖刘邦为解决军费开支,采取权宜之计,货币减重并允许私铸,结果形似榆荚的“榆荚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已名实不符。
允许私人铸钱,结果铸钱者为获得暴利,普遍减轻钱的实际重量,往铜中掺杂铅铁,使得劣币横行,物价飞涨。
汉初因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秦半两币值过重,流通不便,不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于是,汉高祖刘邦下令减重铸造汉半两,以解决财政开支。
西汉初年铸造的钱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称为“半两”。但由于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4片榆荚合成,所以当时民间称之为“榆荚半两”或“荚钱”。
这种钱比较标准半两,甚至秦二世时的减重半两钱,重量已大大减轻。即使如此,朝廷所铸的钱仍不敷所用。于是汉高祖又允许民间自铸荚钱,以发掘民间潜力,借助市场的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荚钱面值较轻,因而流通顺畅,特别适合于在特殊困难时期普遍贫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于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管理,导致各地所铸货币形制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犹存,各种不同样式、轻重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从,货币的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假,随心所欲地偷换铸币原材料、任意减重、大量滥造,更加重了恶钱的泛滥,加重了百姓对货币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许私铸举措仅是应急之举,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助长民间盗铸钱币的歪风,终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终于忍无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
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决定加重货币来提高币值,由朝廷铸八铢钱。由于与南越及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大增,又重新实行货币减重,行5分钱。所谓5分,就是半两的1/5。
汉高祖末年和吕后时曾禁民私铸钱。汉文帝改铸四铢钱,并废除了禁止盗铸的法令。
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是汉初朝廷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课题。这一问题,在汉武帝时期经过艰难探索,最后才得以比较妥善的解决。
汉半两
7. 汉朝时期,银子是通用货币吗
不是哦 1、汉朝那时候有银子。但汉朝时期,白银只是作为贵重物品存在,一些地区会向政府缴纳白银作为贡物,白银收上来后也是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使用,并不具有货币性质。
汉朝时候,贵金属的流通时用金子。银子不具备货币的性质。
2、汉代的货币以铜钱为主,有金银铜以及合金铸币,甚至还有龟币和贝币。从公元前119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五铢钱都是标准货币。
3、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8. 货币外形从汉朝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汉代以前秦代统一货币,将六国的各种货币改为圆形方孔的铜钱,之前则是各不相同,齐、赵有刀币。汉承秦制,每一枚铜钱为五铢,故为五铢钱,以至于延续到清末,几千年的历史。主流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铜钱。至于某些时期的特殊货币那只是一种等价货币,比如唐代缺铜,故禁止个人私融铜钱铸造铜器,而是以丝绸帛代以货币,宋以后出现交子和银票,银子并没有规定的形状和制式,大多数钱庄和商铺都是现场称量银子的重量,多的用刀斧剁去,这就是散碎银两。
9. 货币外形从汉朝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哪复制了,不给过就不给过。哪来那么多理由,理由五花八门的。白浪费一早上。老子不答了
货币外形变化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西汉五铢出现原因
由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五铢钱
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118 BC,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10.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汉朝时期货币的影响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