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山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对期货市场变化

山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对期货市场变化

发布时间: 2021-05-11 18:49:17

❶ 山西发现的价值近160亿金矿是什么金矿

山西发现的价值近160亿金矿是大型斑岩型金矿。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义兴寨村发现一处大型斑岩型金矿,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人民币,下同)。

经专家组初步判定,本次发现的金矿,是山西省发现的首个新类型大型斑岩型金矿,金(Au)金属资源量达50吨以上,约占该省历史上累计查明资源量的一半,现在保有量的2倍,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

(1)山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对期货市场变化扩展阅读

山西省的矿产资源:

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

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

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❷ 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指标

1)通过对矿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的重新认识,确认毕力赫金矿区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属于晚古生代浅成低温-斑岩成矿系统,次火山杂岩体是矿田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查明矿区存在石英脉型、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斑岩型4种矿化类型,其中前3种受断裂构造、角砾岩筒(脉)等火山机构及配套构造控制的(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化类型目前已经遭受比较强烈的剥蚀,斑岩型金矿化是矿田重点找矿方向;利用建立的矿田“菱形”格子状构造格局“节点”控矿模型,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信息,预测重点找矿靶区4处。通过工程揭露,在新圈定的Ⅱ矿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首次在华北陆块北缘发现大型独立斑岩型金矿,累计探明(122b)+(333)金资源量24t,预测远景资源量50t。

2)对小秦岭金矿田造山型金矿的认识,为深部找矿奠定理论基础;提出“空间-物质”成矿预测新思路,优选出构造分析结合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方法开展成矿预测工作;具体分析了金矿区4个成矿阶段断裂构造活动方式及其控矿性,总结了以Q8号脉为代表的北西西走向、南倾组矿脉和以Q12号脉为代表的北东走向、南东倾组矿脉构造控矿模型;利用“断面波形模拟预测”方法,结合构造叠加晕预测方法,Q8号脉预测Ⅰ级靶区(位)3处,Q12号脉预测7个Ⅰ级靶区和2个Ⅱ级靶区。通过工程验证,在Q8号脉Ⅰ-1靶区勘查取得突破,探明金资源储量6t,预测远景资源量40t。根据预测结果编制的勘查规划方案目前矿山正在实施。

3)确定堡子湾金矿属于高硫型(明矾石-高岭土型)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线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与印支期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245Ma,39Ar/40Ar法)及其相关的隐爆角砾岩有关。就是目前矿区剥蚀程度的判断成为矿区成矿预测最关键的因素。选择找矿矿物学方法,利用矿物学表性特征学说,建立矿区找矿矿物学模型。通过系统矿物学工作,结合其他找矿信息,综合圈定找矿靶区4t。布置了生产探矿井巷工程和深部钻探工程,对这些预测靶区进行了初步验证,新增加(122b)+(333)级别金资源量约4t。通过矿物学标型特征判断,认为矿床剥蚀程度较大,深部金矿成矿潜力有限,但各种信息显示深部或者外围可能存在斑岩型Cu(Mo)矿化。

4)通过成岩、成矿机理研究,认识到寻找“峪耳崖式岩体”成为峪耳崖金矿接替资源找矿的关键;根据矿区已控制地段地质、矿化和地貌情况,选择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和高密度电法测量这两种各具优势、又有互补性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泡塑偏提取化探方法开展找矿工作;建立了矿区成矿预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在矿区北部长河测区和南西部镇矿测区实现找矿突破,预测靶区3处,查明资源量1.5t,预测远景资源量10t。

❸ 区域性矿床成矿模型

矿床模型是针对某一类型成矿系统经整理归纳后建立的一套描述或反映其基本特征信息的集合(或文字或图表)。矿床模型的建立是源于对成矿系列和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而又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逐渐完善,并且随找矿实践又不断丰富,以达到全面反映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矿床模型是对传统认识的践行,即从经验性资料出发、分析研究和成矿客观规律的总结,上升至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任何一种矿床成矿模型的建立,仅代表对研究对象的深化,而不是认识的终结,更不是束缚人们认识与实践的桎梏。建立矿床模型是推进成矿作用研究和指引矿产勘查的一种形式。矿床模型建立是一个不断认识、完善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涉及成矿系列与单个矿床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标志的文献,总结了对矿床模型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因此而带来的找矿突破,即在已知矿床外围或已知矿体深部发现了一批新矿床或隐伏矿体,丰富和拓宽了矿床模型研究的视野和内容。

陈毓川、翟裕生和赵一鸣等(1979,1985,1987,1992,1994)曾对我国成熟的成矿模型进行了总结;施俊法、唐金荣、周平和金庆花等编译出版了国外50余个矿床的找矿模型(2010);陈平和陈俊明(1996)通过对山西不同成矿区带典型矿床的剖析,分别建立了山西主要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型。所有这一切工作成果,为在晋东北地区开展中生代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开拓找矿思路提供了依据。

晋东北地区于中生代,在太平洋板块构造动力作用下,滨西太平洋区域内形成以北西向构造为主的一系列褶皱-断裂带,同时在继承古构造形迹基础上,又发育有北东向断裂构造。在两组断裂构造交切部位,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岩浆活动形成一系列中酸性—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和次火山岩系复合杂岩体(群、带)。由于构造多期活动,使已成岩体发生断裂,给岩浆期后残余气水溶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这些气水溶液在运移过程中,浓度不断增高的富含成矿物质气水溶液,在与围岩接触交代蚀变过程中,又从围岩中萃取 Mo、Cu、Pb、Zn、Au 和 Ag 等多金属元素和K、Na等碱性成分,使溶液由酸性渐变为碱性,pH 值进一步升高;随温、压条件逐渐降低,流体发生沸腾,CO2和 H2S 逸出,不同成矿元素分阶段从络合物中分解析出,在岩体冷却裂隙、岩体边部、爆破角砾岩筒和围岩中的各种构造裂隙、破碎带中分解析出,继而在有利部位沉淀成矿(图5 -1)。

此成矿模型主要强调下列特点:

1)此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燕山台褶带内部以及与五台山—恒山台隆两个构造单元接界附近。在太平洋板块构造动力驱动下,形成近等间距展布的4个北西向构造断裂-岩浆活动带。在太行次级构造断块北缘沿大同—阳原基底断裂形成天镇—阳高构造-岩浆活动带,为中生代岩浆活动和岩浆期后残余热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中酸性—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与次火山复合杂岩体是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成矿物质除源自岩浆残余热水溶液之外,还有在运移途中通过与围岩接触交代蚀变,从围岩中萃取Mo、Cu、Tb、Zn、Au和Ag等成矿组分。因此,拥有双重矿源特点。

3)在一定范围内或矿床中,不同元素、不同矿物和不同矿石建造在空间上显示规律性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不同类型矿床既有一定差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从而构成与中生代中酸性—酸性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复合杂岩体有关的成矿系列。复合杂岩体上部及内外接触带,将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铜、金矿床的成矿部位,岩体外围是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多金属矿床可能出现的范围。矿田或矿床分布范围基本不超出重、磁垂向二阶导数上延零值线圈定的隐伏岩体范围,或由岩体侵位形成的热晕环带低温线范围。并且,岩体倾伏端和构造封闭部位,往往是矿床(体)最佳赋存部位。空间上,岩体呈群、矿化呈片集中分布在延拓高度大于3 km的早期北东向、晚期北西向和南北向重磁解释构造线交汇部位。

