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成交量影响因素
Ⅰ 期货合约的影响因素
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标准化合约,期货品种的创新以标准化合约为载体,期货品种创新必须通过成功的合约设计才能得以实现。品种创新的过程是选择创新商品(包括实物商品与金融产品)与合约设计的过程。期货合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原生商品的相关特征,即“商品特征”,商品特征主要从相关商品的自然属性及其现货市场,来解释影响该种商品期货交易成功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商品的现货市场;同时期货合约也会受合约设计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即“合约特征”,合约特征则是从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期货合约成功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期货交易过程的合约及制度设计。商品特征与合约特征共同给出了影响期货合约成功因素的完整描述。 进行期货品种创新,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众多商品中选择可能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为了确定适合期货交易的商品,国外早期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商品属性上。下面的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期货商品应具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在中国的期货书籍中早有论述,但其中某些特征的研究仍可继续深入,下面的讨论或许有助于我们拓宽品种创新的思路。
(一)适宜贮藏。
期货市场的一个经济功能是分配现货市场的存货。拥有大量存货的持有人可以有两种选择——只要商品在持有期内不腐烂或者不减少,既可以把存货出售,也可以持有存货等待以后出售。期货市场通过为存货持有者提供回避价格变动风险的保值服务,而成为现货销售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早期期货市场都遵循商品不易腐烂、适宜储藏的原则,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谷物、棉花、咖啡、橡胶和金属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宜储藏的概念在不断拓展。
首先,技术进步使适宜储藏的标准得到进一步扩展。如先进的制冷技术可以使易腐烂的商品大大延长保质期,这一突破使不易贮藏的商品变得可贮藏了,传统上不适合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具备了开展期货交易的条件,如冷冻鸡蛋、黄油和桔子汁期货合约。
其次,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改变了适宜贮藏的标准。Tomek和 Gray(1970)认为:“如果某种商品不需要以存货的方式来满足未来的消费,存货成本为零,那么今天的期货价格就是对未来月份现货价格的预测,这一预测以能够得到的、与未来商品供求有关的信息为基础,如商品的数量,相关替代品是否容易得到,在不同价格水平上这种商品供求预期变化等。”那么,可连续生产、不易贮藏的商品(如活的动物、鲜鸡蛋、豆粕)与季节性的、非连续生产的、易贮藏的存货商品(例如玉米)一样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只要一种商品通过生产能够随时得到,那么用于期货交割的商品不一定必须当下就有存货。
相对于实物商品,金融产品的贮藏问题比较简单,如国债凭证体积小、重量轻,非常易于保管;而尽管货币的实物储存也很容易,但因电子汇划等现代化支付及结算方式的使用,已经不必使用现钞交割;对于股票指数期货,则因采用了现金交割方式而不需要用实物股票进行交割。因此,对于金融产品而言,贮藏与保管的问题已经解决。
(二)同质性。
期货合约不同于远期合约的明显特征就是交易标的物必须是标准化的商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同质性的条件,交易所将无法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进行结算。
为了使交易标的物不须通过视觉观察、详细书写,或口头描述(有较高的交易成本)等人的感观行为来完成,在合约设计过程中对交易标的物必须进行客观、标准的描述,以便于使买卖双方都知道他们可以买到或必须交割何种质量标准的商品。Hoffman(1932)认为要使交割等级简单化和精确化,必须以可衡量的物理量为基础。如果一种商品缺乏官方或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而同一等级不能被区分),那么注定要不符合期货交易的要求。茶与烟草就是属于更多需要个人评价、难以用标准方法辨别等级而无法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应该说,这一特点更多地在农产品品种中体现。
