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金融期货与期权
㈠ 什么叫期货与期权啊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
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0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
期权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指权利金)后拥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指美式期权)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指欧式期权)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指履约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
期权交易事实上是这种权利的交易。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权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
期权分场外期权和场内期权。场外期权交易一般由交易双方共同达成。
期权(Option),它是在期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金融工具。从其本质上讲,期权实质上是在金融领域中将权力和义务分开进行定价,使得权力的受让人在规定时间内对于是否进行交易,行使其权力,而义务方必须履行。在期权的交易时,购买期权的和约方称作买方,而出售和约的一方则叫做卖方;买方即是权力的受让人,而卖方则是必须履行买方行使权力的义务人。
具体的定价问题则在金融工程学中有比较全面的探讨。
期权主要有如下几个构成因素:①执行价格(又称履约价格〕。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事先规定的标的物买卖价格。②权利金。期权的买方支付的期权价格,即买方为获得期权而付给期权卖方的费用。③履约保证金。期权卖方必须存入交易所用于履约的财力担保,④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指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看跌期权,是指卖出标的物的权利。当期权买方预期标的物价格会超出执行价格时,他就会买进看涨期权,相反就会买进看跌期权。
按执行时间的不同,期权主要可分为两种,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是指只有在合约到期日才被允许执行的期权,它在大部分场外交易中被采用。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大被执行的期权,多为场内交易所采用。
参考文献:http://www.yingsheng.net
㈡ 投资银行学的其他版本
作者:赵智文,马晓军
ISBN:10位[7030208048] 13位[978703020804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1
定价:¥30.00 元
内容提要
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投资银行概述、股份制改组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与承销、基金的发行与交易、公司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金融工程与投资银行。 本书在写作方法上力求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内容上尽量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我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步伐,做到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融会中西、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用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日常培训。
编辑推荐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灵魂。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就会对投资银行产生强烈的需求。 本书侧重于介绍投资银行的业务,除第一章外,每章分别介绍一项业务,包括股份制改组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与承销、基金的发行与交易、公司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金融工程,全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投资银行概述
第一节 投资银行的基本情况
一、投资银行业务的含义
二、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三、投资银行的内部结构
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比较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基本经济功能
一、媒介资金的供求
二、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节 西方的投资银行
一、美国的投资银行
二、欧洲大陆的全能银行
三、英国的商人银行
四、日本的证券公司
第四节 我国的投资银行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三、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股份制改组和首次公开发行
第一节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一、公司的概念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第二节 企业的股份制改组
一、企业股份制改组的内容、程序和模式
二、股份制改组的资产评估及产权界定
三、股份制改组的财务审计
第三节 首次公开发行与股票上市
一、证券发行制度
二、投资银行的发行准备工作
三、股票发行的审核
四、股票发行的方式
五、股票的上市
第四节 股票发行定价
一、股票的发行价格
二、我国股票发行的定价制度
三、影响股票发行定价的因素
四、股票发行的定价方法
五、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折价现象
第三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
第一节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
一、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方式
二、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
第二节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基本概念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条款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四、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
五、再融资的承销风险
第四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第一节 债券的基本知识
一、债券的概念和特征
二、债券的种类
三、债券的价格与收益
第二节 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一、国债的概念
二、国债的发行方式
三、国债的承销程序
四、国债的交易
五、国债的一级自营商制度
六、国债承销的风险与收益
第三节 公司债券的发行
一、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二、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与发行条件
三、我国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与审核
四、公司债券发行与承销的一般程序
五、公司债券的发行定价
六、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
第四节 金融债券
一、政策性金融债券
二、金融企业债券
三、商业银行次级债券
第五节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
一、短期融资券发行的条件
二、短期融资券发行的程序
三、短期融资券的特点
第五章 基金的发行与交易
第一节 基金的特征及种类
一、基金的基本概念
二、基金的种类
三、一些特殊的基金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行的监管制度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程序
第三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上市交易与赎回
一、封闭式基金的上市交易
二、开放式基金的申购与赎回
第六章 公司并购
第一节 公司并购概述
一、公司并购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二、并购的主要类型
三、公司并购的动因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公司并购顾问业务及其操作程序
一、收购方案的设计
二、收购方案的执行
三、并购风险的提示
第三节 杠杆收购
一、杠杆收购概述
二、杠杆收购的具体程序
三、杠杆收购的融资体系
四、风险控制
第四节 反收购策略
一、预防性反收购措施
二、主动性反收购措施
第七章 资产证券化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与风险
一、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二、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三、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形式
一、按照基础资产分类
