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期货影响
① 经济学家如何看2017年中印冲突对中国的引响
其实吧,你要是站在印度角度看,这可真不算挑战,而是自保
1,印军非法入境,对峙原因是中国在动朗地区修路(修的这些路其实可以看作战备公路),一旦中印开打,中国的机械化大军往动朗地区一开,不用开火,就放那,印度整个东北邦和首都的联系就被咱们掐断了,动朗地区是印度的命门,如果你是印度你怕不怕
2,印度其实每天都会越界,与我们对峙也是常有,要知道中印争议区是全球最大的争议区!只不过这次在敏感地区闹大了
对付三哥不足为虑,别听新网上那些标题党写的东西,开打?短期内不存在的
② 哪些因素影响中印关系的发展
中国和印度山水相依,互为近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国的关系始终不尽人意,进一步发展中印关系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 1、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因此,中印之间存在较大面积的的领土争端,并在1962年发生过极不愉快的边界战争。这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一个重大因素。边界问题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国民的民族感情。中印两国现在都很难指望边界问题在中近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它从根本上制约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2、西藏问题 现在,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过12万,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设在印度的达兰萨拉。流亡西藏人在印度所进行的分裂活动,直接威胁到到西藏的稳定,影响到我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两面性的做法,它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另一方面它又暗中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行径,企图使这个问题成为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筹码。 3、三角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十分友好的传统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上进行过长期有效的合作。中国高度重视巴基斯坦这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每当巴基斯坦遇到困难的时侯,中国总是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巴基斯坦对中国的立场总是表示支持。中巴关系对我保持在南亚的政治影响力,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蔓延意义重大。但是,印度对中巴友好关系耿耿于怀,抱怨中国对印度的“安全关切”缺乏“足够的敏感”。尽管中国真诚希望中印巴三角关系呈现良性循环地同步发展,真诚希望印巴之间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在克什米尔地区紧张态势,但印度对中巴关系仍心存戒备。 4、安全观念 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得到不少改善,双方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也采取了建立信任措施的行动,但印度对中国仍存在不少疑虑。印度的决策层认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利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严重威胁了印度的战略安全。印度的核试验就是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尽管一个时期以来这种论调有所缓和,其总统和外长也都在公开场合申明“中国不是印度的威胁”,希望“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合作、睦邻和互惠的外交关系”,但其内心深处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这种看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使印度国内改善对华关系的努力大为减弱,对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5、贸易问题 近年来,中印贸易增长迅速,年贸易额已经达到20亿美元的水平,边境贸易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相比,特别是同中印两国的贸易规模相比,中印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仍显过小。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关系的进展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安全关系的改善缺乏足够的经济动力。 在看到中印关系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两国之间改善关系的有利条件也有很多。 1、对国际战略格局的看法具有相似性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俄罗斯的衰落,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印度作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大国,不愿意看到美国“一超独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坚持主张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多中心”的世界,争取使自己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因此,印度在国际政治领域明确谴责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由一个或少数国家主宰世界并对其它国家发号施令,反对超级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科索沃危机中,印度反对超级大国无视民族国家主权肆意发动战争的行径,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暴行。印度的上述观点,与我对国际战略格局的看法不谋而合,与我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的主张基本相似。 2、对国际行为准则的主张具有共同性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如何处理彼此间存在的利害冲突,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彼此间的权益纠纷,以保证国际秩序的合理性,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中印两国都认为,由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各种国际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最主要的原则,是国与国之间保持正常关系的基础,也是国际大家庭进行协调合作的前提。其中“互不干涉内政”就是反对把一国的利益和意志强加于他国,反对以施压的手段强迫一国接受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人权问题上,两国都认为发展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权在法律上来说属于一国主权之内的事情;双方都抵制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不赞成某些西方国家以经济制裁为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的作法。 3、对经济贸易合作的要求具有互补性 中国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把国家战略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印度自80年代末以来,也把国家战略的中心放在振兴经济上。改变各自的贫困面貌是两个国家的共同心愿,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是两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都十分庞大,经济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印之间扩大贸易的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发掘。近年来,中印贸易迅速增长,已从1991年的2亿多美元猛增的1999年的20亿美元,边境贸易也有很大发展。目前,双方正在努力开发对方市场,争取贸易大幅增长。从科技合作来看,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农业技术、遗传工程、计算机特别是在软件开发方面的技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小高炉、小水电、家电、空间开发等技术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兴趣。双方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可以加速各自的经济发展,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趋向成熟。