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风险回顾
❶ 期货市场风险巨大,一般个人投资者慎入,那么期货市场的风险表现为哪些方面
你好
所谓的期货风险大,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解。期货的杠杆并不是风险大的原因。不会用杠杆,滥用杠杆,过度使用杠杆才是风险大的真正原因。对于不善于控制风险的人来说,别说期货了,股票风险也很大,p2p风险也很大,甚至买房都有风险。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❷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一) 商品期货
商品期货是指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商品期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和能源期货等。
1. 农产品期货。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诞生以及1865年标准化合约被推出后,随着现货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不断有新的期货品种出现。除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货外,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随着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等地出现,棉花、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黄油、鸡蛋以及后来的生猪、活牛、猪腩等畜禽产品,木材、天然橡胶等林产品期货也陆续上市。
2. 金属期货。最早的金属期货交易诞生于英国。1876年成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金属期货交易之先河。当时的名称是伦敦金属交易公司,主要从事铜和锡的期货交易。1899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将每天上下午进行两轮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铜、锡交易中。1920年,铅、锌两种金属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原本是一个铜出口国,但工业革命却成为其转折点。由于从国外大量进口铜作为生产资料,所以需要通过期货交易转移铜价波动带来的风险。伦敦金属交易所自创建以来,一直生意兴隆,至今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依然是国际有色金属市场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种有铜、锡、铅、锌、铝、镍、白银等。 美国的金属期货的出现晚于英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以来,美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转向建立现代工业生产体系,期货合约的种类逐渐从传统的农产品扩大到金属、贵金属、制成品、加工品等。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于1933年,由经营皮革、生丝、橡胶和金属的交易所合并而成,交易品种有黄金、白银、铜、铝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黄金期货合约,在70-80年代的国际期货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
3. 能源期货。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货的产生。目前,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能源产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种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气、丙烷等。
(二) 金融期货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渐取消,汇率、利率频繁剧烈波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期货市场。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镑、加拿大元、西德马克、法国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内的外汇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较大的金融期货合约之一。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使股票价格指数也成为期货交易的对象。至此,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均上市交易,并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欧洲和亚洲的期货市场,金融期货交易占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也成为交易的主要产品。 金融期货的出现,使期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期货市场的发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所都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诞生的。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期货期权
20世纪70年代推出金融期货后不久,国际期货市场有发生了新的变化。1982年10月1日,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引发了期货交易的又一场革命。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现的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具有规避风险,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权交易不仅对现货商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而且对期货商的期货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规避风险的作用。相当于给高风险的期货交易买了一份保险。因此,期权交易独具的或与期货交易结合运用的种种灵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期货交易品种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应当指出的事,在国际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各个品种、各个市场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以说,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基本态势是商品期货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方兴未艾。期货期权交易的对象既非物质商品,又非价值商品,而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权钱交易”。期权交易最初源于股票交易,后来移植到期货交易中,发展更为迅猛。现在,不仅在期货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开展期权交易,而且在美国芝加哥等地还有专门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❸ 期货市场有哪些风险