二、按照现金流支付方式分类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第八章 项目融资
第一节 项目融资的含义和参与者
一、项目融资的含义和特征
二、适于融资的项目
三、项目融资的参与者
第二节 项目融资的基本结构
一、项目的投资结构
二、项目的融资结构
三、项目的资金结构
四、项目的信用保障结构
第三节 “产品支付法”或“产品购买协议”模式
一、“产品支付法”融资模式
二、“产品购买协议”融资模式
第四节 BOT模式
一、BOT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BOT的运作程序
第九章 风险投资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一、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
二、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体,
一、风险资本提供者
二、风险投资机构
三、风险企业
四、政府机构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
一、项目筛选
二、投资协议
三、投资管理
四、投资退出
第四节 投资银行与风险投资
一、投资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目的
二、投资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方式
第十章 金融工程与投资银行
第一节 金融工程概述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二、金融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三、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
四、投资银行在金融工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金融远期合约和金融期货
一、金融远期合约
二、金融期货合约
三、金融期货与金融远期合约的比较
四、期货合约和远期合约的定价
第三节 金融期权
一、金融期权合约
二、金融期权的分类
三、金融期权的定价
第四节 金融互换
一、金融互换合约
二、金融互换的基本类型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作者:王长江编著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版次:1
页数:322
字数:518000
印刷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305076145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该书共分十二章,从理论到实践详细阐述了现代投资银行业务的最新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资本投资、并购业务、资产证券化、金融工程、资产管理等。
该书适合作为有关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投资银行业与金融市场方面的专业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概述
第二节 投资银行盈利模式与经营原则
第三节 投资银行发展模式
第四节 投资银行家
第二章 风险、风险管理与投资银行治理结构
第一节 投资银行风险及其管理
第二节 投资银行股权结构
第三节 投资银行董事会制度
第四节 投资银行激励机制
第三章 证券承销
第一节 证券发行制度
第二节 股票承销
第三节 债券承销
第四节 证券承销收益与风险
第四章 证券交易
第一节 证券经纪业
第二节 融资融券
第三节 自营业务
第四节 做市商业务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资本投资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
第二节 风险资本投资
第三节 二板市场
第六章 并购业务
第一节 公司并购概述
第二节 公司并购操作
第三节 杠杆并购
第四节 反并购
第七章 资产证券化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概述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运作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
第八章 基金管理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理论基础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第三节 投资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中的操作
第四节 证券投资基金业务风险管理
第九章 项目融资
第一节 项目融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节 投资银行在项目融资中的具体操作
第十章 金融工程
第一节 金融工程基本原理
第二节 投资银行与金融工程的运用
第三节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第十一章 资产管理
第一节 资产管理概述
第二节 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操作
第三节 资产管理业务收益与风险
第十二章 投资银行监管
第一节 投资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
第三节 净资本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㈢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关论文
相关范文:
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僭越的动力机制与表现
[摘要] 虚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渗透与发展,贯穿着金融虚拟化的自我膨胀和扩张。货币虚拟化和信用创造为金融的虚拟化趋势提供了正向的内在动力,而以金融衍生品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则为金融虚拟性不断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规避动力。当前,金融虚拟化扩张正在国际信用体系架构、信用货币发行和信用对象规制等过程中不断践履着对信用制度的僭越。
[关键词] 金融虚拟化 信用制度 动力机制 表现
一、引言
伴随着货币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纬度。以货币虚拟化为基础的金融虚拟化以及对金融虚拟化正负功能影响的探讨层出不穷,尽管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执一词,但不可回避的是,虚拟经济作为脱离传统“实体经济”范畴的新范式,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膨胀与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张息息相关。金融虚拟性作为当代金融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演变历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虚拟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由弱变强、以几何级数膨胀的趋势和规律。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脉络看,任何经济逻辑中都留有人类的烙印,人们不仅参与经济活动,而且干预甚至掌控经济的内生过程,这个过程也匹配着人类经济制度的衍生过程。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诺思,2000,第110页)经济是一种复杂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会使经济偏离正常的轨道。货币虚拟化发展趋势和信用的不断创设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内在动力本源,而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金融规避行为所引发的金融创新则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外在制度条件。下面我们将从金融虚拟性扩张与广义信用制度关系角度探讨当前金融虚拟化如何从不同层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动力: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
金融活动依托货币运动与信用创新实现对实体财富和虚拟财富的优化配置。货币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态和萌芽,也是金融产生的内在本原,信用则为二者的过渡创造权利与义务的外在制度保障。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的伴生与互动共同构建了金融虚拟化的正向动力激励。
金融虚拟性的扩张过程内始于货币虚拟性的内在特性外化,货币虚拟化的趋势是在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并使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的材质上不断与实物背离的过程中实现的。“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1976,第95页)货币起源于商品之间的联系,使直接物物交换的自然过程转向了以货币为媒介进行间接交换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孕育着信用。信用从一开始就具有替代货币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冲动。