图5-1 晋东北地区中生代次火山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复合岩体:1—花岗斑岩;2—花岗闪长斑岩;3—石英斑岩、长石石英斑岩;4—隐爆角砾岩及隐爆角砾岩筒;5—侵位前的导岩断裂和侵位过程中的导岩断裂;6—矿床或矿体;7—不同矿床的成矿部位:①伯强式细脉浸染型铜、钼、金矿床;②太那水式(包括刁泉铜金矿床,茶坊铁、金矿床,刘庄铁、金、多金属矿床等);③耿庄式(包括庄旺、古道沟金矿,铁塘硐铁、金矿,蒿地堂多金属矿等);④太白巍山式银、银锰矿床及附近的一系列金、银矿床(点);⑤义兴寨式(包括辛庄金矿床及东长城、冉庄和寨东沟、耿庄—马家岔等一系列金矿点);⑥高繁式银、金矿床;⑦远成热液铅、锌、银、金矿脉

4)与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体,常为分异良好的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与次火山复式岩体。中深成相和岩性单一的壳源型酸性侵入岩系列极少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分异良好的浅成相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和正长辉长岩-正长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两个组合(系列),是与多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系列。早期高温热液阶段往往形成细脉浸染型与矽卡岩型铁、铜、钼矿床,中后期中低温气水热液与铜、铅、锌、锰、金和银矿床形成关系密切,少数地区还出现丰度很高的Sb、As、Hg等元素分带异常。花岗闪长岩-英安斑岩-隐爆角砾岩属超浅成次火山相,封闭条件差,常成为热液充填交代蚀变矿化岩石。壳源型中深成相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系列不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但是它却常伴有铌、钽、铀矿化。在以闪长岩为主的复合岩体四周,往往形成Fe⁃Au或Fe⁃Au⁃Cu矿化元素异常组合;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体的复合岩体周围,形成Cu⁃Fe⁃Au、Cu⁃Mo⁃Au和Cu⁃Ag⁃S矿化元素组合。在以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为主体的复合岩体四周,常形成Ag⁃Mn⁃Pb⁃Zn 矿化元素组合。

5)多金属矿床对围岩地层的依赖性不明显。下自中太古代深变质岩,上至侏罗纪火山岩,均可成为热液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围岩。但是,因各类构造裂隙是控矿要素,所以,矿床类型常以充填交代型为主,对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矿床来讲,显然是钙镁碳酸盐岩较其他岩性更为有利。

6)深大构造断裂破碎带为导岩重要通道,次级派生断裂及古老变质岩中的滑脱裂隙常是良好的赋矿场所。控岩构造具有先成早断裂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构造系统的双重特点。宏观上看,北西向与北东向主干断裂交汇部位是区域性导岩与储岩构造。虽然有NNE、NNW、NEE和NWW4组呈带状分布的构造断裂系统,但却以NNW向为主通道。在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部位,断裂面由陡变缓和断裂两侧常是矿化集中出现的部位。从矿区范围看,容矿构造多数也受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叠加改造,不少矿体赋存在次火山岩体原生冷凝裂隙、接触带、火山角砾岩带以及隐爆角砾岩筒中。导岩的区域性北东向主干断裂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时间上,经五台期→吕梁期→燕山期的不断继承演化;性质上,从早期韧-脆性→晚期的脆性变形演化;方向上也有从五台期北东向转变为吕梁期北西向→燕山期北西和北东向断裂的承生演化。即便是燕山期浅部脆性断裂具有由张扭→压扭→张扭性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使成矿空间由充填-破碎→扩展→再充填的变化,从而产生脉动成矿。

7)成矿母岩体常具多旋回性,所以成矿作用也是多阶段性的:早-中期阶段,Au常伴生在Cu⁃Fe⁃Mo矿体共生组合中,且以伴生形式出现;至热液阶段才开始形成独立岩金矿体;岩浆活动后期进入中低温热液阶段后,为 Au、Ag、Pb、Zn和 Mn等多金属的主成矿期。从平面上看,矿床(点)往往以成矿岩体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现象。在岩体内外接触带常形成细脉浸染型和矽卡岩型 Mo、Cu矿化(滩上、伯强、刁泉)、Fe矿化(太那水、茶坊、义兴寨和刘庄)、伴生金;从接触带至远离岩体,矿化类型依次为充填交代型(构造蚀变岩型)Cu⁃Au、Ag、Ag⁃Pb⁃Zn⁃Au⁃Mn;远离岩体中心的为充填型中低温脉状Pb⁃Zn元素组合(太那水矿区外围和太白巍山十八盘等远成矿床)。从垂深方向看,与浅成—超浅成相复合岩体密切相关的金矿化常为伴生型金矿化,如Cu⁃Au、Mo⁃Au、Fe⁃Au组合,Au与高温成矿元素伴生;与超浅成相次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化为Au、Ag、多金属元素矿化组合。金成色不高;灵丘县太白巍山支家地大型银矿床和小青沟—流沙沟大型银、锰矿床形成温度更接近地表。控制矿床分带的因素很多,如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距离成矿岩体的远近和垂向分带、围岩性质、构造裂隙性质与发育程度、不同的矿化阶段、成矿温度和压力变化及矿床形成深度等,而且,在热液矿床中的矿床分带现象又非常复杂。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岩浆热液矿床及异常元素分带,将是矿产勘探和成矿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8)近地表的热液化学反应为:流体从矿源向外围迁移,与就近的围岩发生化学交代反应,随温度和溶解度降低,形成的离子络合物从溶液中沉淀出金属矿物;近地表处热流体与氧化能力较强的地下水混合,或因压力降低,引起沸腾,成矿物质沉淀。

9)各种热液蚀变发育在构造岩或钙镁碳酸盐岩易于交代的背景上。常见蚀变有硅化、钾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与褐铁矿化等,少见青磐岩化。蚀变岩常是矿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10)含金石英脉的矿物组合复杂,中低温金属硫化矿物不同程度出现。常见低温条件下产生的胶体结构和低压条件下形成的角砾状、梳状构造及网状脉带。因较陡的温度梯度,常形成高、中、低温度矿物的共生现象。

11)从已知资料看,本地区此类矿床的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和品位变化大,且常见“风暴品位”。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现象十分普遍。太白巍山矿床中锰矿体是这个成矿系列中少见的共生组合。

12)在晋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热液矿床中也不乏大中型矿床,如阳高县堡子湾金矿床、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床、伯强铜钼矿床和灵丘县太白巍山银锰矿床等。对每个矿集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和必要投入,定会促成新的找矿突破,其中寻找斑岩型铜、金、钼等多金属矿床应为主攻目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许多成矿与找矿模型;学习与借鉴这些成矿与找矿模型,对于我们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已成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捷径。自开展这项工作以来,通过综合研究和成矿预测,在甘肃早子沟金矿、新疆维权银铜矿、河南上宫和老湾金矿、四川拉拉铜矿和青海什多龙铅锌矿区等许多老矿山深部和外围都相继发现了新工业矿体,新增储量有望达到大、中型规模。

