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外贸战后国内期货物价上涨
1. 请问,最近几十年美国国内的物价上涨的速度,与中国国内物价上涨的速度,差别有多大目前有比较多的
美国的物价上涨也很多的,八十年代中期,1美元兑换3人民币,十年前1美元兑换8.3人民币,现在是1:6.5左右。所以我并不同意说中国物价比美国上涨多10倍这种言论。美国食品是有农业补贴的,看起来涨的不那么厉害。但你看看大的支出,房产,学费,涨成什么样子了?再看看黄金,1971年美国实行金本位制的时候,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现在金价处于数年来的低位,仍然是1080多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美元贬值的还不厉害吗?30倍啊,不是黄金涨价,黄金只是能保值而已,而且保值效果还不如古代。
2. 中美贸易战和物价的关系,美国物价会上涨吗
中美贸易战关税那么高,客人都不下单了。
3. 美元持续走低,在美国是不是物价上涨的更厉害
【MarketWatch华盛顿12月14日讯】周五美国劳工部宣布,受汽油价格上涨影响,十一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攀升0.8%,为两年多来最大涨幅。
但十一月出现上涨的不仅是能源价格,服装、药品和机票价格均有所上升。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指标攀升0.3%,为一月份以来最大涨幅。
以上数字加剧了投资者对通胀压力走高的担忧,并可能导致美联储在今后几个季度内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缩小。
十一月份数据较预期的糟糕。此前华尔街经济学家预计CPI整体指数上涨0.7%,核心指数上升0.2%。
十一月份,核心CPI过去一年涨幅由十月份的2.2%提高至2.3%,为自四月份以来最大年增长率。
十一月份CPI过去一年增幅上升至4.3%,创2006年6月份之最。
报告细目
十一月份能源价格飙升5.7%,为自三月份以来最大涨幅。汽油价格大涨9.3%,过去一年涨幅高达37.1%。天然气价格上升0.9%。能源价格过去一年累计上涨21.4%。
十一月份房价攀升0.4%。
受燃油价格上涨影响,十一月份交通成本大涨29%。新车价格上升0.1%,机票价格上涨2.6%。
十一月份服装价格上涨0.8%,为1999年4月份以来最大涨幅。
十一月份医疗保健价格上升0.4%。酒店服务价格上扬0.6%,药品价格大涨0.8%,为一月份以来最大涨幅。
由于新鲜蔬菜、水果和奶制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攀升0.3%。
4. 美国与中国贸易战有什么影响
中美贸易战,中国深受影响的是一些基础性企业。
例子,浙江义乌有家吸管厂,它有多牛?全球饮料用吸管3成他的份额,它的主要贸易对象就是美国。它一根吸管只挣0.0008元。年益不足500w人民币,这在中国的确是微小企业。按百分之30收税的话,它一年能陪近千万。这对这家企业是致命的,也就意味着他们必然会主动放弃美国市场,这就给美本土形成一个市场份额的空缺。
中国有多少这种企业?我们之所以能让中国制造遍布世界,那就是我们的产品就算收了税,也比你们本土便宜。我们与其谈钢铁等大宗资源的影响(国家也在强调),是有意淡化对微小民营企业的舆论影响。
这种被迫的转型会给许多企业造就挑战,我们不可能不在贸易战中吃亏,而美国宁肯吃亏也要推行,浅了说:是呼应特朗普振兴实业、制造业的方针,深点讲:就是为了排斥你对美的市场影响。(试想,民国那会儿,美货充斥,咱老百姓啥感受?不是也在抗议?美国人,现今就是这个心态。)
5. 中美贸易摩擦会不会大幅推高国内物价
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今年物价会否大幅走高,是老百姓尤为关心的问题。
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多部门发声,贸易摩擦对国内价格影响有限,下半年物价保持平稳具备坚实的基础,仍将会在温和区间运行。
“主要是进口大豆的价格可能会有一定的上升,会带来豆制品及相关产品价格的一些变化。”毛盛勇认为,总的来看,第一,大豆及豆类相关品在CPI的权重比较小。第二,豆类的下游产品,主要是豆粕饲料可能会推高一点像猪肉或者鸡蛋类的价格,还有豆类会影响食用油。
毛盛勇表示,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国猪肉和食用油的价格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食用油的价格也是下降1%,即使价格有一点上升,对整个CPI的影响也非常有限。而且从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趋势来看,有望延续温和上涨的态势。
6. 贸易战对期货有什么影响
钢铁行业——暗度陈仓,不必忧虑
