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贴吧
1. 怎样做期货交易,刚学求带!
到春秋期货 直播室,想学什么都是很容易的事。
2. 327国债期货中为什么下午16点万国证券下空单是违规的,下空单貌似没错吧
14:30之后的交易不算
当时没有申银万国 是万国证券和辽国发一伙的 他们在没有保证金的情况下继续开仓
3. 如何利用转换因子选择最便宜的债券进行交割
利用该债券全价除以该债券的转换因子的商的数值进行比较,在所有能进行债券交割债券中,这个数值最低的一般就称为最便宜债券交割债券。
4. 求10年美国国债即使图表 只查看
我在查找在美国的外在中会有一个明确的显示。
5. 求西方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资料~~~各种资料 背景 原因 种类 经验XXXXXX都砸向我吧 中英文都可以~
1、竞争的加剧是创新主体的外在压力。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激烈化是促使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压力。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易手段的出现,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如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降低了清算和交易成本。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以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的同时,迫使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在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次,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储蓄和投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金融市场格局复然重新划分,这种变化迫使那些市场不断萎缩的金融机构进行两方面的金融创新,一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进行重新组合,以此在传统业务领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在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比如说,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放贷和汇兑等传统业务方面,市场比较稳定。而到70年代以后,随着"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顾客由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商业银行的利润开始下降。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原有的活期存款、储蓄存款的基础上推出ATS服务、NOW帐户等金融创新业务,并且将业务重心转向国际业务等非传统业务领域。
2、追逐利润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通过金融创新来增加收益、获取利润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创新最普遍,最直接的动力。从金融创新的历程来看,虽然金融创新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降低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加盈利。作为微观经济实体的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目标约束,比如说资本比例、目标增长率、流动资产比例以及管理能力等。只要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这些约束,出现增加利润的机会,金融机构就会去创新。比如说70年代末出现的票据发行便利(NIFs)、远期利率协议(FRAs)、互换交易(SWAP)等金融创新业务就是由于金融监管当局要求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金而出现的。
3、规避管制是创新主体逐利本性的外在表现。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它通常会对金融体系的安全形成冲击;而金融管制的目的是为了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它通常是以牺牲金融机构的效率为代价。严格的金融管制往往会限制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为了提高收益,金融机构必须尽量的逃避管制。所以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内在动机与规避管制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美国1933年《银行法》中的Q条例规定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70年代后,由于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金融市场出现"脱媒"现象,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迅速减少,相应减少了其获利机会。为了摆脱困境,金融机构一方面不断对金融管理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允许金融机构自主制定各种存款利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又想方设法绕开金融管制的限制,推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如NOW(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ATS(自动转帐服务)等,以转变资金来源减少、盈利下降的局面。再比如说,5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的诞生,这也是金融机构逃避西方国家的资本管制,将资本调到境外自由运用,取得相对较高的利润。
4、市场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创新主体的需求刺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业本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情况下,政府、企业和 个人提出质量更高,范围更广的新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些需求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
4、1 金融市场变动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刺激。金融市场形势变化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刺激是多方面的:首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变化产生转嫁利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创新需求。从货币市场的变化来看,70年代西方国家放松利率管制,并以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后,货币市场利率多变,风险加大,出现了转嫁利率风险的需求,因此,金融机构推出了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从资本市场的变化来看,70年代后资本市场利率的上升和证券价格的多变,促进了国债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创新。从外汇市场的变化来看,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解体,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外汇市场汇率多变,产生了转移汇率风险的新需求。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S)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将盛行一百多年的现代商品期货的交易原理引进外汇交易,再全球率先推出外汇期货这种创新交易品种。