成功的成矿与找矿模型能够反映矿床形成四维空间成矿作用演化规律以及各个阶段在不同空间部位的产物。找矿实践已经证明或正在证明,成矿模型研究是理论指导找矿的重要桥梁,对从整体上研究隐伏或外围矿床赋存部位,制定合理勘查战略与选择最佳找矿手段,对提高地质找矿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多、快、好、省的一种找矿方法。

J.D.Lowell等(1970)在对美国圣玛纽埃—卡拉马祖等27 个斑岩铜矿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经典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型(图5-2和图5-3)。他指出,斑岩铜矿的热液蚀变通常有一个钾蚀变核心,向外依次出现同心圆状石英绢云母化、泥化和青磐岩化。这种模型适用于含矿岩体多为石英二长岩的范围,因此,也称“二长岩模型”。

V.F.Hollister等(1970)提出的“闪长岩模型”中的蚀变分带通常只有一个钾蚀变核心,周围是青磐岩化蚀变。这种蚀变只适用于闪长岩有关的斑岩铜矿。铜矿化在“二长岩模型”的石英-绢云母化蚀变中特别发育,而在“闪长岩模型”中铜矿化只在钾化带及其周围青磐岩化的蚀变带中出现。

图5-2 美国圣玛纽埃—卡拉马祖矿床蚀变分带图

(据周平等,2010)

图5-3 美国圣玛纽埃—卡拉马祖矿矿化分带示意图

(据周平等,2010)

边缘矿化带包裹在黄铁矿矿带中

Silltioe(1979)通过对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斑岩铜矿的研究后,在欧洲铜矿工作会议上,根据喀尔巴阡—巴尔干矿带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喀尔巴阡—巴尔干斑岩模型”(图5 -4)。这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复合矿体模型,即①斑岩体内的斑岩铜矿(含铜0.45%~0.60%,Au和 Mo很少);②含矿岩体与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出现的矽卡岩型铜矿床,含铜品位增高;③在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中交代成因的铅锌矿床;④在上部与斑岩体同期同源火山岩盖层中,同生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黑矿型)。这个模型的成矿斑岩体为石英闪长斑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围岩为同源同期的安山岩与凝灰岩等。热液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和硅化等。该模型主要包括上部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下部斑岩体内的斑岩型铜矿床。

图5-4 斑岩铜矿喀尔巴阡—巴尔干模型

(据施俊法等,2010)

1—石英闪长斑岩;2—安山质火山岩;3—石灰岩;4—变质基底;5—强泥岩化;

6—石英绢云母化;7—钾硅酸盐化;8—含硫砷铜矿的块状硫化物矿;9—铅锌交代矿;10—含铜矽卡岩矿

在欧洲一些国家,利用此模型在前南斯拉夫莫克地区硫砷铜矿、铜蓝和黄铁矿块状硫化物矿体的下部,找到了该成矿系列深部的斑岩铜矿体。

在匈牙利的雷克斯克硫砷铜矿-锑硫砷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体之下600 m深处,也发现了斑岩铜矿体。该矿山是具有160余年采金的老矿山,经1959年综合研究和4个深钻孔验证,发现了铅、锌矿的富集显示,后来又施工12个钻孔,才发现低-中品位的斑岩铜矿。其实,在过去石油钻孔中就已经遇到铜矿化,只是没有从成矿系列与找矿模型理论去认识,直到1968年才察觉到在深部可能有斑岩型铜矿时,才开始大规模勘探,从而发现了这个隐伏的斑岩型矿床,并摸清了较富的伴生矽卡岩矿。

Sillitoe(1991)通过对智利金(铜)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总结,建立了斑岩铜矿成矿系列与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列垂直叠置模型(图5-5)。该模型的实质是,智利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往往发育在以侵入体为中心的斑岩型矿化的上方,而低温浅成硫化物热液型矿床、深部位的接触交代型和脉型金矿床则产在斑岩型矿化的上部或边缘。这个模型已被环太平洋西岸大量发现的矿床所证实。

图5-5 智利若干典型金矿床相对于理想化斑岩系统的产出位置

(据Sillitoe,1991)

图中乔克林皮金矿的关系部分是推测的。CM—接触交代型;HS—高硫化低温热液型;

LS—低硫化低温热液型;P—斑岩型

以上这些找矿获得成功的矿床模型,为我们在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一方面,在晋东北地区许多浅成、超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深部,是否有斑岩型钼、铜、金矿床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平面上注意寻找浅成中、低温裂隙充填型热液矿床与斑岩铜、金矿床是否有伴生关系。这一点正是我国将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列为找矿突破战略行为重要任务之一的重要原因。

❹ 金矿勘查发现趋势及其启示意义

综观中国金矿勘查发现史,以我国黄金专业找矿队伍武警黄金部队金矿勘查找矿历史为例,有几个趋势需要我们把握。

一是金矿勘查找矿由简单、易识别矿向复杂多样、难识别矿的转变。早期中国以寻找砂金矿为主,独立岩金矿多以石英脉、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主,之后逐渐向寻找微细浸染状、角砾岩型、斑岩型等复杂矿床类型的转变。统计资料表明,1985 ~ 1998 年期间,黄金部队发现超大型金矿1 处 ( 河南东闯-老鸦岔石英脉型) ,特大型金矿2 处 ( 黑龙江团结沟斑岩型和河北东坪钾长石石英脉 - 蚀变岩型) ; 大型金矿 15 处,其中砂金矿床7 处,其他8 处岩金矿床也多以石英脉型等简单类型为主,唯一发现的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其真正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正确认识。1999 ~ 2008 年期间,黄金部队新发现 3 处超大型、大型细微浸染型金矿 ( 甘肃文县阳山、陕西镇安金龙山、黑龙江漠河砂宝斯) ,2 处大型、特大型火山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 ( 黑龙江东宁金厂、新疆哈密马庄山) ,2 处大型斑岩型金-钼矿、铜-金-钼矿 ( 河南滦川狮子庙、云南弥渡宝兴厂) 等,其他 7 处韧性剪切带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大型金矿。

二是找矿领域和突破地区逐渐向矿区深部、覆盖区拓展,尤其是中东部老矿区找矿。河南东闯金、铅矿区最早于 1964 年由河南省地质局豫 01 地质队首次发现,并开展地表和浅部地质勘查工作; 1981 年黄金部队进驻该矿区开展深部找矿,并于 1985 年实现突破,部署的第一钻孔,在孔深 370 m 处见到厚 3 m、金品位 18 ×10- 6的富矿体; 至此之后,黄金部队分别在西长安岔-东墁、枪马、老鸦岔、文峪、仓珠峪等金矿区深部,实现一轮又一轮的找矿新突破,深部探明的资源量/储量是前期地表浅部的 2 倍多。金龙山金矿勘查史也表明,一个超大型金矿的诞生,也是在深部找矿突破后实现的。胶东位于招-平主断裂带上的山后-北泊大型金矿区主矿体,豫西位于马超营主断裂带上的狮子庙大型金矿田 96234 号脉中的金矿体,都为深部隐伏矿体。甘肃寨上矿区寨上河以西第三系 ( 古、新近系) 黄土覆盖区覆盖层厚度达 30 ~100 m,通过 “攻深找盲”,新增资源量接近 40 t。2004 年国家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以来,新增金资源储量 400 余吨,大都是在已知矿区深部发现的,如胶东焦家深部、寺庄金矿,河南灵宝秦岭金矿,内蒙古包头哈达门沟金矿等。

