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时空理论期货篇出版时间
『壹』 霍金在什么时候出版了什么书
1988年:《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93年:《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2002年:《在巨人的肩膀上》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2005年:《时间简史(普及版)》(及插图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2010年:《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
2013年 :《我的简史》(My brief history)、《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空本性》、《未来的魅力》、《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
(1)形时空理论期货篇出版时间扩展阅读:
根据90年代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十一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爱因斯坦那里,宇宙只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七维空间我们看不见。
科学家们对我们已认知的维与可能存在但未被认知的维之间的区别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一只蚂蚁在一张纸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均无意义,这就是说,第3维的空间是存在的,没有被蚂蚁所认识。
同样,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数据构成的(三个空间维,一个时间维),我们没有觉察到所有其他的维。
根据物理学家的看法还应该有7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为了弄清这种看法,让我们再以蚂蚁为例展开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蚂蚁在上面行走的那张纸卷起来,直到卷成一个圆筒形。
如果蚂蚁沿着纸壁走,最后它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是压缩维的一个例子。如果能沿着著名的莫比乌斯带走,也会发生上述现象,当然,它是3维的,但如果沿着它走过,总是会回到出发点的。莫比乌斯带从维的角度讲是压缩的,按照物理学它有3个维,但谁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认知成一个维。
这就有点像左图上的人:上行或下行,但永远不会走到尽头。如果蚂蚁不是沿着纸筒弯曲的壁行走,它就永远不会返回到原出发点。这就是二维(或者说被我们所感知的那种维)的例子,沿着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参考资料斯蒂芬·威廉·霍金_网络
『贰』 霍金提出的理论有哪些(按时间顺序)
1、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设想
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2、奇性定理
它补充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不足之处。开创性地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证明广义相对论方程会导致奇点解,间接地证明了大爆炸奇点的存在。而爱因斯坦早先是否认奇点存在的,甚至还写过论文以论证其不可能性。
3、霍金辐射
1974年霍金发表《黑洞在爆炸吗?》一文。这是20世纪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伟大论文。在论文中,他把量子理论效应引进了黑洞研究,证明了从黑洞视界附近会蒸发出各种粒子,这种粒子的谱犹如来自黑体的辐射。随之黑洞质量降低,温度就会升高,最终导致黑洞的爆炸。
4、外星人论
斯蒂芬·霍金在美国探索频道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纪录片《跟随斯蒂芬·霍金进入宇宙》中说,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从而避免黑暗森林打击。
拓展资料: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叁』 期货中的时空理论是什么
珍爱家庭远离期货。
『肆』 期货分析时空价量仓5要素;时间该怎样理解
时间 就是持有的时间呗,比如有的说法是,拿时间来换空间,时间长了,盈利就增加了 ,遇到极短的时间,盈利,那就是空间换时间的概念的
『伍』 江恩理论形态时空平衡
