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对豆粕期货的影响
㈠ 农产品涨价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如美国经济学家Garner教授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是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原因在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能够灵活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而另外两个美国学者Pindyck和Rotemberg教授则认为,宏观经济或货币因素会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我国学者卢锋、彭凯翔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我国1987-1999年粮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发现通货膨胀与市场粮价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是通货膨胀影响粮价变动,而不是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从我国的实际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根据现行统计方法,其中食品价格所占的权重为33.6%。显然,食品价格或其代表性商品价格变动对CPI具有直接影响。通过计量模型评估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不会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涨幅有可能达到4.5%-4.6%。数据显示,2007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5%,直接诱因是食品大幅涨价,食品价格上涨达18.2%。而非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分别只有0.9%和1.8%,显然对CPI影响较小。由此可以判断,CPI上涨是典型的结构性上涨。而在选择的粮食、油脂、肉禽等反映粮食价格的代表商品中,只有猪肉价格对前期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假定除猪肉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价格不变,若以2007年8月为基期,则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因此,2007年8月CPI上涨6.5%,其中有3.6个百分点由猪肉价格上涨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达54.7%。
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会推动CPI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若将CPI作为通货膨胀的预警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可以根据模型测算猪肉价格涨幅的调控上限。如表1所示,假定将2007年12月CPI预警指标控制在8%,以2007年8月为基期,12月猪肉价格涨幅须控制在101%的水平(相当于猪肉涨价前2006年11月价格的3.5倍),月均涨幅不能超过19%,依此可分别计算其他预警方案下的猪肉价格涨幅调控水平。而实际上,2007年11月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0%,远远不及调控的上限水平。可见,现阶段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对CPI上涨的影响仅具结构性特征,并不是推动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表1)
对CPI影响显著的猪肉价格,受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影响较大。分析显示,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5个月前的玉米价格(考虑生猪出栏大致为5个月,同样滞后5期也是模型多次试验的结果)每上涨10%,就会使现行猪肉价格上涨5.3%。而大豆价格则对猪肉价格具有即期影响,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7.8%。
对猪肉价格有直接影响的大豆价格,由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既受国内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也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比较敏感。如玉米价格每上涨10%,大豆价格将上涨4.8%;猪肉价格每上涨10%,拉动大豆价格上涨0.7%;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10%,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相应上涨0.5%。
与此同时,不同品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波动存在传导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将影响到其他农产品的价格预期,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将发生波动。因此,猪肉价格作为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先导,带动了粮油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推动整个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CPI持续攀升。
价格上涨,使农民农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有多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农产品价格不上涨,即保持在涨价前2006年11月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894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现金收入为2111元,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月增收217元,增长11.5%(表2)。若通过直补等措施使农民人均增收217元,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600亿元,相当于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一半。(表2)
相比而言,2006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00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2%。如果农产品价格不上涨,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1894元,比2006年同期只增长5.6%。显然,这一轮农产品涨价,使农民在2007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收17%。
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月增加58元。
同样,我们可以估计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如表3显示,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1286元,而若农产品不涨价,则消费支出为1166元,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120元,平均每月增加20元,增长10.3%。城镇居民2007年上半年人均实际消费支出4830元,比农产品不涨价的情形下多支出350元,平均每月增加支出58元,增长7.8%。
农产品价格波动新趋向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属于恢复性上涨,尽管推动了前期CPI的结构性上涨,但目前仍处于合理范围。从全局上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今后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也将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特点和新趋向:
