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危机期货市场
Ⅰ 索罗斯在狙击英镑、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是如何获利的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及其手下认为,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待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好汉”的围攻之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跃至1nbsp;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一场反围剿行动,意在打跨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不再率众对泰铢群起发难。nbsp;泰国中央银行第一步便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铣;第二步效法马哈蒂尔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抹给索罗斯大军;第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齐下,新锐武器,反击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nbsp;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挨了当头一棒。nbsp;然而,索罗斯毕竟还是索罗斯。凭其直觉,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了,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索罗斯自认为,他已经赢定了。对于东南亚诸国而言,最初的胜利只不过是大难临头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伤不了他的元气,也挽救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命运。nbsp;索罗斯为了这次机会,已经卧薪尝胆达数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先头部队的一次挫折并不会令其善罢甘休,索罗斯还要三战东南亚。nbsp;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号令三军,重振旗鼓,下令套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大军的规模,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刹那间,东南亚全融市场上狼烟再起,硝烟弥漫,对抗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国上下一片混乱,战局错踪复杂,各大交易所简直就像开了锅似的热汤,人们发疯似地奔跑着,呼嚎着。nbsp;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面对铺天盖地面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泰国人只得拿出最后一招,来个挖肉补疮,实行浮动汇率。不料,这早在索罗斯的预料当中,他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各种准备。各种反措施纷纷得以执行,泰铢的命运便被索罗斯定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铢继续下滑,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其被索罗斯所宰杀之状,实在令世人惨不忍睹,泰国人更是心惊肉跳,捶胸顿足,责问苍天。nbsp;泰国金融危机---http://hi..com/kirz/blog/item/4d7df91f52ce550a314e15cd.htmlnbsp;索罗斯采用的是立体投机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是外汇的操作。nbsp;所谓立体投机,就是利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金融投机nbsp;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不断挤压泰国金融市场,触发泰国金融危机,在随后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这些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加重了危机的程度。他们怎么做的呢?正如索罗斯本人所描述的“我们用自己的钱买股票,付5%的现金,另外95%的资金用借的;如果用债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钱,我们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买进价值五万美元的长期债券……”。(索罗斯等著《Sorosnbsp;onnbsp;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们以自有资本做抵押,从银行借款购买证券,再以证券抵押继续借款,迅速扩大了债务比率,不仅如此,它们还将借款广泛投机于具有“高杠杆”特点的各种衍生工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据《经济学家》的报道,量子基金确实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买入看跌期权,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铢,卖出泰铢期货和远期,因料定交易对手要抛出泰铢现货为衍生合同保值,轻而易举地借他人之手制造泰铢贬值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体投机的经典例子。nbsp;一般情况下,由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无套利均衡关系,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的诞生和发展,外汇即期市场、远期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市场之间环环相扣,节节锁
Ⅱ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洛斯怎样获利的啊谢谢啦
