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的期货期权大事件
1. 影响国际期货的几个大事件
出产、库存、美元指数、OPEC价格调控、政局、重大经济数据等都可能影响价格剧烈波动 。每周一次API/EIA库存报告、钻井报告、初请失业报告;每月一次小非农、大非农报告,EIA、IEA、OPEC三大原油组织的月报;半年一次OPEC大会;一年8次美联储议息会议;风险地区随时会发生的中断供应等事件和数据一般都造成短线3倍以上的波动空间,波动性全球最佳。
期货交易要素表:http://www.infointime.cn/index/01.htm
2.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一)商品期货——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
1、农产品期货: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诞生以及1865年标准化合约被推出。
1. 谷物期货——小麦、玉米、大豆
2. 经济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产品——黄油、鸡蛋、生猪、活牛、猪腩
4. 林产品 ——木材、天然橡胶
2、金属期货:1876年成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金属期货交易之先河。当时的名称是伦敦金属交易公司,主要从事铜和锡的期货交易。
1.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国际定价权)、锡、铅、锌、铝、镍、白银
2.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1974年推出,国际定价权)、白银、铜、铝
3、能源期货: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
2.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货
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1、外汇期货(第一种金融期货)
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首次推出外汇期货合约。
2、利率期货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率期货合约。
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较大的金融期货合约之一。
3、股指期货
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
(三)期货期权
1. 1982年10月1日,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具有规避风险、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权交易对现货商、期货商均有规避风险的作用。
3.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品种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4.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基本态势是:商品期货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权钱交易)方兴未艾(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二、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市场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自由化、一体化(电子化的结果)的发展趋势,利率、汇率、股价频繁波动,金融期货应运而生,使国际期货市场呈现一个快速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 期货中心日益集中——国际中心:芝加哥、纽约、伦敦、东京;区域中心:欧洲大陆、新家坡、香港、韩国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体现在交易品种增加,交投活跃,成交量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等方面。
1. 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长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现加速增长现象;
4. 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的迅猛增长主要来自于美国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货的发展势不可挡
2006年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中,金融期货、期权的比例高达91%,商品期货、期权的比例仅为9%。
1. 期权交易后来居上
2000年,全球期权(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交易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期货交易的总量。
在期货交易中,无论时买进还是卖出期货,其面临的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对称的,即买卖者可能大赢也可能大亏。然而,在期权交易中,两者得到了分离。
1. 联网合并发展迅猛(原因:1经济全球化2竞争日益激烈3场外交易发展迅速)
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货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公开喊价和电子化交易
2. 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 改制上市成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竞争。
2000年底,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为美国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纳斯达克。
3. 证券市场上类似“327国债期货事件”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或者一些大公司或者个人在关于证券投资上的失败事件