其次,信贷市场的变化产生了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需求。当代金融创新的进程中,信贷市场的变化对金融创新的促进影响最大者就是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1982年步伐了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拒付或拖延支付其所欠西方国家巨额的外债的危机。这场危机影响很大,有4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债权银行的信用可靠性的普遍怀疑,产生转移信用风险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债务转换、债务回购、资产出售、可转让贷款合同、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
最后,金融市场信贷需求的增长刺激了信用创造方面的创新需求。对单项信贷需求的增长和对总的信贷需求的增长也是产生信用创造的驱动力。信贷需求的增长首先来自于政府,例如,美国是西方国家中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巨额的财政赤字使得其对信贷市场的需求增加,由于政府发行的国债在市场上信誉极好,代替了其他借款者在传统借款工具下取得的信贷供给,导致企业和个人等其他非政府部门的信贷需求削弱。由于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从信贷市场被"挤出",他们设法寻求新的信贷工具以创造新的信用渠道,于是有了无息债券、垃圾债券、股权分享融资等形式的金融创新。
4、2经济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刺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发展,个人的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服务,从而促进了电话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ATM等金融业务创新。二是政府通过金融市场筹资需求的增加。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的需求理论,通过金融市场发行政府债券满足筹资需要,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跨国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与产品销售通常分布于不同的国家,要求银行提供跨越过国界的国家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融资规模庞大,非传统的单个银行所那承受,其生产和投融资方面的需求导致了跨国银行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创新。
6. 2010年11月12日,股市为什么大跌
谁也没有想到,在貌似平静的周末,一场官民网路站突然爆发。这场网络战的起因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惊天股市操纵案。目标是严惩或者包庇有后台有背景的犯罪份子。
当中国亿万股民沉浸在久违的大牛市行情时候,2010年10月26日开始,一场神不知鬼不觉的阴谋在策划和行动中。大约20家券商在期货市场开始起利用这波脆弱的牛市,大赚一笔的勾当。他们逆势为而为,暗暗建立空单大仓。此时的股市已经是压抑两年的火山,一发不可收拾,两市成交量屡屡突破创记录的50000亿元,按照量价规律,没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大牛市的开端。几乎100%股民兴高采烈。但是,也有不高兴的。这些不高兴的就是逐步建仓的股指期货空单机构。
10月26日开始,股市成交量成直线上升,预示行情将向上突破。事实上,作为中国股民心目中最大的心理线是3000点大关。这个点位已经被反覆试探,到11月11日14:30分以3%涨幅强力突破。
屡屡上涨的股市造成股指期货做空机构巨大亏损。11月合约于11月19日到期交割强行平仓。时间仅仅一周,如果此间股市不能大跌,他们将面临10亿元以上亏损,反之若出现大跌,他们将赚10亿元以上。在大利大害面前,他们作出了选择:利用资金优势打压股市,然后在期货上交割获利。
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开始只是偷偷摸摸的干,单个的干。方法是每逢股指出现上涨冲动,那边股指期货就随即来个向下大力抛单。事实上,自从股指期货开通以后,绝大多数股民就一边看股指期货一边操作自己股票,因为大家都认为股指期货有“ 发现价格”“预测价格”功能。于是,这种打压屡屡奏效。但是效果不明显。因为毕竟这个大牛市是史无前例巨大资金推动,而且目前股指点位处于历史低位。这样的打压只是将股指打压半个百分点,第二天开盘又跳上原位。这样,这些机构只好重新开始打压,尾市股市又跌一点点。股指出现历史罕见的一个个小的“黑乌鸦”(高开低走小黑线)。
到11月11日,行情出现巨量突破,压抑日久的股市像火山般爆发,整天走势如日中天,下午收盘20分钟左右已经上涨罕见的3%以上。按照长期规律,这种走势如论如何也不会变脸。股市这样走下去,意味着这些空单带着做空机构10亿元将化为灰烬。
于是,一场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次联合操纵案件发生了。当日收盘前15分钟左右,2 0家券商在股指期货上突然抛出大量卖单,10分钟成交量达到平常时间的5倍。短短1 0分钟,就把股指期货打落4%,而沪深两市看着股指期货操盘的股民不知道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于是先走为快,股市行情急转直下,仅仅10分钟两市股指突然间暴跌2%~4%。
获得初步成功后,他们信心大增,联手再接再厉,一致加仓空单。历史最丑恶的一幕在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开始了。当日在无任何消息任何先兆情况下,股指期货跳空开盘暴跌2%,接下来空单如疾风暴雨,导致两市出现巨大恐慌。股指期货一度盘中大跌达到8%以上。而沪深股指则跟跌到达5%~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无原因暴跌。根据公开信息,股指期货前20家机构全是净空单,12月合约净空单达到4000多手,两月合约净空单达到6000多手,扣除双向持仓无效仓位,前20家机构的净空单占整个股指期货市场净空单的45%,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寡头而创造了世界之最。当日这20家获利至少6亿元,而两市股民损失达到5000亿元以上。
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中国现行法律规定这样操纵市场最高可以判处极刑。
为躲避罪行,于是有人编造出各种各样理由解释这个大跌。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市场传言调整印花税,二是加印花税,三是高盛的报告。但是这种解释不堪一击。因为谁都知道印花税调整是极端措施,非到所有措施失效股市过热才使用,现在不可能;而加息周期最少也是2个月,现在距离上次加息仅仅一个月,也不可能;高盛就不用说了,外国机构搞个报告能起多大作用。更让人不可信的是,这次股指期货打压行动不是12日单独行动,而是持续了数天的行动,特别是延续了11日下午尾盘的行动。手法相同,作案者也是一个。而这些传言是12日才有的事情,今日传言怎么就影响到昨日的股市了?
于是,12日晚间一个正义帖子出现了。这篇题为“20家券商逆势联手做空 亿万股民损失5000亿元,网络紧急呼吁救救2亿股民要求下周一11月15股指期货暂停交易一天”。
帖子在中国网络上不胫而走,股民看到帖子恍然大悟,一时间纷纷转帖,评论。两日点击量达到数百万之多。打开搜索引擎,只要输入上述内容,就看见全版都是这些内容。股民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惊天大案,要求官方彻查严惩犯罪份子,并要求暂停股指期货交易。
一方面,股民引用各种法律法规,提出要求,并纷纷转帖纷纷发表评论;而另外一方面,采取剧烈删帖,有的帖子不到一秒即被删除。两者对抗到14日已经成为白热化。该内容的帖子和评论已经达到数十万,点击上百万;而删帖者防不胜防。开始只是在股票贴吧和论坛上发表,后来把帖子发表到所有的论坛贴吧,连什么房产信息,婚介都有身影。不少人表态,周一一上班就要打电话找证监会。估计周一证监会电话会被打爆。
目前事态在继续发展中,大戏刚刚开始,好镜头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