1997年7月,乔治.索罗斯利用其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其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试图狙击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加上当局大幅调高息率,使对冲基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高息却使香港恒生指数急跌四成,他们意识到同时卖空港元和港股期货,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获利。1998年8月索罗斯联手多家巨型国际金融机构冲击香港汇市、股市和期市,以惨败告终。然而,香港政府却在1998年8月入市干预,令对冲基金同时在外汇市场和港股期货市场损手。 其利用手中的大量资金,大肆向亚洲国家借入本币,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本国货币,使得本国货币贬值,然后还贷时就只需要更少的外币,利用次机会大肆获利! 主要3个方面,股市、期市和汇市。 先在期市做多、汇市买进泰铢,再在股市大量吃进造成跟风,等股市升到外资机构都看空的时候再在期市反向做空同时大量抛售股票和泰铢造成恐慌性抛售。 其实那次金融危机主要是泰国奉行的金融和货币政策造成的索罗斯只是一个导火索和助推器,泰国当时的外汇储备只有300个亿却一心想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先向泰国政府借泰铢,比如借了1000泰铢,假设此时1美元=10泰铢,然后再用量子基金做空泰铢,使泰铢不值钱,假设此时1美元等于100泰铢,那么原来要还100美元的,现在只要还10美元了,赚了90美元。
1. 索罗斯从美国政府借进泰铢(这种投机行为往往是借钱进行的),然后大量抛售手中得泰铢,于是很多在泰国的外资企业受到影响也跟着抛售(泰国经济是外向型的,外资很多),卖泰铢的人多了,根据供求原理,泰铢急剧贬值,然后,索罗斯趁泰铢贬值在大量买入泰铢,还美国政府钱,从中大赚一笔。当然,美国也赚钱了。 除了索罗斯个人的才能之外,美国政府的纵容也与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在有就是泰国政府本身外汇储备不足,外商企业很多。 在金融危机时,亚洲国家外汇纷纷贬值,使我国出口面对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币宣布贬值,就会市靠出口维持经济发展的其它东南亚国家雪上加霜,处于人道主义想法,人民币承诺不贬值。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即使人民币贬值我们所获得的收益也没有多大,于是中国就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2. 通过股市、期市、汇市交易赚钱 用自己的钱买股票,付5%的现金,另外95%的资金从银行抵押借的;同时用债券做抵押,以借更多钱,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买进价值五万美元的长期债券……”。它们以自有资本做抵押,从银行借款购买证券,再以证券抵押继续借款,迅速扩大了债务比率。 不仅如此,还将借款广泛投机于具有“高杠杆”特点的各种衍生工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据《经济学家》的报道,量子基金确实早在1997年3月就 大量买入看跌期权,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铢,卖出泰铢期货和远期, 因交易对手要抛出泰铢现货为衍生合同保值,轻而易举地借他人之手制造泰铢贬值压力。 尤其是在香港,首先在货币市场上,拆借大量港币;在股票市场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场累计期指空头;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利用即期交易抛空港币,同时卖出港币远期合约;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卫联系汇率;在股票市场上,将借入成分股抛出,打压期指……。
综合看来,基于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立体布局”使投机家的风险暴露相互加强的同时更令杠杆投机威力和收益大增。 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在股市和期市制造经济危机,货币贬值,赚取利润 抛售泰珠使其贬值,同时购买泰珠的看跌期权,泰珠跌的越多他赚的越多
Ⅲ 宏观经济学,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的反思!
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的反思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Ⅳ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是如何抛美元再抛泰铢获利的 急需~
应该是先抛泰铢,再抛美元.原理表述如下:
80年代时候,泰铢与美元保持一定价(相对固定),1美元=24泰铢(大致数),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良好,泰国经济发展也好(当时被称为亚洲经济发展四小龙之一),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两者发展均良好,这个相对固定的比价没有什么问题.
90年中期,泰国经济发展缓慢了,美国经济发展稳定,两种货币还保持相对固定的比价,泰铢的价值明显被高估了,索罗斯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在泰铢没有贬值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借了大量泰铢,借来后兑换成美元(以1美元=24泰铢价格),当借到一定数量后,通过他在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和泰国与美国的实际经济状况,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引起拥有泰铢的人们在市场上抛售泰铢,并且还利用期货市场杠杆作用,使抛售放大.当时泰国政府利用外汇储备在市场上购买泰铢(大概250亿美元),用光了储备还不能维持泰铢稳定,泰国放弃了努力,泰铢贬值.(1美元=40泰铢,这是大致数)
这时索罗斯就抛美元,购泰铢,进行偿还,从中获取借时与还时的差价,1美元赚了16泰铢.这是钉住单一货币(美元)汇率制度的问题造成的.