1、最著名的逼仓典型——327国债 国债期货最早由上海证券交易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推出,只向证券商自营开放,后来才向公众开放。进入一九九年、一九九五年达到其鼎盛期。也在其鼎盛期出现两个风险事件,“314”、 “ 327”国债期货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327”事件,有关当事人至今还在押中 随“327”国债贴息消息明朗及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财政部新债发行量消息公开,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封盘失败后蓄意违规,十六点二十二分开始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327合约暴跌3.8元,当日开仓多头全线爆仓。事后有关方面宣布这个时段交易无效,并将蓄意违规者管金生逮捕入狱。国债期货严重透支交易是期货市场违规操纵最极端表现,是对整个市场的愚弄,为市场各方不难容忍,有关人员为此失出了沉重代价。 助长327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泛用保证金制度,国债期货收取的保证金率仅为1%,过低的保证金助长了投机气氛也使每日无负债制度难于维持,市场结算风险骤然增大。 二、国债市场不具备开发期货品种的条件,市场化程度不够,没有利率市场化使期货成为竞猜贴补率的游戏,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无从谈起。327事件直接触发监管者的神经,整个市场掀起加强风险管理之风,各项制度措施纷纷出台。 2. 顺势逼仓典型——粳米事件 粳米事件发生于一九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间。当时粳米期货在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市场双方围绕国家宏观平抑粮价与自然灾害影响认识不同产生了严重的判断分歧,双方持仓不断扩大,出现期货价格上涨和多逼空迹象。 其间交易所出台过停市、限制持仓、强制性减仓等措施,但无法抑制因灾情加重带来的粮价上涨,当然交易所较宽松的最高价限制也助长了期价上涨。与其前采取措施带来的回落价相比,八月份粳米期货价格大多上涨200元/吨,以9503合约为例已上涨2400元/吨,而这年春节前后价格不过1900元/吨而已。九月初有关部门召开一系列平抑粮价会议,粳米期货曾出现价格连续四天跌板行情来,但上海粮交所公布缩小涨跌停板额至10元及取消最高限价消息下,粳米期价又出现连续涨停板现象。十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暂停粳米期货请示,粳米期价终于停盘,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粳米期货逼仓表面上看有基本面支持如灾情加重带来减产预期,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得到认同,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预期上涨心理,这种心理助涨期货价也助涨了现货价,为了抑制这种心理漫延保持粮价在宏观调控下的稳定,有关方面采取关停措施。 3、一个并非例外的逼仓事件——棕榈油空逼多 历史上中国风险事件大多以多逼空方式出现,现货供应紧张及投机资本庞大常促使多逼仓局面形成,但是多逼仓又多以失败方式出现,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国家,国家常运用其它手段对价格进行干预,使得多逼空容易遭遇政策风险。一九九五年发生的棕榈油事件却以空逼多的方式出现,决定这种逼仓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是现货供应充足及投机资本过小。 一九九五年三月,某券商资金凭一已之力与力量庞大的进口商在中商M506合约上展开对峙。当时基本面条件对多头是十分不利的,先不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有所回落,国内期货监管工作也以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为重点,在政策风险及不利的现货市场面前,多头只有一条路——平仓离场,现货套利优势及投机打压使得多头离场之途难上加难,以连续跌和扩大跌停方式使市场价格很快从9300元/吨下跌至7200元/吨。棕榈油506是空逼多典型。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基本面方面的,也有市场主体结构单一方面的,仅靠一个投机大户是难于承提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的,逆势操纵使风险累积加大,使自已不能全身而退,一个纯进口产品不利于期货市场正常运行也是重要原因。 4、开处罚市场操纵者先例——“籼米事件” 籼米事件也称“金创”事件,将风险事件与期货经纪公司联系在一起,正突出事件的特殊性。“籼米事件”发生于一九九五年广联交易所。受国家宏观调控、夏粮丰收及交易所临时保证金政策影响,九五年十月,广联籼米9511合约回落至2750元/吨附近,市场多头不甘于被套,10月中旬,以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为主的多头,利用注册仓单较少的消息,强拉籼米9511合约期价,三个涨停板之后,期价又重回到至3050元/吨附近,持仓量剧增,随后受现货保值商抛压,期货在高位振荡,十月十九日市场价格仍维持在相对高位,且持仓量巨大,当天收盘交易所作出处罚多头三家违规会员的决定,此后行情逆转。十月二十四日广联所协议平仓,十一月二十日9511合约摘牌,收盘价为2301元/吨。 这次籼米事件开创了中国期货交易所在合约仍在交易中对违规操纵者进行处罚的先例。十月十九日交易所作出处罚决定,十一月三日中国证监会吊销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营业资格,它表明人们对市场操纵行为已经深恶痛绝。 在合约交易还在进行中对市场操纵作处罚,这对交易所的要求是很高的,既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明确的判断方法,好在当时作出这种判断并不难,价格异动是一个重要指标,短时间上涨猛且缺乏基本面支持,其次多头持仓高度集中,有明目张胆操纵之表现。这次处罚正面影响是对市场操纵者造成威慑作用,整顿了市场秩序,但市场操纵也从显在走向隐蔽,集中操纵转向分仓操纵,查处难度有所加强。 5、成为逼仓经典的“天津红” 天津红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在天津联合交易所上市。逼仓事件发生于507合约上,当时乘价格回落至3800元/吨附近之时,多头策划一轮逼仓行情,一方面大量收购现货,另一方面在期货上大量买入,一九九五年五月中旬507合约成交量、持仓量明显放大,六月初多头主力强拉价格,出现两个涨停板,价格涨至5151元/吨,随即交易所提高保证金以抑制过度投机,但仍然难于控制局面,最后只有通过终端停机和停市方式要求双方平仓来解决问题。 “天津红507事件”其典型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逼仓事件与国际市场逼仓定义完全一致,国际市场定义逼仓在可交割的现货较少的情况下,市场主力控制了现货,又在期货市场上大量买入,从而达到操纵期货谋取暴利目的,这种逼仓行为在国际市场上是违法的。天律红小豆逼仓手法与国际市场逼仓是一样的,而天律红小豆属于小品种,逼仓很容易发生。二、逼仓行为造成的价格异动十分明显,不考虑基本面影响的情形下出现两个涨停板,时间短获利空间大,显示出时间与空间不对称性,“逼”的意义突出,人们称这种逼仓为硬逼仓。或者因为这个特征表现具有严重的负面性,交易所采取强硬措施加以制止,从而导致后来逼仓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后来的逼仓显得温和些,不急迫的时间与空间尽可能对称,人们把后来逼仓叫做软逼仓,近期沪胶0407事件市场就视其为软逼仓,而有关方面却因为没有出现连续涨跌停否定其逼仓性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不论硬逼仓还是软逼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市场操纵、扭曲价格、谋取暴利的行为,多以符合国际市场逼仓定义为基本特征。 小品种特征加上交割交易制度不完善使红小豆逼仓事件接连不断发生。苏州商品交易所一九九五年六月一日推出红小豆期货,现货市场低迷及交割标准过低原因致使期货市场连创新低。但在苏交所宣布严禁陈豆、新豆掺杂交割及公布实际库存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期货出现了大涨,以9602合约为例在十二月仅一个月时间期货从3690元/吨涨至5325元/吨,不少空头套保者遭遇了爆仓命运。一九九六年一月在中国证监会要求头寸减仓和不得开出新仓的政策干预下及苏交所强行平仓政策作用下,期货发生逆转。三月八日证监会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 苏州红小豆事件使库存向天津转移。这时天联所却规定最大交割量为6万吨的政策。期价超跌和限量交割政策为另一轮逼仓行情创造了条件,九六年第一季度天津红小豆9609事件发生并立即受到中国证监会查处。
