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期货影响
A. 2029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拉尼娜年份,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而在厄尔尼诺年份,夏季气温往往偏低。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也有影响。在拉尼娜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拉尼娜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而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势。
(1)拉尼娜期货影响扩展阅读: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B. 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会造成什么影响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C. 拉尼娜的出现给冬季气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北极海冰融化、积雪的消融等都会影响冬季风环流的变率,进而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
所以,虽然今年冬季已经确定了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早一段时间人们纷纷认为今年冬季将会是一个多年不遇的寒冷气温,但时间到了现在12月份,气温并没有人们估计中的那样寒冷。因此,今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不一定会引起偏冷气温。
D. 拉尼娜现象对什么行业有利
月30日,东盟特殊气象中心(ASMC)将厄尔尼诺南部涛动(ENSO)监视系统从中立状态更改为拉尼娜监视状态,这表明观察员指标暗示未来三个月内将出现类似拉尼娜的情况。“拉尼娜通常意味着大雨和山洪,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并不是一个异常的气象事件。”消息人士说。
泰国方面目前还尚未报道菠萝种植园因降雨而产生负面影响(截止8月17日)。不过干旱期间加剧的原料短缺状况预计将持续到12月。
印度尼西亚当地业内人士认为,印尼的菠萝种植目前正受益于“干季”。 “今年的天气对于菠萝种植园确实非常有利。与去年相比,自5月中旬开始降雨停止,而今年甚至在8月都下雨,每周至少两次。”
菲律宾目前的天气情况与印度尼西亚报道的情况相似。 “目前,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降雨和原料量都比往常多”。拉尼娜现象对菲律宾菠萝作物的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都产生了影响。而有行业人士说,“我认为,只要大雨和洪水不影响及时采摘水果,今年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E. 拉尼娜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早在去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预测,由于拉尼娜现象影响渐强,世界各地将遭遇一系列极端天气。即使如此,随后出现的怪天气仍然令人措手不及,“拉尼娜”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
在非洲,22个国家在去年7月到9月经历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因此引发的洪灾造成约300人死亡,受影响的灾民有100多万人。
在中东地区,多个国家遭受历史罕见的严寒天气。饱受战乱之苦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在1月11日迎来100年来第一场雪。沙特阿拉伯部分地区也在1月遭暴风雪袭击,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达到20年来最低温。
在北美洲,美国各地极端天气不断,造成不小损失。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暴风雪袭击美国,引发雪灾、暴雨和洪水,造成多条高速公路封闭。进入2月,美国南部又遭龙卷风袭击,预计在5日至7日期间生成30至40支龙卷风,是23年来美国所遭遇的最严重龙卷风风灾。
澳大利亚城市珀斯遭遇强降雨,7日夜晚记录降水23毫米,相当于当地每年2月平均降水量的两倍。
全球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引起专家担心。联合国救灾机构“国际减灾战略”认为,由于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异常天气将成为“正常”现象。该机构主任萨尔瓦诺·布里塞尼奥说:“所谓的‘怪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通。”
F.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1、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影响: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2、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
最为确定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6)拉尼娜期货影响扩展阅读: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G. 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大体来讲,“拉尼娜”会让干燥的地方更加干燥,潮湿的地方更加潮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飓风可能增加,而世界上一些干旱的地区可能遭遇旱灾。具体来讲,“拉尼娜”可能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有报道称,北半球尤其是欧洲大陆今冬将受到酷寒天气的考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拉尼娜”源于局部海洋温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深远影响,而大气环流又是影响气候风貌的重要因素。
在北大西洋地区,由于东北信风的作用,从美国东海岸到欧洲西岸会形成一个环形洋流圈。具体来讲,由于东北信风的作用,在赤道附近自东向西方向常年涌动着北赤道暖流;这股暖流继续向西运行,受到北美大陆的阻挡转而向北,并在墨西哥湾附近形成墨西哥湾暖流;该暖流向北运行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东偏移,进而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并最终流向欧洲西海岸,并为那里带来了暖湿的空气,使得欧洲西部地区在冬季不至于过分寒冷。一些欧洲气象学家认为,一旦受到拉尼娜的干扰,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强度也会较常年减弱。这股洋流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英国气象局表示,苏格兰9月25日测得摄氏零下4.4度,是英国近30年来最寒冷的9月夜晚,未来恐怕要再面临一个类似北极的寒冬。
在北太平洋地区,由于信风活动加剧,北美洲东海岸的海底冷水迅速上升至海面,巨大的冷水层源源不断地向这片水域补充冷水。因海洋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复杂作用,拉尼娜将对环太平洋地区也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表示,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2011年春季,可能给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带来更多雨雪天气,并增加飓风季节晚期出现风暴的机率。加拿大艾伯塔省近日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霜冻,气温低至零下4到9度,导致部分农作物质量受损。
H. 厄尔尼诺现象对棉花期货有影响吗
随着气象学家五年来首次警告厄尔尼诺已经归来,棉花期货投资者应该何去何从?