目前,两国在农业、生物工程、冶金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几个投资数额较大的合资企业也已开始投入运营,两国政府和工商界之间正在进一步探讨加强这方面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印度是颇有声望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有很大影响力。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将其经济排在世界第五位。在南亚,它更处于“龙头老大”的显赫地位。 对于这样一个既是我国邻国又是崛起中大国的印度,我们的方针应该是:(一)登高望远,从总体外交战略战略的高度着眼,在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与其加强磋商合作。(二)增信释疑,积极稳妥地处理双边关系,缩小“中国威胁”论的市场。(三)求同存异,某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留待以后解决,但要积极创造条件,保持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四)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在经济、技术和贸易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与两国均有关联的“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合作”。 总之,中印之间应该努力建立睦邻、合作和互惠的良好关系,为亚洲的持久和平与发展做出地区大国应有的贡献。
③ 中印5年内会有冲突吗
印度不会与中国开战,理由如下:
1.在世界大国中,印度主要与俄罗斯关系较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国。但中国目前也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国家,俄罗斯在经济上和国际外交事务上都依赖于中国的帮助。虽然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署了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性文件《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从而确立了“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但两国关系实质上是若即若离。印度自称是印度洋的主宰,最担心的就是美国控制印度洋,对美国也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印度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军事强国,这也决定了不可能与美国走得太近,与美国修好只不过是为了牵制中国罢了。印度与欧洲关系一般,来往并不密切,在战略上没有沟通,在利益上也没有多少共同点。印度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也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牵制,印度与日本都想“入常”,两国之间也不可能密切合作。
在没有世界主要强国支持的情况下,面对总体实力要优于印度的中国印度是不可能主动开战的。
2.印度与中国的共同点,都是人口大国,都是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国家,同属“金砖四国”成员,同属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国家,是不会希望被战争来拖住发展的脚步的。中印同属金砖四国,在当前世界抵抗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时候是需要团结的,而不是要用战争来争高低,这在前一段时间发表的金砖四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宣言中就有所体现。中国不会想开战,相信印度也不想开战。何况中印领土主权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并不是一个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3.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要强于印度,印度人再狂妄,也不会在这种实力对比之下与中国开战的。
4.印度最大的后顾之忧是巴基斯坦,印度与巴基斯坦是死敌,两国之间发生了多次的战争,由于有中国的帮助与参与,才使得每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没有占太大的便宜。如果印度与中国开战,巴基斯坦就会在印度的后院放火。印度面临的不是中国一个敌人,而是两个,要知道,只巴基斯坦一个国家的实力印度就无法轻易摆平,中巴加在一起,印度要主动求战就是找死。
5.中印边境军力对比,表面上印度好像兵力挺强,实际上绝不堪中国一击。中国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中国的导弹、火箭炮完全可以把距中国边境地区500公里的首都新德里火力覆盖。中国空军实力上恐怕是要优于印度,至少不会让印度占先。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印度先发制人进行突然袭击,也绝对讨不到便宜。
6.目前不是印度主动对中国进行先发打击的问题,而是中国是不是选择与印度一战收回国土,是不是中国想借对印一战来扬威崛起的问题。印度之所以加强兵力部署,恐怕最主要的是怕中国对印度搞突然袭击。
7.中国与印度都是核国家,两个核国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特别中印两国又是邻居。
8.印度与中国开战,除了周边国家以外的其它国家恐怕都会乐于见到这种场面。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的崛起,对于其它国家都是一种威胁,两败俱伤,对于其它国家不但没有损失,还能占到便宜。
综上所述,印度是不敢主动对中国进行先发打击的,除非印度人真的是疯了
④ 印度冲突对中国的利弊有哪些
印巴冲突是吧。
显然对于中国影响非常的适中。
地理位置来说,印度洋那里是中国海上一带一路的中间点,虽然战时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对一带一路的稳定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是信心。另外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路上铁路到哈密这一节铁路运输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随意两个国家战争对于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负面影响不小。
经济层面,两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不是特别的大,所以经济层面影响并不是也不大,不过印度之前通过的战争法里征收敌国资产这一条需要一些在印投资的企业审议,毕竟,中方在克什米尔也是有领土争议的。
安全层面,两个都是有核武的国家,到时候用起来,那就是大麻烦了,虽然中国有天然屏障青藏高原但这一块对于中国的战略发展节奏还是影响很大的。
总体而言,对于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给予中国很大的战略优势。如果相对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程度的话,这个仅仅占其两层吧。
具体如何还需要看事态发展,印巴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
⑤ 中印战争对印度造成了哪些影响
中印战争间接说明了尼赫鲁不结盟运动的构想是虚幻又不切实际,同时这场战争所导致的就是尼赫鲁所发起中印两大国带领第三世界团结的不结盟运动和中印之间短暂的蜜月期,也在这一瞬间的战争爆发而破灭。并且导致后期一系列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争夺,从中造成双方不少的伤亡,中印两国也从二战后盟友变成死对头,直到至今仍然互相提防严兵重守双方军事要地,不结盟运动的名存实亡使得印度和中国开始寻找战略同盟的可能,以至于印度开始与苏联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以制衡中国,而中国则因为美国在战略上需要而开始被拉拢并发展与西方的外交关系,同时这也使得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持续僵持,而巴基斯坦与中国作更进一步的外交发展,进而成为中国“最友善的朋友”。
⑥ 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原因、影响是什么
背景为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原因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影响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战争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6)中印冲突期货影响扩展阅读:
中印战争的相关情况:
1、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2、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⑦ 中印对峙会影响股市吗
上兵伐谋,次之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伐兵了,10月前如果不能解决,就只能采取下下策:最下攻城。
10月前必须解决,你就等消息吧。
⑧ 中印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冲突是否造成过战争
1、唐朝天竺战争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⑨ 1967年中印冲突中国到底吃亏了吗
还是吃亏了,毕竟丢了一点点土地,因为我们没有大飞机,后勤跟不上,必须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