4. 期权市场的发展历史
期权交易起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市场。由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期权交易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看跌/看涨期权自营商都是些职业期权交易者,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并不会连续不断地提出报价,而是仅当价格变化明显有利于他们时,才提出报价。这样的期权交易不具有普遍性,不便于转让,市场的流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种交易体制也因此受挫。
对于早期交易体制的责难还不止这些。以XYZ期权交易为例,完全有可能出现只有一个交易者在做市的局面,致使买卖价差过大,结果导致“价格发现”——达成一致价格的过程受阻。客户经常会问:“我怎么知道我的指令成交在最好(即公平)的价位上呢?”对市场公平性的顾虑,使得市场无法迅速吸引到更多的参与者。
直到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开张,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期权合约买卖,上述问题才得到解决。期权合约的有关条款,包括合约量、到期日、敲定价等都逐渐标准化。起初,只开出16只股票的看涨期权,很快,这个数字就成倍地增加,股票的看跌期权不久也挂牌交易,迄今,全美所有交易所内有2500多只股票和60余种股票指数开设相应的期权交易。之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放松了对期权交易的限制,有意识地推出商品期权交易和金融期权交易。
由于期权合约的标准化,期权合约可以方便的在交易所里转让给第三人,并且交易过程也变得非常简单,最后的履约也得到了交易所的担保,这样不但提高了交易效率,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期权市场看跌美元欧元
1983年1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提出了S&P 500股票指数期权,纽约期货交易所也推出了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期权交易,随着股票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的成功,各交易所将期权交易迅速扩展至其它金融期货上。目前,期权交易所现在已经遍布全世界,其中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权柜台交易市场(或称场外交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柜台期权交易是指在交易所外进行的期权交易。期权柜台交易中的期权卖方一般是银行,而期权买方一般是银行的客户。银行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相关品种,因而柜台交易的品种在到期期限、执行价格、合约数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外汇期权出现的时间较晚,现在最主要的货币期权交易所是费城股票交易所(PHLX),它提供澳大利亚元、英镑、加拿大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几种货币的欧式和美式期权合约。目前的外汇期权交易中大部分的交易是柜台交易,中国银行部分分行已经开办的“期权宝”业务采用的是期权柜台交易方式。
5. 国际上最近五年有关国债期货的大事件有哪些
由于中国暂停了国债20年,很多国债的资料都不受重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国债期没有多少研究价值,每个国家的债务体系不一样,好像美国,不叫国债,叫债券,对全世界开发,中国持有持有不少,而中国的国债,90%都是内销,都是自己国家的百姓和机构持有,所有国内的经济经常,金融政策对其影响最大,想做好国债,多点研究银行的利率,国家对金融政策的变动。
6. 请问2014年有哪些影响期货市场的重大事件
1、QE退出。美国量化政策的缩减退出。
2、乌克兰、伊拉克等能源地区冲突导致的国际油价回升。
3、国内贵金属抵押债务问题,导致的以沪铜为首的内外盘贵金属大跌(过去都是外盘铜领导内盘,这次是内盘主因)
我个人认为今年到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大的期货方面事件也就这三样。
7. 1995年至2008年国际期货每年的大事件(涨幅较大的各股)
道琼斯指数崩盘 (1989年),苏联新政权的军事袭击 (1991年),美伊沙漠风暴 (1991年),全球金融牛市上升 (1992-1995年),英国霸克菱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亚洲货币惨遭狙击面临贬值 (1997年),美国911袭击事件 (2001年),美伊战争 (2002年)2003年H股上涨4倍,是由于国际资金看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竞相投资,H股从区域性被冷落的市场成为国际巨额资金投资的最佳场所;3)为何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都没有让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2004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却暴涨,石油、重金属价格翻翻。因为中国2003年、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使得中国乃至世界整体供需短期失衡 (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50%),造就了期市大牛和2003年底的股市1300点---1700点大牛市(中国本轮针对固定资产的宏观经济调控源于此)2006年1月2日,国际金价为每盎司514美元。随后,金价展开了跳跃式上涨,一天之内上涨20美元都不是新鲜事。到5月12日,国际金价终于创下每盎司730美元的历史纪录。2007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演变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大事件,让投资者始料不及,但随后美国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之中,确实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很大冲击。今年已有11家银行关门, 始于去年8月的美国金融动荡,在14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低价收购等一连串重磅炸弹同时引爆后,其严重性俨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仅今年,迄今为止,美国就已有11家银行倒闭。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那场惊天动地的银行倒闭潮。相关资料显示,在那短短4年间,美国共有9755家银行破产,占当时银行总数的1/3。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此次美国银行业危机远不能和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但在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仍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行倒闭潮,实属触目惊心。
