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期货市场表现
A. 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是怎么样的呢
美国在近一百年以来发生过很多次经济危机,可以说每次经济危机的发生都会有很多人倾家荡产,这部分人最终说不定还会走上自杀的道路,这就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人们没有工作,没有钱去买食物,但是资本家和农场主却把大量的物品抛弃,在市场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人们争先恐后的步入危机。
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的过剩,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讲,美国等资本主义发生产品过剩是周期性的,也就是意味着当国一段时间之后经济危机将会再次来临,在上个世纪美国就爆发了经济危机,当时的总统罗斯福采用了各种手段来救市,通过以工代赈的手段来稳定经济,可以说是罗斯福将美国从边缘上拉了回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现在经济危机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联系,一旦建立了联系那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股价狂跌,华尔街的填空都布满了一层阴云,还有的人直接跳楼死了。
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整个国民经济就已经陷入了崩溃之中,市场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环境了,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稳定市场。
经济大萧条时期,农场主的牛奶水果卖不出去直接倾倒在河中,水果宁愿烂在枝头也不愿意送人,人们的饮食都成为了很大的问题。作为资本家而言肯定不愿意把自己的货物贱卖,因此宁愿销毁一些,这样库存量降低,价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
供过于求就造成了市场的崩溃,在经济大萧条时代,人们始终是活在恐慌之中的,就是在零八年的经济危机中野暴露了这种问题。
B. 美国大萧条时期是怎么样的
大萧条是一场持续了10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它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 黑色星期四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股票价格在1929年的 股市崩盘中下跌了23%。在 大萧条影响了 社会的各个方面。到1933年, 失业率 从全国劳动力的3%上升到25%。那些仍然有工作的人的工资下降了。由于通货紧缩,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一半,从1030亿美元减少到550亿美元。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下降了27%。
但是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极低,大萧条导致许多农民失去农场。与此同时,多年的过度耕种和干旱造成了中西部的“ 沙尘暴 ”,摧毁了以前肥沃地区的农业生产。成千上万的这些农民和其他失业工人移居加利福尼亚寻找工作。许多人最终生活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其他人则搬到名为“ Hoovervilles ”的棚户区,以当时的总统赫伯特·胡佛命名。美国城市里到处都是食物,但许多人没有钱购买,人们在街头挨饿,美国政府试图摆脱供应商无法出售的多余食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未售出的商品应始终归类为多余商品,不能将其分给穷人,因为它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害。各种方法被用来摧毁多余的食物。他们烧毁了农作物,将它们淹没在海洋中,将牛奶倒入河中。
C.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过程和原因详细一点,具体一点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
D. 期货在经济萧条或者股市暴跌时候一般有什么表现
经济萧条时厂家都没有的生产了,也很少人买东西了,没有购买力啊,东西便宜也难卖,期货也一样的
E. 美国大萧条时期是怎么样的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一9二吧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一9二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一9二9年一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一9三一年法国银行家 黑色星期四时人流攒动的华尔街(一9二9年) 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一三漆0万,德国5陆0万,英国二吧0万(一9三二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紧衣缩食呗。。反正比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强多
F. 中国是否会出现美国“大萧条”时期,分期付款销售额过度膨胀的现象,为什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是未能摸清市场基本规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存在盲点或者放任自由。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政策,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的。
G.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股票市场中股价都高于生产利润,这是什么意思
股票市场中股价都高于生产利润,说明泡沫现象出现,会导致股价回归价值。
生产利润和如今的净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利润高才有发展前途,假设一个企业各方面都比较好,就是不赚钱,那还说什么呢?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有了资金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生产利润越高,那么一定时期内净资产增加就越多。
股价高于商品的本身价值就出现所谓的泡沫么? 并不是股价高于商品本身,价值就出现泡沫,比如:獐子岛,目前28元一股,一斤水产品才多少钱(海参鲍鱼鱼翅除外,这里讲的是普通水产品)?难道因为一斤虾5、6元该股就泡沫严重么?你可能想问的是股价高于股票本身的价值。关于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大盘平均市盈率,在大盘平均市盈率在20的时候就认为股市是值得投资的,一旦市盈率太高,比如达到50、60倍,那么泡沫就出现了(高于了股市自身的价值),所以股市的大盘就会自身调整一下,因为太高了,心理上讲就是:很多投资者也暂时离场了,规避风险,免得泡沫破裂。股市资金少了,市场也就跌了。所以股价不能过高,当然也不能过低。
H.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谁能细说一下吗
当需求不断萎缩,

企业不断破产时候,
第一,
资产泡沫领域没有接盘侠了
(楼市和股市)
,
因为人们的收入萎缩,肚子都成为问题,
顾不上了。第二,资产价格领域的生产商怎么办?