江恩把股票分成两个部分看, 一个是价格一个是时间。他认为当时间与价格形成了四方形(时间价格平衡)就会出现趋势的反转。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样就是时空平衡了。这部分内容被江恩隐藏了。经我多年研究江恩理论发现这个答案就在星相学中。从星相中我们可以找到大多数行情的正确的起点(这点很重要,江恩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起点就不会有正确的终点。)。找到这个正确的起点后我们就可以推算出这轮行情的可能的终点的的时间(这在星相学中并不难),同时在把价格在星相学中进行换算(这在星相学中同样不难)。如果在这个终点到来的时间我们换算的价格也同步出现了那么这个时间与价格就达形了平衡。趋势反转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不会星相学学江恩理论是很困难的。
『陆』 期货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指什么
时空理论由邱浩老师主持讲解。邱浩老师有十二年的专业实战经验,曾在2016-2017年实现一年十二倍的收益率,接受过CCTV财经频道专访,签约和讯期货的特约导师,目前是期货日报的特约作者,时空课堂的特约导师。
1, 时间与空间作为交易的基础框架,价格以空间划分为基础,根据品种的不同划分为100,200,的整数区间,或者500,1000的价格整数区间,所有的K线图形都是在争夺价格区域。借助空间的划分观察K线在该区域运行的状态。技术分析均作为概率依据,而不是交易目标。价格区域才是交易目标。
2,时间是杯子,价格是装在杯子里的水。价格无穷无尽的运行,都是留在历史中的轨迹记录,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这种混沌的状态给交易者增加了判断的难度,然而时间是恒定的节奏,把价格划分出一个个的边界,赋予了价格的开始与结束,给交易者提供了一个边界基础。
3,所有的判断均在时间与空间整数的重叠点,而K线图形仅仅在运行到该重叠处才做判断,用于识别机会与风险,以空间区域为交易目标,以时间开始为入场时机。
时间解决的是什么时候做的问题。空间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图形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目标清晰,时机明确,方法有效,则三者完美配合。这是时间空间的主要思想。
时空课堂的交易系统恰恰是以时间空间为框架建立起来的有效的交易思路,完美的解释并运用了时间空间的逻辑。
『柒』 霍金的时空理论
斯蒂芬.霍金(1942-)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3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捌』 学习江恩的时间周期理论,要看哪些书要怎么入手还有金融占星术有必要学吗
江恩理论的核心是斐波那契数字以及黄金分割率外加黄金比例的神奇数字,让后通过不同运算方法去计算阻力价位,底部价位,这个计算大部分是加减乘除以及π的计算,一般来说要通过反复的计算的方法来测量某一点位的成功率较高,比如06年大盘的底部是998点,07年最高点是6124点,那么6124—998=5126点,然后按照0.5的黄金比例去算,5216乘以0.5等于2563点,然后加上原来的998点的基数=3561点。而09年的最高点是3478点,两者的误差不到100点的,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后江恩以这个制造江恩方阵来用于计算的。
总来的来说江恩方法还是技术方法,而股市真正的运行规律是好经济基本面紧紧相关的,基本面是真正影响股价的真正推手,最好是基本面分析法+技术分析,这样你的投资的成功才会提高的。
『玖』 时空理论是谁写的
时空理论的发展史
自从威尔斯提出“时间机器”的设想以来,许多科幻作家都对超时间旅行这一题材感兴趣。当然,除了威尔斯的启发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促进了这类科幻作品在本世纪的繁荣。首先,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对论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使人们意识到时间的非线性,懂得时间可以压缩和延伸。天体物理学、物质结构学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推动着人类时间观念的变革。
英国物理学家泰勒指出:“宏观和微观的时间概念是迥然不同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弗里特乔夫·凯普拉的解说更简单——时间“在宇宙不同的部分,流速不同”。据说,在黑洞附近的瞬间,可能相当于地球上的万古永世。由于我们居住的星球和宇宙其它地方存在不同的规律,可能还有复数的“时间”。这些见解,和科幻作品中对多时轨的描写有密切关系。“时光倒流”,这种科学上被认为不可能出现、作为论据以否定物体可被加速到比光运动得还快的现象,则为科幻作家所津津乐道。
第一本时间旅行的小说,大概是马克·吐温(1835~1910)写的《一个在亚瑟王廷的康州美国人》(,1889),故事是一个人在被击昏后,醒来时已在古代英格兰,还遇上了亚瑟王、梅林等人。这故事十分有名,造成类似的“回到过去”式故事风潮不断,至今不少电视剧在没题材时都会搬来再用,旧的比如MacGuyver(马盖先),新的如EarlyEdition(未卜先知、拯救未来),都干过这种事。