(三)价格的波动性。
价格波动性对把保值者和投机者这两类基本的参与者吸引到期货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Telser(1981)认为价格变动是决定一种商品是否适宜进行期货交易的重要商品特征之一。他利用成本收益理论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价格波动的变化决定了一种商品期货交易的出现(消失)或者增长(减少)。他认为,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下降,则保值需求减少,期货交易量下降,市场流动性降低,投资者的佣金和保证金等交易成本增加,而较高的交易成本加剧交易需求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交易量。价格波动的上升则使这个过程向反方向移动。较大的需求量使合约的交易量上升,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降低了成本,进而增加了对交易的需求。对于投机者而言,只有存在价格波动性,才有赚取价差的机会,因此价格波动上升,获利机会增加,投机者参与意愿增强。金融期货的产生就在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行以及利率市场化后,汇率及利率价格波动性加大。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价以每年4%的幅度变化,而金价的变化幅度仅有1%或更少,使得银的期货交易量超过了金 (以往金是最活跃的贵金属市场)。
(四)足够的现货规模。
期货商品应该有充足的现货供给量与需求量,原因有三点:第一,商品供给充足,有助于避免价格垄断。如一种商品的供给有限,则具有大量的金融资金的参与者将非常容易地控制价格。第二,大量的市场参与者有助于为期货交易提供大量的潜在套期保值者。第三,充足的现货市场有助于提供连续而有序的供给和需求力量,从而可以便利交割和期现套利的实现。有学者认为,适宜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现货流通规模应超过50亿美元。
(五)无限制供给。
无限制供给的商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市场没有政府管制或垄断;二是较低的交割成本。具体而言:
1完全竞争形成的价格。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完全被政府、少数垄断者所控制,这种商品的期货市场不可能繁荣,有现货控制能力的垄断者可以决定现货价格(或者至少是有力地影响着价格),从而能够操纵期货价格。1979年到1980年间,有人试图操纵美国的银期货价格,虽然操纵最终没有成功,但使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银期货交易量分别降了74%和8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会影响对期货市场的参与程度。如政府大量的国家储备将使相关商品的期货交易减少甚至消失。如美国棉花期货交易在政府取消管制后才活跃起来。
2 较低的交割成本。交割成本的存在,将降低期现套利的可能性。如果交割成本较高,即使期、现货价格存在较大差价也不会产生套利动机,从而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将无法实现回归。较高的交割成本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将商品运送到交割地点而发生额外的运输费用,在很不方便的地方才有可供交割的商品,这主要可能是因交割地点设置不合理所致;(2)将实物商品长期保持在可交割状态下等,这主要可能是卖方企业的管理体制有问题,或有操纵至少是影响价格的意向,也有可能是实物商品由现货转化为可用于期货交割状态的成本较高等。这些“非正常”的因素导致交割成本过高,即使在美国也曾经因此而导致小麦、玉米、棉花特别是土豆期货交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实物交割环节遇到的流通问题,降低交割成本,现金交割制度被引入期货交易中。现金交割是一种不需使用实物的交割方式。这种方式使得许多传统上不适宜或难以实现实物交割的商品能够进行期货交易,如饲养牛期货、土豆期货以及股票指数期货等。
(六)场外交易。