贵金属货币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它出现之前,商品交易是单纯的物物交换,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临诸多交易“瓶颈”。货币虚拟性无论内在特质还是外在表现都受到货币形式原始状态的制约。此时,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延续更多依赖于一种社会契约。“尽管这些条款也许从来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过,然而它们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在普天之下都是为人所默认或者公认的。”(卢梭,2002,第39页)贵金属货币的出现虽然缓解了商品内在矛盾,并使后者外在的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却只是为货币虚拟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实物货币自身价值的存在限制了价值虚拟表现外,不成熟的信用关系也从外部环境上制约着货币虚拟化的发生。这种可以与之结合并内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货币条件下才使货币虚拟化外溢成为可能。
信用货币(银行券、法币等)对贵金属货币的替代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货币虚拟化受货币材质的限制。尽管金本位、银本位或双本位制度是信用货币得以流通的基础,但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度和信誉性仍存疑问,这种疑问在国家权威性和银行信用性的双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时,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已经超脱了实物商品或服务范畴,转而将前者提升到了国家和银行的信用层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叙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纸钞(随后被称为通货)的权利被转移给政府,……或者可以这么说,通货仅有名义价值,而且它的供给完全由政府决定。”(考夫曼,1998,第15页)银行信用可以创造货币,从而使货币数量实现多倍增长,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非现金结算制度的建立,为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货币增长并不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长,而是通过银行信用扩张来实现的,这使得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演化为纯粹的价值符号,货币实现了虚拟化的外溢。
经济信用化使经济过程逐步摆脱了经济主体自身积累的依赖,转而依托外部资金来源的融资。由此,资本支付手段的职能被部分货币所有者创新为价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资本,进而虚拟资本开始登上经济舞台。客观地讲,虚拟资本的产生是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亦成为金融虚拟化的开端。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带来预期收入的资本。它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马克思,2004,第451页)对资本增值无限制的追求与自有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抑制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此时,为虚拟资本发展保驾护航的信用制度应运而生,“还有一种促进集中的力量,这就是信用制度。”(齐威格,1997,第280页)通过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闲置的货币资本就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企业经营,使虚拟资本的积累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的积累,从而也就推动了金融虚拟化的蓬勃发展。
无论是贵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他们均是在一国内部以贵金属作为储备而介入金融活动的。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核算也仍然以国际公认的世界货币——黄金作为交易的货币汇兑基础,可以说,此时的货币虚拟化仍然提留在一国母体内部,还没有具备占领全球金融贸易活动的能力。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维持着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这成为虚拟资本跨越国界进行世界范围资本配置的障碍。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以及美国黄金储备的大量流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虚拟化能力终于装备在货币身上,金融虚拟性也随之超越国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来发挥其强大的虚拟化功能。
三、逆反动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规避动力
金融虚拟化过程随着对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断提出而发展,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辩证联系。虚拟资本产生之前,金融虚拟化相对独立于信用制度之外,它的运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货币内生虚拟性突破各种束缚发展壮大的自然发展过程;虚拟资本产生之后,金融虚拟化一方面得到了实现虚拟性外溢的强大信用保证,另一方面自身的独立性又始终成为突破制度设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围实施虚拟性扩张的内在冲动。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诺思(North)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影响的框架,它们确定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讲,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尽管金融虚拟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制度保障作用,但这种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着将金融创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内,客观上又为金融虚拟性的扩张套上了一副无形的“锁链”。毕竟金融虚拟化源于货币虚拟化所表现的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作用与外化,是一个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客观过程,制度的衍生则是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实现得以保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人类主观意志对客观规律遵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辩证地讲,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落后于金融虚拟扩张的,这就决定了早期金融虚拟化所推动的信用生成在虚拟性膨胀后又反过来成为制约其内在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金融的内在虚拟性仅仅表征着金融具有虚拟化的倾向与能力,而其虚拟化程度是否显著则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这也为金融机构规避信用约束,实现虚拟创新提供了动力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于1984年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制度的管制以期达到理论最大化的目标模式。规制型金融创新意味着内在市场自发力量与外在市场机制相结合共同回避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所寻求的金融创新行为。凯恩的理论实际也为我们诠释当前金融虚拟化的全球性扩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主体——金融企业或机构与宏观规制主体——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的博弈。金融企业或机构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体,其寻求的是以市场力量的自发运动来维系其价值创作、增值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虚拟化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企业或组织制度层面的体现。而以金融稳定为宏观目标的政府和银行则必须兼顾双面责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动力,为金融企业或机构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对这种动力实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即设定并实施的规章制度框架。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一旦危机金融稳定,政府又会加以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一轮的规避行为。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从当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金融虚拟性的规避创新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设与泛化表现出来。广义的金融衍生品不仅仅涉及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合约,而且应当涵盖基于实体标的产权证券化或债权证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组合型衍生产品。这种宽口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是对既定制度规范圈设框架的突破,它使国家决策和信用规制的对象“进化”得虚无化,从而为金融虚拟化的膨胀与扩张提供了一种逆反动力。