当时,“前往未来”式的故事不受注目,直到H.G.威尔斯写出《时间机器》(TheTimeMachine,1895),自从1960改编同名电影后,并将主角改为威尔斯本人之后,“威尔斯驾驶时间机器”的点子一直被重复使用,包括电影AfterTime(两世奇人,1979,根据KarlAlexander于1976年同名小说改编),还有电视剧LoisandClarke:ANewofSuperman(新超人,1993~96)。 在小说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定义定义。牛顿将时间比谕为“时间之箭”,只有不断前进。那么什么叫时间旅行呢?一般上,是“从当下的时间到达另一个不连续的时间”。《时间机器》的主人翁说:“时间与其他三个向度(长、宽、高)没什么不同,只除了们的意识乃沿著它前进。”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IME and any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pace except that our conciousness moves along it.)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间旅行者,不断往“未来”旅行。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由无数先驱者提出的各种理论吧。
各种时空理论
Relativity(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中,假设“光速绝对不变”,即使你的速率逼近光速,你所观测到的光依然以光速进行,你绝对追不上它,因为你的长度变短了,你本身的时间也变慢了。因此,进行光速宇宙旅行会是永不回头的时间旅行,就像电影“人猿行星”(PlanetoftheApes,1968。最近有重拍版)一般,太空人光速旅行了一段日子,地球却已过了数千年。
TheBigCrunch(大崩坠):宇宙自大霹雳创生之后,不断膨胀,如果宇宙是封闭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根据广义相对论,膨胀将停止,并开始收缩,时空逆转,于是一切发生过的事都会像倒带一般重来一遍?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时间之箭”虽然回头,但一切条件经已不同。BlackHole(黑洞):根据相对论,宇宙中应有一种天体,连最高速的光线也无法自它的重力场逃脱。黑洞的超高重力导致了空间扭曲,它的出口可能是“白洞”,之间以“虫洞”(wormhole)连系,而出口之外可能是宇宙的另一处,也可能是另一个“子宇宙”。小说“接触”(Contact,1985,电影“接触未来”1997)便是利用虫洞进行宇宙旅行。如果黑洞中时间也扭曲了呢?于是,以黑洞进行时间旅行也不无可能。
QuantumTheory(量子理论)∶理论中,粒子有可能在有限机率下发生“穿隧效应”(Tunneleffect)或称“量子跳跃”(Quantumleap),因而穿透不可渗透的障碍物。利用这个理论,美国电视影集QuantumLeap(1989~1993,不输不知道怎么翻译)让主角身体的粒子“穿隧”的机率增加,终于发生了时间旅行。
RelativeTime(相对时间)orTheUniversalTimeFactor(宇宙时间系数)∶时间单位是咱们人类划定分割的,对宇宙而言并没意义。当你命令时间机器“回去五月八日上午十一时正”,它会搞不懂,除非你要它倒数“回去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七秒”以前如此你需要一部能够分隔“时间”(这里指一个空间向度)的超级电脑,否则就只好眼睁睁看它运算过热而烧毁。如果要去未来呢?“前往六千秒后!”很好,当电脑带你去到那个未来,你会发觉你的手表也正好走了六千秒。
(宇宙绝对密度)orTheBucketFactor水桶系数)∶整个宇宙有一个密度,和谐而平稳。当你去到另一个时间,两个时间的宇宙都同时发生密度变化,现代宇宙少了一点,另一个宇宙多了一点,于是乎,发生失衡,轰! 这是主要的集中理论,当然对错与否,你是否认为是种伪科学,就智者见智了。
时间倒流之虫孔(WORM HOLE)理论
“因果律”时间旅行故事
最吸引人的是“因果律”,一旦时间旅行发生,因果律必定被扰乱。例如你回到太古时代,杀了一尾鱼,而它正好在演化树上是人类祖先,于是,现代社会中有一整批人消失了。时间旅行对因果会发生什么影响呢?理论有四:
理论A-Fate事实(CircularCausation循环因果):你企图回到过去拯救一个人的命,却发觉那人仍是无可避免的死了,甚至更糟的是,你回到过去的此一行为正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这个理论是四个理论中较合理的。
理论B-AlternateUniverse平行宇宙:回到过去,去救了一个人的命,结果回到现代时,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改变!“量子理论”中,每一个可能的机率都可能产生另一个含有那个机率的宇宙,于是有许多“平行宇宙”。当你回到过去救了那人的命,你只不过创造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中那人是活下来了,可是在你的宇宙中他本来就还是死的。但在最近李连杰的电影theone里似乎不是这么定义平行空间的,在其他宇宙的“我”死了能量由其他的“我”平分。关于平行空间,大家由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找苏毅平的小说看。(一套有无数多本的,自成体系,叫网状时间理论)
理论C-Success成功:回到过去,而且杀了你的曾祖父。你真的成功杀了他吗?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不可能出生,因此也不可能回去杀了他,因此他就不会死,因此你会出生...?这是一个矛盾的理论,也是其中最不合理的。