远期合约因没有交易所作为履约的担保者而面临对手违约的风险,并且远期合约只是一个双边协议,在结算日前了结合同比较困难,而期货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交割日前随时对冲平仓。尽管如此,场外交易对期货交易仍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期货交易是将合约的履约时间延长,从而实现回避价格风险的目的。然而对于保值者而言,最有效率的做法只需把交割期延长,并不一定要将合约标准化。而远期合约可以使交易条件如结算日期、交割的特定商品、数量和价格更加符合交易双方的要求等优点,又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履约风险与无法对冲等缺陷。但到目前为止,仍不能得到场外交易与期货交易相互排斥的结论。如全球外汇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场外交易,但美国的GNMA延期交割市场与GNMA期货市场则同时获得了成功。
以上我们概括了期货合约的商品特征,但在期货交易的实践中,有许多商品虽然符合上述条件期货合约却失败了,而有些商品即使没有完全达到上述条件但期货交易仍然是成功的。例如,咖啡豆是按主观评定级别的,GNMA存在远期交易市场等。因此,仅有商品特征无法解释期货合约成功与否的全部内容。 在研究期货合约的商品特征基础上,研究期货合约的设计。期货合约条款的设计,是影响市场参与者交易兴趣的关键因素。按交易兴趣或交易目的可以将期货市场参与者分为保值者和投机者两个基本类型,下面来分析影响这两类参与者进行期货交易的合约特征。
(一)对保值者的吸引。
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期货合约只考虑投机方的利益,这种合约决没有获得成功的希望。要使一个市场能够运转下去,就必须有一种真正的、起基础性作用的套期保值动机”。期货合约设计以吸引保值者为基础的理论是由Working(1953)提出的,他认为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是由保值的数量决定的。那么如何设计合约才能吸引套期保值者呢?许多期货合约最初上市的目的是出于商业用途,Working(1970)提出,“期货合约的条款应该符合现货交易的运作方式。”因为,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是为了回避价格风险,而有效的套期保值需要依赖于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高度的相关性,这也就必须使期货交易的标的物尽可能贴近现货商品。而套利者可能会同时持有期货头寸和现货实物,当期、现货价格存在价差时,他们就有可能进行实物交割,只有期货交易的标的物与现货商品基本相符,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实现实物交割。因此,期货合约要吸引保值者,既要使期货合约的标的物尽可能与现货商品一致,同时期货合约的交割规则也要尽可能符合现货商品的流通习惯。
保值者的流失是期货合约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小麦期货交易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堪萨斯城商品交易所(KCBT)曾经是美国最主要的硬冬麦期货市场。1940年,KCBT对该合约进行了修改,允许软红小麦替代交割,当时因价格关系只有硬冬麦能够进入交割。但到了1953年,价格关系发生了变化,软红麦成为最便宜的交割品种。由于该合约的期货价格不再反映硬冬麦价格的变化趋势,硬冬麦保值者开始从KCBT转移到明尼阿布利斯交易所(MGE)的硬春小麦期货市场和CBOT的软红小麦期货市场。由于CBOT软红小麦期货市场流动性很强,交易成本比KCBT更低,既然硬冬麦的保值者必须被迫进行替代套期保值,在能够达到降低价格风险的目的的前提下,其交易必然流向交易成本最低的市场。于是,1953年下半年KCBT小麦期货合约的空盘量和交易量大幅下降,原因就在于保值者的流失。而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1961年9月首次推出冻猪肚合约时,虽然商业环境非常理想,但是因合约条款与现货交易差异较大,如对贮藏时间、贮藏方法与等级的限制等,交易一直没活跃起来。直到三年后即1964年交易所对这些条款进行了修改,该合约的空盘量和交易量才开始显著增加,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修改合约而使期、现货市场更加接近,改善了保值效果。因此,期货合约设计与现货经营要相符,这对成功地吸引保值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投机者的吸引。
Gray(1961,1966,1967)发现空头套期保值头寸和多头套期保值头寸在数量上很难达到平衡,其不平衡部分需要由投机头寸来填补,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价格偏离;一定量的套期保值头寸需要更多的投机头寸与之相适应。适度的投机有利于提高保值效率。判断保值效率的标准之一是套期保值成本。在一个成交量小、交投不活的市场上,套期保值交易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价位成交,也难以在合适的时候平仓结束套期保值,这无疑增加了套期保值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保值减少,最终期货市场消失。因此,套期保值者更喜欢流动性高的市场,一个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越高,套期保值者进出市场就越容易。沃金认为,“尽管期货市场中大量的投机交易似乎是依靠套期保值成交的,但是对于同时在多个交易所交易的品种,套期保值者更喜欢利用投机交易成交量最大的交易所。”