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僭越
从理论上讲,当前金融虚拟化的扩张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非货币化之后,所有的货币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面对货币的不断虚拟化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各国的货币发行主体必须依靠国家制定的信用制度来控制各国信用货币的供给量,约束金融虚拟化的扩张。然而,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得任何一个进入世界经济大家庭的国家和地区都失去了独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给的能力。金融虚拟性扩张使国别信用制度一方面无法再为金融虚拟性提供强有力的信用保证,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虚拟化在全球的扩张。因此,实现对信用制度多方位、全角度的僭越越来越成为金融虚拟化在全球扩张的必然要求。当前,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国虚拟化货币主导国际信用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所设定的是以美国为中心国家,欧洲和日本为边缘国家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个框架内,经济货币格局表面上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但实质却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货币体系。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达国家都在试图维持两个固定比率,即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与各国货币的固定比率。尽管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率“脱钩”,但各国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关系却固定下来,并且成为当今全球国际汇兑的主体,“美元金本位”成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例如,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货币计价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全球国际贸易的13.5%,而以美元计价的国家贸易却占全球国际贸易的近半数,政府部门的国际资本流动基本上是以美元计价的,有的国家甚至国内也采用美元计价。在国际汇兑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个国家的货币采用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
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的独霸地位使这种一国的虚拟化货币支配着国际金融体系。各国储备的不再是黄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资产(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这就使美国政府或企业可以凭空创造出各种金融虚拟工具来实现以前“金本位”下无法平衡的国际收支逆差。从下表所表现的美国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到200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看,2005年的7915.08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与1973年的71.4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相比,32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增长了大约112倍。在这些经常项目中,除了美元外还存在着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债。另外,与1973年44.86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国7854.49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顺差较之1973年增长了近176倍,从而实现了美元的巨额“出口”。尽管美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债务人”,但他却成功的使美元触角伸入到世界各个角落。这表明一国在拥有国际“铸币权”的条件下,可以使一国虚拟化货币不再受到任何国别信用制度的约束,彰显了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国际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
资料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发各国信用货币的膨胀
美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各国在外汇储备中主要以美元储备为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2年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元大量无节制的外流,贸易顺差国获得美元货款,除留在各国商业银行境外金融机构的美元头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国按照美元与本国货币的汇兑比率兑换成本国货币。大量美元的涌入必然促使本国货币管理当局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从而使本国信用货币出现膨胀。这一点对于国际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显得尤为明显。以中国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新华网)。按照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的比率计算,中国累计发行了近10.4万亿人民币,即使中央银行用短期债券对增发的人民币进行对冲,也会导致银行间市场的扩张。作为仅次于现金的流动性非常强的资产,短期债券使银行市场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冲才能使这部分现金始终停留在银行间而不扩散到民间市场上。另外,各国滞留下的大量美元则作为国家的外汇储备通常以购买美国等货币开放国家的政府或大企业债券保存下来。(刘骏民,2007,2)这些债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资产,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外汇储备国的金融风险。比如我国经济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影响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国的信用制度在外来国际货币的冲击下不仅显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为国外虚拟化货币在本国的扩张提供了信用服务。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规制对象虚无化
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信用行为和关系,其借助的工具就是对信用货币供求机制的有效管理来保证信用的维系。然而,随着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展,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逐渐虚拟化、缥缈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则使信用规制的箭头更加无所适从。在以往货币金融工具和普通证券阶段,由于金融交易是以实体经济的存量作为交易基础的,尽管具有一定虚拟性,但它仍然受到实体经济的制约。期货与期权、指数期货与期权等从出现就是十足的虚拟资产或产品,不仅其质是虚拟的,而且从量上也是交易者想象的结果,具有绝对的虚拟的特点。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带着众多投机者对未来虚无缥缈的预期冲击着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1849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远期和期货交易。当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长,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5年载文称,国际金融市场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并且还将不断增加。2004年有组织金融衍生合约交易总额为1143.9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0.7%。货币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7.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2.7%。利率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1043.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3%。股票指数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93.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3.4%。场外衍生市场交易未清偿合约名义金额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长11.6%,达220万亿美元(2004年世界统计年鉴)。以上数据说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壮大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几乎可以无限设计,只要符合人们短期牟利的投机心理,人们就可以不断地实现金融创新的泛化。