以上仅为原理,实际则复杂得多:以下资料来源http://hi..com/zy840105/blog/item/0d4726beba90980119d81f5a.html
第一步,在1996年底,预期袭击成功后黄金会暴涨,先期吃进黄金;第二步,在对泰铢袭击前将持有的远期合约暗中大量沽空(据估计约有150亿美元。)由于杠杆作用,大量远期合约的积累并不需要太多现金,使索罗斯可将主力资金配置在现汇市场冲击;第三步,买入少量权重蓝筹股,作为股市现货市场砸盘之用;第四步,融券放空,然后在底部还回股票,赚取差价。第五步,从外资银行借入大量泰铢,由于外资银行拥有泰铢业务,因此可以轻松借入。在泰铢高位持续放空,兑换成为美元,然后在低位再以美元兑成泰铢,还回泰铢。第六步,在黄金疯狂之时抛出黄金,兑成泰铢,再在黄金暴跌之时换回黄金。第七步,在股票指数期货上,买入远期股指空单,以高杠杆获取暴利。第八步,由一些组织和人出面运作,促使泰国银行倒闭或者被收购,以便控制其金融货币系统,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所在。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连续几年的国际贸易收支逆差迫使泰国政府抛出大量外汇,泰铢明显出现高估,“金融大鳄”们预测泰铢会贬值,便将其当成了猎物。
97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索罗斯为主)大量抛售泰铢,2月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泰铢汇率大幅度变动,引发金融市场动荡。5月7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建立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头寸。从5月8日起,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方式,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沽空行为持续到7月份。结果泰国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金融危机爆发。
索罗斯于5月份出手约60亿美元攻击泰铢。可以说他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大获益者。
Ⅳ 简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
东南亚金融危机一般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索罗斯为首的资金是怎样操作搞出98东南亚金融风暴的
索罗斯先后阻击过泰国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香港港元。简单地说,他的成功必要条件如下:
1. 某国的外汇储备不能支撑本币下跌;
2. 某国的本币被严重高估;
3. 某国的货币是自由兑换的;
4. 某国的股票和外汇市场没有管制
以上四个条件都具备时,就为索罗斯等人创造了条件。以泰国为例。
首先,大量买入泰国铢、以及泰国的股票市场的股票。此时,泰国的股市和外汇市场上的泰国铢汇率同时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吸引(泰)国内外的投资者兑换泰国铢,买入泰国的股票(为获取投资收益),此时会进一步推升泰国铢的上涨。
同时,在外汇远期市场上,大量做空泰国铢。
然后,待时机成熟(即外汇远期市场快到期时),同时大量抛空泰国的股票和泰国铢,换回美元(注意换回美元很重要)。显然,市场上泰国铢在短期内泛滥,极可能大幅度贬值。如果泰国铢真的大幅度贬值的话,投资者会纷纷逃离(换回美元),进一步导致泰国铢的贬值。他们在外汇远期市场上做空泰国铢的收益就出来了。期货市场的投资是可以利用杠杆效应的(用1美元可以做10甚至是50美元的事情),所以总体的收益会非常惊人。
显然,如果泰国政府的美元外汇储备足够多的话。索罗斯卖多少泰国铢(买多少美元),泰国政府就买多少泰国铢(卖多少美元);索罗斯卖多少股票,泰国政府就入市买多少股票。就根本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98夏天,索罗斯曾经叫嚣香港是他的提款机。非常高调地带领对冲基金企图以复制阻击泰国铢的方式阻击港币。他低估了我们国家政府对香港的支持,输得很惨。
再加一句,如果这个国家的股票市场有卖空机制,他可以在股票市场采取相同的手段(即现货市场上买空,期货市场上卖空),加之期货交易的杠杆机制....结果就是你提出的问题。
Ⅶ 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什么未波及中国
东南亚金融危机未直接冲击中国经济,但间接冲击很大。
中国不会发生东南亚类型的金融危机是基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外部经济因素和体制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内部经济和金融制度不同。
从第一个方面看,首先,中国没有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因此这里不存在借入本国货币投机的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外币的自由兑换,因而间接资本流动的渠道是不畅通的。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和严格的行政管理使投机商愿意选择其他国家。如果投机并且成功,尚需要等待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得到的好处之一是,我们有了推迟开放金融市场的很好的理由,并且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
从第二个方面看,我们与东南亚国家一样,有不良的债务,但是我们的金融体制决定了我们尚不会发生类似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95年中央银行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是贷款总规模,类似于西方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的作用对主要的贷款人来说还是有限的。中国官方宣布的不良贷款为5-6%,不良贷款主要分为三类:即逾期贷款(逾期两年以内未还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和呆帐贷款(不能偿还的贷款--坏帐)。普遍相信的呆帐率在25%左右。但是,这些贷款的的呆帐部分主要是国有企业带来的。其中一部分为政策性的,当然也有经营不善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企业和银行本身由于体制上的问题,没有个人的责任,要改革呆帐问题可能是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的公债相对规模较小,仅占GDP的6%。因此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中国不会发生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
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冲击。
首先,从贸易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其进口需求下降。主要机制是:1)东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增加了进口的成本,据统计,自1997年7月以来,泰铢累计贬值114.78%,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76.53%,韩元贬值96.95%,日圆是1美圆兑140日圆,尽管进口成本不会成比例的上升,但是,进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断的;
其次,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市场的依赖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赖是10.3%,加上日本会达到35—40%,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对我们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互补性指标(COMPLEMENTARITY INDEX)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于,一国K商品的出口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比上该商品在进口国中总进口的份额的积和,比上二者平方的开方。 实际上它表明两国进出口的相互牵连。依据1994年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是:我们与香港是0.89 ,印尼0.57,日本0.76,韩国0.64,马来西亚0.54,菲律宾0.54,新加波0.58,泰国0.60。