1跨市套利为流动性较差的相近合约输入投机行为。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对CBOT、KCBT和MGE的小麦期货市场中投机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初,大多数保值者因交割地点及交割品级等原因,比较喜欢KCBT和MGE的小麦期货合约。然而CBOT是美国最大的小麦期货市场,拥有数量最多的投机者和多样的小麦交割种类。当不平衡的保值指令(空头和多头不等时)冲击KCBT和MGE时,其价格开始与CBOT小麦价格出现偏离。在KCBT和MGE的保值成本的上升最终使保值者转移到CBOT,因为交易成本的上升超出了保值效果的提高。然而另一方面,专业的投资者也会对CBOT、KCBT和MGE小麦期货合约进行跨市场套利交易。Gray将这种套利活动看成是“对缺乏投机交易的市场转移投机,以支持这些市场度过投机短缺时期”。他认为KCBT和MGE小麦期货能够得以存在,主要归因于CBOT大量投机者的存在。但从长期看,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期货合约因缺少足够的投机行为而没有能力吸引保值者,大量的套利交易又将使市场间差价趋于缩小,从而最终导致附属合约必定要消亡。
2保值合约向相近的投机合约借用投机行为。CBOT的GNMA期货合约(以下简称GNMA-CDR合约)规定GNMA存单的收据凭证(collateralized depository receipt,CDR)根据固定公式折算价格后用于GNMA期货合约交割。对于GNMA的保值者来说,CDR价格、GNMA(CD)期货价格因与现货价格相关性均很强,都能够使他们达到降低基差风险的目的。于是,1978年Amex商品交易所(ACE)和CBOT同时推出了吸引保值者参与的GNMA-CD合约,而GNMA-CDR合约则吸引了大部分的投机资金。在CBOT,GNMA-CD在GNMA-CDR交易池进行交易,因为GNMA-CD合约从GNMA-CDR市场“借来”了投机行为而日趋活跃。但 ACE只有GNMA-CD合约,并是其主要产品,在1980年该合约就停止交易了。
3 缩小合约规格吸引投机行为。期货市场中,套期保值者数量较少,交易数额较大,而投机者中除大型机构投资者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投机者,这些中小投机者也是提供市场流动性的重要群体。期货合约规格的大小,既需要参考与相关产品的现货经营习惯,同时也要考虑对中小投机者的吸引。如合约规格过小,可能给现货企业带来不便,但合约规模过大,中小投机者将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参与,进而影响合约的活跃。美国银期货交易在1969年前集中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当时交易十分活跃。其合约规格为10000盎司/张。1969年11月,CBOT引进了一种稍作修改的银期货合约——合约规格为5000盎司/张,获得巨大成功,在两年内吸引了30%以上的银期货交易量。纽约商品交易所意识到合约规格的缩小对交易规模的促进作用,于是他们在1974年也将银合约规格降为5000盎司以便阻止市场份额中的进一步损失。CBOT在1981年又将合约规格进一步调低至1000盎司。
(三)防止操纵。
合约设计在注重吸引投机者和保值者的同时,如果有受到操纵的潜在危险,也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保值者的参与意愿。因此,期货品种创新的另一目标是设计一种难以被操纵的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的时限性要求,当合约到期时,必须完成实物商品与资金的平衡。但是,由于现货市场中实物商品实际可供交割量通常是有限的,这样就有可能发生实物商品与资金不平衡的问题,由此而引发交割风险。在合约交易的一般月份,买卖双方所处交易环境基本相近,但随着合约到期日(交割日)的临近,如一方在交易中表现出明显的资金优势或实物占有量的优势(自然原因或是蓄意操纵)而将另一方挤出的合约,会因经常风险而影响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这类合约通常需要进行修改。
