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对期货的影响
❶ 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 (4)我国往往出现暖冬。 (5)厄尔尼诺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比常年少。 对瓜类的影响:夏季风减弱,夏季雨带的南移会导致雨带位置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出现持续性降雨,而且降雨来的晚,常常在持续晴天之后,但刚好集中在西瓜成熟采摘时节。 对棉花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而且降水又多,集中在棉花采摘的季节,基本与瓜类的原因相似 对玉米的影响:玉米一般都是在北方地区种植较多,而厄尔尼诺会导致北方的持续干旱天气
❷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拓展资料: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另外,厄尔尼诺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谢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强台风鮎鱼 (2010年)。(资料来源于网络)
网络链接:厄尔尼诺现象
❸ 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有何影响“
影响还是有的,比如经济不景气,导致流入期货的资金变小了。但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更大,而且期货具有双向交易的特点。。。所以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❹ 厄尔尼诺对棉花期货有怎样影响
棉花喜温怕寒,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30℃。为了达到早发、稳长、高产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气温稳定。因此,带来非旱即涝的厄尔尼诺以及伴随发生的拉尼娜会使得棉花的产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
❺ 厄尔尼诺现象对棉花期货有影响吗
随着气象学家五年来首次警告厄尔尼诺已经归来,棉花期货投资者应该何去何从?
日本和澳大利亚上月宣布厄尔尼诺已经出现。当月,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检测的海洋表面温度指数出现了与1997-98年强烈厄尔尼诺现象时同样的走势,这意味着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持续加强,并且可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来袭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发生转变,带来亚洲东岸干旱、美洲西岸潮湿的气候。
亚洲和美洲作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胶和棉花的主产区,自然深受厄尔尼诺影响。中银国际表示,厄尔尼诺一旦发生,首先体现在市场对农产品产量下滑的担忧,从而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对农业板块投资的信心。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总结道,厄尔尼诺总能带动农作物价格上涨,但对于产量的影响悲喜交加,小麦通常大幅减产,大豆往往大幅增产, 大米和玉米产量波动比较温和。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期货投资者很快对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警告予以了严肃的回应。如下图所示,5月14日,该作为全球行业基准已经超过135年的小麦期货大幅跳涨:
那么棉花呢?两家券商的研报显示,考虑到库存因素,本次厄尔尼诺对棉花的影响相对复杂。
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其中又以中印最多,两者总共占比高达约 50%。 中银国际整理的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 2,573万吨棉花产量中,中国产量为 670 万吨,占到 26.0%;印度产量为 634 万吨,占 24.6%;美国产量为 287 万吨,占 11.2%;巴基斯坦产量为 207 万吨,占 8.1%,前四个国家的总产量占比达到 70.0%。
棉花喜温怕寒,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30℃。为了达到早发、稳长、高产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气温稳定。因此,带来非旱即涝的厄尔尼诺以及伴随发生的拉尼娜会使得棉花的产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
据海通证券,2000 年至今棉花价格有两次大幅攀升,均出现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一次发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涨38%;另一次发生在2009 年,同比上涨 36%,而且延续到 2010 年同比上涨85%。
CME的棉花期货投资者更是将2009-2010年那次厄尔尼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如图所示,CME 2号棉花期货从2009年3月的低点到2011年3月的最高点,累计涨幅高达5.34倍。
海通证券表示,厄尔尼诺对棉花价格影响显著,由于拉尼娜往往伴随厄尔尼诺发生,警惕有可能延长的价格波动时间。
当然,棉花价格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受到供求影响,也受农业政策、纺织、外贸政策等影响。中银国际进一步分解了厄尔尼诺对中印棉花产量的影响后发现:
印度:在厄尔尼诺时期,印度 6-9 月常会出现严重干旱,但此时干旱对棉花生产影响不大。历史来看,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段,印度棉花增产和减产的几率几乎是一致的,产量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产 15%和 1986/1987年的减产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减产 11.4%,而其余年份产量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说明总体来讲厄尔尼诺对印度棉花生产的影响较小。
中国:厄尔尼诺时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而高温干旱常导致棉铃虫等病害爆发,会略微影响棉花产量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厄尔尼诺天气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是 1994/95 年还是1997/1998 年,我国棉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单产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当前棉花库存积压:
2012/13 年度,USDA 统计中国棉花产销情况,国内棉花总产量 685.8 万吨,年比下降 6%,进口量 239.5 万吨,年比下降 55%,同时国内消费量 772.9 万吨,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库存 818.88 万吨,年比增加 138.7%,库存消费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产量 2,543.7 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 2,315.1 万吨,同期期末库存 1,747.7 万吨,较上一年增长 18%,期末库存消费比 75.49%。除中国大陆外,全球棉花总产量 1,857.9 万吨,全球棉花总消费量 1,542.9 万吨,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减少 11 万吨,期末库存 939.7 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 60.9%。
因此,中银国际的看法是,除非发生强厄尔尼诺天气,否则天气因素造成棉花价格(期货)上涨更多是短暂的预期行为,对整体的供需环境影响几乎没有。在棉花库存消费比超过 100%的情况下,棉花价格上涨的基础还很薄弱。
从CME棉花期货走势上看,市场确实出现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亚最初宣布(5月12日)厄尔尼诺来临时,棉花期货出现过一波较大的上涨,但随后几日便回落,市场陷入震荡...
