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期货 » 美国再工业化与期货

美国再工业化与期货

发布时间: 2021-04-04 00:55:22

A. 再工业化下中国有哪些挑战的论文

(一)中国正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过去20多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亿美元左右,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5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施。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并行地在汽车、石化等“制高点”领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为了克服体制上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劣势,中国在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和优惠政策,这种局部突破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吸引外资与国际贸易的扩大。
上述开放战略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成本也相当高。例如,汽车、石化等“制高点”产业由于长期受到过度保护,其国际竞争力一直较低;出口导向部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内经济联系少,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国内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大国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税收、市场准入、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待遇,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等。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往实行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行的战略将有必要调整,逐步转向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人们通常强调的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国家幅员辽阔,某些资源供给充足的优势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势。
一个优势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处在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收入正接近1000美元。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对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期。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个优势是具备了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一些年来,中国经历了以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一个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加工组装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利用有较高水平且相对成熟的技术,生产出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的产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看,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产业也会向中国转移。近年来,颇具规模的计算机组装加工基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快速形成,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一般认为,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据我们的研究,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在今后10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长起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上述比较优势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二)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已经取得的进展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为了避免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的不一致,中国在经济特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经贸规则。特区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而且是市场化改革的实验田。中国政府将特区的成功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形成了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和界定依据逐步得到明确。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段论述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经济职能上的认识进展,同时也指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按照这一基本方向,一些年来政府职能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消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要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财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经营性财政向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的出纳”的窠臼,正在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先后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和一定程度上的通货紧缩趋势,逐步积累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有益经验。
——培育、规范、监管市场体系取得一定进展。中国政府在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按市场价销售的比重已高达95%,比199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股票总市值4800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成交金额60800亿元。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获得长足发展。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实施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风险较大的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通过健全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了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政府在规范、监管市场主体、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行为等方面,正在走向制度化轨道。
——政府以往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企分开迈出较大步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做法,已经改变。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加强所有者监督职能方面,政府采取了向重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以及向资产经营机构和大企业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等措施,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家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在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接近1/4。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不对国有企业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保证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在管理涉外经济方面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贸、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取消出口补贴,及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外汇运行机制。引进外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逐步放松,各级政府在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外商投资、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政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有所加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入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对现代化建设的压力日益增大。适应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并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一个较低水平。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将应用型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取得明显进展。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政府自身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首先,确立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赂,提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政府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重视和加强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和廉政建设制度。其次,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1998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相继开始了力度较大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较大幅度地调整和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一半。机关工作作风和效率有了一定改进。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精简,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再次,政治民主化向前推进。更多地听取专家、公众意见和接受媒体监督,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直接选举区、县人民代表和农村基层政权领导,以及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的自主治理机制也逐渐发育,在争取公共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矛盾以及补充、替代和监督政府职能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改革在有些情况下是主动推进的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迫于形势压力,缺乏远见、深度和系统性,治标不治本。