由于美国对我国钢铁钢材出口持续“双反”,我国出口至美国的钢材量在近几年中占比都较低。2017年美国共进口钢材3593万吨,进口中国钢材产品78.4万吨,位居第11位,仅占美国进口总量的2.2%。近几年中国钢材出口走的“暗度陈仓”路线,具体来说就是先出口到东南亚地区,然后间接出口到美国,或出口到韩国继续加工后再出口到美国,这些钢材的出口总量甚至要大于直接出口至美国的总量。我国现货市场还是以内销为主,出口量几乎低到可以忽略。我国内需依然较好,不必过分忧虑,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依然较好,内需强劲。
新能源行业——影响有限,持续关注
2017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表现突出,出口量达到10.6万台,其中机动车的出口占比达到10.01%;2017年新能源车出口金额达到了3.27亿美元。分出口国来看,2017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纯电动乘用车为214台,金额达到165万美元;向美国出口的插电混动乘用车为1042台,金额为6115万美元,在所有出口国家中美国排位第一。
中国一些自主品牌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步伐可能受到影响。但美国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口地,同时自主品牌不使用美国的技术和零配件,对销量的影响很少,反而特斯拉等美国品牌进入中国可能会被征收高额关税。“早在双反的时候,美系车部分车型就很受影响,美国这么大力度贸易战的话,汽车行业肯定会受到波及。早在2011年,商务部宣布对产自美国的部分大排量进口汽车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涉及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及奔驰、宝马、本田的美国公司等企业。”
全球油气行业——受到拖累,一路走低
对于油气行业来说,整条石油供应链上,管道、平台、石油钻机和加工设备都依赖于钢铁。美国油气管道进口钢铁用量占用于建设项目的钢铁总量的四分之三。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很可能对液化天然气(LNG)新项目的投资造成破坏。LNG项目向来耗资颇巨,通常需要买家以固定价格作出长期承诺,以便为开发商提供财务上的确定性。若缺少了这份保障,开发商或许就不会为LNG终端项目开绿灯放行。
贸易战可能拖垮全球经济。尽管地缘政治危机令上周油价走高,但随着中美展开贸易对决,股市情况一落千丈,能源股同样大跌。目前,市场已经有所猜测,认为特朗普的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增长而言不是个好消息。受此影响,油价也将受到拖累,一路走低。
汽车产业——汽车无妨,零件遭殃
因为中美进出口汽车现在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进口车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2017年中国进口车型排名前十的企业中,美系车企仅有林肯品牌。而林肯在2017年进口到中国市场的数量为6.47万辆,同比增长78.5%。此外,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2017年进口到中国的数量是1.7万辆,同比增长51.6%。相比于中国市场年销超过2000万辆的基数而言,中美汽车进口市场的变动对于整体车市的影响不会太大。
但是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很多都是来自国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口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因此影响的波及面世相对较广的。
通讯行业——依存度低,影响有限
由于美国对华一直保持严禁美国运营商使用中国通信主设备产品的政策,所以华为、中兴等的通信网络设备在美基本没有销售,市场依存度低,贸易战对其影响不大。
化工行业——短期影响,问题不大
中美贸易战会增加化工行业及其上下游的贸易成本,但短期看对化工行业影响较小,本次调查可能涉及的产品集中在机电、通讯、信息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方面,而化工领域主要为基础原料,较少涉及到技术纠纷,而国内新材料又主要瞄准的是进口替代;而且,2017 年中国与美国在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方面的贸易逆差为7 亿美元,不存在贸易顺差,我们本次301 调查暂时对化工行业影响较小。