三是主要大型以上规模的矿区勘查工作大都是经历不断反复,多次认识,坚持不懈的结果,尤其是新的理论和找矿方法的有效应用起到突出作用。如阳山超大型金矿区勘查工作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先后有四川地质一〇八队、甘肃化探队和西北冶金地质局在矿区开展金矿勘查工作,之后放弃; 黄金部队于 1997 年在该矿区开展找矿工作,应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模型,尤其是创造性认识到斜长花岗斑岩在成矿中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历经 10 余载,终于探获目前中国最大的类卡林型金矿床。黑龙江东宁县金厂金矿区也先后有黑龙江有色金属 702 地质队和黑龙江地质局第一地质调查所开展过金矿找矿工作,之后放弃; 黄金部队随后继续开展工作,应用火山岩区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成矿理论,目前探明资源量达到特大型规模。金龙山特大型金矿发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 1986 年发现,到 1994 年完成地表勘查工作后,由于品位低,而深部钻孔见矿又不好 ( 主要是钻探工艺不过关造成的) ,之后搁置,中断地质工作长达 10 年,直到 2005 年认识到深部含矿性,改进钻探工艺,重新开展探矿工作,一座特大型金矿才得以重见天日。

金矿勘查发现史表明,金矿勘查中寻找地表矿更加让位于寻找隐伏矿、难识别矿; 找矿区域向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地区 ( 西部) 、深部和覆盖区转移; 金矿勘查应以全局、发展的视角,立足大带找大矿,立足现有有利黄金矿山、生产基地, “攻深找盲”、 “探边摸底”,改变传统找矿思路,应用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手段,不断地试验、验证,不断修正认识,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找矿突破。

❺ 本次接替资源找矿的经验教训及启示意义

3.12.1 矿田找矿的经验及教训

3.12.1.1 以地质填图为主的基础地质工作是矿区找矿突破的关键

矿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是制约矿区找矿突破的主导因素。通过近年来在矿区的找矿实践,下面2个方面成矿规律认识的突破在勘查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1)成矿环境再认识,奠定了本区找矿理论基础

1)通过区域地质演化分析,认为本区成矿与华力西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有关,为岛弧或陆缘弧造山环境,具有形成典型斑岩型矿床有利条件。首次确立了本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按照新的找矿思路开展接替资源找矿,从而取得突破性新进展。建立了脉型、斑岩型矿化类型,Au、Cu、Mo等不同矿化元素的分带规律。

2)建立了矿区不同矿化类型找矿标志,初步研究了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为下一步找矿奠定基础。金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马尾丝状烟灰色石英细、网脉是找矿的主要标志。相伴随出现的蚀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2)矿田构造体系分析,是矿田突破的关键

根据矿田构造填图,建立了矿田NW、NE向断裂构造“菱形格子状”控矿构造格局,新圈定了Ⅱ矿带,提出“结点控矿”模型和破火山机构控矿模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精度遥感数据(如ETM,SPOT,QuickBird等)对查明矿田构造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3.12.1.2 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基岩裸露区找矿有效指示作用

矿区开展过1∶5万、1∶1万岩屑(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1∶2000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均在矿区圈出明显的化探异常,对Ⅰ号矿带发现起到很大作用。发现了Ⅱ矿带边部异常,为Ⅱ矿带含矿性重新认识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问题是该方法仅仅针对基岩裸露区有一定指示作用,而如Ⅱ矿带主矿体等位于现代风成沙下面,化探方法并不适用,或者说常规化探方法受到限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Ⅱ矿带前人未发现,本次找矿也因为这个因素对主矿体赋矿部位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摸索。需要研制、开发针对内蒙古风成沙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的方法。

3.12.1.3 电法、电磁法对构造体系建立有一定指导作用

工作区多位于覆盖区,基础地质工作难以开展,不仅是地表,而且深部信息难以获取,尤其是与成矿有关的成矿地质体———中酸性岩浆岩多为隐伏岩体,控矿关键因素———构造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需要有效的物探方法来取得。本次工作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和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结果表明物探方法对构造体系建立有一定指导作用。尤其是通过EH4和高密度电法测量,认识到Ⅱ矿带的存在,但对具体赋矿部位、隐伏岩体位置提供的信息不多。本次利用物探方法指导找矿效果不是很明显,不是方法本身问题,而是我们的工作开展不系统,工作部署只是蜻蜓点水,致使不能宏观、全面分析矿田地质问题。

3.12.1.4 深部探测的关键是大量的工程控制

在正确的矿床模型指导下,地球物理深部填图技术、地球化学深穿透技术,可以推测深部大致什么位置可能有某种矿体的存在。但确认深部是否有矿体和多大规模,必须有大量工程的控制,密集深钻和连续向下开凿。尤其是类似本工作区,地表露头少,地质情况不清,需要大胆进行工程验证。

3.12.2 矿床发现的意义与启示

3.12.2.1 华北板块北缘首个大型独立隐伏斑岩型金矿床

华北板块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人们对本区成矿研究的焦点和找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华北板块北缘(陆块)区。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区域性的深大断裂带和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显然,由于本区发现的成型金矿床较少,而作为古生代典型的岛弧(大陆弧)构造-岩浆岩带这一对于成矿十分有利的构造环境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但从世界范围内看,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沟-弧-盆环境是铜、金矿床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之一。也就是说,只要确定存在着与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沟-弧-盆环境,就必然能在其中寻找到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等多金属矿床。因而,华北板块北部地区的这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内的岛弧构造-岩浆带中长期没有发现与其环境配套的斑岩型矿床,便成为地质和矿床领域一个困扰人们的不解之谜。

毕力赫金矿床为独立的大型高品位斑岩型金矿床,在华北板块北缘地区为首次发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葛良胜等,2009)。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华北板块北部的古生代岛弧增生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成矿地质环境,也的的确确形成了与环境相匹配的矿床类型,且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本区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科学谜题。由于斑岩型矿床的成群、成带分布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深入,类似的矿床将会在本区及区域相似的环境内不断发现,从而体现出矿床发现过程及其类型的确定对于区域相似地质环境内类似矿床的寻找和勘查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3.12.2.2 华北板块北部晚古生代汇聚板块构造体系的新证据

陈衍景等(2010)指出,矿床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地质体,往往是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更全面或完整地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过程,避开了某些简单地质体只能给出某方面信息的片面性。在各类地质体中,只有矿床是经过了大量工程勘查的地质体,其三维形态、内部结构、元素和矿物组分特征及其变化被详细而准确地揭示出来,使基于矿床研究而得出的关于地球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而矿床是成矿系统的产物,因此,成矿系统的形成也具有地球动力学的指针意义。

尽管古亚洲洋自西向东逐渐闭合,中亚造山带以古生代大陆增生强烈为特征,晚古生代岩浆弧及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广泛发育已属不争的事实(陈衍景,2010)。但是,晚古生代岩浆弧是否能够延伸至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内蒙地轴”一带,能否形成重要矿床,人们普遍研究较少或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在承认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增生过程的前提下,但板块增生的时限、增生构造单元的空间配置等也存在着不同认识。