地产商只能先扛着,
但可以扛几天?资金链大规模断裂,
只能是降价倾销,
价格将像瀑布一
样下跌,
一些房屋倾销不出去的地产商只能跳楼;
第三,
地产商破产就会带动上下游的六十
多各自行业破产,更大规模的破产潮出现了。
所以,
现在仅仅是第一步,
实业企业破产,后续事件还未发生,甚至地产商们还在制造
地王,
人们还在高呼资产荒。
而北京深圳在前几个月的存款增长率已经下降到零
(估计北京
现在应该是负数),虽然有些人还在亢奋,但更可能是一步之遥。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前、
美国大萧条之前,大家也都是买买买,没什么稀奇,因为智者是少数的,虽然我们够不上智
者的级别,但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的后果就是银行破产,最终,资产市场全面坍塌。当所有资产价格市场坍塌之后,
绝大多数中产被消灭了,
当大家都是一穷二白甚至负资产的时候,
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又缩
小了。这个贫富差距缩小的过程有多长?美国在
1929
年开始缩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
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长达三十年(当然也有美国政府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原因)。
为什么美国现在有这么多的人关注金本位,
甚至提出回归金本位?那是因为,
形成
1929
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一战时期的通胀恶化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战后爆发了
1920-1921
年的经济危机
(这是战时经济之后的必然反映,
军工、
制造等产业大幅滑落加上贫富差距恶
化),美国为了刺激经济放松了信贷阀门,最终酿成
1929
年大萧条。
I. 美国1929到1933的经济危机跟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什么不一样啊具体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影响解决措施有哪些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编辑本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10月14日,一大把网站特别策划《观天下》活动第一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以上问题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编辑本段]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近日,欧盟出台一项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这只是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出台诸多刺激经济政策中的一项。11月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目标也从之前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转向拯救实体经济,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援。
“紧锣密鼓”各国力保实体经济
11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继日本承认其经济经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陷入衰退后,欧元区已进入其诞生以来的首个衰退期,而美国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创30年之最,也正在衰退的边缘,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慢已成事实。
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地区,最近一个月里,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相继出台。这些救市措施是继拯救虚拟经济后,各国针对实体经济采取的又一轮的救助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冲击;11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解冻消费信贷市场、住房抵押信贷以及小企业信贷市场……
“从11月份全球的救助措施看,当前各国对危机的救治已从注入流动性、改善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等阶段,进入到刺激经济的第三个阶段。”中金公司金融专家黄海洲认为,第三阶段的救治措施,都是从鼓励投资消费、拉动就业等刺激经济的层面出发,以防止实体经济崩盘。
“在危机爆发之初各国针对金融市场采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救急’和‘治标’,但不能‘治本’。”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说,“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难以估计,各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出台更具体的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应对危机中国调控雷厉风行
国际金融危机在向全球实体经济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所受影响也日益加深。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近日坦承,11月份国内一些经济指标更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
“为抑制经济增长过速下滑的态势,我们必须采取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张平说。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雷厉风行、密集出台了大手笔的调控“重拳”,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的旋风行动,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笔、高效率的举措,既是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挑战所作出的回应,也是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具体行动。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加强合作全球共度时艰
各国领导者意识到,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在各大经济体相继出台措施刺激经济、稳定市场的同时,全球加强了合作,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已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会议相继召开:
11月8日,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在巴西圣保罗开幕;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
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了“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的重要性。会议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与会各方就下一步应对金融危机行动达成了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将共同行动,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
APEC会议针对金融危机专门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承诺密切合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的经济及金融行动,力求在18个月内战胜金融危机。
“这些会议均强调,全球要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的手段。
J. 关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问题。在1929年之前,美国经济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并且人们疯狂买股票
个人的观点啊,你借鉴一下就好,不一定准确。我觉得大萧条是各种问题积累已久的一次爆发,因为经济繁荣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说你问的这个都买股票的问题),但是不会被人们重视,又因为那时候政府对经济没有过多的干预,完全靠市场自己调节,所以当经济发展超过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后,会在一瞬间崩溃。原因是很多方面的,股市只是一个表现,或者是一个起点。至于股票的问题,股票是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方式,人们疯狂的购买股票实际上是一种投机行为。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人们生活富足,但就算生活富足,他们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也是一定的,在满足这些需要以后其他的收入就可以去购买股票。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品不会积压,那时的供求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大萧条以后之所以货品积压,是因为人们没有钱去买,因为之前用作买股票作投资的钱全部都收不回来了,就算是存到银行里的钱,因为大量的银行也破产,所以也收不回来。而且所谓的繁荣我觉得是一种假象,是人们疯狂赊购商品产生的假象。而且,大萧条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和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也有关,大萧条时,美联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市场利率上升,进一步降低了大众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降低,货物就越卖不出去,货物卖不出去,就要裁员,失业率上升。更可悲的是,当时的政府为了保证工人的生活水平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而工厂根本就支付不了这么多的工资,会裁掉更多的工人,失业率继续上升,陷入恶性循环。直到罗斯福根据凯恩斯主义,政府开始干预经济,相机决策的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才使得经济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