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期货行情
⑴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谓诡谲多变。上半年,不断下调的GDP预期增速似乎预示着“大萧条”即将重现;下半年,节节攀高的PMI指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丝丝暖意。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也从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奋起来,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今年,各地玉米现货价格涨幅不一,但从能够综合反映玉米市场基本走势的DCE(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数上看。年初至今,玉米指数从1566元/吨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吨的年内高点,涨幅高达238元/吨,涨势比较强劲。 纵观2009年玉米市场,我们可将其走势分成5个阶段进行剖析。 图1 DCE玉米指数的阶梯式上涨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上冲(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压下,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彼时,国家果断于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计划,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在政府托市收购的利好推动下,玉米价格开始触底回升。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于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至此,从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计划,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政府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末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银行发布经济报告,认为全球GDP将结束长达8年的强劲增长,预计今年会收缩1.7%。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而前期的临储收购已经接近尾声,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此间,国务院曾于4月22日召开会议,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随后国家又决定从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暂定关税,意图提振玉米市场。无奈全球玉米消费依旧疲软,国内玉米价格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 第三阶段:干旱天气催生疯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元/吨。同期,广东蛇口等港口玉米价格飙升,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究根结底,正是玉米主产区的干旱天气,催生了这波涨势迅猛的行情。 起于8月初的这波旱情,波及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产区。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此间,用电量和PMI等经济指标预示国内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玉米收购进度,助推现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同期玉米临储拍卖也得到市场积极的响应。 与此同时,各路资金借机入场炒作玉米期货,仅13日当天,玉米指数成交量便从前日的7万多手剧增到92万手。旱情点火,资金扇风,二者共同铸造了8月份的这次大涨。 第四阶段: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1日-11月9日) 疯狂过后,便要重归现实。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狂飙之后,旱情的推动力逐步衰竭,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吨开始,逐年增多。2008年玉米总产量一举超过1.65亿吨,而总消费量为1.52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34.93%(四连增)。可见,我国玉米供给面并不紧张。虽然2009年8月份主产区遭受了干旱的袭击,但本年度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总产量仍可维持在1.55亿吨左右。加上去年5309万吨的期末库存量,国内供给面仍较宽裕。面对这种现实,各路资金纷纷从前期的疯狂博弈中脱身而出,DCE玉米指数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此间,因上海、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逐步恢复开机,需求量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计划,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对市场的影响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个企业大多寄希望于国家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此间,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比较高。进入10月份之后,“双节”的需求热潮退去,东北和华北等地的玉米新作开始上市,市场普遍认为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的价格过高,于是,玉米的成交情况也节节下滑。 表1 10月份前后的玉米成交情况对比 第五阶段:冰雪灾害促使玉米冲高(11月10日-至今)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然而,过犹不及。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期间,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在8.67万亿的新增信贷和众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为-0.5%,转负为正指日可待。 经济的回暖和年关的来临,催发了玉米的消费热潮。