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人民币期货市场论文
⑴ 中国石油期货用人民币结算有何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
加大人民币与石油贸易的结合程度,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2、建立战略储备库
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中国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
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储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1)中国石油人民币期货市场论文扩展阅读:
实现难点:
1、缺少联合谈判机制
中国缺少联合谈判机制。无论是石油,还是钢铁、铁矿石等领域,都没有建立起联合对外谈判机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类似国际市场领域,由于没有话语权,屡屡吃哑巴亏。
譬如,日本新日铁公司撕毁了此前中日韩三国钢企达成的“君子协定”,率先与力拓公司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韩国浦项制铁也随之接受了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的合同价,就恰恰曝露了这一点。当然,原油与其他领域市场机制不同,这决定了石油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强的智慧。
2、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
因为目前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以及外汇管制等金融政策,也注定了中国在国际石油价格领域,难以拥有话语权,更遑论国际石油定价权。联合谈判机制的缺席和人民币以及外汇政策的开放度不够,确实是制约着中国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重要因素。
⑵ 中国原油期货详解:人民币计价有何深意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使用人民币报价,牵涉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不同品质原油定价,二是原油的多币种报价。美国、英国掌握部分原油定价权的基础,是其庞大的供给能力、国内需求、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东和俄罗斯部分掌握原油定价权的基础是其产出能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主要是国内庞大的进口需求,与此相比,国内产出能力显得不那么重要。计价币种方面,洲际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无一例外地都使用美元报价。
⑶ 从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币,国内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以及国内原油期货的渐行渐近,有关“石油人民币”的讨论不断升温。同时为了尽量规避国际原油贸易中的外汇风险,中国必须积极投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之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推行“石油人民币”提供平台。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以及美元持续走弱而引起油价上涨,国内外关于“石油人民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球与欧洲预测快讯》认同全球“去美国化”趋势,并宣告石油美元的终结和“石油人民币”的冉冉升起。墨西哥《每日报》也在文章《世界“去美国化”:从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币”》里称,中国为即将到来的从石油美元时代过渡到“石油人民币”时代做好准备。
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标价和结算货币有近40年的历史,石油美元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回流机制。产油国可以用以石油兑换的美元回流至美国国债市场,而这些债券收益一般用于投资石油资源国的基础建设和军备采购。这一体系将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游资沉淀在石油贸易中,进而减小各国货币间的摩擦强度。
然而近年来,美国接连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美元汇率持续走弱,直接推高了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交易,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在这一背景下,寻求另一种可以替代美元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石油欧元”还是“石油日元”,都没能撼动美元在国际原油交易中的霸主地位,非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市场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以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程度来看,“石油人民币”的推行条件尚未成熟。
须知,美国创建石油美元体系时,美元早已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国内又有相对发达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包括有汇率、债券利率、证券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石油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也在同步研发上市,完全可以满足石油美元回流的要求。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等信号有利于推行“石油人民币”,但国内资本项目还处于管制状态、金融投资产品相对匮乏等现状,无法保证产油国用人民币交易后可以将人民币高效回流至国内,加之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这些都为推行“石油人民币”增加了难度。
虽然推行“石油人民币”存在较大困难,但随着我国金融政策不断放开,利率市场化、上海自贸区等新尝试,现阶段推行“石油人民币”是内有良机、外有需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买家之一,与沙特、伊朗等主要产油国建立了稳定的原油贸易关系。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调整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经开始要求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方式,这种“局部尝试”的突破或许是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此外,我国有大量工业、农业产品销往全球,其中就包括与我国有原油贸易往来的国家。因此,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双边贸易往来时,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是完全有可能的。笔者认为不断加强人民币在石油结算中的地位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增强我国在油价上的话语权,这是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的重要前提之一。
同时随着俄罗斯石油在中国总石油进口中的占比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进一步促成了人民币在两国贸易中的使用。同时,原油价格的暴跌导致石油美元18年以来第一次从金融市场中流出,而且如果高盛的预测被证实无误,截至2018年,石油美元将累计流出近9000亿美元。而就在这一切发生之时,中国也正在竭力争取让人民币在亚投行交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可能申请亚投行和丝绸基金建立特别金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贷款。
投资市场--
自古以来石油的争抢不曾间断过,石油的储存量、出口量以及价格的波动也在深深的影响着原油投资市场。经历了昨晚的非农,大多数投资者可能又遭遇了当头一棒。现货原油沥青昨晚暴跌不止的,可能很多投资者认为这次沥青原油晚间暴跌是由于晚间非农数据利多美元打压油价,其实不排除这个因素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美国产油量的影响。
⑷ 为什么选择中国原油期货
1、中国原油期货的交易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的影响力。
2、中国原油期货交易还有益于推动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改革。
3、原油期货交易可以为国内原油消费企业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渠道。
4、原油期货交易或许还可能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⑸ 论文:金融危机对中石油的影响
完全没有影响,亏损,国家可以拿纳税人的钱来注资嘛!,资金链绝对没有问题,更不可能破产除非国家亡了
⑹ 人民币石油期货是什么意思
就是以人民币计价/定价,交易,交割的石油期货。
中国石油期货已经筹备多年,终于在2018年3月26日正式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首日收涨3.04%。
而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消费国,而原油的定价权以前几乎都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供给都非常不利,所以中国石油期货的推出也是为了争夺大宗商品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国家的经济战略。
⑺ 中国的“石油期货交易”进展情况怎么样了
2018年3月26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开始了原油期货业务。这个业务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人民币计价。
如SC1809的挂盘基准价格为416元/桶,SC意为“中质含硫原油”,1809意为2018年9月到期结算。所有15个合约都是SC品种,7个短期的为SC1809至SC1903,基准价都是416元/桶。4个中期的SC1906到SC2003,基准价388元/桶,4个长期的SC2006到SC2103基准价375元/桶。
⑻ 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对期货市场有什么影响
单从国际原油价格行情波动上来看,中国原油期货3月26日上市对油价行情波动的影响近乎于无。相反,国际原油价格行情波动直接影响中国原油期货价格(石油人民币)。
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加深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同时,也令国内原油价格更加符合中国原油市场的实际需求。例如,国内成品油调价,在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后,预计国内成品油调价幅度或机制,将更加中国市场需求。
⑼ 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对中美贸易战多大影响
3月26日9点,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并以人民币计价。
中国版原油期货的推出,虽然酝酿多时,但此次真的横空出世还是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人把此事和濒于贸易战的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中美贸易争端的原因或是结果。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想多了。石油期货的推出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影响中美贸易,也不会对美国造成什么损失,而且美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无法阻止中国石油期货的推出。对于中国而言,石油期货的推出顺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在世界石油贸易地位的自然反映。
在全球石油运输的版图中,从海湾和非洲东部经过印度洋到达中国沿海是全球石油运输量示意中最粗的那条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进口量排世界第一,对外依存度超过65%。虽然在市场中如此举足轻重,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却没有能够反映这种需求的原油期货合约,没有形成能够反映亚太地区原油实际供需状况的定价基准。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有助于形成反映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市场供需关系的原油定价基准,进一步完善国际原油定价体系,增强中国对于原油价格的话语权。
上海原油期货真正引发人们浮想联翩的地方是以人民币计价。迄今为止全球的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用美元来定价。从原油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后,“美元石油”和“石油美元”几乎长期作为左右国际大宗货物和货币市场的唯一要素的时代从理论上宣告结束,“人民币石油”和“石油人民币”的应运而生,将是新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