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期货市场论文
Ⅰ 求一篇关于“我国能源期货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解析”论文,最好能是今年的吧!谢谢了!
这么牛的东东,俺不会
Ⅱ 求一篇中国农民如何利用期货市场的论文 急啊....... 如果有的话请帮忙发到Q邮里:519174851,谢谢了!
由于现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只根据现货价格来调整种植结构容易陷入“蛛网周期”。期货市场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陷,由于期货价格基本上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由供求各方对未来的预测形成的,所有影响未来供求的信息都被有机地、动态地反映到了期货价格上,并不断得到修正。因此,期货价格的预见性比政府或专家定价更有效、更具有超前性和权威性,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种植结构。
郑州商品交易所硬麦期货合约以国标二等硬冬白小麦为交割标准,只有优质品种小麦才能达到交割要求。因此,小麦期货价格比农民种植的低品质混合小麦价格每吨高200元左右,体现了优质优价。在小麦期货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500万亩,扩大到2003年的252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5.8%;3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的县(市)已达32个;优质专用小麦由当初的几个品种,迅速扩大到郑麦9023、豫麦34、高优503等十几个品种。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品种的相对集中、商品量的快速增加,使河南省优质小麦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订单农业是目前农业生产所推行的有效方式,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订单农业常常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致使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订单农业的整体合同履约率不到20%),严重制约了订单农业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这些问题单靠现货市场是无法解决的,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很好地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风险。参加套期保值的农户和企业只需在期货市场上买(卖)一个与现货市场上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同种商品期货合约,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对冲,以了结履行期货合同的义务,最终能获得在一个市场亏损的同时而在另一个市场上盈利的效果,并且盈亏大致相等。
对于多数农户和粮食企业来说,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风险仍有一些制约因素。因为他们普遍资金实力单薄,期货市场实行逐日盯市制度,期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导致保证金的相应变动,使得市场风险部分转化为保证金追加的风险。迫于追加保证金的压力,影响了农户与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
利用期权这一交易工具规避现货市场风险则更具优势,它可以克服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弊端。因为期权工具成本小、操作灵活、风险可控,买入期权不用交纳保证金,只需交纳少量的期权费。对于农民和粮食经营企业等非专业投资者来说,通过买入期权合约来规避粮价的波动风险,不仅能够防范价格不利变动的风险,还能保留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好处,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自1982年以来陆续推出大豆、玉米、小麦等期权交易,为交易者提供了更多的价格保护形式。此后,很多现货商用期权代替期货进行保值交易。由于期权交易的买方在支付少量的权利金后,不必随时追加保证金,起到了规避风险的作用,一些规模较小的现货商、农场主以及对期货交易不太了解的企业更愿意利用农产品期权实现保值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市场说了算,农民种地种什么,应关注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农民既要考虑种什么,更要考虑怎么卖的问题,农民应该把握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在了解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方面多下些功夫。只有对市场供求形势做到了心中有数,预测准确,才不会在价格上吃亏,也才能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发家致富。
2003年10月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写了一封《关于确保种豆农民增收的紧急建议》的信,信中介绍了国际、国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趋势,建议让农民参照期货价格在卖豆环节增收。此信引起了黑龙江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论证,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及时将国内外有关大豆的现货、期货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农民获得信息后,很快调整了大豆价格。10月上旬,黑龙江的大豆每公斤收购价尚在2.5元~2.54元之间;到10月中旬,农民卖出大豆的价格已涨到了每公斤2.8元。后经专家计算,按全省500万吨大豆中有20%卖出,农民就多增收4亿元;如按400万吨的流通量计算,农民增收可达数十亿元。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
(一)改革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逐步推出大宗农产品期货合约
我国期货市场上品种过少,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新品种上市机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两级审批制,交易所想上市某一新品种,首先要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中国证监会再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则需要征询国家相关部委、现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省区市意见,综合各方面反馈后,再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期货品种上市地点、上市时间也由证监会一手协调或安排。总体来看,我国新品种上市机制体现了政府对交易品种的实质性要求,搀杂政府的主观愿望,任何政策意图都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贯彻到期货市场中,可以说是政府干预最深的审批制度之一。
正如一位期货市场资深人士所说:“如果说中国股市背着体制的十字架,那么期货则背着产品的十字架。”由此可见,期货新品种开发机制的扭曲与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期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改革新品种上市机制。目前,在市场价值取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核准制和注册制作为期货新品种上市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宜的。但鉴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现状,改良审批制应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应该加紧研究推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如大米、油菜籽等,并在时机成熟时尽快推出相关的农产品期权合约。
(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高级形态,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更是农民进入这个市场的关键所在。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对于分散耕作的农户,可以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农户入股的形式,由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社,集中产品和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对于具备产销条件、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农业企业,政府应鼓励其通过交易所会员经纪公司代理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完成保值交易。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和农经站等机构改制成农业合作社。
(三)建立畅通的期货信息传播渠道,加强市场培训工作
