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豆期货时间不频繁
A. 国内豆粕期货,多头为何在连续创新高情况下,依然坚决疯狂做多,而大豆期货就停济不前
人为的炒作啊!~~你看下 每日机构持仓结构你就知道了啊!~永安持多头量第一还有国投等有投机背景商的期货公司!本来豆粕都不会那么高价,所以建议超过4000的时候就可以做空了!~猪肉都提不上价格,你认为那么多的豆粕能因为基本面的因素上去么!就算USDA再怎么出台对大豆利好的因素,也不可能高于市场的需求量!豆粕在3200---3500是现货市场的正常价位!
B. 今天下载了期货软件,看K线图,貌似交易不活跃,品种就那么几个!弱弱的问下,1.为什么大豆期货会有好
期货品种目前有40多个。
1、每个品种都有好几个,一般是一年至两年时间的标的,每个标的都标明了到期时间,到期的标的要交割的,不像股票可以长期持有。
2、期货合约要看主力合约,就是成交大的那一个或两个,一般主力合约交易量达100万手以上,每手价格在3万元~5万元左右,你说大不大呢?一般大的资金都可以吸纳,1个亿到两个亿无没有问题。
3、大豆主连不是一个可以交易的合约。它是软件商把主力合约的行情连接起来显示,方便用户分析行情。期货有杠杆,一般是8~12倍,可以这么理解:你想买100万货(如大豆),就只需要投入10万元作保证金就可以了,盈亏当然是按100万计算的,10万元只是押金。
C. 为什么豆油期货和大豆期货不同步
可能榨豆油要时间,大豆也不一定只拿来榨豆油,豆油的替代品也很多,好吧,猜的
D. 为什么国内期货交易时间不连续
国内的交易时间延长的话目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首先国内作息时间就和国外不一样,就算延长也是和国外不一样的,延长后基本全部的金融机构的作息时间都需要修改,会很乱,而且商品期货市场整体波动率会大大下降,因为交易时间不全部集中了,那么波动率以及流畅性都会大大下降,很可能像恒生指数一样只在部分时间会较活跃;延长交易时间国内做短线的人基本要淘汰百分之90,之前短线稳定盈利的也需要重新寻找另一种盈利模式,除非做大级别周期,不然很多人不可能有那个精力在全部交易时间都一直盯盘。
如果国内的交易时间延长也标致着正式的接轨国际但是也预示着国内金融机构力量的崛起的同时大批散户的消亡,只有机构才有那种精力全天候的盯盘,那么手续费肯定也会像国外一样便宜,也不会经常调高,因为波动率下降了,同时,交易所所得到的手续费会大大降低,因为做短线的人变少了;同时套保的人也没有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轻易成交大批量的订单,国内的期货公司被整合并购,小型的期货公司必定会倒闭,被大型的并购或收购。
E. 大豆期货交易时间是什么时候
大豆期货的交易时间是 每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0:15,10:30-11:30 ,下午1:30-3:00
连续交易时间:前一自然日21:00-23:30
(周一夜盘交易时间段为上周五的21:00-次日23:30)
F. 为什么期货最后交割日长短不同大豆一号最后交割日是最后交易日后7天,而大豆二号是最后交易日后3天
的确是期货交易所统一规定的!
我想可能考虑了以下几个原因:
①为了区分大豆的品种,以免交割时混淆搞错
②大豆一号交易比较活跃,交割仓库需要7天时间进行安排交货;大豆二号则活跃度不大,交割不多
③交割日期错开,减轻交割仓库的工作量
我是这样认为滴,或许还有其他综合因素,呵呵~
G. 国内外大豆期货走势为啥不一致
国内大连商品的大豆期货和美国CBOT的大豆期货走势相关性不强的,因为国内的是非转基因大豆,国外是转基因大豆,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国外的大豆在国内是不能交割的
H. 什么季节是大豆期货的低谷主要什么因素影响
如何分析农产品期货的季节性行情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动的趋势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因此,下面我们以几个品种为例,从季节性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分别对其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种来说,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上图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我们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纠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不过,每年二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目前正处于8月份,正是供应淡季,又由于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严重干旱,国内大豆减产基本定局,而美国大豆产区近期天气也是十分炎热干燥,大豆天气行情再度显现,在大豆收获季节来临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因此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估计在9--11月份供应压力前大豆可能会形成一个短期高点。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上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的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最高价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最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农业部前期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年)》(以下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这对前期国内利用玉米发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泼了一盆冷水,玉米期价也因此 从1700元/吨上方连续回落至1500元/吨以下。由于过渡打压后,近期的东北农作物用地发生干旱灾害,导致玉米期价产生了"反季节"的上涨行情,但于8月10日将有"吉林省2007年轮换地方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届时将销售轮出省级储备玉米10万吨,这对于玉米期价将是一个压力。在供应季节来临前玉米产生大幅度反弹的行情较小,上涨空间有限。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最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麦集中上市压力下,强麦期价产生了一个季节性低点,随后变于七月底产生了强劲的上涨。
综观以上三个品种的季节性因素对价格变化的长期影响作用,尽管活跃的期货交易可以削弱较明显的价格运动趋势,但特定时节的价格同向波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主要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是有季节性的,这样每年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前夕,由于旧年度作物的库存量与新年度作物的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具有预测效应的期货交易往往容易随着市场对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动;其后随着收获季节到来农产品每个品种的新年度产量情况逐渐明了,必然市场就开始面临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若是丰产年头供应压力则最重,价格也最弱。若是减产年头则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新粮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对需求、库存等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其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消费旺季,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得到深化,此时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持仓量迅速增加,期货价格往往最强,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新概念题材的炒作。因此,季节性因素是我们在制定农产品操作计划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分析上述几个品种价格的季节性走势是建立在对各品种长期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其整体体现出了农产品由供求主导的季节规律性,但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总之,在世界范围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表现突出,当大的供求面严重失衡时,季节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没,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行情。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它大供求面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