在合约设计中,防止价格受到操纵的重要方法,是增加可参与交割的商品等级或交割地点,通过对与交割标准品相近的商品设置一定的质量升贴水,或对交割基准地以外的交割地点设置一定的地区升贴水来实现交割,从而增加可供交割实物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也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首先,保值的有效性要求期、现货价格必须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具有单一可交割等级的合约对于这一等级商品的保值者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交割等级明确,期货价格参考定价的现货价格相应也就比较明确,这时期现货价格相关性最强,在合约到期日能够较好地实现回归。但在有较多等级或种类的替代品时,卖方必然倾向于交割最便宜的等级,那么买方在交割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商品的不确定性就加大了。与此相似,可进行交割的地点增多后,买方在交割时能够得到什么地点的商品的不确定性也将加大。替代品等级越多,交割地点越多,产生的不确定性越大,保值的总体效果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次,升贴水设计非常重要。加大质量贴水或缩小质量升水有助于增加交割标准品的交割概率,以使期、现货价格保持较好的相关性,但这将影响可供实物交割量的扩大。如果地区升水过小或贴水过大,将导致基准交割地以外的交割点实际交割很少,反之则使基准交割地实际交割量减少,两者都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没有起到扩大交割量的作用。因此,需要找到能够兼顾“保持期现货价格相关性”与“扩大可供实物交割量”两个目标的升贴水标准。也正因如此,对升贴水设计的合理性要求较高。质量升贴水主要取决于实物商品等级间的内在质量、实用价值的差异,确定起来比较容易一些。而地区升贴水主要与运输成本、地区间现货价格有关,如果运输成本与地区差价变动频繁,地区升贴水也需要不断调整,这必然使交易成本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确定合理、稳定的地区升贴水,需要有较为规范、成熟、统一的现货市场。
Ⅱ 期货交易中成交量、持仓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问题
成交量上升,表明成交活跃;持仓量上升,表明资金入场积极;价格向上推动,表明多头积极开仓,推动价格上涨。
成交量萎缩,持仓量下降,表明资金出场,若此时价格下跌,表明多方积极平仓离场,可做空。
成交量上升,持仓量也上升,价格下跌,表明空头开仓积极,可做空。
成交量下降,持仓量也下降,价格上升,表明空头积极平仓,可做多。
如果买卖双方都建立新的头寸,头寸将增加。如果双方都清算了他们原来的头寸,他们的头寸就会减少。
如果一方打开一个新的交易位置,另一方关闭原来的交易位置,该位置将保持不变。通过对头寸变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资本是流入市场还是流出市场。
同时,期货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交易量和头寸的变化。因此,对这三个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正确预测期货价格走势。
(2)期货成交量影响因素扩展阅读:
成交量、持仓量和价格关系特点:
期货交易是通过买卖期货合约进行的,而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标准化指的是除价格外,期货合约的所有条款都是预先由期货交易所规定好的,具有标准化的特点。
期货合约标准化给期货交易带来极大便利,交易双方不需对交易的具体条款进行协商,节约交易时间,减少交易纠纷。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期货交易所实行会员制,只有会员方能进场交易。那些处在场外的广大客户若想参与期货交易,只能委托期货经纪公司代理交易。
所以,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并且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期货交易最终在期货交易所内集中完成。
双向交易,也就是期货交易者既可以买入期货合约作为期货交易的开端,也可以卖出期货合约作为交易的开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买空卖空”。
与双向交易的特点相联系的还有对冲机制,在期货交易中大多数交易这并不是通过合约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来履行合约,而是通过与建仓时的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来解除履约责任。
具体说就是买入建仓之后可以通过卖出相同合约的方式解除履约责任,卖出建仓后可以通过买入相同合约的方式解除履约责任。
Ⅲ 期货成交量怎么来分析
期货里的量有持仓量和成交量,一般看持仓量,交易的话可以看两架关系,这个需要具体i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Ⅳ 期货中怎么分析成交量呢、求大神帮助