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副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股票发行以及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活动中,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出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长官意志,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例如,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甚至向企业摊派政府的行政性支出。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其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不够,进展迟缓。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乎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投融资领域,存在着政府以直接干预微观投融资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倾向,其结果往往达不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对投融资活动的不正常的干预。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仍然过多地承担着投融资主体的职能,花费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投资决策依赖于行政机关的层层审批,不按科学严谨的、市场化的投资决策程序办事,缺乏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屡屡造成重大的投资失误。
——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例如反垄断法迟迟没有出台,难以运用法律手段打破行政性垄断;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至今没有最终建立,难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社会信用关系紊乱,逃废债务现象相当普遍,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严重,等等。
——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乃至体制性腐败加剧。政府改革中专业经济部门陆续撤销以后,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督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强。但是,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规划、方案和法规时,或在处理部。门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时,往往受到本部门或所管辖的行业利益的局限,对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考虑不够,甚至作出违背这些利益和法定程序的行政决策。随着市场化改革向垄断性行业的逐步深入,相关领域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同一部门兼有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状况,容易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使某些行政主管部门比地方政府更加留恋行政审批权。由于对微观经济活动设置了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使体制性腐败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
——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国家财权财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尚不合理。一方面,中央财政可支配的财力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不少地方挪用工资和养老金搞建设,把欠帐留给中央和省级政府,不利于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不利于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帮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于中央,税权划分缺乏稳定的法制基础,难免导致地方政府变通国家税法、越权减免税和滥用收费权。(2)在分权过程中,一些应当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没有落实到企业。中央政府放给企业的一些自主权,往往被地方政府截留,不少地方政府迟迟不愿向企业放权,在政企分开方面落后于中央政府。(3)行政性集权一分权一收权的框框还没有根本突破,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职能、责任和权利的框架还不清晰。人们习惯于按计划经济下“先集权、再分权”的思路考虑问题,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下“分权优先、集权居后”的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国家制定的优惠政策,大多按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或者限制在一定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实施。这样往往增加行政层次,例如计划单列市的设置就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复杂。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性优惠政策,不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适当的分权容易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地区差距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反过来又可能成为重新集权的诱因。
——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立法进程不协调,影响执法效果。目前中国在制定有关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执法效果往往不理想。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经常遇到行政性垄断的阻碍。其次是执法落后于立法。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再次是部门、地方政府的法规甚至内部文件与国家法律存在矛盾。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内部文件的权威大于部门法规,部门法规的权威大于国家法律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往往先依据本地内部文件和法规,然后才考虑中央政府的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法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而是以内部文件甚或长官意志作为判决依据。此类问题较多地表现在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纠纷等方面。
(四)加入WTO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新挑战
应当说,在经济转轨的复杂环境中,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能够取得已有的进展是很不容易的。国际社会对此也作出了积极评价。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是难以避免的,只能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求得解决。中国加入WTO,对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规定了政府改革进展的时间表,这就大大增强了加快政府改革的紧迫性。
加入WTO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自主的、主动的选择。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潜力的认识和信心。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WTO和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例如,中国可以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势必面临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的挑战。在吸引外资方面,我们面临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国际上有的研究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竞争力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加入WTO后能否有效提升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将对中国构成严峻考验。加入WTO后,对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挑战。
——对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否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引人竞争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国内市场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国企改革、建立国内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如果这些领域的改革不能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开放市场就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对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趋利避害,实现以开放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市场时间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开贸易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变化大部分将在2005年以前实现,时间紧迫。市场开放将会引入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国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开放过快,也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过大冲击,引发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扩大开放前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用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全球分工之利,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从理论上讲,一国政府难以同时兼顾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政府只有具备较强的在开放条件下稳定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才可能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较平稳的市场环境。同时,面对种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要求政府在危机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对政府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后,要求政府机构更加精简和人员更加精干,决策更加科学,政策更具透明度,廉洁程度提高,效率进一步改进。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软环境”,使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

