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中国期货市场
㈠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简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在科学原理的发展促进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原理的发展。一定的技术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得到发挥、转化为应用技术并物化为生产力以后,这一定的技术原理就会面临突破。技术原理的突破是以它转化的应用技术及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前提的。同样地,科学原理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定的科学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发挥并转化为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为生产力以后,也会面临突破,这种突破也是以它转化的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的。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蓄积起来的,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德国学者杰哈德·门施“在70年代研究了110种技术创新,通过统计创新时间(最初商业化时间),画出了创新发生时间——创新频率曲线,结果曲线呈波浪形的长期波动趋势。曲线表明18世纪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这4个技术创新的高峰时刻正是世界性经济萧条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结论,经济萧条是技术创新迸发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结果是表现为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弗利曼根据1920~1970年62项创新的发明时间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时间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按技术体系进行的,新技术体系中的各项技术在各自产业中的份额按S形曲线增长。所以,整个新技术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各种技术的S形曲线的迭加⑧。他们的研究结论从应用技术和物化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体系的辩证发展过程。
㈡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提出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6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美国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系列统计项目的加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
(1)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
(2)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为24年,下降为23年,共47年;
(3)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趋势。全过程为140年,包括了两个半的长周期,显示出经济发展中平均为50-60年一个周期的长期波动。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不是导致长波运动的根本原因。例如,新市场的扩大一般不会引起长时期的经济高涨,相反,经济高涨会使扩大新市场成为可能和必要。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这些新发现只会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开始时被大规模地应用。由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扩大经济实力方面引起高度紧张的局势,因此,它又是挑起战争和革命的主要因素。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那些东西,尤其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㈢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诠释
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imitrievich 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后都很活跃的俄国学者,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主要来自长波理论。所谓“长波”指的是经济成长过程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动。由于康德拉季耶夫观察到的周期比人们观察到的另外两种经济波动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明显要长,所以被叫做长波或者长周期。
㈣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其次
长周期最多只可能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经济中存在,人们已经观察到,不同国家的长周期的步调并不一致,那么,可以想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这些国家间的经济往来必然会增多,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会不断越过国界流动,使得这些国家的长周期的步调趋向一致,但这一趋向一致的过程又会被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打破,因为技术革命最先会在一个国家出现,然后才向其他国家扩散。所以说,在大量的周期性因素和非周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可能存在一个稳定的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只考察了两个半长周期,到今天人们见到的也不过4个长周期,如果说还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长周期,则完全可能是一种巧合;最后,因为周期性经济波动的一个指标是价格水平的波动,从理论上讲,如果存在周期性的波动,那么这种波动也一定是不可预测的,正如企图预测股票市场走势的各种波浪理论一样,一旦人们知道了这一周期性的波动,人们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套利活动,最终完全化解掉预测中的波动。
㈤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介绍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6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美国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首先提出。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周期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决定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这个体系进行适当的划分是分析的出发点。
㈥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什么
长周期或长波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
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得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
(6)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中国期货市场扩展阅读:
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家多半不承认长波理论,然而长波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亦奠基于此。即使在认可长波的经济学家中,对长波的起因、开始年代、及各次长波的划分问题,都没有定论。一些批评者因此认为:所谓“长波”只是强加于大量统计资料上的概念。
不过多数长波理论学者同意:自工业革命以后,已经历了五个长波,而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在熊彼得的理论框架下,这五个长波分别是:
1、工业革命(1771年)
2、蒸汽机与铁路时代(1829年)
3、钢铁、电力与重工程时代(1875年)
4、石油、汽车与量产时代(1908年)
5、资讯与通信时代(1971年)
㈦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定义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 个系列统计项目的加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 (1)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 (2)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为24年,下降为23年,共47年; (3)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趋势。全过程为140年,包括了两个半的长周期,显示出经济发展中平均为50-60年一个周期的长期波动。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不是导致长波运动的根本原因。例如,新市场的扩大一般不会引起长时期的经济高涨,相反,经济高涨会使扩大新市场成为可能和必要。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这些新发现只会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开始时被大规模地应用。由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扩大经济实力方面引起高度紧张的局势,因此,它又是挑起战争和革命的主要因素。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那些东西,尤其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㈧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出现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1919— 1920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年)和《大经济周期》(1928年)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为期54年的周期性波动。按他的研究,世界经济中的第一次长波从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至1810—1817年为上升期,1810—1817年至1844— 1851年为衰落期;第二次长波开始于1844—1851年,从那时起到1870—1875年为上升期,1870—1875年至1890—1896年为衰落期;第三次长波开始于1890—1896年,至1915—1920年为上升期,而衰落期则开始于1914—1920年间,到他著书之时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仍在继续。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一般说头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发展快,显示出一派兴旺景象;其后 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熊彼特等人后来继承和发展了长波理论,并重新确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三次长周期的起止时间。熊彼特在1934年英译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三次长周期的分期为:
(1) “长波”I—— 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期”,这个周期的基本特征是手工制造或工场制造的蒸汽机逐步推广到一切工业部门和工业国家。
(2) “长波”II—— 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代”或“铁路化时代”,其特征是机器制造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机,并得到普及。
(3) “长波”IlI—— 从1897年开始(当时这个“长波”尚未最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 ,其特征是电动机和内燃机在一切工业部门中的普遍应用。
㈨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影响
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过长周期的设想。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经验统计数据检验了长周期的设想,从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因此,1939年经由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界都接受了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术语指称经济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