成交量的突然放大,一般预示着行情的转变,所以有种说法是“底部放量,闭眼买进”,成交量验证着市场的走势,如果在价格上升的时候,成交量会放大,在价格回调的时候,成交量下降,当价格创新高的时候, 而成交量下降,走势极可能的反转。 供参考 http://blog.163.com/qwertyuiop_1200/blog/static/100696344200811255363885/ 在期货图形技术分析中,成交量和持仓量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正确理解成交量和持仓量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图形K 线分析组合,有利于深入了解市场语言。下面就成交量和持仓量相配合的四种动态情况进行分析。 1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仓量也同步增加。 此种情况在期货走势中最常见,多发生在单边行情开始时期,价位趋势处于动荡之中。多空双方对后市的严重分歧,形成市场中资金的比拼,但价格此时还未形成统一的整理区间,价格波动幅度快速而频繁,使短线投资者有足够的获利空间。此时,成交量的扩张是由于短线资金的积 进出,而持仓量的扩张则显示了多空能量的积蓄。在此情况下,可以从盘面上感到多空力量强弱的变化,同时结合前期行情的走势,判断行情的变化方向。 2 成交量逐步减小,持仓量逐步增加。 这种情况往往是大行情来临的前兆,此时多空双方的力量和市场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市场在动态中达到了一种平衡。成交的减少,是由于价格波动区间的逐步平衡,使短线资金无利可图,但持仓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多空双方看法分歧加大,资金对抗逐步升级。由于分歧结果并未明朗,因而多空互不让步,纷纷加仓,无一方首先打破僵局,成交逐步减少,等待最后的突破。此情况后续的走势十分凶猛,很少有假突破发生,一旦爆发,至少应有中级行情出现,因而投资者应作好资金管理工作。 3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仓量逐步减小。 此情况一般发生在一段行情中继的过程中,并且伴有多杀多、空杀空的现象。由于行情有利于多空其中的一方,从而使相反一方纷纷出逃,持仓逐步减少。但价位的快速运动为短线炒作提供了良机,因而短线资金积极介入,成交并未减少,有时短线持仓的增加掩盖了长线资金的出局,造成持仓量减少的趋势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伴有中期反弹行情,由于反弹的剧烈,往往给人一种转势的感觉,但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4 成交量逐步减少,持仓量逐步减少。 此种情况多发生在一波行情逐步结束时,成交量和持仓量的同步收缩,证明多空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后市失去信心,资金正逐步退场。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会为新资金介入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变盘的前兆。由于成交量和持仓量都比较小,行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价位波动随意性很强,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成交量是推动行情发展的基本动力,成交量增加价位变化趋于活跃,成交量减少价位变化趋于缓和;持仓量是行情发展的内在动力,增仓是一段行情的开始,而减仓是一段行情的结束。
麻烦采纳,谢谢!
Ⅳ 期货中成交量与持仓量的关系
期货中成交量与持仓量的关系是持仓量=现在手中所持有的币品市值(金额)/成交量*100*每股期货价格。成交量指当天成交的股票总手数(1手=100股)。
持仓量:指投资者现在手中所持有的币品市值(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例。 期货市场中,持仓量指的是买入(或卖出)的头寸在未了结平仓前的总和,一般指的是买卖方向未平合约的总和,也叫订货量,一般都是偶数,通过分析持仓量的变化可以分析市场多空力量的大小、变化以及多空力量更新状况,从而成为与股票投资不同的技术分析指标之一。
Ⅵ 期货的成交量重不重要
成交量一般在分析中是次重要的因素,他排列在价格之后,用于验证价格变化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假,一般而言上升中成交量逐渐增加,下降中逐渐减少,是牛市,否则,是熊市;
成交量还与换手率有关,结合换手率的分析方法都会用到成交量;
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
Ⅶ 期货成交量放大有什么影响
你好,成交量放大,说明市场活跃,多空力量都非常强势,意味着行情会有大的波动,往往后期会有单边行情出现。
同时,也要看到,成交量只是一个历史成交数据统计指标,具有滞后性。完整把握行情走势,仍需要配合其他的指标进行分析判断。
Ⅷ 现在期货成交量陡降是什么原因
成交量主要靠散户和大散户成交,成交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散户
减少,原因其实很简单,开夜盘。我原来也是抄单,现在基本做的很少,因为夜盘熬不住的。
早上9点到11点30分,下午1点30到3点,晚上9点到11点,哪个散户熬得住?