五、结语
虚拟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其虚拟性,它可以凭空创造、无中生有,基于它脱离实体经济的特性给予国家经济表面的繁荣或泡沫,使国家信用在调控国别信用行为和规避风险方面变得软弱无力。金融虚拟化扩张表现出巨大的投机性,而这种投机性背后却隐含着无法估量的危机。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虚拟化已经在宏观领域支配着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中国外汇储备的巨幅增加都说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金融虚拟化支配或牺牲的对象,谁也不能逃脱。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对。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速国家金融、信用体系的成熟,完善对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信用规制等措施,保障我国金融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2
[4](英)乔治·考夫曼: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保罗·齐威格:资本主义发展论[M].商务印书馆,1997
[6](美)D·C·诺思: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刘骏民李曙军:全球流动性膨胀与经济虚拟化[J].开放导报,2007年(2)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㈣ 求6000字的保险或金融类的专科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外资银行与我国内资银行的相对比较进行分析。列举出了几大优势。而后本论文从目前我国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由国家股或国家有法人股构成,股权结构不甚合理,缺乏社会公众股,经营管理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这一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本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能否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我国仙资银行能否提高警惕核心作用竞争力,能否在日后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详细阐述。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内资银行怎样开展竞争策略进行描述,而后给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竞争,策略,决策机制
1 外资与国内银行现状分析
2002年3月26日,位于上海浦东的花旗银行率先办理了第一笔面向中国境内客户的外汇业务,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这笔数额不大的外汇业务标志着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正式展开了交锋。入世几年来,我国根据世贸组织协议中有关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骤,已履行了取消外资银行外汇业务的客户对象限制,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允许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等各项承诺,2002年12月1日在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截至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的营业机构已超过120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300多家,有120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520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近1800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650亿元。显然,我国金融业原有的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内外资银行新一轮的竞争已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内资银行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增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才有可能与国外跨国大银行相抗衡,我国银行业才可能走向世界,在全球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有朝一日成为金融强国作出贡献。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较国内中资银行,他们存在几项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体制优势
外资银行的经营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其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额外负担轻,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但是目前我国内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历史遗留下的包袱沉重,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一些政策性信贷业务,并且,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无法摆脱政府的干预,在经营上显得束手束脚。另一方面,由于中期内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本外币之间将存在严格的隔离,而在华的外资银行因为不受体制约束,能够很方便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拆借资金,体现出筹资能力强、筹资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还能摆脱“以存定贷”的限制。
(二)管理优势
外资银行大都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在组织结构安排、人力资源开发、委托代理权限、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因此,外资银行具务较强的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相开之下,内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些银行尚未成立监事会或董事会,缺乏科学、高效、透明的决策机制;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仍未有效分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经营机制还不够,内部控制也比较薄弱,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尚不健全,银行管理劣势较为明显。
(三)经营优势
外资银行经百年发展,完成了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已从经营传统银行业务转为以现代银行业务经营为主,特别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许多大型跨国银行,其利润来自表外业务的部分占40%甚至60%以上,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它可以向不同客户提供债券、期货与期权、项目及资产交易、产权交易及基金管理、并购、重组、股票上市、项目融资、外币往来账户、国际结算、托收、流动资金融资、贸易融资、保管、经纪人清算等数以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善于把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优势以衣与国际跨国公司间的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很可能在短期内抢走大量优质客户群,分流内资银行的资金来源,挤占内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南京爱立信投奔花旗银行事件,就已经为我国内资银行敲响了警钟。
手写版,不过论文字数太多。这里放不下,如果需要加我好友,发给你。
㈤ 求《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及监管》论文
提供几个相关联论文供你参考:
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其监管:http://www.lw90.com/paper/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20060615/51720/index.html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选择统一监管模式:http://qiqi8.cn/article/1/8/2007/2007072554258.html
瑞富破产警示中国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要谨慎:http://qiqi8.cn/article/42/193/194/2006/200610039757.html