    • 目前,国际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四种基本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观点;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
      第三种是怀疑派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
      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如何尚看进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
      某些发达国家高唱经济全球化,想的尽是对他们通向更加富裕的机遇,而没有看到对他们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严峻地潜在着的。就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首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萎缩,“贸易自由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贫穷的国家总是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济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约发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
      其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历史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将以新的形式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个贫穷国家的动乱将引起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动乱。更严重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铁的规律,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浪潮必将一浪高一浪,阶级斗争也将从国内走向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时代将结束,代之以新一轮的全球范围的革命与战争。即使在血与火中诞生一个新世界,也将是人类一次空前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也是向人类的挑战,全人类应该在这一挑战面前深思。
      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我国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我国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我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是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到我国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B. 外汇期货的大致规格

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很长,曾经是世界工业强国,整个19世纪和本世纪初,英镑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中心储备货币。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英镑由盛到衰,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元取代了英镑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自30年代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后,英国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二战的破坏更加重了对英国经济的削弱,使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98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48年的2倍,财政连续28年出现赤字。英国企业竞争力下降,已经很难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虽然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变革,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尽管一度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4.8%。国内需求转旺,通货膨胀率下降,可是仍然未从根本上扭转英国经济的不利局面。总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外贸收支连年逆差,经济状况不佳是导致英镑持续疲软的根本原因。在1947-1972年间,英镑发生了14次危机。92年更是英镑史上最不幸的一年,9月16日,英镑兑马克的汇率跌破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规定的浮动下限,纽约外汇市场的英磅兑马克汇率跌到二战后的历史最低点,英国中央银行为维持外贸远景及经济增长,不得不在一天内两次宣布降低利率。英国被迫宣布退出加入不到两年的欧洲货币汇率机制。
英镑期货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进行。
标准合约
交易单位 62,500英镑
最小变动价位 0.0002英镑(每张合约12.50英镑)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开市(上午7:20——7:35)限价为150点,7:35分以后无限价。
合约月份1,3,4,6,7,9,10,12和现货月份
交易时间上午7:20一下午2:00(芝加哥时间)
到期合约最后交易日交易截止时间为上午9:16,市场在假日或假日之前将提前收盘,具体细节与交易所联系。
最后交易日从合约月份第三个星期三往回数的第二个工作日上午
交割日期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
交易场所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日本自1886年起采用金本位制,并发行可以兑换金币的日本银行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废除了金本位制。1964年日元成为可兑换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日元于1973年起实行浮动汇率。此后,日元日趋坚挺,与美元的弱势形成强烈对照,成为一种较强的国际货币。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必须来自对外贸易。日本的进口额很高,但出口额更高,每年都有巨额的外贸顺差,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和出口国。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1951-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在众多西方国家中首屈一指。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4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虽然 1985年日元升值给对外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经过产业调整,工业生产很快复苏,失业率降低。 1991年底至 1992年初,日本金融丑闻迭出,经济开始萧条,增长速度减缓。目前日本经济尚未全面复苏,日本银行又再度降低利率,以期刺激经济发展。
日元期货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进行。
标准合约
交易单位: 12,500,000日元
最小变动价位: 0.000001日元(每张合约12.50日元)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开市(上午7:20—7:35)限价为 150点,7:35分以后无限价
合约月份: l,3,4,6,7,9,10,12和现货月份
交易时间: 上午7:20一下午2:00(芝加哥时间),到期合约最后交易日交易截止时间为上午9:16,市场在假日或假日之前将提前收盘.具体细节与交易所联系。
最后交易日: 从合约月份第三个星期三往回数的第二个工作日上午
交割日期: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
交易场所: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1933年美国取消了金本位制,美元开始作为确定其它货币的固定比价和贸易结算工具,争夺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创造了旨在解决大萧条及由二战引起的其它经济和金融问题而设计的国际货币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各国中央银行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同美国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订出固定比价,美元成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和等同黄金的储备货币。60年代,受美国国际收支经常性逆差和黄金储备减少的影响,美元的地位不断的削弱,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动摇。从1971年开始美国连续八年的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加剧了美元和黄金的外流,西方各国的货币纷纷采取浮动汇率,与美元脱钩。欧洲美元是美国境外的所有美元存款。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日趋紧张的结果。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防止美国冻结和没收其在纽约的存款,而将美元存款转移到伦敦和欧洲其它金融中心。现在,欧洲美元市场已成为不受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辖的一个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开始利用欧洲美元市场为偿付外债提供资金。