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首先由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禽、蛋、水产以及粮食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特征。这既有国际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也有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推动影响;既是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拉动的必然趋势,也是动物疫病等突发因素影响的结果。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涨幅达4.8%。前期CPI上涨的直接诱因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非食品等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具有典型的结构性特征。其中,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如2007年8月CPI上涨6.5%,其中有3.6个百分点由猪肉价格上涨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达54.7%。若想将CPI控制在8%以下,则猪肉价格涨幅不能超过猪肉涨价前2006年11月价格的3.5倍,月均涨幅不能超过19%。而实际上,2007年11月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0%,远远不及调控的上限水平。因此,现阶段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
不同品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波动存在典型的传导性和同步性,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对CPI影响显著的猪肉价格,受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影响较大。其中,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5个月前的玉米价格每上涨10%,就会使现行猪肉价格上涨5.3%。而大豆价格则对猪肉价格具有即期影响,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7.8%。另一方面,玉米价格每上涨10%,也将使大豆价格上涨4.8%;猪肉价格每上涨10%,则会拉动大豆价格上涨0.7%。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必须切实让农民真正分享价格上涨的好处。2007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17元,比不涨价增长11.5%,相当于中央财政补贴农民1600亿元。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来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大调控建议
当前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其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大局的基础,这在当前新形势下,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第二,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物质基础,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将粮食、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采取投资、补贴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建立以企业为载体的重要农产品商业储备体系。同时,要强化政府保障食品供给的责任,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正确引导和稳定全社会对农产品的价格预期,是目前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促进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农民真正分享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要加快推进大中城市和集中产区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加强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对受涨价影响较大的城镇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要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㈡ 影响大豆期货,豆粕期货价格的因素都有哪些
豆粕期货价格由四个因素决定,分别是(一)豆粕供应情况;(二)豆粕消费情况;(三)相关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四) 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一) 豆粕供应情况
1. 大豆供应量
豆粕作为大豆加工的副产品,大豆供应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豆粕的供应量,正常情况下,大豆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豆粕供应量的增加。大豆的来源主要有两块,一是国产大豆,二是进口大豆。我国的东北及黄淮地区是大豆的主产区,近几年,我国大豆年总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徘徊,其中商品大豆量约为600万吨。我国2008/09年进口大豆超过4,000万吨。
2. 大豆价格
大豆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豆粕生产的成本,近几年,我国许多大型压榨企业选择进口大豆作为加工原料,进口大豆价格对我国豆粕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3. 豆粕产量
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一般来讲,豆粕产量与豆粕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豆粕产量越大,价格相对较低;相反,豆粕产量减少,豆粕价格则上涨。
4. 豆粕库存
豆粕库存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则价格上涨,供应充裕则价格下降。由于豆粕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一旦豆粕库存增加,豆粕的价格往往会调低。
(二) 豆粕消费情况
我国是豆粕消费大国,近几年,豆粕消费保持了13%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豆粕在饲料业中家禽的使用量占52%,所以牲畜、家禽价格的影响直接构成对饲料需求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牲畜、家禽的价格与豆粕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统计显示,90%以上的豆粕消费是用于各类饲料,所以饲料行业景气度状况对豆粕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
(三) 相关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影响
1. 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压榨出大约0.18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大豆丰收则豆粕价跌,大豆欠收则豆粕就会涨价。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豆油价好,豆粕就会价跌,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将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大豆压榨效益是决定豆粕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厂的压榨效益一直低迷,那么,一些厂家会停产,从而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
2. 豆粕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除了大豆、豆油等相关商品对豆粕价格影响外,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豆粕的替代品对豆粕价格也有一定影响,如果豆粕价格高企,饲料企业往往会考虑增加使用菜粕等替代品。