要钱不要命了?2014年开了夜盘,基本2016年都做不动了,身体吃不消。
这些交易所开夜盘的就是脑子有病。
Ⅸ 期货交易为什么成交量不重要
中国股市发展很快,期货市场发展却极慢,理论更慢。中国只有股民没有期民。所以把股市思维带入期市的人不在少数。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有独立思维能力。
中国股市没有作空机制,要想赚钱只有买进,庄家也如此。散户想要赚钱只能跟庄,摸清庄家意图和行踪是散户成功的关键。分析成交量就是分析庄家行踪的一重要方法。成交放大说明有人买进,谁在买进?当然是庄家。散户有几个钱?焉能将成交放大。庄家买来干甚么?屯积,拉高,出货,达到赚钱的目的。成交量实际就是庄家持仓量的间接反应。庄家持仓增加,必然拉高。否则如何出货?这就是股市中成交量重要的原因。不过,现在已不那么重要了,庄家已懂得做假成交量了。
期市则不同,它有作空机制,又是t+o,成交量中成分很复杂,有多头,有空头,有开仓,有平仓。无法分析出庄家的持仓状况,分析意义降低,为了帮助你,专家设计了“持仓量”指标,给你直接数据,方便多了。所以持仓量指标的意义在期货市场大于成交量。
Ⅹ 期货交易中成交量与持仓量的关系
在期货图形技术分析中,成交量和持仓量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正确理解成交量和持仓量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图形K 线分析组合,有利于深入了解市场语言。下面就成交量和持仓量相配合的四种动态情况进行分析。
1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仓量也同步增加。
此种情况在期货走势中最常见,多发生在单边行情开始时期,价位趋势处于动荡之中。多空双方对后市的严重分歧,形成市场中资金的比拼,但价格此时还未形成统一的整理区间,价格波动幅度快速而频繁,使短线投资者有足够的获利空间。此时,成交量的扩张是由于短线资金的积 进出,而持仓量的扩张则显示了多空能量的积蓄。在此情况下,可以从盘面上感到多空力量强弱的变化,同时结合前期行情的走势,判断行情的变化方向。
2 成交量逐步减小,持仓量逐步增加。
这种情况往往是大行情来临的前兆,此时多空双方的力量和市场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市场在动态中达到了一种平衡。成交的减少,是由于价格波动区间的逐步平衡,使短线资金无利可图,但持仓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多空双方看法分歧加大,资金对抗逐步升级。由于分歧结果并未明朗,因而多空互不让步,纷纷加仓,无一方首先打破僵局,成交逐步减少,等待最后的突破。此情况后续的走势十分凶猛,很少有假突破发生,一旦爆发,至少应有中级行情出现,因而投资者应作好资金管理工作。
3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仓量逐步减小。
此情况一般发生在一段行情中继的过程中,并且伴有多杀多、空杀空的现象。由于行情有利于多空其中的一方,从而使相反一方纷纷出逃,持仓逐步减少。但价位的快速运动为短线炒作提供了良机,因而短线资金积极介入,成交并未减少,有时短线持仓的增加掩盖了长线资金的出局,造成持仓量减少的趋势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伴有中期反弹行情,由于反弹的剧烈,往往给人一种转势的感觉,但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4 成交量逐步减少,持仓量逐步减少。
此种情况多发生在一波行情逐步结束时,成交量和持仓量的同步收缩,证明多空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后市失去信心,资金正逐步退场。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会为新资金介入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变盘的前兆。由于成交量和持仓量都比较小,行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价位波动随意性很强,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成交量是推动行情发展的基本动力,成交量增加价位变化趋于活跃,成交量减少价位变化趋于缓和;持仓量是行情发展的内在动力,增仓是一段行情的开始,而减仓是一段行情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