第三,由于东南亚各国在干预外汇市场中花费了大量的外汇,使这些国家难以推进贸易自由化,因而贸易保护或增加对进口的限制可能是情理之中的;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出口自然也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东亚地区市场上,也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相似性也会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产生影响。与此相关的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乃至全球相继调低了经济增长率,这意味着,东南亚和中国的产品出口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三资(合资、独资和合作)出口影响是明显的。首先,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三资企业进出口1997年占到46.9%,在外资企业中,有80%左右来自东亚各国,这些企业与中国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出口困难,同时,他们还缺乏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维持现有规模的困难。如果整个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导致撤资。
第四,东亚金融动荡增加了中国出口融资(特别是三资企业融资)的难度。各受冲击的国家为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不愿意向商业机构提供贷款。贷款抽紧、利率提高使出口的成本加大或难以出口;
第五,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的利润受到威胁。由于东南亚各国出口品价格下降,进口方也要求我们降低商品的价格,为了保住我们的市场份额,(本来竞争很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我们的利润率就已经很低了),我们不得不降价;某些本来利润很低的商品将失去已有的市场。 综合起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会比去年下降,进出口总的增长率大约为8—9%(1997年为12.1%)进口增长率约为5—7%,出口增长11%左右。
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引进外资。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我们的大多数来自于东亚各国,他们的金融危机或动荡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资的减少。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的,来自东亚的直接投资占到我们全部引进外资的约80%。因此可能来自该地区的投资会减少。但是,也应看到,东南亚是我们引进欧美投资的主要竞争对手,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政治条件的恶化,有助于我们更多地吸收欧美的投资,这也是中国自引进外资政策实施以来一直希望的。二者相互抵消的情况如何还难以测定。
第三.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为0。2(1995年,佟家栋)或者说中国经济每增长10% ,外贸的贡献占2个百分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进口和出口的贡献还要高一些;其次是外资的引进。如果我们外资的引进有问题的话,就业的问题就会更加尖锐。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方面考虑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主要是:
1)通过对大宗产品出口退税促进贸易发展。自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中性的外贸政策,达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政策上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监管问题,出现了征少退多,退税规模超出财政负担能力的问题。因此,国务院决定,自1996年1月1日以后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按3%(包括煤炭和农产品)、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和9%(其他货物)。面对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98年1月1日,中国决定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其出口退税率从9%增加到11%,我们知道,纺织品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5%,1997年为460亿美圆,同时纺织品是中国有贸易盈余的主要工业部门,也是就业的主要部门。199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中,75%来自于纺织品。达330亿,当年总顺差为40亿。同时,纺织行业相当于增加了30亿元人民币的返款。近来,由于我国感觉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据统计,第一季度中国对日出口下降2。5%,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下降7.8%,对韩国出口下降24.5%),因此,实际部门和理论界共同提出,要实行增值税的全额退税
2)调整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市场结构,将注意力转向欧美、拉美和非洲;
3)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恢复对外资企业自用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在国内税方面,为鼓励外资企业向高科技产业投入,专家们建议,通过扩大对高科技产业的税收优惠刺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
4)低利率政策。我国自去年以来,几次调整利息率。一方面减少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内部产品需求,扩大内需。
5))利用我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争取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获得稳定的国际贸易的条件。 目前政策调整之后的效果:据上海海关统计,1998年前四个月,其进出口比同期增长了12.4%,其中进口增长9.7%,出口增长14.5%。其中纺织品出口仅增加3.1%,但是,机械和电器产品增长25.1%,(34亿美圆)。来自于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长8.9%,来自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波、泰国进口增长很快,而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增长比较缓慢。可见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逐步显现出来。在投资方面,头四个月增长0.07%,达117.2亿美圆,批准合资企业5704家,比去年同期下降6.84%,其中来自印尼、韩国、日本和泰国的资金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9.16%,55.83%,42.23%,35.54%。来自于欧美的投资也有所下降。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估计前三个月的增长率为7.2%。国内需求(零售额)增长了6.6 %,这仅相当于去年的一半,零售物价指数为2.1%,消费物价指数仅增0.03%。
回楼上:许多资料汇总,不是一家网站的,用网络搜吧.
http://www..com/
Ⅷ 东南亚金融危机问题的困惑!