然而,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南北地区玉米市场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这边厢,主产区因外运困难,玉米出现积压,那边厢主销区因供给短缺,港口库存骤降。同时,USDA报告称,截至11月15日当周,美国玉米收割率仅为54%(去年同期为77%,五年均值为89%);而我国CPI的即将转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 最终,在美国玉米收割延迟和我国通胀预期的推波助澜下,“百年一遇”的雪灾掀起了玉米价格的又一波上涨狂潮。 从现货市场上看,广东等主销区的玉米价格攀升较快。11月初,蛇口港东北产一等玉米售价在1880—1890元/吨左右,不到一个月,同类玉米价格便上涨近100元,一度突破2000元/吨的高位。广西和四川等地的玉米行情与此也颇为相似。 从国储交易上看,不论是临储玉米交易,还是跨省移库玉米交易,其成交均价和成交率都有很大提升。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为例,国家分别在11月24日和12月1日通过其平台进行的跨省移库交易中,玉米的成交价格均有所上升,且成交率均达到100%! 从期货市场上看,自11月10日起,DCE玉米指数成交量突然放大到一个月来新高,持仓量也逐步攀升,稳定在30万手左右。截止12月3日,玉米指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1750元/吨迅速上涨到1804元/吨。 之后,随着雪灾的逐步退去,粮食流通渠道开始恢复。北方玉米得以快速运输到南方各地。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攻势头才有所减弱。 纵览2009年的玉米市场,有利于我们看清不同时期主宰玉米价格沉浮的关键因素,进而有助于我们布局2010年。展望来年的中国玉米市场,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仍然是玉米市场的主导力量。2009年玉米收储政策尘埃落定。我们分析发改委等部门先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可知此次收储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收储主体多元化。即允许中粮和华粮等加工企业与中储粮一起参与收购,并给予50-100元/吨的补贴;二是鼓励主销区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并给予70元/吨的补贴。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和提高加工企业开工率,2010年国家或许将继续实施这些政策。不过,由于收购价格和补贴力度等细则都由政府决定,政府掌控玉米市场话语权的主基调不会改变。 第二,内外盘联动性不断增强。将DCE玉米指数与CBOT玉米指数相叠加,我们发现,除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外,国内外玉米价格的走势呈现出亦步亦趋的态势。这或许为我们观察国内玉米价格走势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第三,主销区库存过少的弊端仍会出现。我国主销区与主产区相隔较远,一旦流通出现阻塞,主产区的“远水”便解不了主销区的“近渴”。特别是在冰雪灾害期间,主销区玉米价格往往因供给短缺而出现暴涨,继而带动整个玉米市场价格大涨。造成企业采购成本陡增,农民惜售情绪增强,不利于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年若能适当增加主销区的玉米储备规模,这种现象或许会大幅减少。 第四,期货价格的指导性逐步增强。近两年,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众多玉米现货企业开始关注或者参与期货交易。使得DCE玉米指数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其走势也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方向标”。 第五,玉米价格的季节性上涨越发明显。每年8月-9月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又是主产区干旱等灾害频发的阶段。分析近5年的玉米价格走势,我们发现,投机资金往往借机大肆炒作,引发一波上涨行情。2010年8月到9月若旱情重现,则玉米价格仍可能出现类似大涨。 影响2010年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恢复情况、产量与进出口政策、USDA的定期报告、CFTC的基金净多单、原油价格的升降、玉米主产区的天气情况以及政府的临储拍卖等。但总体上看,包括玉米在内的商品市场走势和经济状况是相依相随的。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急剧下滑,玉米价格连连下跌;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玉米市场也从阴霾中走向晴朗。 诚然,站在现在回顾过去,一览无遗,而站在现在眺望未来,扑朔迷离。不过,在经济前景逐步好转的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强和美元萎靡的持续,无疑给玉米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⑵ 去哪能找到2008年期货数据
去一些数据软件中可以找寻,或者你看看网络文库中有没有2008年的历史数据
⑶ 谁能帮我预测一种期货2008年一季度的走势
玉米期货
据行业分析师称,明年美国玉米价格可能飙升至5美元/蒲式耳,因为食品加工以及生物燃料行业的需求强劲,美元走软会提高出口。但是,如果全球经济增长因为信贷危机而放慢,那么这可能会极大地制约玉米价格涨势。
衣阿华谷物公司分析师加文·马格瑞表示看涨2008年玉米价格,主要原因是玉米必须与大豆竞争耕地。他说,考虑到全球需求并没有放慢的迹象,5美元对于玉米价格来说并不遥不可及。
由于美国可耕种土地有限,玉米和大豆价格必须上涨到一定水平,以吸引农户来种植。
培基证券公司分析师肖恩·马克康桥称,玉米价格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豆价格。今年大豆供应吃紧,明年必须提高大豆播种面积,届时大豆与玉米的耕地竞争将非常激烈。显然,目前大豆蓄势待发,希望依赖价格上涨来重新夺回耕地面积。
北美风险管理公司分析师杰里·吉德认同玉米价格有上涨潜力,但是他的价格预估更加保守。他说,如果明年春季出现天气问题,那么玉米价格有望涨到5美元。大豆价格可能会涨到14美元,玉米价格涨到4.50美元,这毫无问题。
⑷ 2008年的股市走势如何还会是牛市吗
个人觉得大盘在2008年将经历一个从回暖到调整到再上扬的过程。 首先压抑的资金热情借助股指期货时间表和政策松动进入市场,大盘股再次推动市场回暖。 受相对估值持续刺激,中盘股再次吸引投资者关注;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对中国出口存在负面冲击,IPO和非流通股解冻导致资金缺口促使市场调整; 然后在企业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再次超出预期的情况下上扬。 奥运会前一个月,估计就要进入调整了。整个大盘的08年我觉得到8000点问题不大的再上去就非理性了。我倒是觉得08年的下半年进入调整一直延续到09年开始世博行情!