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http://qiqi8.cn/article/54/208/209/2007/2007051548497.html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http://qiqi8.cn/article/42/193/201/2007/2007051447944.html
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
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0104687.html
新加坡:衍生产品市场和金融监管的发展及借鉴:
http://business.sohu.com/20051128/n240818110.shtml
OTC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http://www.66wen.com/02jjx/jingjixue/jinrong/06514/15759_2.html
参考《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
美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制及各项改革提议:
http://wwjj.xiashanet.com/2004-12-9/news2004129133713.htm
刍议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
http://www.shandongkuaiji.com/Article/kjlw/glkj/200704/29443.html
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监管
http://a.lwen8.com/LunWen/Html/5903.shtml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法制构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0594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其规范监管的探讨
http://www.cfrn.com.cn/paper/download.php?filename=20030909474.pdf&PHPSESSID=
希望以上相关论文对你能起到一些作用。
㈥ 金融学的目录
前 言教学建议1第1章 金融与金融学21.1 金融学界定61.2 金融决策111.3 金融学内涵15本章小结16习题17第2章 金融学范式182.1 金融学理性范式232.2 金融学行为范式282.3 信用创造与虚拟财富33本章小结34习题35第3章 金融体系363.1 什么是金融体系363.2 金融机构393.3 金融体系类型473.4 金融监管53本章小结53习题55第4章 中央银行564.1 中央银行界定634.2 中央银行业务664.3 货币政策工具704.4 货币政策目标77本章小结77习题79第5章 商业银行805.1 商业银行概述835.2 商业银行业务935.3 商业银行管理97本章小结97习题100第6章 投资银行1016.1 什么是投资银行1046.2 证券承销1066.3 证券交易1086.4 企业并购1116.5 风险投资1156.6 资产证券化118本章小结119习题120第7章 金融市场概述1217.1 什么是金融市场1247.2 金融市场分类1287.3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130本章小结130习题132第8章 货币市场1338.1 同业拆借市场1358.2 票据市场1398.3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148.4 回购市场1448.5 国库券市场148本章小结148习题150第9章 债券市场1519.1 什么是债券1549.2 债券发行1579.3 债券流通1609.4 债券定价1629.5 利率风险166本章小结166习题168第10章 股票市场16910.1 什么是股票17310.2 股票发行17510.3 股票流通17910.4 股票定价18510.5 股票价格指数188本章小结189习题191第11章 投资基金市场19211.1 投资基金概述20111.2 投资基金运作20411.3 投资基金评价210本章小结210习题212第12章 衍生工具市场21312.1 衍生工具概述21812.2 远期合约市场22112.3 期货市场22812.4 期权市场23512.5 互换市场238本章小结239习题241第13章 收益与风险24213.1 投资收益24413.2 投资风险25113.3 投资者风险偏好253本章小结253习题255第14章 投资组合选择25614.1 无差异曲线25814.2 投资组合选择26114.3 无风险借贷的影响268本章小结268习题270第15章 资产定价27115.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7515.2 套利定价理论282本章小结282习题284第16章 期权定价28516.1 股票期权平价公式29016.2 期权组合交易策略29416.3 二项式定价模型29816.4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301本章小结301习题303第17章 资本结构30417.1 什么是资本结构30617.2 MM定理31017.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31517.4 融资决策318本章小结319习题320第18章 国际收支32118.1 什么是国际收支32518.2 国际收支调节33118.3 国际储备管理340本章小结340习题342第19章 外汇市场34319.1 什么是外汇34819.2 汇率制度35419.3 外汇市场35719.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366本章小结367习题369术语表386参考文献
㈦ 跪求一篇2千字左右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浅析金融创新条件
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当前中国金融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金融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正
确认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
管、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国际间的合作,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为金融创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在成熟的市场监管、众多的金融产品的庇
护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似乎离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
遥远。不管是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还是1994年
开始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经历的“拉美型”危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只是隔岸观火。2008年美国
华尔街金融风暴使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金融体系纷纷受
到重创,冰岛、巴基斯坦几乎国家破产。透过金融危机可
以发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对金融创新风险的谨
慎管理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创新活跃程
度不断加深的时代,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是国内外经济金
融形势变化对中国金融行业提出的新挑战,也是大转折
时期中国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金融创
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风险管理则是金融
创新的“护身符”,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
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金
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
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
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
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当前中国金融业
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创新业
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
2007年以来,居民投资意愿持续走强,受市场需求的
推动,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理财
创新的速度和频率更是史无前例。根据《上海证券报》统
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4月末,共有22家中、外资银行
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中外资银行共推出21
期26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2007年5月份,银监会下发
通知,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至与
银监会签有备忘录的境外股票市场。多家商业银行随即
快速反应,在较短时间内研发推出了新一代QDII产品。
针对火爆的股票市场,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根据客户
需求研发了各式各样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
(二)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
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伸展