初期贬值是由于泰国货币泛发这个根源引起的!主要是国际炒家在股市大规模抛空股票,造成货币大规模贬值!然后再从汇兑市场打压本国货币,最后套现!他们只是套利,热钱涌入抛空本地股票市场的时候,在外汇兑换市场上大肆打压本国货币,然后热钱涌出!
所谓国际金融大鳄造成各国经济危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短期的盈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这个世界的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对金融领域的影响会牵扯到实体经济方面,其后的欧美经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国货币贬值,那么它国货币必然相对增值!本国国民的生产总值相对就会下降,同样的钱买的东西就少了!那么实体上反映出来就会要增加投入,今年过一年的钱,只能过半年,明年的准备金只好拿出来,你把明年的钱都花了,那么明年干嘛去?经济形式必然很窘迫,那么你就是穷人,别的国家就是相对你而变富裕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实体经济中,货币是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虚拟经济一般指的是期货和金融衍生品领域这些相对实体经济的方面!
Ⅸ 东南亚金融危机内幕是什么
索罗斯是98亚洲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乔治�6�1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国,并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去美国,在美国通过他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产。
索罗斯与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
然而,布尔曼的声音还是没有被听见,这就使得索罗斯最后下定决心,要在东南亚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国家集团的力量。
面对各国货币市场投机盛行,东南亚各国中央银行对市值的变化率一直在犹豫不决,尤其担心热钱像流入国内一样迅速流出,从而使汇率急剧波动。但是此时此刻,这只被重新打开的资金龙头要拧上已很困难了。东南亚各国中央银行已经走到了它们的最后关头。
看准时机的索罗斯出动了。
不过,此次索罗斯及其部下不但显得小心、谨慎,而且还选准了从80年代未已成为地区通货的泰铢下手。因为印尼与菲律宾利率虽然比泰国高,但印尼汇率经常受到印尼官方人为操控,比较不易投机,而菲律宾也对外汇市场有较多管制,同样不便放开手脚来大战一场,以决胜负。相比之下,泰国在东南亚各国中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最高,资本进出自由;除了利率较高之外,泰铢长期紧盯美元,汇率相当稳定,风险最小:另一方面,泰国经济“虚假”繁荣景气最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正在拖垮原来腰包鼓鼓的金融业,因此泰铢市值实际上也就最不稳定,最易攻破。
索罗斯之所以拿泰抹开刀,这在于看中了上述有利条件,这就叫“擒贼先擒王”,打破泰铣堡垒之后,就能够彻底扫荡东南亚了。就这样,索罗斯吩咐手下,将资金暗中向东南亚转移,以便最后时机一俟成熟,便可大举登陆东南亚,将这些尚在美梦之中的人群杀个措手不及。
索罗斯终于悄悄地向东南亚诸国宣战了。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及其手下认为,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
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待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好汉”的围攻之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跃至1 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一场反围剿行动,意在打跨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不再率众对泰铢群起发难。
泰国中央银行第一步便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铣;第二步效法马哈蒂尔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抹给索罗斯大军;第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齐下,新锐武器,反击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挨了当头一棒。
然而,索罗斯毕竟还是索罗斯。凭其直觉,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了,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索罗斯自认为,他已经赢定了。对于东南亚诸国而言,最初的胜利只不过是大难临头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伤不了他的元气,也挽救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命运。
索罗斯为了这次机会,已经卧薪尝胆达数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先头部队的一次挫折并不会令其善罢甘休,索罗斯还要三战东南亚。
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号令三军,重振旗鼓,下令套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大军的规模,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刹那间,东南亚全融市场上狼烟再起,硝烟弥漫,对抗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国上下一片混乱,战局错踪复杂,各大交易所简直就像开了锅似的热汤,人们发疯似地奔跑着,呼嚎着。
这是一场个人对抗国家的战争,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从结果来看,则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面对铺天盖地面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泰国人只得拿出最后一招,来个挖肉补疮,实行浮动汇率。不料,这早在索罗斯的预料当中,他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各种准备。各种反措施纷纷得以执行,泰铢的命运便被索罗斯定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铢继续下滑,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其被索罗斯所宰杀之状,实在令世人惨不忍睹,泰国人更是心惊肉跳,捶胸顿足,责问苍天。