9月5日,Silver State成为今年以来第11家破产的美国地方银行。而此前的8个月,已分别有Douglass National、Hume、ANB Financial、First Integrity、Indy Mac、First Heritage、First National、First Priority、The Columbian Bank and Trust Company和Integrity等10家银行先后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7月11日宣布破产的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不久前曾透露,截至第二季度末,其黑名单上的“问题银行”已增至117家之多,比首季度增加30%,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创下了自2003年中期以来的最高纪录。
自2000年10月以来,FDIC已关闭了37家银行,其中2002年关闭了12家,为历年之最,2005年和2006年均无银行倒闭,2007年为3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1家银行先后破产,仅7月以来的短短两个多月就有7家。
FDIC董事长谢拉·布莱尔上月表示,她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的银行“难逃厄运”。
“我认为这场危机才刚过半,甚至可以说最坏的时候还未到来。未来几个月我们看到的将不只是中小银行倒闭,我们还将看到一家大投行或商业银行倒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说。
仅仅过了一个月,罗格夫的话就已应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诸多分析人士认为,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才是银行信贷损失的高峰。如果真是这样,美国银行的倒闭潮也许才刚刚开始。
8. 期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1973年,期权市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组织了一个以股票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这堪称是期权发展史中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该期权交易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以股票期权交易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期权交易开始进入了完全统一化、标准化以及管理规范化的全面发展新阶段。合约的标准化使得原来买(卖)期权的交易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对冲平仓,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更为重要的是CBOE增加了一个结算所,保证了买卖双方合约的履行。这样,交易者无需担心卖方的信用风险,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期权经纪商以及投资者。
随着世界经济及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新加坡、荷兰、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芬兰乃至中国香港地区等都建立了期权交易所或交易所期权交易市场。期权交易也从最初的股票扩展到目前包括大宗商品(农副产品、金融产品)、金融证券、外汇以及黄金白银在内的近100个品种。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形式的资产和负债都有期权交易存在。
最近几年,世界期权交易量增长很快。2000年全球期权交易量占期货期权总交易量的48%。2001年全球期权交易量(42.816亿张,其中个股10亿多张)占期货期权总交易量的58%,全球期权交易量已超过期货交易量。2002年,全球期权交易量达到38.924亿张,占全球期货期权总交易量的62.6%。2003年,全球期权交易规模再创新高,达到51.422亿张,占全球期货期权总交易量的63.4%。
9. 外汇期权的发展历史
期权(Option)又称选择权,它最早是从股票期权交易开始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外汇期权产生,第一批外汇期权是英镑期权和德国马克期权,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StockExchange)于1982年承办,它是已建立的股票期权交易的变形。外汇期权的产生归因于两个重要因素: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剧烈的汇率波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危机的出现到最终崩溃,汇率波动越来越剧烈。例如,1959年—1971年当时联邦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日均波动幅度1马克为0.44美分,而1971—1980年增长了近13倍,1马克达5.66美分。同时,国际间的商品与劳务贸易也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交易商面对汇率变动甚剧的市场,寻求避免外汇风险更为有效的途径。
在远期外汇和货币期货这两种保值交易的基础上,期权的产生不仅具有能避免汇率风险、固定成本的同样作用,而且克服了远期与期货交易的局限,因而颇得国际金融市场的青睐。对于那些应急交易(ContinentTransaction),诸如竞标国外工程或海外公司分红等不确定收入或投资保值来说,期权交易尤其具有优越性。
10. 谁能把香港证券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下。。。