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从过去的
存、贷、汇“老三样”,拓展到了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衍生
产品、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多个领域。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普遍呈现出业务多元化的趋
势。全球有5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30多个
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
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设立保险公司,尝试
着银行资金的跨业流动。2005年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开
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建行研究报告显示,银
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已从1个月、半年,发展到3年、6年
以及更长期限不等;投资领域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
场,发展到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货币基金、信托计划
等;挂钩指数从利率、汇率,发展到股票、石油、黄金等资
源类指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视野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
以高端客户为重点到逐步倾斜至普通客户,由以一般金
融产品为依托到重点借力于衍生金融产品。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截至2006
年底,我国已有69家中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品的交易资
格;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达122
万亿元;银行卡发卡量增加至11.7亿张。在综合经营方
面,工行、建行、交行发起设立工银瑞信、建信和交银施罗
德基金管理公司,这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资
产净值,已从2005年的300亿元增至2007年的600亿元。
(三)金融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前3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个人财富积累,为商业银行开展
财富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
提供针对特定客户“量身定做”的财务规划、投资分析和
私人银行等个性化服务。除了推行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
银行业务外,突出的表现就是小企业贷款的推广。2006
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不少
地区的小企业贷款满足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四)金融机构同质化
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形式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断创
新,使得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
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清楚,各国的金融机
构正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五)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
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
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金融创新产品中,超过半数是
外资银行的专利注册。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
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它与金融活
动相伴相生。金融风险管理则是指公司在资金的筹集和
使用过程中,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行辨识、度
量、预测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分散金融风
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
理方法。
(一)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是相互正向博弈的关系
风险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
又反过来促进金融风险管理更加完善,两者之间是一种
正向的博弈关系。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大,金融风险管理
显得越重要,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就越迫切。
随着人们避险需求的日益扩大,各种新的金融风险管理
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金融期货、金融期
权、金融互换及远期利率协议等。但金融创新是金融业
为逃避监管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使原有的监管失效,金融
当局便制定出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以约束金融业的行
为,而约束的结果是更为高级的金融创新形态出现。
(二)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创新产品交易是一
种零和游戏,不能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
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一方的收益则是另一方的损失,其盈
亏之和为零。金融创新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
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
式重新组合,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未因此而减少。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我们知道金融创新无法消除整体风险,而只是分散
和转移了个别风险,而且在当前的金融创新活动中还产
生了新的金融风险,这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在
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风险将更加复杂,治理或者规避将更
加的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
准化,也为投资者防范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然
而,证券化仍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对于银行而言,能够证
券化的资产首先是质量良好的资产,尽管它可以利用时
间差将不良资产置换出去,但它也必须冒信誉受损的风
险。对于货币当局,证券化也为其提出了许多挑战。首
先,它使货币当局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
这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其次,证券化所产
生的许多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常常成为货币的代用
品。这就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形成一
种货币竞争的局面。同时,货币当局难以对货币给出明
确的界定,这也削弱了它控制货币的能力。
(二)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破坏性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金融市场的安全提供
工具,但与避险相对应的还有大量投机行为的存在。因
为如果没有投机者,避险者就无法将风险转移出去。衍
生产品市场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进行投机和避险的场
所。而衍生产品具有的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使得这个
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因为一旦投机失败成
为大多数进入者的结局,则不仅避险功能无从谈起,而且
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和破坏性更是常规的金融业务所
无法比拟的。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
竞争,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
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
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
由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这对一国的汇率及
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此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
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