日本和澳大利亚上月宣布厄尔尼诺已经出现。当月,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检测的海洋表面温度指数出现了与1997-98年强烈厄尔尼诺现象时同样的走势,这意味着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持续加强,并且可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来袭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发生转变,带来亚洲东岸干旱、美洲西岸潮湿的气候。
亚洲和美洲作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胶和棉花的主产区,自然深受厄尔尼诺影响。中银国际表示,厄尔尼诺一旦发生,首先体现在市场对农产品产量下滑的担忧,从而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对农业板块投资的信心。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总结道,厄尔尼诺总能带动农作物价格上涨,但对于产量的影响悲喜交加,小麦通常大幅减产,大豆往往大幅增产, 大米和玉米产量波动比较温和。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期货投资者很快对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警告予以了严肃的回应。如下图所示,5月14日,该作为全球行业基准已经超过135年的小麦期货大幅跳涨:
那么棉花呢?两家券商的研报显示,考虑到库存因素,本次厄尔尼诺对棉花的影响相对复杂。
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其中又以中印最多,两者总共占比高达约 50%。 中银国际整理的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 2,573万吨棉花产量中,中国产量为 670 万吨,占到 26.0%;印度产量为 634 万吨,占 24.6%;美国产量为 287 万吨,占 11.2%;巴基斯坦产量为 207 万吨,占 8.1%,前四个国家的总产量占比达到 70.0%。
棉花喜温怕寒,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30℃。为了达到早发、稳长、高产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气温稳定。因此,带来非旱即涝的厄尔尼诺以及伴随发生的拉尼娜会使得棉花的产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
据海通证券,2000 年至今棉花价格有两次大幅攀升,均出现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一次发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涨38%;另一次发生在2009 年,同比上涨 36%,而且延续到 2010 年同比上涨85%。
CME的棉花期货投资者更是将2009-2010年那次厄尔尼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如图所示,CME 2号棉花期货从2009年3月的低点到2011年3月的最高点,累计涨幅高达5.34倍。
海通证券表示,厄尔尼诺对棉花价格影响显著,由于拉尼娜往往伴随厄尔尼诺发生,警惕有可能延长的价格波动时间。
当然,棉花价格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受到供求影响,也受农业政策、纺织、外贸政策等影响。中银国际进一步分解了厄尔尼诺对中印棉花产量的影响后发现:
印度:在厄尔尼诺时期,印度 6-9 月常会出现严重干旱,但此时干旱对棉花生产影响不大。历史来看,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段,印度棉花增产和减产的几率几乎是一致的,产量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产 15%和 1986/1987年的减产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减产 11.4%,而其余年份产量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说明总体来讲厄尔尼诺对印度棉花生产的影响较小。
中国:厄尔尼诺时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而高温干旱常导致棉铃虫等病害爆发,会略微影响棉花产量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厄尔尼诺天气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是 1994/95 年还是1997/1998 年,我国棉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单产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当前棉花库存积压:
2012/13 年度,USDA 统计中国棉花产销情况,国内棉花总产量 685.8 万吨,年比下降 6%,进口量 239.5 万吨,年比下降 55%,同时国内消费量 772.9 万吨,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库存 818.88 万吨,年比增加 138.7%,库存消费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产量 2,543.7 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 2,315.1 万吨,同期期末库存 1,747.7 万吨,较上一年增长 18%,期末库存消费比 75.49%。除中国大陆外,全球棉花总产量 1,857.9 万吨,全球棉花总消费量 1,542.9 万吨,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减少 11 万吨,期末库存 939.7 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 60.9%。
因此,中银国际的看法是,除非发生强厄尔尼诺天气,否则天气因素造成棉花价格(期货)上涨更多是短暂的预期行为,对整体的供需环境影响几乎没有。在棉花库存消费比超过 100%的情况下,棉花价格上涨的基础还很薄弱。
从CME棉花期货走势上看,市场确实出现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亚最初宣布(5月12日)厄尔尼诺来临时,棉花期货出现过一波较大的上涨,但随后几日便回落,市场陷入震荡...
华尔街见闻有这个报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