期货信息的准确及时传播渠道,对于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把握售粮时机和价格都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应对国家相关部门农产品信息统计和发布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集生产、消费、流通、期货等各类信息于一体的信息系统,保证价格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其次,建立省、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和传播渠道,应建立以网络、媒体为主渠道,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传导为带动的信息发布渠道,将信息送到农户。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价格信息工作的正常经费和设备投入,改善农产品信息服务条件。再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期货市场、运用期货市场,增强他们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切实将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Ⅲ 2012年期货市场出台了哪些政策从而给大豆期货市场带来了什么影响求懂期货的高人指点。。。。
如果你是做大豆期货的 你知道的别人也知道 如果现货起绝对作用,那么谁会预测不准? 我觉得现货定主要走向 但是还是要关注期货的投机 还有就是国外大豆的情况 可以留心下外盘
Ⅳ 乔娟的学术成果
1. 乔娟、李秉龙、康敏《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现货市场关系研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出版,31.5万字,科学出版社ISBN,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2008年6月
2. 乔娟、李秉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著作,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53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2006年8月。该著作于2008年获得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三等奖;该著作于2008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李秉龙、乔娟、王可山《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著作,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6年3月
4. 李秉龙、张立承、乔娟、曹宏民《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著作,30万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出版,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4年
5. 颜军林、乔娟、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的“中国柑桔国际竞争力”,著作,2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3年,通讯著作
6. 乔娟《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著作,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出版,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2年11月。该著作于2004年12月获得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2004年首次评奖,“专著类”提名奖
7.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著作,2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1996年
8. 《农业经济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45.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9年1月,参编2万字(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
9. 《农业标准化知识读本》“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知识读本丛书,编著,18.2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9年6月,主编1/2(乔娟、周云龙)
10. 《市场营销学》营销学系列教材,编著,40.6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2008年4月,主编2/2(陆娟、乔娟)
11. 《市场营销学》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系列教材,编著,4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5年3月,主编1/3
12. 《畜牧业经济管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编著,4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编2/8
13. 《市场营销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编著,3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编2/8
14. 《现代期货市场学》编著,50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ISBN2003年,参加
15. 《市场营销学》编著,20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0年,独立主编
16. 《市场营销学》本校教材,编著,20万字;1998年,2/3
17. 《市场学原理与农产品贸易》编著,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1995年,参编 1. 国际生物质能源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43-45,2009(2),通讯作者
2.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畜牧杂志》23-26,2008年第44卷第8期
3. “中美棉花期货与现货价格传导关系比较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87-93,2008,13(2),通讯作者
4. “中国玉米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31-37,2008.2,通讯作者
5. “中美棉花期货市场功能比较分析”《价格月刊》67-70,2008.4,通讯作者
6. “中国豆油期货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79-84,2008.4,通讯作者
7. “质量投资模型下的安全食品生产实体决策行为分析”《技术经济》74-77,2008年第27卷第5期,通讯作者
8. “国际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69-73,2008第27卷第6期
9.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农业展望》38-40,2008.6,第二作者
10.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农业展望》38-42,2008.3,通讯作者
11. “肉牛产业加速下滑急需出台扶持政策”《中国畜牧杂志》6-9,2008年第44卷第10期,第四作者
12. “消费者乳品购买行为与支付意愿分析——以北京市居民为例”《中国食物与营养》31-34,2008.7,第三作者
13. “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中国畜牧杂志》10-13,,2007年第43卷第6期
14. “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定量分析系统的构建”《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2,通讯作者
15. “中美棉花期现货市场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物价》23-26,2007.10,通讯作者
16. “食品安全: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购买意愿和行为研究——北京市消费者调查” 《2007年中国青年农经学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通讯作者
17. “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3,通讯作者
18. “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4,通讯作者
19 “农户社会资本及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乡镇经济》2007.12,通讯作者
20. “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7.4
21. “世界小麦的生产与贸易”《生命世界》2007.9,通讯作者
22. “中国大豆进出口与豆油、豆粕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展望》,通讯作者
23.“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农业工程技术新农村建设专辑》2007.6,第二作者
24. “东北大豆优势产区国际竞争力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通讯作者
25.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现货市场条件探讨”《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3
26. “中国大豆市场竞争性实证分析:1998~2004”《中国农村经济》2006.2,通讯作者
27. “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现货市场条件分析” 2006年全国中国青年农经学会论文集《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0
28.“贸易政策调整与中国大豆进口”《新疆农垦经济》2006.5,通讯作者
29. “构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制约因素及建议”《理论探讨》119-120,2006.6,通讯作者
30.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畜产食品的安全问题”《饲料科技与经济》2006.10
