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期货对大豆价格的影响
Ⅰ 期货农产品大豆影响它价格的因素。
大豆主产区气候状况(比如美国是否干旱或者洪涝)
大豆的库存和本期产量
国内对于大豆乃至农产品的政策
替代品的价格变化
运输成本
Ⅱ 影响大豆期货,豆粕期货价格的因素都有哪些
豆粕期货价格由四个因素决定,分别是(一)豆粕供应情况;(二)豆粕消费情况;(三)相关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四) 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一) 豆粕供应情况
1. 大豆供应量
豆粕作为大豆加工的副产品,大豆供应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豆粕的供应量,正常情况下,大豆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豆粕供应量的增加。大豆的来源主要有两块,一是国产大豆,二是进口大豆。我国的东北及黄淮地区是大豆的主产区,近几年,我国大豆年总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徘徊,其中商品大豆量约为600万吨。我国2008/09年进口大豆超过4,000万吨。
2. 大豆价格
大豆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豆粕生产的成本,近几年,我国许多大型压榨企业选择进口大豆作为加工原料,进口大豆价格对我国豆粕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3. 豆粕产量
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一般来讲,豆粕产量与豆粕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豆粕产量越大,价格相对较低;相反,豆粕产量减少,豆粕价格则上涨。
4. 豆粕库存
豆粕库存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则价格上涨,供应充裕则价格下降。由于豆粕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一旦豆粕库存增加,豆粕的价格往往会调低。
(二) 豆粕消费情况
我国是豆粕消费大国,近几年,豆粕消费保持了13%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豆粕在饲料业中家禽的使用量占52%,所以牲畜、家禽价格的影响直接构成对饲料需求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牲畜、家禽的价格与豆粕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统计显示,90%以上的豆粕消费是用于各类饲料,所以饲料行业景气度状况对豆粕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
(三) 相关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影响
1. 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压榨出大约0.18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大豆丰收则豆粕价跌,大豆欠收则豆粕就会涨价。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豆油价好,豆粕就会价跌,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将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大豆压榨效益是决定豆粕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厂的压榨效益一直低迷,那么,一些厂家会停产,从而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
2. 豆粕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除了大豆、豆油等相关商品对豆粕价格影响外,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豆粕的替代品对豆粕价格也有一定影响,如果豆粕价格高企,饲料企业往往会考虑增加使用菜粕等替代品。
(四) 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近几年,禽流感、疯牛病及口蹄疫的相继发生以及出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新的食品政策。这些新食品政策的实施,对养殖业及豆粕的需求影响都是直接的。
Ⅲ 农产品价格有哪些因素影响
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宏观经济
“民以食为天”,作为必需的生活保障,农产品一直存在着刚性需求。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农产品需求不仅仅表现在食用上,饲料使用、酒精、淀粉等工业深加工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而工业深加工、家禽、家畜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影响,如果在经济扩张期间,经济发展带动总需求,这些行业也纷纷扩张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经济萎缩期间,需求萎靡不振,行业发展前景黯淡,对农产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经济发展形势必然影响到产品供需上来,自然也就农产品期货价格产生影响。虽然相对与工业品来说,敏感度和力度可能减弱一些,但是在分析农产品价格趋势的时候,宏观经济形势是不可或缺的一项。
供求变动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供求关系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在分析价格走势时分析供求关系是必然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价格未来发展方向。
这里需要关注的就是每个期货品种对应现货的产量、库存、消费及进出口数据,综合数据就能够对一段时期内产品的供求状况产生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季节气候
众所周知,农产品是通过农作物生产、加工获得,而农作物生长、收获情况极大影响最后产量,因此对于农产品来说,季节及气候变化是较为独特的影响因素,而且相对与工业品和化工品来说,影响更为巨大。
随着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天气情况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天气因素是人类当前科技水平无法控制的,因此极端天气出现,势必影响到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如大豆的成长过程主要分为种植期、开花期、灌浆期以及收获期,如果在种植期降水的差别和气温的差别变化明显对豆苗生长影响很大,灌浆期如果干旱少雨容易造成结荚不实、豆粒不饱满等情况。因此天气情况是农产品价格分析必要考虑因素。
Ⅳ 农产品期货的期货价值
期货市场对国内商品价格指数产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我国编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的条件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无论是从品种数量、交易规模上还是对市场的影响上,都已经具备了编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的基本条件。
我国期货市场已经上市的农产品期货有早籼稻、强麦、硬(普)麦、玉米、棉花、黄大豆一号、黄大豆二号、豆粕、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白糖和天然橡胶 等13个品种,占上市期货品种数量的近一半,覆盖了粮棉油等农产品系列。
2011年,我国农产品期货共成交5.73亿手,成交金额55.28万亿元,分别占期货市场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金额的54%和40%。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2011年我国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农产品期市成交量的58%。随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期货投资者参与度不断提高,在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涌现出“白银模式”、“奥星模式”、“延津模式”等一系列利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典型案例。
全球商品期货的发展路径,基本遵循着“商品——商品期货——金融化商品期货”的发展规律,对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的研究或将带来金融化商品期货的理论创新,引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编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的意义