华尔街见闻有这个报告哦。
❻ 严重厄尔尼诺,对于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什么影响
涨价
❼ 厄尔尼诺对棉花期货有怎样的影响
随着气象学家五年来首次警告厄尔尼诺已经归来,棉花期货投资者应该何去何从?
日本和澳大利亚上月宣布厄尔尼诺已经出现。当月,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检测的海洋表面温度指数出现了与1997-98年强烈厄尔尼诺现象时同样的走势,这意味着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持续加强,并且可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来袭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发生转变,带来亚洲东岸干旱、美洲西岸潮湿的气候。
亚洲和美洲作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胶和棉花的主产区,自然深受厄尔尼诺影响。中银国际表示,厄尔尼诺一旦发生,首先体现在市场对农产品产量下滑的担忧,从而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对农业板块投资的信心。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总结道,厄尔尼诺总能带动农作物价格上涨,但对于产量的影响悲喜交加,小麦通常大幅减产,大豆往往大幅增产, 大米和玉米产量波动比较温和。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期货投资者很快对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警告予以了严肃的回应。如下图所示,5月14日,该作为全球行业基准已经超过135年的小麦期货大幅跳涨:
那么棉花呢?两家券商的研报显示,考虑到库存因素,本次厄尔尼诺对棉花的影响相对复杂。
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其中又以中印最多,两者总共占比高达约 50%。 中银国际整理的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 2,573万吨棉花产量中,中国产量为 670 万吨,占到 26.0%;印度产量为 634 万吨,占 24.6%;美国产量为 287 万吨,占 11.2%;巴基斯坦产量为 207 万吨,占 8.1%,前四个国家的总产量占比达到 70.0%。
棉花喜温怕寒,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30℃。为了达到早发、稳长、高产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气温稳定。因此,带来非旱即涝的厄尔尼诺以及伴随发生的拉尼娜会使得棉花的产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
据海通证券,2000 年至今棉花价格有两次大幅攀升,均出现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一次发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涨38%;另一次发生在2009 年,同比上涨 36%,而且延续到 2010 年同比上涨85%。
CME的棉花期货投资者更是将2009-2010年那次厄尔尼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如图所示,CME 2号棉花期货从2009年3月的低点到2011年3月的最高点,累计涨幅高达5.34倍。
海通证券表示,厄尔尼诺对棉花价格影响显著,由于拉尼娜往往伴随厄尔尼诺发生,警惕有可能延长的价格波动时间。
当然,棉花价格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受到供求影响,也受农业政策、纺织、外贸政策等影响。中银国际进一步分解了厄尔尼诺对中印棉花产量的影响后发现:
印度:在厄尔尼诺时期,印度 6-9 月常会出现严重干旱,但此时干旱对棉花生产影响不大。历史来看,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段,印度棉花增产和减产的几率几乎是一致的,产量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产 15%和 1986/1987年的减产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减产 11.4%,而其余年份产量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说明总体来讲厄尔尼诺对印度棉花生产的影响较小。
中国:厄尔尼诺时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而高温干旱常导致棉铃虫等病害爆发,会略微影响棉花产量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厄尔尼诺天气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是 1994/95 年还是1997/1998 年,我国棉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单产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当前棉花库存积压:
2012/13 年度,USDA 统计中国棉花产销情况,国内棉花总产量 685.8 万吨,年比下降 6%,进口量 239.5 万吨,年比下降 55%,同时国内消费量 772.9 万吨,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库存 818.88 万吨,年比增加 138.7%,库存消费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产量 2,543.7 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 2,315.1 万吨,同期期末库存 1,747.7 万吨,较上一年增长 18%,期末库存消费比 75.49%。除中国大陆外,全球棉花总产量 1,857.9 万吨,全球棉花总消费量 1,542.9 万吨,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减少 11 万吨,期末库存 939.7 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 60.9%。
因此,中银国际的看法是,除非发生强厄尔尼诺天气,否则天气因素造成棉花价格(期货)上涨更多是短暂的预期行为,对整体的供需环境影响几乎没有。在棉花库存消费比超过 100%的情况下,棉花价格上涨的基础还很薄弱。
从CME棉花期货走势上看,市场确实出现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亚最初宣布(5月12日)厄尔尼诺来临时,棉花期货出现过一波较大的上涨,但随后几日便回落,市场陷入震荡...
华尔街见闻有这个报告哦。
❽ 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权威解答:目前科学家及学者还是无法探究其根本原因,只是对其不断的了解和研究。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
,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现象原因: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影响:
首先
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
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
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❾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二、影响: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9)厄尔尼诺对期货的影响扩展阅读:
2015年出现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升温不可逆转,2015年的圣诞节,不但南半球,连北半球亦异常地迎来了一个温暖圣诞。褪色冬日圣诞过后,正当人们写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际,极端寒潮却不期而至,席卷大半个北半球。
12月,于大西洋形成的飓风一路向北推进,挟带了低气压地区的暖空气。该股温暖气流掠过英伦、美国及冰岛,到达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来势汹汹、气势如虹的暖空气源源不绝地输入北极地区,连当地的冷空气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撄其锋。
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突由摄氏零下30度升至1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北极地区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虽然为时短暂,但由于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国东部首当其冲,十数个州分迎来了暴风雪、龙卷风及强风等极端天气。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和煦暖冬,霎时被朔风扑脸的严冬所取代,连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岛都下雪。
❿ 自然灾害对期货交易有何影响
你好,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原油期货和农产品。
自然灾害主要通过影响供应和运输,进而影响原油期货和农产品的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