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GDP对期货价格的影响

GDP对期货价格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5-12 15:04:25

『壹』 商品价格大幅增长,对GDP的影响

第一,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是肯定的。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在发生财政向银行借款时,只要银行能控制住贷款总规模,就不会发生货币供给过量的问题。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居民或企业购买公债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用现钞和活期存款购买;另一种情况是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在中央银行账户的资产方政府公债项增加,负债方的财政金库存款等额增加,而当财政用于支出时,则中央银行的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在商业银行贴户上居民和企业存款相应增加,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有了超额储备,就可能用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第二,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另一种情况则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还出现另一种说法,认为财政赤字是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重要原因。首先对国民收入超分配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准确的理解只能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不过是需求过旺或通货膨胀的另一种说法。
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还有另一面,就是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贰』 物价上涨 对GDP影响

摘要: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1995年期间的物价上涨相比,在体制环境、经济开放度、总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正基于此,文章以当前物价形势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切入点,探讨了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
关键词:物价上涨 结构性矛盾 策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关口,物价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物价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物价上涨较快的复杂局面,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出现从低位向上发散的趋势。因此,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物价形势特征和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达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7%、24.1%和17.1%。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当前物价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经济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经济过热趋势日益凸显
纵观“十五”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运行均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显著特征。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从年度增长率周期衡量,经济运行仍然处于自200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统计局初步核实修定后,2007年GDP增长11.4%,达到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同时CPI也开始快速上涨,经济中的不均衡问题凸显。2007年以来,央行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多次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由过快向过热转变的趋势。
( 二) 名义居民消费增长十年来首次出现“过热”,但绝对增速不高
从2006年开始,消费增速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于2008年2月进入“过热”的红灯区,这也是预警系统近十年来首次发出消费“过热”信号。7、8两个月名义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分别达到16.4%和17.1%,创造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最近一年消费名义增速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价格的上涨。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与前些年基本持平,近几个月甚至略有下降。2008 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呈逐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六月份突破4%以来, 8月份后,涨幅超过6%,此后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上仍呈持续上涨之势。但从绝对水平看, 2-2.8%的月度增速并不算高,离2004 年全年3.9%且该年年中连续3个月以上超过5%相比还有较长一段距离。
(三)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徘徊,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
2008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幅由3 月份的3.26%上升到11月份的4.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涨幅从3月份的4.72%扩大到11月份的7.55%。尽管6、7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4、7月份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一度较上月减少,但全年价格上涨态势依然较为明显。同时,今年4、5 月份食用植物油、猪肉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今年5、6、7 三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是3.4 %、4.4%和5.6 %,7 月份的涨幅是十年来最高月度涨幅。对于当前的价格上涨,笔者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因为1~7 月份食品类价格总水平上升2.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六大类价格对价格总水平上涨几乎没有影响。
二、当前物价上涨与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分析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5年累计增长2.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97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0.4%下降到39.1%。在轻重工业结构上,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69.9%,轻工业比重则降到30.1%。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同投资与消费失衡有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因果。
在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表现为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这说明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而这又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变化密切相关。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6.8%。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这种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 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M2累计增长率为17.6%,超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80.0%达37.6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中央银行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对冲、冻结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的对策
根据物价形势的最新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增加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今年宏观调控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和目标是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加速上涨,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的调控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
本轮物价上涨的明显特征是农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持续上升,主要因供求缺口增大而上涨。肉类、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对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决定了政府维持该类产品价格稳定的必要性,一是增加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稳步提高粮食种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农业补贴标准,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实施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避免农产品因市场价格不稳而出现严重供求失衡现象。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稳定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二)合理运用财政手段,调整税率,引导供求行为。
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控制需求又要增加供给,做到供求管理相结合。达此目的重要途径是合理运用好财税手段,有效调节税率。比如,对出口过多进口较少从而顺差过多引起国内物价上涨,可以通过提高出口关税税率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来调控;对粗钢生产过旺导致铁矿石增长过快、铁矿石进口价过高导致国内钢铁成本上涨过快从而推动钢价上涨过快,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粗钢出口关税来调控;对煤、铝、水泥、有色金属和其他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也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税和涉外税来控制。今年,加大生产、流通、外贸、节能、环保、物业等领域的税收调节力度,不仅有利于缓解总量失衡和结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物价稳定。
(三)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
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作到未雨绸缪。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二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
总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理智地探讨当前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如供求失衡、成本推动、货币扩张的等综合因素,有助于多渠道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减少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保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叁』 价格对GDP有何影响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GDP与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价格正是在这方面对GDP有影响

『肆』 通胀对期货的影响有多大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伍』 通货膨胀对GDP有何影响

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使名义GDP增长率高于实际GDP增长率,即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三个主要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些指标都与GDP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而著名的奥肯定律则告诉我们,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经济增长率可以对失业率进行大致的判断。

『陆』 GDP的增长对股市会有何影响

GDP变动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GDP的持续上升表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制约经济的各种矛盾趋于或达到协调,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经济产生好的预期;

相反,如果GDP处于不稳定的非均衡增长状态,暂时的高产出水平并不表明一个好的经济形势,不均衡的发展可能激发各种矛盾,

我们必须将GDP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不能简单地以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上有时恰恰相反。

(6)GDP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扩展阅读: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

『柒』 为什么GDP下调对期货铜价不利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GDP的下调,直观的反映就是投资,消费的下降,也就是对原材料需求的减少,铜是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一种,当然也会被看空

『捌』 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对期货价格有什么影响

经济周期是经济大气候,任何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都无法规避大气候景气程度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商品的生产消费关系、供求关系更是和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紧密相连,商品价格的波动也就和经济周期的运行息息相关。

在【复苏】阶段:一开始,商品产量和价格均处在周期性的最低水平,而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需求增长、生产恢复,价格逐步走高。

在【繁荣】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周期的高峰阶段,投资、需求的持续扩张使得社会众多元素处在供小于求或是预期中供小于求的状态,价格被一再刺激,推向高峰。

在【衰退】阶段:在疯狂的投资和生产之后,预期需求的破灭之后,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经济开始滑坡,价格迅速下跌。

在【萧条】阶段:处在谷底的经济对应的是投资、供给、需求都处在低位,价格处在低位并继续下跌。

另外由于价格的波动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商品处在最高点时,可能经济已经开始衰退。

『玖』 GDP下调对期货市场利多还是利空

利空

『拾』 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

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市场供应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即任何减少供应或增加消费的经济因素,将导致价格上涨的变化;反之,任何增加供应或减少商品消费的因素,将导致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对期货价格的变化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使期货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料。影响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因素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上面: 期货市场虽是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仍难免受一些势力雄厚的大户的操纵和控制,造成投机性的价格起伏。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