纺织服装行业——订单转移,冲击很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是我国贸易出口的重要组成。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10大市场中,美国占第一位,中国和美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有巨大贸易顺差。目前美国对这个行业关税不是很高,如中国服装常见产品类关税一般在10-20%左右,这些产品的关税若提升至45%将对出口带来较大影响。美国的贸易伙伴很多,除了中国外,它可以从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地进行采购,很容易会发生订单转移,作为贸易战中美国强有力的一张牌,纺织服装行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农产品行业——尚未开战,已成重灾
在美中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农业大宗商品俨然成为战火的主攻区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宗商品购买国,主要满足饲料、食用油和生物燃料等需求。中国目前既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大豆也是美国出口向中国的最大农产品。据美国大豆协会统计,每年美国农民生产的大豆有1/3销往中国,总价值约为140亿美元。该协会周四声明称,如果中国打击报复大豆领域,将令很多美国农民失去赚钱能力、无法生活。因此,中国如果对美国的大豆和猪肉施加贸易报复,会因需求减少而压低美国相应农产品价格。在今年阿根廷因干旱减少豆粕出口的外部因素影响下,美国豆粕价格面临上行压力,进而增加美国养猪农户的生产成本。
军工产业——全天强势,主力热捧
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引起了全球市场的较大动荡,但越是市场情绪大幅波动时,越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从长远来看,此次中美贸易冲突将推动中国进一步加大国内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军工产业是最不受其影响的板块之一,应当获得超额收益。3月24日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第二架机成功执行一架次试飞。此外,随着近期中美贸易战持续发酵,波音作为美国最大出口商,存在被中国纳入中止减让产品清单的可能性,C919产业链有望间接受益于贸易战升级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
电子行业——一定影响,观望态度
大陆对美出口中电子终端比重较大,但国产品牌在美销售较少,2017 年大陆对美出口电子和通讯产品总金额约为1600 亿美元,约占对美出口总额的35%。总体而言大陆对美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以外资品牌组装代工为主。国产品牌市场开拓仍集中于北美以外地区,其供应链受加征关税影响较小。
组装代工环节存在外迁可能,上游零组件仍趋于向大陆集中,在“贸易战”背景下,关税将成为电子产品组装环节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过去十年,大陆电子产业已完成中低端领域的进口替代,同时正迎来历史性的产业升级机遇,我们判断低端的组装环节未来或将出现外迁的趋势(例如印度上调手机关税后部份手机厂将组装环节迁至享受关税优惠的印尼)。而凭借资本优势、工程师红利等有利因素,大陆零组件企业有望向中高端产品线升级,持续提高产业话语权。
中国是美国电子公司的重要市场,美国对华出口中,电子信息类产品的比重约为40%,其中高端芯片、核心设备等是主要的电子产品,如果“贸易战”发酵,对以上美企亦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7. 物价上涨对外贸有什么影响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我以经济学和价格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具体的物价上涨原因有以下几点:
1.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2.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年之内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上涨了5%,也就是增值了5%,现在我国的各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出口销售,国内自己人消费的其实很少,因为大家的钱都拿去买高价房了,谁还有多余的闲钱用来自己消费???