一国货币币值的波动受诸多经济因素影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低速增长,财政赤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外贸收支连年逆差。1985年,美国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年偿债利息达2649亿美元,超过社会保障开支(24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国防开支(2998亿美元)的第三大支出项目。 199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自1982年来首次为负增长。除八十年代前期,由于美国采用高利率政策使美元短时期回升外,美元基本上处于跌势。美国经注状况不佳是美元下跌的真正原因。
美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美元汇价的下跌,必然导致发达国家所持有的大量的美元储备价值的降低,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减少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使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经常处于动荡之中。美元危机频发,汇率波动加剧,各国中央银行经常利用利率升降、汇率涨跌的双重金融风险,这也同时促成了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多年来,外汇期货合约作为一种理想的避险保值工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利用。 原西德马克从1959年起可以自由兑换。1970年西德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并于1972年宣布对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汇率的上下浮动限度不超过2. 25%。1978年西德加入欧洲货币体系(EMS)和欧洲货币单位(ECU)。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原西德马克成为德国的统一货币单位,即现在的德国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经济破坏十分严重。战后德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1965一1980年保持经济增长年均3.5%的较高的发展水平,是西方国家中的佼佼者,马克的信用和国际地位也因此而不断加强和提高,六十年代即成为国际上较抢手的硬通货之一。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很高,属于以重工业为主、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对外贸易作为其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外贸收支连年顺差。虽然1990年两德统一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但1991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仍达到了2.4%,统一后东部企业面临体制转换,失业率居高不下。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低通货膨胀率和保持国际竞争的符合实际的汇率仍强有力地支持着马克。1992年马克兑美元、英镑的汇率达到创记录的水平,给欧洲外汇市场带来了巨大震动。最近,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德国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调低利率。
德国马克期货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进行。
标准合约
交易单位: 125, 000德国马克
最小变动价位: 0.0001马克(每张合约12.50马克)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开市(上午7:20—7:35)限价为 150点,7:35分以后无限价
合约月份: l,3,4,6,7,9, 10, 12和现货月份
交易时间: 上午720一下午2:00(芝加哥时间),到期合约最后交易日交易截止时间为上午9:16,市场在假日或假日之前将提前收盘.具体细节与交易所联系。
最后交易日: 从合约月份第三个星期三往回数的第二个工作日上午
交割日期: 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
交易场所: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C. 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强势需求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比较景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及过度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用电器、轿车等的不断普及,加大对石油的消耗。因此,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各国加大了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的采购,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飙升。
地缘政治因素
石油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对国家的经济、军事、安全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往往会受到地缘政治和产油国政局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和产油国政局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是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原油供给量真实下降;其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对未来供给减少的担忧,但实际供给量没有减少。从目前地缘政治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地缘政治的焦点地区主要还是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2006年,伊朗核问题危机引起国际石油市场对伊朗原油供给中断的担忧,并导致2006年国际油价不断上升。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石油定价权。该组织为了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对各成员国实施严格的生产上限制度,并且每当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该组织各成员国将施行减产的政策,以达到维护高油价,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美元汇率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达成一项协议,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规定石油在国际市场上必须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因此,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货币价值因素对原油价格波动产生重要影响。近些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迫使国际油价上涨。所以,当美国经济增速减缓,再加上高油价引起的经济运行成本增长,美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因此美元将继续走低,由此将会进一步推动国际油价的上涨。
国际投机行为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因素往往在油价涨跌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人期货市场,其结果是国际市场油价在投机因素影响下出现持续上涨。2008年国际市场油价的“过山车”行情,主要是由于投资者为回避美国次贷危机风险而转向石油期货市场需求庇护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让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损失惨重,商品期货市场成为他们的避风港,由此而产生的是国际市场油价的飙升。但是,过高的油价超出了经济运行的承受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受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从而又导致了国家市场油价的下跌。
其他因素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强度以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性等因素也将会对国际油价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劲”。例如,当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时期,由于开工不足,使得石油消费量骤减,价格暴跌,进而导致对石油产业投资欲望的降低,生产能力急剧衰退。可是,当经济步入复苏阶段后,之前的石油生产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起国际油价的急剧增长。此外,一些产油国和石油公司对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如利用玉米提炼酒精、核能利用等)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替代能源的使用与推广将会对石油产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降低石油价格。于是,产油国往往通过减少石油产量来维持高位油价。甚至,一些大型的石油公司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影响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D. 中美贸易摩擦将如何影响有色金属期货