(四) 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近几年,禽流感、疯牛病及口蹄疫的相继发生以及出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新的食品政策。这些新食品政策的实施,对养殖业及豆粕的需求影响都是直接的。
㈢ 人民币贬值对大豆和豆粕期货有何影响
目前看不出影响,国内期货受到人民币汇率与外盘价格走势影响。
人民币贬值利好国内期货,要配合技术形态,现在空头走势不稳。
㈣ 国内期货豆粕受美国大豆、豆粕期货的近月影响大还是远月影响大
看活跃月,理论上中国的大豆期货是远低近高,一般来说买远期多都不会亏,除非 出现大的调整
㈤ 美外盘对国内期货的影响,美豆粕的涨跌对中国的豆粕是直接影响吗我知道中国对进口大豆的需求量很大。
是的,中国主要进口美国和南美的大豆 阿根廷的豆粕 豆油,全球经济一体。供需成本直接影响 关联的。
㈥ 叙利亚战争对中国豆粕期货有什么影响
对豆粕期货影响不大
叙利亚又不产豆粕,也不消耗多少豆粕
当然如果战争加剧,对大宗商品影响后
多少会影响到豆粕
现在豆粕交易活跃
一手豆粕的手续费1.6元,日内为主1.55
可以开个比较下
㈦ 哪些因素会影响豆粕期货价格 这些因素如何影豆粕响期货价格
影响豆粕期货价格变动因素
1.豆粕供给因素分析:豆粕生产和消费情况、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情况已经作了介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豆粕价格的重要因素。豆粕供给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a、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降。b、当期生产量。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c、豆粕的进口量。我国即将加入WTO,豆粕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豆粕进口国,国际市场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尽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国际价格水平,进口政策和进口量的变化。美国是主要的豆粕出口国,每周四美国农业部发布出口销售报(U.S.ExportSalesReports),其中有美国豆粕出口数据,包括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据,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分析豆粕供求情况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储存时间较短。在南方,豆粕的储存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在北方可储存8个月左右,从而使豆粕在现货市场上周转很快,贸易商都希望在短期内完成交易。一旦储存时间过长,豆粕质量发生变化,厂家只能降价销售。豆粕储存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出现集中供货的情况,豆粕的区域性价格就会立即下跌。例如,进口豆粕集中到货,会影响进口口岸周边地区的供求关系,导致豆粕价格下跌。豆粕储存时间短,一方面促进了豆粕的市场流动,另一方面也造成豆粕价格波动频繁。此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还有:国内大豆加工能力,替代品(如其他饼粕、玉米等)的相对生产成本等。
2.豆粕需求因素分析,豆粕需求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及期末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a、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影响豆粕国内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国内饲料工业发展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鼓励饲料工业发展的政策等。b、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的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减少会增加国内供应量。目前,我国豆粕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没有豆粕出口的情况。c、期末商品结存量。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当年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就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由于豆粕的存储时间较短,期末结存量数据对豆粕价格影响较小。豆粕需求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需求变化,亚洲国家的消费者食用禽肉、猪肉较多,养殖业、饲料业比较发达,对豆粕的需求量较大。亚洲国家的经济景气状况对豆粕的需求有较大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亚洲地区的进口量就少;经济复苏、增长,豆粕进口量就会增加。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的供求,人口变动,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它非价格因素等。
㈧ 影响豆粕价格变动因素有哪些
纵观所有粮油饲料行情方面。我是他那边客户,觉得
影响豆粕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因素有:
纵观粮油饲料行情得出:天下粮仓网什么什么的
1、期货方面:
CBOT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影响,比较直接
大连盘豆粕期货走势影响
2、基本面:
成本因素
供应方面
需求方面
3、外围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㈨ GDP增长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了的时候,代表为GDP作出贡献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就增长的多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增长就代表了相当于国家的那个GDP了,对GDP 产生拉动作用的是:投资、消费和外贸。从因果关系上来说,应该是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的生产总值增长了才对GDP产生了拉动作用,因此,宏观面的GPD增长率越高,说明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越好,也就是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从而上市公司也越具备投资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业绩能够支撑股价,而如果GDP增长低,公司收益就低,股票就会掉价,形成熊市。实际上,目前由于欧债危机,欧美股市基本上已经走出熊市了,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一体化层面来观察,A股也多多少少每蒙上了阴影,并不是中国的经济不能支撑股价,而是受到外围股市低迷的影响,因此目前A股有很多股票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是市场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年底统计的GDP 在人们的预期,可以设想,A股股市也会走出一波轰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来。简单地说,GDP增长,股市就向上走牛,反之GDP回落,股市就下跌走熊。当然,从三驾马车的具体数据情况来分析,目前由于外贸出口不振,那些依赖外贸出口较强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由于经济低迷,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消费的政策,比如家电下乡、汽车消费扶持政策等,最近一年以来,这些消费行业的股价也紧跟着上涨。至于投资增长,在上市公司如果披露有项目上马或即将投产产生新的效益,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将会被爆炒。这就是GDP与股市的密切联系。
㈩ 猪肉价格下跌,在期货市场中说明什么信息
与猪肉价格相关最强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合约,现在豆粕主力合约是豆粕1009,猪肉价格下跌会影响生猪的生养数量,随之对豆粕的需求降低,压制豆粕价格上扬,期货本质讲究供求关系。
不过猪肉现价很低了,可能已经低过成本了,这样猪肉价格会反弹,在期货中豆粕的进场时机也就快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