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是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核心农产品期货价格为基础编制的用来反映“一揽子”农产品期货价格变动情况的综合指数。编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无论对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还是微观层面的期货市场来说,都有重大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讲,编制农产品期货指数有利于从系统性角度反映宏观经济走势并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产生预警。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大众消费支出增加,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引发社会性的通货膨胀。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权重约为1/3,农产品作为食品工业最重要的原料,其价格的变动对CPI走势较为关键。另外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由于涵盖了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产品市场的整体供求形势情况,克服单一农产品期货品种无法反映市场整体供求关系变化的局限性,具有共同性、综合性和预期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能提前3—6个月反映CPI的即时走势,因而可以为政府进行经济预测和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工具。
不过,目前我国进入应用层面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体系并不完整,以农产品现货价格指数为主,例如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等等,反映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指数则相对匮乏,因此,编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是十分必要的。
从微观层面讲,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作为反映农产品期货市场总体走势的“农产品期货大盘指数”,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更快地研判市场,及时把握市场动向,为投资者进行具体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展指数和具体品种的套利交易提供工具。通过分析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结合商品周期、股市周期以及经济周期,可以让投资者认清经济周期拐点,从而进行相应的行业资产配置,把握投资机会。此外,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具有交易成本低、双向交易、现金结算等独特优势。推出这类衍生产品的交易,一方面可以贴近“三农”,研究开发更多宜农惠农的期货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对具体农产品品种交易兴趣不大,但希望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通胀风险、进行资产组合投资的金融以及非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优化投资者结构。
我国的期货市场发端于农产品,郑州商品交易所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期货市场,也是农产品上市品种最丰富的市场之一,其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将推动国内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的研发,对丰富国内期货市场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Ⅳ 期货市场对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不好的影响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基础,期货市场的出现又能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目前,现货商品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严重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培育和完善现货商品市场对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已显得非常必要。
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Ⅵ 影响大豆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历史上来看影响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气因素特别是大豆生长时期的天气,全球经济情况,石油价格。
原油价格上涨带动农资成本上升,比如化肥,农机用油成本提升,从而推高农产品价格;(2)原油替代品价格上涨:原油价格上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作为替代品的工业需求上升,推动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2008年的大豆上涨和大豆用于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有关)
猪周期对大豆需求影响。当猪肉价格较高的时候,养殖户可以承受较高的价格,当猪肉价格较低的时候,养殖户对饲料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时猪肉价格下降的时候也容易促使养殖户使用更多的豆粕替代品。
深度解析影响大豆涨跌的主要因素
Ⅶ 大豆价格上涨对物价有影响吗
近年来,中国从美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是大豆,进口值在130-160亿美元,占从美进口农产品总额的60%左右。
王昌林表示,据初步估算,假设大豆价格上涨25%,将拉升国内CPI约0.25个百分点,平摊到全年,预计CPI波动中枢将保持在2.4%的水平,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
Ⅷ 农产品价格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多大程度的政府因素
你好。个人觉得有以下因素:
1、供给与需求,比如说今年大蒜的价格较高,来年全省的人都中大蒜,这样明显的供远大于求,大蒜太多没人购买,价格自然就会下降,反之,价格就会提高;
2、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说今年的形式一片大好,不仅国内的产品紧俏销售,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很不错的反响,这样随着炒作发展,农产品会逐渐提升;
3、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这里也就指的是天灾,比如在小麦以及玉米快要收获的时候,连着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在全省范围内普降大雨,那今年的收成也就大打折扣了,自然价格也就会上涨。
对于政府干预,个人觉得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1、直接就是说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升产品价格或者直接购买;
2、间接的话,就是在产品生长期间出台保护政策,或者在销售环节有一定的补助、补贴;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Ⅸ 大豆期货的政策影响
国家粮食局近日公布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实行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为2.30元/斤。临时大豆收购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从收储价格看,大豆2.3元/斤,折4600元/吨,较上年收储价提高了约15%。此次敞开收购,保护农民利益和种植积极性。收储对大商所豆一品种价格起到支持作用。
Ⅹ 大豆价格上涨对物价影响大吗
近年来,中国从美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是大豆,进口值在130-160亿美元,占从美进口农产品总额的60%左右。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美贸易摩擦会对物价运行有一定影响,由于自美大豆进口减少,对物价的影响主要通过食用油、饲料、豆制品等价格来体现。不过,这一影响有限,缺乏大幅推高物价的基础。
王昌林表示,据初步估算,假设大豆价格上涨25%,将拉升国内CPI约0.25个百分点,平摊到全年,预计CPI波动中枢将保持在2.4%的水平,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猪肉价格,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7月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年猪价将总体处于下降通道,呈低位震荡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