3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中国牧业通讯》2006.21,18-22
32. “解读“7+1”模式”《饲料科技与经济》2006.6
33. “我国实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限制因素及对策探讨”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6.12
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 第九次全国畜牧业经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畜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10
35. “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导刊》2005.4
36.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s meat procts”,《百年农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
37. “我国生鲜食品超市业态成长的限制因素与对策分析”,《财贸经济》2005.9,通讯作者
38. “新“零售之论”理论与生鲜食品零售业态演化”,《财经科学》2005.9,111-117,通讯作者
39. “中美棉花价格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87-293)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0月,通讯作者
40.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11,通讯作者
41 “中国大豆竞争力国际比较” 《世界农业》2005.9,通讯作者
42. “进口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通讯作者
43. “中国豆粕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实证分析”,《中国畜牧杂志》2005.6,通讯作者
44.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农业》2005.2,通讯作者
45.“生鲜食品超市的业态成长:限制性因素与对策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5.4,通讯作者
46. “中国优势奶牛产业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黑龙江A县和山西B县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5.3,通讯作者
47. “中国鲜苹果在其主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9,通讯作者
48. “我国苹果在其主要进口国或地区的竞争状况分析”,《北方果树》2005.5,通讯作者
49. “中国家禽业发展中的信用问题及建议”,《中国禽业导刊》2005.12,第三作者
50.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运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调研世界》2005.1,通讯作者
51. “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52. “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中国粮食经济》2004.9,通讯作者
53.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探讨及相应对策”,《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
53. “中国水禽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7-8
54. “中美小麦成本和价格比较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4.4,通讯作者
55.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行效果分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2004.9,通讯作者
56. “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通讯作者
57. “比较优势与山西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3,通讯作者
58. “WTO规则下国际农业政策的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4.9,第三作者
59. “中国禽肉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对策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4.11,第三作者
60.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 meat procts”,《中国、欧盟、以色列持续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宣读,中国北京》2004.3
61.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索 交流 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62.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探索 交流 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第二作者
63. “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分级系统的国际比较”,《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3.1第66期
64. “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畜牧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
65. “中国猪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加入WTO后的两岸农业—投资与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第二作者
66. “中国奶类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12
67.“中国牛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小康社会与农民、农业、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
68.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1世纪展望》韩国光州?全南发展研究院2003.12
69. “结构调整要效益优先——各省市区主要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农民日报》第八版2003.11,第三作者
70.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7
71.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宣读》2003.10
72. “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11
73.“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2.10
74. “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分析”,《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通讯作者
75.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通讯作者
76. “中国猪肉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2.01
77. “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农业金融环境比较研究”,《世界农业问题研究(第四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第二作者
78. “中国猪肉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气象出版社2002.1
79. “中国大豆为何陷入困境”,《调研世界》2001.10
80. “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7
81. “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12
8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调研世界》2000.7,第二作者
83.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不断萎缩的原因探析”,《调研世界》2000.1
84. “论我国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7
85.“简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5
86. “论棉花产销市场化及其政策选择”,《调研世界》1999.5,第二作者
87. “对我国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调研世界》1999.3
88. “论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国粮食经济》1998.8
89.“论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食品安全与比较优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7
90. “发育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8.2
91. “影响我国统一农产品市场发育的成因与对策”,《学习与探讨》1998.1
92.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农民负担加重的根本原因”,《农业经济问题》1997.10,第二作者
93. “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5