SMM网讯:中美贸易摩擦,虽然从有色金属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实质上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有必要深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中贸易部分的影响,以及其对平衡表的影响。
贸易摩擦在有色金属行业中对铝产业链的影响最大。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使得市场风险偏好明显降低,波及商品、股票和外汇等市场。
从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和国内的提高关税回应,可以看出贸易摩擦短时间内不会平息,大概率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期间的影响或呈阶段性脉冲式影响,对基本面行情判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美铝行业贸易摩擦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铝产业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直接针对进口铝产品的关税加征。二是针对进口商品额外关税征税对中国国内铝需求的减弱。
(1)直接影响
从直接影响来看,铝材产品直接出口美国占消费比例约为1.86%,而目前内外比价处于低位,将有利于出口的增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贸易关税的加征对铝产品的出口影响并不算大。 美国提高铝进口关税,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国不断提升的铝产品进口依赖度。
根据WBMS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铝产量仅为74万吨,是10年前的30%不到。而去年美国铝材进口量超过600万吨,就美国铝材供应而言,进口依赖度高达88.9%,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升高。美国进口铝产品以原铝和初级铝加工产品为主;以2017年美国铝供应来看,从主要来源国进口原铝474.5万吨。由于金属铝特有的物理性质,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时长期作为关键材料使用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国家核心领域。因此,愈发提升的进口依赖度,对于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造成一定潜在风险。美国政府针对进口铝产品的关税加征,主要是想引导本土铝产业复苏,提升美国国内铝冶炼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而对于中国铝出口来说,原铝的出口需要加征15%的关税,也就是说明我们国家并不支持原铝的出口。而铝材等需要经过加工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可以享有一定的退税,因此出口主要以铝材的形式。虽然贸易摩擦的阴云一直高挂,但是低位的沪伦比值依然刺激出口订单大幅增长,特别是除美国以外的正规铝材和变相出口铝材订单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4月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超过45万吨,环比基本持平,而5月出口量为48.5万吨,为2014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另外,海外铝市场供应缺口明确,而且不确定性也依然存在。具体而言,海外海德鲁巴西氧化铝厂停产依然持续,基于供需匹配,海外氧化铝供应减量将影响电解铝原料供应;去年海德鲁巴西氧化铝厂生产氧化铝640万吨,今年计划削减一半产能,影响320万吨氧化铝。再者,俄铝事件仍有可能再度发酵;美国财政部只是表示美国将延长对俄铝制裁下的业务暂停至10月23日,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取消制裁;俄铝目前390万吨电解铝产能,1050万吨氧化铝产能,9万吨铝箔产能;2017年电解铝产量为370.7万吨,销量395.5万吨;若到三季度结束俄铝仍未取得美国取消制裁或再度推后暂停制裁的决定,海外电解铝价格或再度上涨,预计沪伦比值或将再度下探,推动国内铝制品出口。 因此,预计年内我国铝材出口将同比增加,美中贸易战对我国铝出口一块影响不大。
(2)间接影响
从间接影响的角度来看,2017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合计价值5060亿美元,其中电子产品占26.9%,医疗设备占6.4%,电视机及显示器占4.5%。这些产品或多或少需要铝制品组装,美国对这些产品出口加征关税,或将影响这类产品的出口,从而传导到铝行业,对电解铝终端消费或将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宏观经济影响。然而,我们认为中国有充分的条件减弱贸易战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到国内铝消费来看,铝终端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电力、包装等行业。随着年初至今的房地产、基建方面施工工地开工、电网建设进展有条不紊,叠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预计房地产、基建、汽车方面对电解铝消费仍具有一定提振作用。汽车方面,虽然汽车产量增速逐渐放缓,但依然对汽车用铝量的增长保持较乐观的看法,一是汽车产销量在多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同比基数变大:2017年全年汽车产量2907万辆,与2016年的2800万辆相比增长107万辆;二是汽车轻量化对铝合金的需求增长的支撑,使得汽车行业对铝的需求增速依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同样,房地产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等数据仍然处于稳定增长,将有效提振铝的下游消费。 从消费结构角度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口优势。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消费潜力,即使不依靠出口增长,中国经济仍有能力保持稳定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是中国的消费相对滞后;鼓励国内消费,既让中国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也有利于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中国有潜质成为世界新的消费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化,是鼓励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仅为56.8%,未来30年,中国会有超过20-30%的人口在城市定居。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可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给国内经济带来合理而又更高质量的增长。中国要从出口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如城市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的减税、放开进口等措施。
中美摩擦对其他有色品种的影响
锌: 中国锌锭出口量较小,2018年1-3月累计出口量仅3500吨,在过去四年里,出口至美国的锌锭月均出口量在300-600吨左右。锌锭在中美贸易规模十分低,此次贸易摩擦对锌锭以及锌合金影响微乎其微。出口量稍多的体现在镀锌板上,2017年镀锌板出口数量为932万吨,主要出口至韩国、越南等国家,出口量分别为135万吨以及115万吨,2015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镀锌板60万吨,但同年美国钢铁企业代表向美国商 务部请求发起对中国的镀锌板产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后出口量一路大滑。镀锌板主要应用于汽车外壳。今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再增税25%,实际上7月6日后实际美国进口车的关税为40%。预计贸易战对锌的影响或将从终端汽车上间接体现。
铜: 我国为精炼铜的净进口国,整体中美贸易摩擦对铜价的实质影响不大。
镍: 中美贸易战主要对中国镍下游消费产生较弱影响,以不锈钢行业为例。2017年中国不锈钢出口量395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出口至美国的占比仅1.5%左右。美国不锈钢产量275.4万吨,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产量来填补中国进口量的缺失。而至于美国针对进口商品额外关税征税对中国国内不锈钢需求的减弱影响存在,主要表现在对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电视机等主要加征关税类商品的不锈钢用量端产生一定压制,继而影响全年国内不锈钢消费量,再传导到镍需求端。但是今年全年国内及海外原生镍供应缺口确定,镍价仍然长期处于上涨通道内。 目前美国对中国未来或将加征40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而中国去年全年进口美国商品仅1300亿美元。中国接下来如何接招,值得关注。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摩擦没有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贸易关系恶化,不仅会伤害到中国,也会伤害到加拿大、西欧等美国的盟友,也包括美国的企业。未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将不断扩大并呈常态化,中国应按照既定的节奏,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坚决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经济,加快中国现代经济体系。而国内有色产业发展可统筹考虑国内产业发展与海外生产能力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对出口目的地进行战略性调整,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南亚、东南亚及东欧市场。