陈衍景等(2010)在总结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的研究成果时,认为基本可以肯定华北古陆北缘发育晚古生代岩浆弧,岩浆弧空间范围总体以“内蒙地轴”为中心位置,自西向东持续时间增长,至吉林东部可能延迟到三叠纪初;而且,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可能有早、晚2个主要期次。其中第一期发生在泥盆纪—石炭纪,时限在380~324Ma,岩石组合为正长岩、二长岩、二长闪长岩及基性岩(辉石岩及角闪石岩),岩体主要起源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偏碱性者多分布在内蒙地轴南侧,分布受近EW向深大断裂制约,与东坪金矿区、哈达门沟金矿等有成因联系,也与后仙峪硼矿区矿体与闪长岩脉接触带蚀变岩的金云母氩-氩坪年龄为(386.53±3.9)Ma(MS-DW=1.4)(汤好书等,2009)相一致。但由于岩浆活动和相关的矿床均产出在华北板块内部,因而它们究竟是否能够代表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特征,尚不确定。第2期岩浆活动为晚石炭世—二叠纪,分布范围较广,岩性组合主要为角闪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324~259Ma。岩石化学以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及SiO2含量变化大为特征。花岗质岩石普遍具Ⅰ型花岗岩及埃达克质岩特征。大多数石炭纪岩体(如隆化、波罗诺、虎什哈岩体等)具有较低的全岩εNd(t)值(-17.1~-11.5)及锆石εHf(t)值(-38.3~-11.2),表明其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有关,并导致了内蒙古车户沟斑岩铜-钼矿床(Wan等,2009)、哈达庙斑岩型金矿(鲁颖淮等,2009)和吉林小西南岔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等一批矿床的形成。其中,车户沟矿床的细脉状黄铜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260±14)Ma(Wan等,2009),浸染状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58±3)Ma;哈达庙金矿成矿斑岩锆石LA-ICP-MS铀-铅年龄为(271.8±3.3)Ma(鲁颖淮等,2009);小西南岔含矿高镁闪长岩SHRIMP锆石年龄为(257±3)Ma。本文的讨论表明,与晚古生代板块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岩浆成矿事件在区域上是确实存在的。

毕力赫和哈达庙地区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体从空间上看,位于华北板块北部的增生带中,而不是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内部);从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看,则反映的是岛弧或陆缘弧构造-岩浆环境产物特点;从时间上看,它们形成于早华力西期末(272~254Ma)。此时,本区正处于早古生代温都尔庙-西拉木伦增生过程的末期和晚古生代二道井-查干诺尔增生过程的加速阶段。考虑到古亚洲洋的封闭是自西向东渐次进行的,因此,晚古生代的毕力赫—哈达庙一带可能会同时受到这2个增生过程的共同影响,其岩浆活动可能受南北2个不同深度俯冲作用的控制,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兼具岛弧和陆缘弧岩浆岩特点的复杂性。一方面反映了白乃庙岛弧可能东延至镶黄旗一带,另一方面则表征了北部洋壳板块俯冲作用的存在,从而从矿床学的角度对华北板块北缘地区与古亚洲洋俯冲事件相关的汇聚构造体系的确立提供了新证据。

3.12.2.3 华北北部基础地质一些认识值得进一步探索

华北北部的基础地质工作经过了长达近百年的历史。对毕力赫金矿床所在的白乃庙—镶黄旗一带区域构造演化的认识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尽管人们都承认在华北板块北部曾经历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板块边缘裂陷、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大陆边缘增生和中生代的陆内构造活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对其中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活动特点的认识就不存在任何问题。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指出,出露于本区的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类,即所谓的上侏罗统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过去就被长期认为是中生代陆内火山裂(断)陷盆地的产物。同时还认为,这些火山裂(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部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以来向西的俯冲加剧有关。通过区域对比,确定为形成于晚侏罗世。区域大量紫红色花岗斑岩(脉)侵入于其中,因而也认为是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种认识广为人们接受,并写入了区域地质志等经典文献中。但本次对毕力赫地区侵入于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的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类中辉钼矿Re-Os和单颗粒锆石的U-PbSHRIMP精确定年成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晚古生代早期,时间大致处于254~271Ma。这从侧面证明了被侵入的火山岩不会晚于这一时间,因而不可能是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而更可能是晚古生代早期弧火山岩浆作用的结果。表明了华北板块北缘地区的一些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确定需要开展进一步工作。这对于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的规律、性质以及区域构造格架等具有重大影响。因为,如果此前确定属于中生代的火山岩类实为晚古生代形成,则表明,本区中生代并未发生如此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缺乏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进而又说明了该区在此时期实际上处于隆起剥蚀的状态,而没有形成所谓的裂陷火山盆地。NE向构造多具新生性,并作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远程效应,没有形成明显的断陷和隆起。

3.12.2.4 全国危机黄金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突破的典型示范

我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415座大中型矿山资源量统计,192座(占46.2%)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加强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接替资源勘查找矿工作,发现新的接替资源,延长矿山寿命,维护社会稳定,扩大社会就业,是当前众多矿山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不仅可以缓解资源供应的紧缺状况,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矿区和矿城的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保护国家资源安全,因而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翟裕生,2004)。但许多矿山由于勘查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严重资源危机。据全国危机矿山(黄金矿山部分)资源潜力调查(2008年报告),在120座大中型黄金矿山中有107座存在不同程度(包括严重、中度和轻度)的资源危机,占全部参加调查矿山总数的89.2%,其中部分矿山已达到濒临闭坑的程度;仅有9座矿山不存在资源危机,占全部参加调查矿山总数的7.5%。

虽然中国东部主要黄金矿山经历长期开采,表面上看,多数资源濒临枯竭,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深部和周边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一些矿山管理部门由于没有重视并开展翔实的地质科研和勘查工作,不重视后备资源的储备,坐吃山空而不得不倒闭,实际上是对社会、对资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矿山面临着资源日益减少的局面,通过组织矿山技术人员,乃至邀请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矿山资源勘查工作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指导,但却不见效果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应从两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是否对矿山资源潜力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只有在科学上认为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山才具有勘查突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矿山地质科研和勘查工作组织是否科学和得当。矿山地质科研和勘查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工作,纯粹的理论研究也许会取到些许多的指导,但却无法在短期内满足矿山对于资源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针对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找矿勘查思路和技术方法组合,对于加速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前述,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就是一个服务年限不足2年的资源严重危机矿山。通过本次科研找矿工作,最终实现了接替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可以认为是我国黄金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示例。

3.12.2.5 找矿勘查模型在相似区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处于西北部沙漠戈壁和东南部草原覆盖的过渡区。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局部出现低缓的沙丘和宽阔的季节性河谷。干旱少雨,受强烈的风沙影响,普遍不同程度地覆盖有风成沙堆积。虽然覆盖普遍不厚,但岩石露头却相当有限。这种特殊的地质地理景观对找矿工作的部署和实施具有明显的影响,已成为制约本区地质找矿突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区前人的找矿实践表明,在其他地区能够发挥较好找矿效果的以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的化探异常找矿,即主要依据异常本身的性质及已有经验就异常而评价异常的传统思路在本区却面临着挑战,或者说暴露出弊端。例如该区常见无Au的区域化探异常,但却存在金的矿(化)体,反过来,具有较好的金异常区却屡经做工作未能发现有意义的矿化现象。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前面已经分析的风成沙、平缓地貌、水系不发育等因素对于化探异常的干扰所致。此外,即使是同一种找矿方法,在不同景观区也存在着具体应用上的差异性,如就化探而言,取样的方法,取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深度,样品的处理方法等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而试验设定。因此,面积性的基础地质和物化遥等工作要严格按相应的规范实施,而目的性很强的,主要服务于找矿现实需要的化探工作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考虑。