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2月21日,该会易名为香港股份总会(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册成立,结束香港股份总会垄断的局面,会员大多是被香港股份总会排挤的经纪,华人更占大多数,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经纪社(1924年),加以香港汇兑经纪会所(年分不详),但此两间交易所均于三十年代初倒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股票经纪会和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947年3月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香港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称“远东会”)、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金银会”)及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九龙会”)先后成立。 一个城市拥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下,四家交易所合并势在必行。早于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组成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联会(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简称“联会”),就未来发展及合并交换意见。期间在1977年曾发生“香港会”及“远东会”私下的“小合并”事件,最终因“香港会”内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该年8月24日,经过多月筹备,"越所买卖"正式在“香港会”及“金银会”开始,成交踊跃,约有38万元。 1980年7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联交所”)注册成立,为正式合并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第一届会员大会,选出21人委员会,其中,胡汉辉获选为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启铭(505票)及马清忠,获选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期交所”)正式开业。经过12年筹备,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后一同停业,结束四会并立的时代,当日恒生指数为1,625.94,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500亿元。4月2日,四会正式合并,上午10时正“联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请财政司彭励治(J. Bremridge)、经济司易成礼(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国(D.A.C. Nendick)等进行简单的买卖仪式,宣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采用最先进的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首项交易是彭励治买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内称太古为大吉祥,是好兆头的象征,该日成交股数为3,300万股,成交达2.26亿。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员,得到国际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狮点睛”仪式,在锣鼓声中宣布香港股市进入一个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于当时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低,所以恒生指数由1984年底1200.38点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点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点。两年多升幅达175%,次日,成交亦创历史新高达54.07亿元。10月16日,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91.55点,约为当时的5%,遂使国际指数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独善其身,当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100多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 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10月19日,市场受到美国纽约股市大跌的拖累,当日香港股市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恒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恒生指数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1996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由3783.20点急跌420.81点至3362.39点,跌幅之大及跌势之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联交所翌日早上8:3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市4天,希望投资者有时间冷静情绪,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让经纪可以处理积压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开,股民随即展开抛售,恒指急挫1120.70点,单日整体市值蒸发三成多。政府及市场人士以减息(两次各减1厘)、放宽合拼收购及贷款给香港期货保证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动,并未能收即时之效,10月底恒指报收2240.13点,较上月底下跌43.2%。 国企股及红筹股出现 中资企业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于1984年,该年1月,华润及中银集团组织新琼企业,注资康力投资,以解其困境,共注资4.73亿港元,取得该公司67%股权。 1986年6月,中信集团向嘉华银行(即现在的中信嘉华银行)注资3.5亿港元,取得92.5%股权。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亚国际组成新思想向友联银行(即现在的工商银行(亚洲))注资4亿,得61%股权。 1987年2月,粤海集团购入壳股友联世界,同期越秀集团又购入华盛国际,借壳上市。 直至此时仍较被动,至1989年,红筹只得6只,市值仅60亿,只占市值总额的0.2%。 1990年,中信集团取得泰富发展控制权,并注入以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等资产,成为现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属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资8,200万元,成为第一只在港直接上市的红筹。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岛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较招股价高约28.57%,其后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计 。 与期交所合并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联交所上市,当天开市为七点二元,最高为九点二元,收市为八点一五元,较招股价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