资本市场,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次货危
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四)金融创新产品风险主要来自市场基础不完善以
及使用不当和监管失控
在开放经济中,只要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价格存在
不均衡现象,就可能被国际游资利用。国际游资往往是
洞悉并顺应了市场向均衡方向演变的趋势,才投机成功。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产品创新过
渡,超过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遭受国
际游资袭击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市场中留有投机的空
间是政府的错误”,索罗斯的这句话不无道理。相对而
言,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华尔
街金融风暴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都证明了内因是危机产生
的直接根源,而国际游资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冲击是外因,
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发展金融创新产品
市场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市场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管理部
门应该经常检查本国经济是否存在不均衡,并主动调节。
四、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世界范围
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我们
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金融风险事件而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因此,在促进金融创
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
从监管理念上,引领创新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从国
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
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监管当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
为促进金融创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制,但放松管
制决不是放弃监管。在某些方面的金融监管应该是进一
步加强,如打击违规行为、完善监管手段等。因此,监管
既要维护金融稳定,又要鼓励金融创新,重要的是把握好
鼓励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尺度,区别违规与创新,找准监管
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创新———监管———创
新”的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正常态势。
从监管法规上,在完善健全监管法律框架的基础上,
提高法规的前瞻性。金融监管法规的制定要有更大的包
容性,制定的程序要有公开性,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的要
求,也要兼顾被监管对象的利益,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
新提供一定的空间。要引导金融业从单纯的产品创新向
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
创新等方向发展。尽快推进目前的法规清理工作:一是
应尽快修改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以适应银行创新业务的
实际需要。对银行业竞争中互相攀比打“擦边球”现象,
规避法规的创新业务行为,应迅速地完善法规。二是要
及时废止或修改过时的法规,特别是涉及同业的交叉业
务,如个人理财、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业务等,要有针对性
地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
(二)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首先,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
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透过此次影响之大的美国次贷危机
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
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必须确立
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其次,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
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
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对风险进行科学度量。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新产品,推
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
(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个国
家仅靠本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护经济稳定
和对付金融风险,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在防范、遏制经济、
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比如中国可以与国外政府
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还可以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
且参照其标准制定中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
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
(四)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
度创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还须做到:
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
产品,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处于创新初级
阶段的我国,更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而先要创
新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基础产品,避免好高骛远的发展。
从金融机构创新来看,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混业经营
的风险。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遵循渐
近式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作为金融业的微
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
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从金融制度创新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制度和创
新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政策,要关注
经济周期性风险。产品创新本质上是对未来前景的看
好,如经济背景逆转,则可能出现创新失败,美国房地产
市场低迷与次级债危机的关联,就是很好的例子。针对
我国来说,就是在需要控制市场流动性时,不要鼓励推出
增加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
上海证券报.2007-12-06.
[2]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
融,2007(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
[J].中国金融,2006(13).
[4]张晓琴,冯莉.论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
业研究,2005(2).
[5]程克群.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J].商业
时代,2005(12).
[6]施维书,陈刚.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特区经
济,2005(3).
[7]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J].金融研究,2005(3).
㈧ 远期,期货和期权的区别
远期外汇期权和期货外汇期权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标准化合约,不在交易所交易,无需缴纳保证金;后者是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而外汇期权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外汇期权是赋予投资者在将来决定是否买入或卖出外汇的一种权利,在到期时如果执行期权有利于投资者那么就执行,否则就不执行。而前两者在到期时必须执行期货/远期合约,无论在到期时执行合约是否对投资者有利。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