理论D-ObserverEffect观察者效应:回到过去,并且成功改变了历史,但只有时间旅行者本身知道历史改变前后有什么不同。这个矛盾是在于,旅行者本身为什么不受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当他回到已经改变后的现代,他可能成了一个陌生人。比如他回到过去杀了曾祖父,回到现代时,发现没有任何能证明他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纪录。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灭亡论:对于现实,人们会问:“根据理论A和B,时空穿梭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遇到从未来来访的人呢?”人类的时间如果有足够多,或者说人类的历史足够长,那么很有可能人类最终能够掌握时空穿梭的技术回去影响历史,但事实上并没有看到这种迹象,为什么呢?有一种原因,即人类并未发展到掌握时空穿梭技术的文明程度就已经灭亡了;更糟的是,任何文明物种在并未掌握到时空穿梭的技术都灭亡了(恐怕任何文明物种都对历史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好奇心,希望亲身前去看个究竟);也许,这项技术的掌握是一个过于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延续的文明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当然,历史发展的可能性有很多,或许未来人类已经到过我们的历史中,只是被人们当成了怪物或外星人。单就人类灭亡这种情形而言,并非没有可能,现代,来自人类自身的,如核威胁,以及人类行为之外的如行星撞地球,大火山喷发等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将人类的时空穿梭之梦化为灰烬。这真是个令人沮丧的说法,但不用过于担忧,我相信现在凡致力于时空穿梭研究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这个设想,否则他们后面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现在让我们集合一些事实(其实就是些电影)来分析一下:电影Terminator(1984,“终结者”)中,未来巨型电脑“天网”(Skynet)派机器人来现代,为的是杀死人类义军领袖的母亲,同时该领袖也派了部下来拯救母亲,没想到该部下与他母亲发生关系,怀孕了他这是理论A,不但没改变历史,反而完成了历史。在第二部(1991)中,前一部的机器人留下的手臂,引起高科技公司研究的兴趣,开发了“天网”的雏型。这也是理论A天网不但促成了反对它的人诞生,也造成了它自己的诞生。但是,故事最后,那只手臂被毁了!这马上成了理论C,手臂毁了,因此不会有天网诞生,也不会有人类义军,所以也不会有人派人来现代拯救母亲,那义军领袖也不会出生可是他们全都还存在!而且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这也是理论D?因果法则或许成为内在限制,然而,人类想象力的无远弗届却也是你我的特权。
我们可以将此种“替人生作弊”的电影类型(无论剧中人物是否回到过去)加进时空理论的玄想,或许勉强可发现一扇较为合理的窗口。假设时空并非单一,有几种“预先”的可能。如果你选了A,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A的人生;如果你选了B,B世界将立刻蹦现。这原是人类自由选择后的必然后果,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在生命中展现某种“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加进时空元素后,所有“必然性”的过去历史都在瞬间化为“可能性”,只要回到过去改变了一些重要事件,时空的连锁异变会从A历史转换为B历史,而且普遍于所有人,因为整组“记忆”在瞬间从A记忆转为B记忆;且这种记忆又预设了B的“真实”发生,因为关键人物亦可回到B历史的过去,甚至加以干涉。然而即使如此,逻辑矛盾似乎仍然存在。问题在于:过去中的“某一点”在那一点上究竟是往A亦或往B?因为同一点可能会被“未来”的某个力量干预,那么到底在“当时”的真相为何?其实,若依上述的非单一时空理论,我们可以这么说:不管当时的历史往A或往B,反正一定是往“某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却非必然,因为人可以回到过去加以“干预”;而一旦干预成功,历史虽会转换跑道,却仍往“某个方向”进行,且这个方向表现在受影响者的记忆中。
事实上这几十年间有很多作家在因果律方面做了很多的艺术尝试,这里做一些推荐。
(1)改写历史在美国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科幻小说《绝不通融》里,二十八世纪时空保卫局的首脑马勒毫不留情地将数千名时间偷渡者送到月球上去禁闭,以防止他们所携带的病菌作乱,因为这一时代已经消灭了疾病,人们也相应丧失了对于任何病菌的抵抗力。当时人们还不能够进行双向时空旅行,可是,有一天马勒却意外地发现一个偷渡者使用的是双向时间装置。他好奇地摆弄这个装置,结果被送到过去一个可怕的时代。他好不容易才利用同一装置回到二十八世纪,却被时空保卫局的自动追踪器盯上了,被送往局长室,而坐在局长位置上的正是马勒,这个“绝不通融”的人自然会把任何偷渡者送往月球。可这个轮回究竟是怎么开头的呢?成了偷渡者的马勒百思不得其解。