3.寡头垄断行业造成商品不能充分竞争;
4.国家宏观调控,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5.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指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造成的超额需求状况; 其实通货膨胀有3种解释,这只是其中一种。
6.生产要素价格,其中土地是最关键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国家严格控制,导致土地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其相关的产业链条同时受影响; 当然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炒房引起的。
7.国家财政购买力度,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了,就减少对某种商品的购买,反之道理一样。
8.物价指数,资金具有投资回报率或资金价值,也就是折现率和本金化率.说白了就是未来的钱不如现在的"钱"值钱,未来同样的钱购买力不如现在买的东西多;
9.国际经济对我国有很大影响,包括外汇储备情况。目前我国大概有2000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自从加入WTO以来,跟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
10.这一条本人认为非常关键。美国大型金融投机集团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掠夺。
中国外汇制度改革以来,尤其2007年,人民币对美圆上升5%,这是美国控制的。目的是象90年代对日本进行经济掠夺一样。举个例子:2006年1美圆=10元人民币,美国人在2006年用1美圆换了10元人民币,用这10元人民币买了上海一套房子,2007年上海房价翻一翻,美国人把房子卖了得到20元人民币,而2007年人民币升值,假设1美圆换8元人民币了,美国人再将20元人民币换成美圆就是2.5美圆。如此可见,美国人的1美圆在一年时间就变成2.5美圆,他赚了中国多少???2.5倍的利润啊。而且这2.5美圆回到美国又可以继续投资美国,美国经济又可以发展了,美圆重新升值。还有1美圆换成人民币10元投资固定资产后,市场上就少了10元流通,中央银行就会发行10元人民币来弥补这个空挡,而这2.5美圆走了以后留给中国的却是市场上多了10元人民币,还不通货膨胀才怪。中国被掠夺后,人民币再度贬值。就跟日本一个结局,看着吧,朋友,有你哭的那一天......
再来看看价值规律,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综合了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商品价格的本质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内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和流通;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
3.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通常所说的物价其实就是生产价格,而生产价格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就是价值的转化形态.
8. 美国原油期货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说明了什么
原油是用美圆去买的,价格的上下波动,也反映了美圆的上下波动
9. 中美贸易战打响后,人民币疯狂贬值,国内物价还上涨,为什么还不投降
通货膨胀结束的时候就不会涨价了,不过那一天至少还有三五年吧。
10. 为什么美国增发纸币,美元贬值,会使发展中国家物价上涨
归结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太依赖出口,工作就业机会都由出口企业所提供。为了保持出口稳定,央行只能通过调控人民币的发行量来控制人民币和美金汇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是人民币的购买力是应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升值的,因为别的国家都要购买人民币来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在增加,所以为了抑制这种升值势头,央行只能多发行人民币,使供应大过需求,压低人民币价格。 多发行的人民币是通过增加贷款或回购国债的形式进入到市场流通的,过低的贷款利率就导致了投资过热,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应该是炒房者使房价升高,而不是开发商。 照原来来说,应该越多开发商,价格越低,因为supply多了。可是demand比supply增加的快。但是为什么通货膨胀在去年特别明显呢,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Federal reserve发起了Q2量化宽松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提高通货膨胀来刺激人民消费(不像中国政府明知道会通胀,但是不警告民众,因为怕民众恐慌),因为如果现在不消费,以后消费就会更贵,所以鼓励大家多多的消费。就是给人民一个恐慌,人民怕以后用一样的钱买到的东西会变少,就会先在买。可是这一政策的负面效应就是人民特别是投资者由于担心未来的资产贬值就大量投资稀有金属(如金和银),玉米,石油等抗通胀的物品,导致全球原料价格上涨,因为现在的原料市场都是全球性的市场。当原料价格上涨时,才是人民能真正感觉到通货膨胀的时候。因为做化肥的原材料价格涨了,青菜的价格就涨了,喂猪的饲料价格涨了,猪肉就涨了。还有就是中国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就美国的Q2政策,没办法只能跟着增发人民币,就进一步加剧的中国的通胀。所以全世界的物价都涨了, 最终的凶手是美国。
建议就是多把出口转向欧洲,非洲,南美洲等,远离美国,远离美金,用欧元境外结算,绕过美金,或者最好直接用人民币跟贸易国结算,用人民币代替美金的作用。
还有就是鼓励农业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尽量少的依赖原料进口。美国依然是很到的农产品出口国。所以中国要发展农业。加速外汇储备的消耗,用美金多去国外买资产。 不能被美国和手头的美金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