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对期货的影响
⑴ 美国新冠对中国国内期货有什么影响
美国新冠对中国国内期货有很大影响
⑵ 如果中国不进口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农业和生产又怎样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大豆进口达到80%以上。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而且我国目前大豆的种植和产量暂时不能够满足国内需要量。
大豆的用途主要就是榨油,榨油之后的豆粕主要用作动物饲料。
因此一旦突然停止进口大豆,而国内的大豆生产能力跟不上,首先就是对畜禽饲料和畜禽养殖业产生重大打击。饲料成本升高,养殖成本升高,猪肉价格紧跟着就是上涨。另外还需要迅速寻找替代性的蛋白质来源饲料,可能会新兴一些产业。
⑶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大豆与中国大豆期货的关系
人民币的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不过我觉得人民币的升值好像和中国的大豆美国的大豆没有什么关系吧?
不过我知道你说的意思,你说的是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一直在下降,商品期货市场上,美国的大豆和中国的大豆的期货价格的起伏不定是否存在着有一定的联系?
我来告诉你吧~~~~~
有 供求关系,人为操纵,市场调整,政府政策,宏观调控,自然灾害,甚至恐怖袭击和流言飞语都能造成一些股市,汇市,期市的波动。
⑷ 国内期货豆粕受美国大豆、豆粕期货的近月影响大还是远月影响大
看活跃月,理论上中国的大豆期货是远低近高,一般来说买远期多都不会亏,除非 出现大的调整
⑸ 为什们2008年我国大豆期货价格暴跌受供求影响还是被CBOT影响存在美国商品基金故意打压的可能吗急
美国商品基金故意打压的可能?哈哈,美国人能在中国做期货了?学生们,真是悲哀!
⑹ 美国经济衰退对投资国内期货有何影响
(1)美元是全世界不能承受之重。如果美元真的崩溃了;那么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同样是末日。所以讨论美元崩溃之后;农产品期货是没有意义的。
(2)美元在美国政府现行的贬值策略下;影响最大的是黄金和原油。金价破千;在很大程度来源于美元贬值带来的保值需求。
(3)我国以大豆为核心的农产品价格一路暴涨;基本上源于供求失衡。以及收国际投资基金的影响。
⑺ 美国豆类期货和国内的豆类期货关联度有多大国内橡胶受外盘的影响大不
国内大豆期货和美国CBOT大豆期货的相关性达到了94%,除此之外还有沪铜和伦铜的相关性也非常大,这是国内期货与外盘相关性最大的两个品种。
天胶和日胶相互影响,有时是天胶跟随日胶,有时是日胶跟随天胶,不好下定论谁的影响力更大。至于其他很多商品,外盘走势的影响只是体现在国内期货的开盘价上,盘中走势基本不受影响,比如棉花、白砂糖等。还有,如螺纹钢等因为没有对应的外盘商品,所以有自己独立的走势。但盘中很多情况下,小商品走势都受到铜、胶这种大商品的影响。
⑻ 双节后,美国大豆主产区受到严重干旱的影响,然而大豆1305的期货行情却未涨反跌,是什么原因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 全球农产品市场虽然因为美元贬值 造成了一定的价格上扬 但是大豆不属于这类
第二 巴西大豆最近几年产量急剧增多 对全球供应量大增 占有全球大豆供给市场一定的份额
第三 美国大豆最近几年在全球大豆产量的比重在下降 而且面临着新兴农业国的竞争
⑼ 大豆期货的政策影响
国家粮食局近日公布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实行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为2.30元/斤。临时大豆收购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从收储价格看,大豆2.3元/斤,折4600元/吨,较上年收储价提高了约15%。此次敞开收购,保护农民利益和种植积极性。收储对大商所豆一品种价格起到支持作用。
⑽ 停止对美国农产品采购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贸易战打成什么样,这个事实都藏不住。市场庞大是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运用好市场这个杠杆,则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进口商已经启动对美国农产品新的购买事宜,相关进口企业正在对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询价。这是中美近来为落实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重启经贸磋商而互释善意的一部分。
大阪峰会后,美方对110项中国输美工业品豁免加征关税,并且推动向华为等中国企业继续供货,这些被认为是美方缓和两国紧绷经贸形势的一个姿态。18日,刘鹤应约与莱特希泽、姆努钦通电话,就落实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及下一步磋商交换了意见。
贸易战给中美经济都造成了损失,使两国购买对方商品的正常贸易行为陷入混乱,这次中国进口企业询价的美国大豆、棉花、猪肉、高粱等都是中国需要的产品,它们原本都应处在中国对美采购单上。前段时间中国为了反制美方的不公平做法而停止采购这些美国农产品,转向从其他国家采购。中方在什么时间、多大规模上恢复采购,要由两国经贸形势的变化来决定。
自去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稳健策略,坚决反制了美方的加税行动,建立起我们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做无原则妥协的可信形象,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钦佩。同时中方始终把磋商的大门打开,保持着对局势发展的影响和塑造能力。
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贸易战打成什么样,这个事实都藏不住。市场庞大是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运用好市场这个杠杆,则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客观而言,美国是贸易战的主动发起方,它的手段和工具更多,优势更明显。但是这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应对有声有色,显示了我方撑得住、耗得起、进退有据的实力基础和策略水平。另外中国社会总的来说表现出高度团结,这增加了我方态度的威慑力。
贸易战之初,一些人怀疑中方无法将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工具化,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形成对美国高质量农产品的依赖。然而事实证明,中方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变成了高度灵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美方产生的实际影响要远大于对中国市场的副作用。美方经济和政治上都形成了对农产品问题的聚焦。
这次对美国农产品采购的放松同时起到推动中美经贸谈判、更好满足中国市场的两个效果。这是中国长期有条不紊、协调规划各项措施的结果。中美经贸博弈看来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需要把手中的各项工具朝着作用最大化的方向运用,使它们有效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