然而,在击破泰铢城池之后,索罗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断定泰铢大贬,其他货币也会随之崩溃,因此下令继续扩大战果,全军席卷整个东南亚。索罗斯暗中发誓,此次定要将东南亚各国搜刮一空,灭了这帮不识好歹之徒企图取西方而代之的迷梦。
闻得索罗斯大军兴风作浪,腾云驾雾不来,其他东南亚国家均倾全力进行了殊死抵抗。菲律宾抛售了25亿美元,马来西亚抛售了10亿美元,以稳定本国货币,但在索罗斯的强大攻势面前却难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贬值。同时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剧烈波动,一时间,东南亚货币市场风声鹤吹,草木皆兵。这究竟是一场金融危机的前兆,还是金融风暴的尾声?恐怕谁也不敢妄下结论,其秘密也许只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索罗斯。
索罗斯采用的是立体投机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是外汇的操作。 所谓立体投机,就是利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金融投机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不断挤压泰国金融市场,触发泰国金融危机,在随后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这些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加重了危机的程度。他们怎么做的呢?正如索罗斯本人所描述的“我们用自己的钱买股票,付5%的现金,另外95%的资金用借的;如果用债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钱,我们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买进价值五万美元的长期债券……”。(索罗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们以自有资本做抵押,从银行借款购买证券,再以证券抵押继续借款,迅速扩大了债务比率,不仅如此,它们还将借款广泛投机于具有“高杠杆”特点的各种衍生工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据《经济学家》的报道,量子基金确实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买入看跌期权,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铢,卖出泰铢期货和远期,因料定交易对手要抛出泰铢现货为衍生合同保值,轻而易举地借他人之手制造泰铢贬值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体投机的经典例子。
一般情况下,由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无套利均衡关系,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的诞生和发展,外汇即期市场、远期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市场之间环环相扣,节节锁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随后几次国际投机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国际投机家先在货币市场上大量拆借港币,抛售港币,迫使港府急剧拉高货币市场同业拆息;货币市场同业拆息急剧上升引起股票市场下跌;同时引起衍生市场上恒生股票指数期货大幅下跌;恒指期货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场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国投资者对香港经济和港币信心锐减,纷纷抛出港股换回美元,使港币面临新一轮贬值压力……。各个市场的连锁反应,最终全面扩大了投机家的胜利果实。
料定对香港外汇市场发动攻击将引起连锁反应,国际投机家在各个市场上立体布局,一方面在各个市场加大赌注,为投机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一旦投机成功即可全面丰收,为承受的投机风险匹配高收益。索罗斯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资组合像名称所显示的一样,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间的东西,最容易了解这一点。但我们的投资组合更像建筑物,用我们的股本做为基础,建立一个三度空间的结构,有结构,有融资,由基本持股的质押价值来支撑。……我们愿意根据三个主轴把资本投资下去:有股票头寸、利率头寸和外汇头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强化,创造出这个由风险和获利机会组成的立体结构。通常两天——一个上涨日和一个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们的基金膨胀。”(索罗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国际投机家进攻香港金融市场时充分运用了这种“立体投机”策略:首先在货币市场上,拆借大量港币;在股票市场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场累计期指空头;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利用即期交易抛空港币,同时卖出港币远期合约;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卫联系汇率;在股票市场上,将借入成分股抛出,打压期指……。综合看来,基于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立体布局”使投机家的风险暴露相互加强的同时更令杠杆投机威力和收益大增。1998年8月之前,国际投机家利用这种手法取得的丰厚回报,无疑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使其甘冒风险,增大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当1998年8月中旬国际投机家再度兵临香港,使用相同手法时,他们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港府坚决入市抗击国际投机家,这一“仗”惊心动魄,港府终于取得胜利,保卫了香港的财富,捍卫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中国政府在背后利用手上的外汇储备大力支持港府。不过政府自己开的市场,自己也进去玩,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港府在中央政府作为强大后盾,敲响得胜鼓收兵回营,打了一场漂亮的金融阻击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