我们在内蒙古毕力赫矿区的科研和勘查工作中,部署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物化探和遥感工作,从手段方法上看,都是传统的技术方法,并无新颖之处。但从每一种方法的具体部署实施、工作内容以及解决问题的层面看,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侧重点。部署的遥感地质工作,主要目的是从更大的区域角度,基本查明控制矿区和矿床的构造系统,由于露头不好,因而不去过分关注人们常常开展的蚀变信息提取工作;部署的地质测量工作,主要以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化蚀变特征为目的,重点工作放在对火山、次火山机构和斑岩体的查明与识别上,同时关注地表石英脉、构造破碎带等可能成为矿化的目标体;部署的化探工作主要目的是验证异常的真实性,并提供进一步工作的矿化信息。在剖面设置和取样上,采取短剖面方法,针对构造蚀变带等开展,取样介质上尽量以岩屑为主,个别无法采取岩屑的位置,采取土壤样品,但必须剔除风成沙的干扰,以使结果更加可靠。部署的物探工作主要针对断裂及其含矿性评价,选用浅部与深部精度互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通过上述工作的有机配合,结合各种方法手段获取成果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一步一步接近勘查突破的目标,并最终达到了工作的目的。

3.12.2.6 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的发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黄金行业作出新的贡献。探明的资源储量按现有矿山年6万t生产规模,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30年。矿山扩大生产规模,按年30万t生产规模,矿山服务年限30年,可以稳定就业人数1000人。按现价格,资源利用率80%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0亿元。

❻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床

毕力赫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境内,是内蒙古103地质队于1989年发现并探明的一个小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2007年,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与金曦公司联合在矿区开展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发现了大型斑岩型金矿体(卿敏等,2008;葛良胜等,2009),这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找矿示范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

毕力赫金矿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东段,华北克拉通北缘(康保-赤峰)断裂带与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断裂带夹持的加里东增生造山带内(图1)。矿田位于都仁乌力吉-巴彦得力格火山盆地的东南部,受NE向深大断裂控制,位于NE向的盆岭构造隆起与凹陷边界部位。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矿区地层

矿区多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基岩裸露区出露第一套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下部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性段,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22号脉——毕力赫村一带,出露面积约4km2。是毕力赫矿区Ⅰ矿带、22号脉的主要赋矿地层,在Ⅱ矿带NW部位发育。主要岩性包括安山岩类,玄武安山质、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粉砂岩等。上部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性段,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南部、南东部和北东部。岩性以中酸—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主要岩性包括灰白色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灰红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白色熔结凝灰岩、青灰色流纹质凝灰熔岩等。矿区安山岩类与流纹岩类岩石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它们之间具有比较一致的微量、稀土元素组成和特征比值,反映了它们同源演化关系,成岩时代为晚古生代,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卿敏,2010,2011a,2011b)。

2.2 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都仁乌力吉-巴彦得力格火山盆地的东南部破火山口范围内,面积约16km2。控制矿床(体)产出的构造属于古欧亚地球动力学体系。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W—NNW向,其次为NE向和近EW向。NW—NNW向断裂组走向295°~355°,倾向北东东,倾角70°~86°,是矿区最重要的控矿、控岩断裂,控制了石英脉型和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和岩体、岩脉的产出。NE向构造形成较早,多隐伏或被后期构造改造,断层规模小,仅局部可见,多为强烈挤压的片理化带。NW,NE向断裂具有等间距分布规律,断裂交会部位是次火山岩及与其相关的斑岩型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构成“菱形格子”状“结点”控岩、控矿模式。

2.3 矿区侵入岩

矿区地表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两类,分别为晚期红色钾长花岗岩和早期灰色—浅绿色霏细岩脉。通过钻孔揭露,隐伏的花岗闪长玢岩、花岗斑岩为主的次火山杂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

2.3.1 花岗闪长玢岩杂岩体

呈隐伏状分布于矿区NW向河谷砂泥质层下部。该河谷为一大型断裂构造带,岩体正是沿该构造带贯入形成。通过钻孔揭露,该杂岩体在4~7线沟谷中部第四系、第三系(古—新近系)覆盖层下出露,呈NW向展布的椭圆状,NW长100m,NE宽40m(图2),与上覆侏罗系上统火山-沉积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在15~40线连续出现,长超过600m,宽度40~100m不等,呈岩墙状产出,总体呈北西走向,NE倾,倾角50°~60°。3~0线附近岩体规模较大,形态复杂,出现多处分支,往NW(11线至7线)逐渐抬升、尖灭,往SE方向倾伏,倾伏角大约60°。到南东深部,开始变平缓,目前钻孔还未控制住其整体形态(图2)。

图1 毕力赫金矿区地质简图

(左上角区域构造底图据任纪舜等,1999)

1—第四系;2—含砾长石石英砂岩;3—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4—流纹质凝灰岩夹流纹岩;5—流纹质角砾岩;6—霏细斑岩;7—安山质凝灰岩夹安山岩;8—安山岩、英安岩;9—玄武安山质-安山质角砾岩;10—构造角砾岩;11—强片理化带;12—钾长花岗斑岩;13—花岗闪长斑岩;14—霏细(细晶)岩脉;15—流纹斑岩;16—辉绿岩脉;17—断裂、推测断裂;18—(推测)火山活动中心;19—石英脉型矿(化)体及编号;20—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斑岩蚀变岩型矿体及编号;21—U-Pb年龄样品采样点。图中:1—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2—西拉木伦河断裂;3—二连-贺根山断裂;4—大兴安岭主脊断裂;5—嫩江断裂。Ⅰ—华北克拉通;Ⅱ—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Ⅲ—大兴安岭南段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Ⅳ—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

岩体组成复杂,包括花岗闪长玢岩、细晶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镜下观察发现,整个岩体破碎强烈,微细裂隙非常发育,常常充填有石英、碳酸盐、磁铁矿等细网脉,同时岩体蚀变强烈,反映岩体沿NW向主断裂侵入就位后,后期又遭受了NW向、可能还有NE向断裂的叠加、改造,致使岩石完整性受到破坏。

图2 毕力赫金矿Ⅱ矿带矿体纵投影图

1—第四系;2—第三系;3—安山质凝灰岩;4—安山岩;5—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6—花岗闪长玢岩;7—二长花岗斑岩;8—岩性地质界线;9—钻孔位置及编号;10—矿体品位(×10-6)/厚度(m);11—矿体(>10×10-6);12—矿体(>0.5×10-6

岩石SiO2变化在58.46%~68.20%之间,受硅化、绢云母化等影响,SiO2,Al2O3含量偏高;受金属矿化,尤其是黄铁矿化等影响,岩石Te,Mg含量明显含量高。岩石碱质(Na2O+K2O)含量也较高,由浅部Na2O>K2O向深部变化为K2O>Na2O,与深部钾化逐渐强烈一致。CaO含量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特征,浅部比深部含量明显高,也与由浅到深碳酸盐化逐渐变弱一致。