(2)自我定位读读美国作家罗伯特·海因莱恩发表于一九五九年的科幻小说《“你们这些回魂尸——”》是有益的。作者设想一九九三年位于美国洛基地下城的时空劳工总部的一个工作人员(“我”),利用美国制造的坐标变换器来到一九七○年的纽约,结识了一个写忏悔故事的人,他二十五岁,本来是个双性人,当姑娘时的名字叫珍妮,未婚而有孕,生下的女婴被谎称为其叔的人偷走了,自己却动了手术变成男性。“我”答应帮助“未婚妈妈”找到玩弄过并抛弃了她(他)的男子。于是他们来到一九六四年的时空,“我”从医院的育婴室里偷走了婴儿,将她送到一九四五年的一家孤儿院。然后,“我”又到一九六三年的时空里找到了那个玩弄珍妮的男子,将他送到一九八五年的洛基地下城,要那儿的军士招募他参加工作。最后,“我”回到一九九三年的总部休息,说明“我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了”——原来,“我”就是珍妮!不仅如此,“我”也是一九四五年那家孤儿院里的婴儿、一九六三年那个未婚而受孕的姑娘、一九七○年那位写忏悔故事的男子。更有甚者,“我”同时是窃走婴儿的“叔叔”,是玩弄了珍妮的男子,是被押送到一九八五年的洛基的那个家伙。因此,在角色的意义上,我既是母亲、父亲,又是儿子、女儿。这些矛盾纠葛,都是在“我”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荒谬固然荒谬,但是,“我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了——可是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你们这些回魂尸?”加了着重点的引文,是作者借主人公之口的发问,答案自然是要由读者来作出的。
(3)互相作用在时间中旅行的人,很可能会遇到以往的自己、将来的自己,作为第三者观看甚至干预以往的自己同周边环境的互动,或者作为第三者窥见甚至干预将来的自己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这样做本身是否会影响到现在的自己呢?美国作家罗恩·克拉特的《逆时旅行寻根记》则描写莎蕾·坦布鲁克小姐租用时间机器人“螺蛳壳”,带上男友蒂姆,回到过去的时空里探宝。当他们发现了藏宝的地点之后,再回到现在的时空里来探寻。这些作品都肯定不同时代的自我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上分析中所说的“自己”,也可以替换为“他”,换言之,我们同样可以进入过去或未来的时代旁观甚至参与当时的人们的生活,这样做本身会不会改变当事人的命运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在高度理性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充满务实精神的人来说,自然不成问题,因为它们目前根本不存在;但是,二十世纪高科技以及科幻小说所熏陶出来的新一代人,熟悉这类问题并且对它们津津乐道,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4)时空漏洞南斯拉夫作家戈兰·赫德克的科幻推理小说《戒指》却是别具匠心的。作者回避了时间旅行的具体手段,却利用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构想了这样的情节:主人公“我”作为科学家,不仅拥有并能驾驶时间机器,而且利用新技术五分钟内就在计算机帮助下学会了古荷兰语,回到十七世纪,在调味品与黄金等值的阿姆斯特丹,以一品脱的干胡椒就换得了一枚钻石戒指,将它带回二十世纪。“我”不愿在寻找新的珠宝商这件事上费心思,于是总是去找同一位珠宝商,只不过每次都比前一次提早一小时,这样,对“我”来说,这位珠宝商自然是熟悉的老交情,而对珠宝商本人来说,来买戒指的“我”每次都是新顾客。而且,“我”每次来,都是买同一种(准确地说,是同一个)戒指,而同一个戒指居然可以售出多次!回到二十世纪之后,“我”同时销出了九十四个一模一样的钻石戒指,发了大财,而对此大感怀疑的检察官即使得知真相,也对“我”无可奈何。通过时间旅行来从事“投机”买卖,算是致富新方吧!
结论
时间旅行至今还没有显露其现实可能性。尽管如此,提出这一观念是了不起的。总的说来,人类虽然还缺乏超时间旅行的实践,但却已经在幻想中畅游时间的长河,由此而产生的科幻作品就其内容而言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从幻想到现实之间,而我们已知的任何主体都是一个过程(因为生命本身就有过程性)。换言之,旅行者本身存在于时空之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旅行者超越自然时间的节拍而向未来世界运动,必然立即以相应的加速度趋于衰老,并在超过一定界限后死亡;如果旅行者逆转时间的方向而向过去世界运动,那么,必然立即以相应的速度变得幼小,甚至进入诞生前的状态。这样,旅行者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主体,也就无法完成相应的旅行。从威尔斯提出关于“时间机器”的设想以来,人们并没有在制造这种机器方面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与此相应,科幻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往往也语焉不详。事实上,这类机器本身同样摆脱不了时移法则的制约。人们是否能够克服上述难题而使自己不仅能在空间自由旅行、而且获得超时间旅行的自由,历史的发展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