求采纳
⑸ 谁知道2008年国际原油期货最高价格到过多少
有好几个呢
根据不同的月份
就有不同的高价
不知道你对期货了解多少
下面
只说两个
美国原由连续是147.25
元
1月份原油是148.35
⑹ 08年的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大吗
对于期货市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美国救市政策成功,那么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使美元持续走强,所有的包括黄金在内的所以商品期货都将持续下跌,结束去年的牛市格局。
反观如果救市不成功,那么美元的统治地位及根基将会受到严重的动摇,全世界都会抛弃美元,从而会引起全球的经济动荡,所以的商品期货都会涨。
总之08年是多事之秋,无论这场金融危机的结果怎样,他都将为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⑺ 2008年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 最高达到147.27美圆,为历史最高价格 今年的原油能达到吗
经济学家鲁比尼,(曾经预测到全球经济危机),昨天在一个访问中说道,如果国际原油道达140,就意味着很多发达的经济体要进入第二次经济探底,觉得美国等国家不会轻易让这种事情发生.至少不会那么容易发生.现在美国已经声明,如果原油价格再得不到控制就要利用国内原油储备.还有就是OPEC 可能马上要召开紧急会议协商是否要增加原油的开采量。
个人认为,原油价格在这个波段应该不会突破140.纯属个人想法。
⑻ 2008年是做期货的好时机吗
只要你准备好了(知识储备上和心态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关键是心态。
2008可能会推出股指期货、钢材期货、生猪期货以及大米期货,到时投资者将有更多的投资品种。
推荐两本书。
1、【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美]约翰.墨菲 本书为美国纽约金融学院教材,本书系美国市场技术顶类级分析大师约翰墨菲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市场技术分析的圣经!本书集各种市场技术分析理论和方法之大成,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长处、短处以及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把它们取长补短地配合使用的具体做法,同时,一身兼有优秀教材、权威工具书、实用操作指南三大特色。
2、【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美国]jack d .schwager(茨威格博士) 简介:史瓦格是【投机智慧】英文原版的作者,是个实战家写的投资分析的好书,书中蕴含着他是如何成为当今顶尖权威投资专家之一的内在原因。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好处的,只有到你实际使用碰到了问题的时候,翻看此书时才有体会,后面的第五篇才是精华。本书共分5篇22章,全面讲述了期货交易中的图表分析方法与策略,以通俗易懂得语言描述了期货技术分析中的重要原理和技巧,如止损点的选择。目标设置及退出原则等等 (注:以上两本书是期货业内人必看的两本书!就像学汉字不能没新华字典、学英语不能没牛津大字典一样的,是在放在枕边不断研读的两本必备参考工具书。
不管何时,都要虚心学习。
祝你在期市成功。
⑼ 08年黄金期货走势
08年黄金期货总体看涨趋势不变,外盘黄金目前在930美元,破1000美元是时间问题。
国内目前走势稍微弱一点,从中线上看仍有上涨的空间
⑽ 1995年至2008年国际期货每年的大事件(涨幅较大的各股)
道琼斯指数崩盘 (1989年),苏联新政权的军事袭击 (1991年),美伊沙漠风暴 (1991年),全球金融牛市上升 (1992-1995年),英国霸克菱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亚洲货币惨遭狙击面临贬值 (1997年),美国911袭击事件 (2001年),美伊战争 (2002年)2003年H股上涨4倍,是由于国际资金看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竞相投资,H股从区域性被冷落的市场成为国际巨额资金投资的最佳场所;3)为何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都没有让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2004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却暴涨,石油、重金属价格翻翻。因为中国2003年、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使得中国乃至世界整体供需短期失衡 (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50%),造就了期市大牛和2003年底的股市1300点---1700点大牛市(中国本轮针对固定资产的宏观经济调控源于此)2006年1月2日,国际金价为每盎司514美元。随后,金价展开了跳跃式上涨,一天之内上涨20美元都不是新鲜事。到5月12日,国际金价终于创下每盎司730美元的历史纪录。2007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演变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大事件,让投资者始料不及,但随后美国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之中,确实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很大冲击。今年已有11家银行关门, 始于去年8月的美国金融动荡,在14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低价收购等一连串重磅炸弹同时引爆后,其严重性俨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仅今年,迄今为止,美国就已有11家银行倒闭。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那场惊天动地的银行倒闭潮。相关资料显示,在那短短4年间,美国共有9755家银行破产,占当时银行总数的1/3。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此次美国银行业危机远不能和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但在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仍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行倒闭潮,实属触目惊心。
9月5日,Silver State成为今年以来第11家破产的美国地方银行。而此前的8个月,已分别有Douglass National、Hume、ANB Financial、First Integrity、Indy Mac、First Heritage、First National、First Priority、The Columbian Bank and Trust Company和Integrity等10家银行先后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7月11日宣布破产的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不久前曾透露,截至第二季度末,其黑名单上的“问题银行”已增至117家之多,比首季度增加30%,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创下了自2003年中期以来的最高纪录。
自2000年10月以来,FDIC已关闭了37家银行,其中2002年关闭了12家,为历年之最,2005年和2006年均无银行倒闭,2007年为3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1家银行先后破产,仅7月以来的短短两个多月就有7家。
FDIC董事长谢拉·布莱尔上月表示,她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的银行“难逃厄运”。
“我认为这场危机才刚过半,甚至可以说最坏的时候还未到来。未来几个月我们看到的将不只是中小银行倒闭,我们还将看到一家大投行或商业银行倒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说。
仅仅过了一个月,罗格夫的话就已应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诸多分析人士认为,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才是银行信贷损失的高峰。如果真是这样,美国银行的倒闭潮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