岩石微量元素突出的特点是B,Bi,Cu,Sb,W,Mo,Sn与Au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相对富集,在岩体内、外接触带遭受强烈蚀变部位富集。Ag,Hg,Rb,Sr等元素在岩体外接触带(中上部)富集。其他元素,如Pb,Zn,Be,Co,Ni,Cr,Li,Mn,P,S,Se,Te,Ti,V等元素基本不受蚀变以及空间位置的影响,主要反映的是岩体本身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曲线向右倾斜,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较弱的铕异常,不同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形态相似,反映出明显的同源演化和深源特点(图3)。

2.3.2 二长花岗斑岩

呈隐伏状分布在11~0 线间。岩体空间形态可能呈北东向长条状,北东向长超过500m,宽约200m。在0线深部膨大,呈岩枝或小岩体侵入到花岗闪长玢岩杂岩体中,就位于花岗闪长玢岩底部或下盘(图4)。

图3 毕力赫金矿区Ⅱ矿带含矿岩体稀土元素分布图

图4 毕力赫金矿Ⅱ矿带0 号勘探线剖面图

1—第四系;2—第三系;3—安山质凝灰岩;4—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5—花岗闪长玢岩;6—二长花岗斑岩;7—岩性地质界线;8—钻孔位置及编号;9—矿体(>10×10-6);10—矿体(>0.5×10-6

3 矿床地质特征

Ⅱ矿带圈定大小矿体7个(Ⅰ~Ⅶ),主矿体Ⅰ矿体储量占整个矿区储量的99%。Ⅰ矿体位于11线至40线间,40线南东没有控制。平面上总体为不规则的火炬状,呈NW方向展布,北西端宽大,似一火炬头,向南东逐渐变窄,似一火炬柄。剖面上,11~8线矿体呈大的透镜状,8线至40线为向南东倾伏的长柱状。矿体呈NW—NNW走向,长约500m,北东宽40~300m,垂向矿体厚度10~120m,平均48m。矿体埋深16~300m。矿体品位中心高,上下及边部逐渐变贫,矿床平均品位2.63×10-6。在7~8号勘探线间,可以圈出一个东西长180m,南北宽90m,平均厚22m,平均品位14.83×10-6的富矿体(图4)。

矿石为贫硫化物石英网脉蚀变岩型金矿石,矿石中的金属矿物总量<2%。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褐铁矿、辉钼矿和自然金,微量矿物有磁黄铁矿、赤铁矿、斑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自然铜、方铅矿、闪锌矿和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和钾长石,其次为绢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碳酸盐矿物、电气石、高岭土和粘土矿物等。

金矿物为自然金,多呈边界圆滑的浑圆状,部分呈尖角粒状和枝杈状,少量棱角明显,呈角粒状、长角粒状及板片状产出。主要载体矿物是石英,主要产于石英细—网脉中,以细微粒为主,经15件样品27粒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统计,其成色变化在948~1000之间,平均990,为高纯度自然金。自然金中含微量元素,包括CuO 2.22%,AgO 3.32%,NiO 0.77%,FeO 0.47%。

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金,其他有用、有害组分含量甚微。需要指出的是,矿石中含Cu 0.002%~0.012%,W 0.002%~0.016%,Mo 0.002%~0.003%。这些金属元素与Au密切共生,呈正消长关系,富矿体与近矿围岩相比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是找矿地球化学标志,局部也可能富集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铜、钼矿体。

4 矿床成因及远景评价

毕力赫金矿产于侏罗系钙碱性中酸性火山-次火山杂岩体中,矿体严格受花岗闪长玢岩内外接触带构造、断裂构造控制。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电气石化等,见于矿化破碎带或脉体的两侧,与矿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包裹体,少量富气液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个区间,一个是富气液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550°,为早期含矿热液沸腾结果;绝大部分气-液包裹体,温度为中低温,变化在108~375℃之间,107组数据平均值为194℃。含矿热液盐度值变化在0.88~8.68(wt% NaCl)之间,众值集中在1.5~4.5(wt% NaCl)之间。毕力赫金矿为与浅成次火山岩体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金矿,但矿石含银极低,金矿物成色极高,这是一般火山岩型金矿少见的。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已知金矿化带范围内,属于典型的火山-次火山斑岩成矿系统。在本区及相邻成矿类似背景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潜力巨大。再者,矿石中铜、钼等有用元素局部矿化强烈,矿区,尤其是南东深部铜、钼等的综合找矿应引起重视。

该类型矿床主要找矿标志包括,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岩体接触带构造以及两组断裂交会处;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体,钙碱性-中酸性次火山杂岩体;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钾化,尤其是热液蚀变叠加的石英细网脉;Au异常,以及As,Sb,Bi等异常。

参考文献

陈衍景.2000.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型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意义和进展.高校地质学报,6(1):17~22

陈衍景.2002.中国区域成矿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其陆陆碰撞的关系.地学前缘,9(4):319~328

陈衍景,肖文交,张进江.2008.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中国地质,35:1059~1073

陈衍景,翟明国,蒋少涌.2009.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岩石学报,25(11):2695~2726

邓晋福,肖庆辉,苏尚国等.2007.火成岩组合与构造环境: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3(3):392~402

葛良胜,卿敏,侯增谦等.2009.内蒙古毕力赫大型金矿勘查突破过程及启示意义.矿床地质,28(4):390~402.

胡波,翟明国,郭敬辉等.2009.华北克拉通北缘化德群中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5(1):193~211

鲁颖淮,李文博,赖勇.2009.内蒙古镶黄旗哈达庙金矿床含矿斑岩体形成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岩石学报,25(10):2615~2620

卿敏,葛良胜,唐明国等.2008.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接替资源勘查突破.见:主攻深部,挺进西部,放眼世界——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694~697

卿敏,张文钊,唐明国等.2011a.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6~574.

卿敏,葛良胜,唐明国等.2011b.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矿床地质,30(1):11~20.

任纪舜,牛宝贵,刘志刚.1999.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地学前缘,6(3):85~93

翟明国.2004.华北克拉通2.1~1.7 Ga地质事件群的分解和构造意义探讨.岩石学报,20(6):1343~1354

(卿敏、牛翠祎编写)

❼ 山西发现大型金矿,潜在价值是多少

山西发现大型金矿的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

经专家组初步判定,本次发现的金矿,是山西省发现的首个新类型大型斑岩型金矿,金(Au)金属资源量达50吨以上,约占该省历史上累计查明资源量的一半,现在保有量的2倍,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

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金矿的发现是山西省近几十年来金矿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对该省乃至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7)山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对期货市场变化扩展阅读:

此次新发现的大型金矿为斑岩型金矿,该金矿的发现打破了金矿找矿的传统认识,通过应用新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为下一步地质找矿“攻深找盲”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累计查明岩金矿金金属量90.77吨,保有量38.33吨。该省现有查明金矿矿区31个,开采矿山23座,年产量约2吨。2019年山西省新增岩金矿金金属量1.69吨。


❽ 山西哪里发现价值近160亿金矿

山西在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义兴寨村发现价值近160亿金矿。

记者16日从山西地质博物馆获悉,近日,山西省发现一处大型斑岩型金矿,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人民币。

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金矿的发现是山西省近几十年来金矿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对该省乃至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8)山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对期货市场变化扩展阅读

我国金矿的主要产区:

我国主要黄金产区有四处,即胶东半岛、小秦岭地区、滇黔桂金三角及西北地区几省(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其中,山东地区的金矿产量占据我国黄金生产的大部分,如今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几个主要黄金产区,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黄金生产,按产量大小,我国主要产金的省区大致为:山东、河南、陕西、贵州、新疆、云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内蒙等。其它省区如海南、江西、福建、湖北、辽宁、西藏等省区,亦为我国的重要黄金生产省区。

❾ 深部接替资源找矿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基础

1. 3. 1 深部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从成矿理论分析,成矿有利空间在地下 5 ~10 km 的深度范围,这个空间正好是地壳内外动力的复合场,也是多种成矿要素发生突变与耦合的转折带,适于大量岩浆矿床、热液矿床的产出。据对一些成矿区带的综合研究,一个大型热液成矿系统的垂直延深可达 4 ~5 km或更深 ( 裴荣富等,1999) 。在俄罗斯科拉半岛的科学钻探中,在 6 ~ 12 km 发现了硫化物矿化细脉,在 10 km 上下发现了变超基性岩中的 Cu-Ni 硫化物和基性岩中的 Fe-Ti 矿化,在9. 5 ~ 11 km 发现了含大量银的自然金 ( Ю·Н·亚科夫列夫等,1999) 。幔源的金刚石矿可能最初形成在岩石圈底部。这说明热液成矿作用的下限可以下降到10 km 以下。矿床形成的深度和垂直范围则与矿床类型有关,按照周圣华等 ( 2006) 的研究成果,矿床形成深度和垂直范围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的顺序大致为: 浅成热液矿床→中高温热液矿床→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伟晶岩矿床→中温脉状金矿。理论研究以及超深钻探资料显示在地壳中相当大的深度间隔内,具有形成金属矿床的有利空间和相应条件,矿集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1. 3. 2 深部找矿实践基础

在国外的找矿、勘探与开发中,其勘探和开采深度可以是很深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外金属矿资源 ( 大型) 开采超过 1 000 m 的约有 80 多座。如: 目前世界具开采最深的矿床是南非的 Western Deep Level 金矿,现已开采到 4 800 m; 加拿大肖德贝里 ( Sudbury) 铜-镍矿床,现已开采到2 000 m,目前探测最深的矿体位于地下2 430 m; 南非金矿开采深度最深达3 600 m,勘探最深达 4 256 m; 加拿大诺兰达 ( Noranda) 矿田的米伦贝齐、科伯特、安西尔等矿床,主矿体深度均为700 ~1 280 m; 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在深1 000 m处发现了隐伏的几乎直立的铜-金-铀矿体; 达拉松金矿开采了 70 多年没超过 700 m,近几年经 10 多个深钻证实,在1 200 m 深处仍存在矿体; 而在宗毫巴金矿,目前开采深度为600 ~700 m,但在 1 100 m 深处仍有大量矿石。

在美国卡林金矿区,1987 年以前发现金矿床 20 余个,探矿深度多在 100 ~300 m 以内,多为低品位金矿床。1987 年以后,美国矿业公司研究成矿规律发现,浅部细脉浸染型金矿床和深部 ( 主要脉状) 富金矿床可能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极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热液成矿体系中的不同矿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浅部细脉浸染型金矿 ( 化) 有可能只是作为其深部更为强烈的金矿化的衰弱相或边缘相存在的,于是公司及时转变找矿思路,确定运用物化探异常加钻探验证的方法在该矿带 300 m 以下的深度 ( 主要为 350 ~600 m) 进行探矿,先后在矿区深部发现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矿床,1987 年首先在矿区深部 ( 550 m) 粉砂质灰岩中发现高品位、大吨位的波斯特-贝茨硫化物金矿床,金储量达 311 t,品位达 12 ×10- 6; 之后,1989 年又在398 m 深部发现了米克尔矿床,含金至少140 t,品位21. 6 ×10- 6;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先在浅部科特兹金矿近侧深部发现了派普莱恩矿床,金储量为 115 t,品位 7. 2 ×10- 6; 随后又在派普莱恩矿床南侧 150 m 处发现了南派普莱恩矿床,储量 136 t,品位1.6×10-6;近年来,又在深度450m以下发现了“高沙漠”金矿和“绿松石岭”金矿,“高沙漠”金矿储量至少60t,品位为10.3×10-6~20.6×10-6,“绿松石岭”金矿储量为155t,品位为12×10-6。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认为卡林金矿带深部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卡林金矿带找矿工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成矿规律研究引起找矿思路转变是寻找深部及隐伏矿的关键。

反观我国,由于现代找矿勘查工作起步晚,过去的地质勘查能力有限,造成现有的金属矿山勘探深度一般不超过500~800m,采深500m左右,只有少数几座铁、铜和金矿山开采已进入1000m深度。最新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深部定位预测验证结果均表明,地下500~1500m深度见矿范例众多,表明我国大陆深部蕴藏着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以长江中下游铜矿远景区的铜陵地区为例,浅部已知铜-铁矿体大多是中小型规模,而就在大团山等中型铜矿的深部,在深达900m左右发现冬瓜山铜矿,查明铜金属储量近百万吨。不仅如此,近来在其更深处还发现有新的铜矿线索。在其临近外围的庐江沙溪600m以下已发现大型斑岩型铜矿。广西桂北锡-多金属矿远景区的大厂锡矿,深部的100号矿体等的锡金属储量远远超过浅部矿体的总量,而在更深部的105号矿体其规模又超过了100号矿体。在已知成矿带上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湘南-粤北钨锡-多金属成矿带,21世纪初在骑田岭大花岗岩岩体中突破了大型锡矿,又在大义山大岩体中也突破了大型脉状锡矿,还有可能找到规模更大的云英岩型锡矿。大义山地区开发近百年的水口山铅-锌矿深部已查明的康家湾和鸭公塘铅-锌矿,规模比浅部矿大得多。江西赣南是我国闻名于世的采矿历史悠久的石英大脉型黑钨矿集中产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该地区一度找矿难度很大,但后来在已知矿周围及附近相继发现了大型钨、锡矿、大中型银-铅-锌矿等。我国重要铜矿产地山西中条山铜矿区的南部,本世纪初也找到了中等规模的与基性岩有关的新类型富铜矿。辽宁省青城子铅-锌矿开发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运用成矿分带等理论,在原铅-锌矿深部及外围,发现多个大中型银矿和单个金矿的资源储量超过百吨的特大金矿床。胶西北许多金矿床的矿体延伸到1000m以下或在深部又发现了新的隐伏矿体。

现有成矿理论(翟裕生等,2004)和国内外找矿实践均说明老矿区深部(>500m)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❿ 山西发现超大金矿,对山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山西发现金矿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金矿价值比较高,可以带动山西的经济发展,而坏处就是金矿的开采将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01、山西发现超大金矿。

今年年中的时候,专家在山西发现了一处大型斑岩型金矿,价值超过百亿,这次在山西发现金矿还是很有意义,至少让我们知道在山西不止是有煤炭资源的存在,还有金矿,在这次金矿发现之前,很多人对山西的印象都是只有煤炭,遍地都是煤炭的存在,而且在山西还有很多煤矿老板,赚的是盆满钵满的,但是有时候事实真的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总结:

山西虽然发现了金矿,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要开采为好,因为煤矿这一个资源,就把山西糟蹋成啥样子了,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难道非要让一个地方成为无人区才甘心吗?山西的天,好久没蓝过了,所以在我看来,山西金矿发现并不是好事。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