你好,期货交易的风险:
(1)市场风险。由于保证金交易具有杠杆性,当出现不利行情时,股价指数的微小变动就可能会使投资者遭受较大损失。价格波动剧烈的时候甚至会因为资金不足而被强行平仓,遭受重大损失。
(2)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出现技术故障或投资者出现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损失。
(3)强行平仓风险。期货交易实行由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分级进行的每日结算制度。在结算环节,由于公司根据交易所提供的结算结果每天都要对交易者的盈亏状况进行结算,所以当期货价格波动较大、保证金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补足的话,交易者可能面临强行平仓风险。
(4)交割风险。期货合约都有期限,当合约到期时,所有未平仓合约都必须进行实物交割。不准备进行交割的客户应在合约到期之前将持有的未平仓合约及时平仓,以免于承担交割责任。
❹ 期货市场的风险有哪些特征
期货市场风险的特征: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一方面体现了市场风险的共性,就是说,在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期货市场风险的客观性也来自期货交易内在机制的特殊性。
2.风险因素的放大性
期货市场的风险与现货市场的风险相比具有放大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1)相比现货价格,期货价格波动较大、更为频繁。
(2)期货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特征,投机性较强,增加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3)期货交易是连续性的合约买卖活动,风险易于延伸,引发连锁反应。
(4)期货交易量大,风险集中,盈亏幅度大。
(5)期货交易具有远期性,未来不确定因素多,预测难度大。
3.风险与机会的共生性
期货交易存在着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即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4.风险评估的相对性
实际收益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预期收益的评估则根据不同的交易主体、不同的交易成本、不同的客观条件而有所不同,因此,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具有相对性。
5.风险损失的均等性
对于所有参与期货交易的双方来说,期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都是客观存在的、均等的。
6.风险的可防范性
期货市场风险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数据对期货市场变化过程进行预先测定,对期货市场风险进行防范,达到规避、分散、减弱风险的目的。
❺ 期货的风险性和利弊
一:期货投资面临的风险:
第一杠杆使用风险
资金放大功能使得收益放大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的放大,因此对于10倍左右的杠杆应该如何用,用多大,也应是因人而异的。水平高一点的可以5倍以上甚至用足杠杆,水平低的如果也用高杠杆,那无疑就会使风险失控。
第二强平和爆仓
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要在每个交易日进行结算,当投资者保证金不足并低于规定的比例时,期货公司就会强行平仓。有时候如果行情比较极端甚至会出现爆仓即亏光帐户所有资金,甚至还需要期货公司垫付亏损超过帐户保证金的部分。
第三交割风险
普通投资者做多大豆不是为了几个月后买大豆,做空铜也不是为了几个月后把铜卖出去,如果合约一直持仓到交割日,投资者就需要凑足足够的资金或者实物货进行交割(货款是保证金的10倍左右)。
二:期货弊端有以下四点:
1、严重做空。股指期货的推出,本指望它改变过去的单边市场,即减少和避免单边上涨。但是,由于做空机制没有一定的限制,结果使得这种做空机制在某些情况(如利空)下会严重打压股票现货市场,尤其是做空沪深300标的物,可以产生羊群效应,使广大股民随着股指大幅下挫斩仓割肉,这样让境内外机构乘机抄底,渔翁得利。
2、严重违规。股指期货交易与股票市场的交易密切相关,这使得股指期货交易中的违规行为常常涉及到股票市场,其影响面较广,手法也更为复杂。如果这种现象不及时制止,那么会出现严重的不公平交易。因此,为了维护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公平交易,国外股指期货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对两个市场之间的市场操纵行为进行防范。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市场监察及早发现可能扭曲市场价格的各种交易行为和交易状况,并针对这些交易行为或交易状况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市场各种功能的实现。二是加强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管理,另外还有规范结算制度等。我国的股指期货却未能做好这两点,出现违规行为在所难免。
3、严重不公。主要指目前的交易制度。目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股票和基金交易一律实行“T+1”的交易方式。即,当日买进的,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而我国的股指期货则实行“T+0”交易制度。其结果是,机构和股指期货投资者就会利用这一制度漏洞,针对股票市场的标的物严重做空,而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疯狂打压,无法出货而出现严重亏损。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不到20天,大家已经领教了这种不公平。
4、严重投机。股指期货交易包括投机和套期保值,其中后者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但是,由于存在前面三个问题,那么目前我国股指期货的投机行为非常严重,有些股指期货投资者利用杠杆作用,一天内可以用少量的投入赚几十万元。目前还没有发现谁在做套期保值。因为国内外的投资者利用各种利空消息大肆做空,获得了大量好处,至少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失误过。
三:期货优势有以下三点:
1、期货交易将会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2、配资公司不提取盈利分成,客户可以得到足够的盈利。
3、交易盈利部分全部属于投资者所有,当然亏损也全部由投资者承担,期货配资公司不承担交易风险。如果产生亏损,在投资者交纳的保证金里扣除。当客户风险保证金亏损达到70%时需减仓操作,并主动做好止损;亏损达到保证金的75%,停止操作,公司强行平仓。期货配资公司只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不收取任何管理费,利息,会员费等费用。
❻ 建国以来最大的期货市场操纵案
期货市场风险回顾之一“上海粳米事件”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上海“粳米事件”回顾
粳米期货交易因具备发达的现货基础、市场流通量大而一度表现十分活跃, 在早期的粮食期货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94年上海“粳米事件”发生后,监 管部门暂停了粳米期货交易。时至今日,众多业内人士在谈到恢复与开发大品种 期货交易时总要提到粳米。因此,对上海“粳米事件”作一个全面回顾与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一、事件起因与经过
粳米期货交易从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
10月底被暂停交易,价格出现过三次明显上涨:第一次,199 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现货价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粳米期货从1400元/吨上升至1660元/吨;第二次, 1994年春节前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期价从1 900 元/吨涨到2200元/吨; 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预期减产的心理作用下,期货价格从2050元/吨上扬到2300元/ 吨。
到了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 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随即,空方被套,上粮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术性停市之决定,并出台限制头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粮交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
有关问题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 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l/3;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12月粳米贴水由1 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
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250元/吨、2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180 元/吨和2208元/吨。
谁知,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
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9 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400元/吨左右。
9月3日,国家计委等主管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会议,布置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油价格的工作。
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现最低纪录。
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交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 0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
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 412合约成交5990手、2541元/吨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
❼ 如何防范期货市场上的风险
1。吃透期货规则交易者在参与期货市场之前,一定要把风险认识到位,把规则学习明白,做到“读懂规则,吃透规则”,在确认自己有交易风险承受能力并且掌握了相关的期货知识和投资方法之后,再谋定而后定,然后再参与股指期货进行的交易。大家了解的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交易者可以在这里进行期货模拟交易,通过动手实战练习,可以提高交易者的实战水平,同时进一步吃透期货规则。2。保护资金是第一位期货交易者应该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保护资本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期货市场中生存下来,也就是拥有再次交易的能力。3。掌握一定的交易方法长期看来,市场一直就不缺乏相应的机会,关键是交易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时间不断的成功。从概率上来看,仅仅凭运气和一时的小聪明,可能会取得一时短暂的成功,但是无法长期在期货市场那个上立足和生存下来。强行平仓制度是期货市场独特的制度设置,也是期货市场控制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强行平仓可能是由于交易者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客户以外的因素引起,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由于交易者自身情况引起的。
❽ 中国期货市场十大悲情人物盘点
1、传奇人物:逍遥刘强
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因在2015股灾中在高位满仓,做多期指和配资买股票,最终导致破产,于2015年7月22日在北京华贸中心酒店顶楼平台跳楼自杀。
刘强生前为瑞林嘉驰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期货大作手风云录》作者,北京逍遥投资工作室创始人,有着近20年的期货股票投资经验,曾供职于股票私募、报社记者、期货私募,其自创的多点共振操盘系统曾创下在一年中资金账户增长20倍的辉煌记录,在期货圈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不过在其自杀事件后,一位刘强的师兄和朋友透露,刘强自杀不是因为亏损破产,而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逝者已矣,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刘强的抑郁症是否又能和他的交易撇清关系呢?