[转载需保留出处 - 上海有色网] 中美贸易摩擦对有色金属的影响

E. 哪里能找到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期货的历史数据

文化财经上有,大约可以看到90年起至今。但这个东西是VIP使用的,要再期货公司达到一定资金或者你有熟人才能搞到账号密码。你可以下个博弈大师,也有,只是周期比文华财经短。

F. 期货里PTA和LLDPE分别指什么

PTA是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的英文简称,在常温下是白色粉状晶体, 无毒、易燃,若与空气混合,在一定限度内遇火即燃烧。
PTA是生产聚酯(PET)的主要原料。全球生产的PTA有70%用于聚酯纤维,25%用于聚酯树脂的消费,还有5%用于其它方面。在我国,PTA的最终产品是聚酯纤维(包括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聚酯瓶片(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占20%)以及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占5%),也就是说PTA消费的75%是用于化纤原料,因此PTA是生产化纤的重要原料,在化纤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LLDPE
为支链高分子,分子间作用力较低,高温熔融.能溶于有机溶剂.但其不含极性基团,不溶于盐酸

热点内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晚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3 浏览:396
阿坝小金县橡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5:40 浏览:908
楚雄大姚县豆一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4:02 浏览:736
做期货能在网上开户吗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591
安庆宜秀区早籼稻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32:22 浏览:377
正确的原油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9:41 浏览:39
达州市纤维板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11 浏览:310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白银期货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5:07 浏览:883
上海外盘期货哪里开户 发布:2021-12-16 12:24:10 浏览:448
香港日发期货开户网站 发布:2021-12-16 12:24:09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