94. “论农业教育与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转移”,《农业经济问题》1997.10,第二作者
95. “论农业税收与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转移”,《调研世界》1997.5,第二作者
96. “论农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流淌”,《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作者
97. “论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其向农业的经济利益转移”,《调研世界》1997.2,第二作者
98. “论棉花产销政策的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建立”,《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第二作者
99. “棉花产销必须实行市场趋向的政策”,《调研世界》1996.2,第二作者
100. “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经济纵横》1996.3,第二作者
102. “发展我国粮食期货交易的障碍与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1
103.“论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提高对策”,《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04. “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经济》1995.10,第二作者
105. “初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1995.5,第二作者
106.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思考”,《农经理论研究》1995.2
107. “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第二作者
10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经济纵横》1995.2,第二作者
109. “市场经济与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10. “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失真问题”,《经济纵横》1994.9,第二作者
111. “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农经理论研究》1994.2
112. “辽宁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农业经济》1993.11
113. “粮食经营市场化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114.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储备”,《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第二作者
115. 关于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农业经济》1993.2,第二作者
116. “海城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农业经济》1992.5
117. “试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
118.“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 ,第二作者
119. “浅谈增加农业投入及其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3
120. “联邦德国农业中的合作社”,《农业经济》1991.2,第二作者
121. 李秉龙、乔娟“棉花产销必须实行市场趋向的政策”,《调研世界》1996.2,CSSCI
122.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经济纵横》1996.3
123. 乔娟“发展我国粮食期货交易的障碍与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1
124. 乔娟“论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提高对策”,《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25.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经济》1995.10
126. 李秉龙、乔娟“初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1995.5
127. 乔娟“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思考”,《农经理论研究》1995.2
128. 李秉龙、乔娟“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9. 李秉龙、乔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经济纵横》1995.2
130. 乔娟“市场经济与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31. 李秉龙、乔娟“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失真问题”,《经济纵横》1994.9
132. 乔娟“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农经理论研究》1994.2
133. 乔娟、李秉龙“辽宁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农业经济》1993.11
134. 乔娟、李秉龙“粮食经营市场化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135. 李秉龙、乔娟“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储备”,《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136. 李秉龙、乔娟“关于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农业经济》1993.2
137. 乔娟“海城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农业经济》1992.5
138. 乔娟、李秉龙“试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
139. 李秉龙、乔娟“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
140. 乔娟“浅谈增加农业投入及其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3
141. 李秉龙、乔娟“联邦德国农业中的合作社”,《农业经济》1991.2
Ⅳ 我国国内期货市场的概况 以及期货交易流程
1、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黄金、铜、铝、锌、天然橡胶、燃料油
2、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大豆、玉米、豆粕、豆油、棕榈油、聚乙烯
3、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PTA、菜油、强麦、白糖、棉花
4、中金交易所/交易品种:股指期货(准备阶段)
------
期货交易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开仓、持仓、平仓或实物交割。
开仓,是指交易者新买入或新卖出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例如,你可卖出10手大豆期货合约,当这一笔交易是你的第一次买卖时,就被称为开仓交易。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一份期货合约相当于签署了一份远期交割合同。开仓之后尚没有平仓的合约,叫未平仓合约或者未平仓头寸,也叫持仓。开仓时,买入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多头头寸,简称多头;卖出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空头头寸,简称空头。
如果交易者将这份期货合约保留到最后交易日结束,他就必须通过实物交割来了结这笔期货交易,然而,进行实物交割的是少数。大约99%的市场参与者都在最后交易日结束之前择机将买入的期货合约卖出,或将卖出的期货合约买回,即通过笔数相等、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来对冲原有的期货合约,以此了结期货交易,解除到期进行实物交割的义务。举例而言,如果你卖出大豆2009年5月合约10手,那么,你就应在2009年5月到期前,买进10手同一个合约来对冲平仓,这样,一开一平,一个交易过程就结束了。这就象财务做帐一样,同一笔资金进出一次,帐就做平了。这种买回已卖出合约,或卖出已买入合约的行为就叫平仓。交易者开仓之后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了结期货合约:要么择机平仓,要么保留至最后交易日并进行实物交割。
Ⅵ 写大豆期货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想从期货与现货这个角度入手,但是不知道怎么提取数据,
首先你要去收集数据啊,看看vip文献吧
我经常帮别人做类似的数据分析的
Ⅶ 论文题目:我国的期货市场现状与改革
1.规范期货经纪公司,
2.增强期货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正确人们对期货市场的认识
期货市场为什么会成为投机者的地狱,正是因为某些期货公司的不负责任,没有给投资人一个正确的指导,只是想到个人或公司的利益,这不也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么 ,只考虑到私人的利益,无休止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加大资金杠杆。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好时候,稳定发展才是硬道理
期货市场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它的功能。
期货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