2、折翼的“证券之王”:管金生
作为债券市场交易的主导者,1995年“327国债”事件发生的那一周,万国超卖债券期货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公司预计财政部将下调“保值贴补”——提供“保值贴补”是为了提升国债发行的吸引力——这会导致市场大幅下挫。但万国后来又获悉,财政部将提供另一份保值贴补,提高的比例比下调的幅度更大。这一信息令公司惊恐万分。管金生别无他法,只好在2月23日这天休市前的8分钟里,做出避免公司倒闭的最疯狂举动:大举抛售。这一举动,造成了债券期货市场崩盘,以致中国证监会下令将这8分钟内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这结束了他作为中国证券业伟大试探者的生涯。
3、亿万富翁:袁宝璟
1996年秋天,袁宝璟向汪兴提出,自己在四川成都炒期货时损失九千余万元,怀疑是刘汉与证券交易所修改规则所致。汪兴便提出安排人去打刘汉,得到袁宝璟的认可。后袁宝璟出资16万元让袁宝琦交给汪兴;1997年2月1日晚9时许,受袁宝璟等人指使的李海洋(己判刑)在四川省广汉市发现刘汉,李海洋向刘汉近距离连开两枪,但未击中刘;1997年以来,因汪兴多次向袁宝璟借钱未果,便开始以打电话、写信以要举报袁宝璟的违法犯罪事实相威胁;袁宝璟向袁宝琦提到了汪兴的恐吓威胁,袁宝琦提出:“不行找人给他办了,花两个钱呗。”袁宝璟表示说:“行”,并提供30万元资金。袁宝琦找到袁宝福,让他把汪兴做掉。后袁宝福向袁宝森提出此事,袁宝森主动提出去做;2001年11月15日,袁宝森刺汪兴数刀后逃离。汪兴被扎伤后,不断威胁、恐吓袁宝璟,袁宝璟对袁宝琦说“不行就办了他”。之后,袁宝琦向袁宝福说“把尾巴活干完”,并交给他人民币18万元;2003年10月4日23时许,袁宝福与袁宝森携猎枪来到汪家附近,袁宝森对汪连开二枪,汪当场死亡。
4、财通基金:刘增铖
2014年10月22日,刘增铖错判了聚氯乙烯(PVC)期货品种将要大跌,对其进行了全面做空,不成想10月23日PVC却走出了明显的反弹行情,触及到产品的止损位,最终清盘。
据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刘增铖本打算做空PVC,但PVC出现了较大的期现价差,主力多头开始逼仓,几番博弈下来,不见多头泄气,无钱可撑,无奈之下只有砍仓,导致当天PVC跌停板打开并最终翻多。在一些期货从业人士看来,出现这种结果也并不让人意外,刘增铖虽负责运营一家公司,但更多的是用公司模式去运作资金,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操盘自己说了算,风险控制也是自己。
操盘手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的押注PVC空头,最终导致爆仓,这一行为明显违背了以程序化套利、组合策略为主,力争实现计划资产的稳健增值的原则。
5、中国版利弗摩尔:侯庆华
初中文化,1969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祖籍浙江金华,刚出生即被遗弃,三天后辗转于山东临沂尚无子女的养父母家中,养父母已经相继去世。16岁初中学业的他,当年以30元起步踏上外出打工路,先后历时12年,在东北建筑行业打拼,血雨腥风中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至26岁于人生第一个颠峰时期全身退出建筑管理行业,并转战实业投资;28岁投身期货行业,至31岁经历暴仓,累计亏损本金1000万;31岁开始期货交易步入正常稳定的操作轨道,前期亏损补回,并完成了一定的本金积累,至35岁的期货事业基本进入稳健发展阶段。2005年成为亿万富翁,奠定期货江湖地位。之后经历离婚,而后又爆仓,最终自杀,是中国的利弗摩尔。
6、顶级慈善家:裘德道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杭州道远集团董事长。依靠5000元钱起家,自1998年末进入化纤行业以来,短短几年时间,裘德道就积累了数十亿的资产,并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买下私人飞机。2006年,裘德道宣布捐资1亿元成立道远慈善基金,2008年又以个人名义给汶川灾区捐款1000万元,成为打破国内多项纪录的顶级慈善家。后来进入期货行业,在橡胶期货上赚得数亿,后在PTA期货上巨亏20亿,由于患肝癌,又加上期货巨亏给其身心造成巨大打击,在2010年圣诞节前夕因肝移植手术失败去世,终年54岁。
7、白糖分析师:陈树强
1982年出生,生前为中证期货软商品期货研究员,在上海工作。陈树强于2011年加入中证期货,此前在长城伟业期货任白糖期货、股指期货研究员。陈树强参与工作时间不久,却获得了不少奖项:2010年首批郑州商品交易所高级分析师(全国总共不到20人)、2009年证券时报第二届优秀期货公司暨最佳期货分析师评选最佳白糖期货分析师第二名 、2010年带队承担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功能课题任务,统稿全文,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却在年满三十岁之际选择了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属称其患有忧郁症,自杀前曾对于几次行情的判断屡屡失手。
8、亿万富翁:侯宝顺
侯某本是一个加工厂的小老板,在2000年以后,他开始钻研炒期货,到了2006年,侯某炒期货赚了竟达1亿多。在当时,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惜暴富的侯某贪心不足,在期货走下坡路的时候越亏越多,一下子回到了原点。一个人不怕一无所有,最怕曾经拥有,最终爆亏的他选择了自杀,却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为了生活,在他人的帮助下,他的两个儿子将欠了父亲钱款的8个债务人告上法庭。之后,在法官的强制执行下,侯某的两个儿子拿到了近30万元执行款。
9、政协委员:谢贵华
广东乐山市夹江县政协委员、佳美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长,44岁的时候跳楼自杀,据一些熟悉谢贵华的知情者透露,谢的自杀与当年植物油期货价格暴跌有关,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把所有家当亏尽,谢贵华跳楼前还在联系银行,希望能再获300万元贷款,以杀入期货市场“抄底”翻身。
10、糖业大佬:庞贵雄
46岁,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人,当地知名的糖业老板,广东中谷糖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湛江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在2005年-2006年榨季里,中谷集团在湛江以及广西属下6间糖厂共生产白砂糖20万吨,酒精约2万吨。中谷糖业是湛江制糖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广东民企100强企业。据熟悉庞贵雄的人士介绍,庞曾经操作"期糖",亏损金额巨大,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他走上了不归路,于2008年跳楼自杀。 据称当时中谷公司债务估算总额高达10亿。
类似于这样带血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期货交易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希望每位投资者在期货市场都能够自律、自知、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