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白鹼灘區原油期貨開戶
A. 克拉瑪依到底是個怎樣的城市
我是個克拉瑪依的中學生。其實全疆克拉瑪依市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在全國位居前五,還曾經位居第二,僅此於深圳。克拉瑪依的主要經濟得於石油產業,眾所周知現在油價飆升,由此可知克拉瑪依的富裕。真是由於有高收入,所以政府加強了城市的建設,特別是引入額而齊斯河後,加強了城市綠化和農業發展。眾所周知石河子市有名的衛生城市,而克拉瑪依也是衛生城市,而且還是西北五省唯一被選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城市。也是因為有高收入,加之周邊短途旅遊地少,所以克拉瑪依人喜歡當地消費,比如吃飯,購物,唱歌,工作學習之餘,生活還是豐富的,這就造成了克拉瑪依高消費高物價,值得一提僅僅30多萬人的克拉瑪依在KFC頭天開業消費量可是比烏魯木齊還要高很多的,而且也不是不通火車的,估計明年克拉瑪依就通火車了,那時候比現在更奢華嘍,你不妨來這里享受下生活,還有好多就不一一介紹了,你如果看了克拉瑪依新建的政府區,特別是市政府大樓的氣派,還有世紀公園的五彩斑斕,就會明白克拉瑪依為什麼是西北戈壁的明珠了。
B. 白鹼灘是哪個地方
郵編:834009 代碼:650204 區號:0990 拼音:Baijiantan Qu
白鹼灘區位於克拉瑪依市區東北30千米處,北與托里縣接壤,南同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連接,西南是克拉瑪依區,東北是烏爾禾區。東經84°57』-85°15』,北緯45°34』-45°43』。總面積1272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2004年)。
地形輪廓呈條形。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乾燥、多風、溫差大,大風、寒潮、冰雹、山洪等災害性天氣較多。年平均氣溫為8.4℃,歷年極端高溫達42.9℃,極端低溫-39.5℃。年平均降水量為169毫米,蒸發量2558毫米。年平均大風(8級以上)日數72天。無霜期225天。
白鹼灘區轄2個街道:中興路街道、三平鎮街道。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白鹼灘區是克拉瑪依油田的一個主要生產區。1958年,克拉瑪依油田第一口日產上百噸的高產油井——193井誕生於此,193井長期以來被譽為油田的「王牌井」。從50年代的勘探開發、60年代的艱苦創業、70年代的發展,到80年代的騰飛,經過兩代石油職工的艱苦奮斗,白鹼灘區逐步建成門類齊全的石油工業體系,城區建設、商業貿易、金融保險、醫療衛生、交通運輸、服務行業等方面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1982年設立白鹼灘區政權機關,1984年撤銷。1991年8月恢復組建設立白鹼灘區,轄2個自然鎮(白鹼灘鎮、三平鎮),共有16個新村,26個居民委員會。
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為62633人;有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回、苗、滿、壯、錫伯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48166人,佔全區總人口的76.9%;少數民族人口14467人,佔全區總人口的對23.1%。
2000年,白鹼灘區轄2個街道。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64297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中興路街道 46724 三平鎮街道 17573
[編輯本段]開發簡史
石油是白鹼灘區的主要自然資源,石油儲量大,質地優良,可煉制多種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溫的柴油和多種潤滑油、優質瀝青等。除石油外,還有煤、石膏、芒硝、石棉、水晶石等礦產資源以及燒制磚瓦和超輕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築材料。全區土壤分布從南到北,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紅柳、胡楊、沙棗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野兔、野豬、狐狸、蛇、蟾蜍及野雞等。
白鹼灘區在解放前是一片戈壁荒灘,低窪處常年積水,到處長滿蘆葦、灌水,常有黃羊、野兔等野生動物出沒,游牧到此的牧民根據這里的地理環境,曾取名「結然·布拉克」,意為黃羊聚集的地方。後來又有人起名「白水灘」,意思是這荒灘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是茫茫鹽鹼,於是又取名「白鹼灘」,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設立白鹼灘區政權機關,1984年被撤銷,1991年8月恢復組建設立白鹼灘區轄2個自然鎮(白鹼灘鎮、三平鎮),轄區新疆石油管理局二級企事業單位有:鑽井公司、採油二廠、採油三廠、試油處、電廠、新疆石油高級技工學校、地質錄井公司;二級半單位有: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運輸公司、局房產一分公司、白鹼灘職工醫院。大隊級單位有:供水大隊、供熱分公司、通訊站。駐區企事業單位有:新疆兵團五建一分公司、白鹼灘道班等。全區共有16個新村,26個居民委員會。
白鹼灘區的人口數量隨著油田生產和城區建設而不斷增加,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為62633人,有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回、苗、滿、壯、錫伯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48166人,佔全區總人口的76.9%;少數民族人口14467人,佔全區總人口的對23.1%。
[編輯本段]石油工業
石油工業是白鹼灘區的支柱產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主要行業有鑽井、採油、試油、電力等,其他行業都是圍繞石油生產和服務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956年,白鹼灘油田開始大規模開發,數千名滿懷豪情壯志的開拓者迅速匯集到這片荒涼而又神奇的土地上。開發初期,這里沒有房屋,從領導到工人都住帳篷和自挖自建的地窩子。沙漠邊緣的氣候,冬季天寒地凍,夏季酷暑難耐,油田飲用水十分緊張,實行定量供應。老一代建設者克服氣候惡劣、條件艱苦等困難,戰天斗地,奮發拼搏,夜以繼日地獻身油田建設。1960年,全區生產原油123.4萬噸,占克拉瑪依油田總原油產量160萬噸的77.15%,是克拉瑪依油田的主要生產區。
經過60年代的全面調整,白鹼灘區境內油田走上了管理開發、產量長期穩定增長的道路。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批新的儲油區塊陸續投入開發,原油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85年,原油產量為308萬噸;1987年,年產量達到361.4萬噸;到1998年,白鹼灘區境內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超過8200萬噸。
1993年以來的5年,是白鹼灘區石油工業大發展的5年。境內各石油單位在國家「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方針指引下,堅持把油氣勘探開發和原油生產擺在首位,石油工業迅猛發展。 1993—1998年全區累計完成原油產量 1517萬噸, 1998年為217萬噸;鑽井進尺474萬米, 1998年為 80萬米;發電量 46億千瓦小時, 1998年為8億千瓦小時;試油層1064層,N98年為220層。
白鹼灘區油田的開發和建設始終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等,都曾親臨白鹼灘視察,極大地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石油職工開拓進取,奮發拼搏,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白鹼灘區地方經濟起步於50年代後期,基礎比較薄弱,主要有農副業、飲食服務、運輸、建築、建材、木器、裝璜等輕工業。
1991年,區政府成立後,在資金和政策上對地方工業予以大力扶持,相繼建成一些地方工業企業,地方經濟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由轄區各石油單位多種經營企業、區屬企業、駐區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組成的地方經濟體系。全區地方經濟的發展,堅持以轄區各石油單位多種經營企業為主體和骨幹,在依託石油、服務於石油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地方經濟保持了穩步發展的態勢。1991-1998年,累計完成地方經營總產值19.7億元,1998年為5.03億元,比1991年增長7.98倍。
區政府利用有限的資金,遵循市場客觀經濟規律,不失時機地發展和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工業企業,艱難中起步,困境中發展,形成一些富有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1992-1998年區屬企業累計實現經營產值l.16億元,1998年為0.36億元,比 1991年增長 6.2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對搞活流通市場,方便群眾生活,壯大第三產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8年末,全區共有個體工商業戶 1803戶,私營企業 22家,注冊資金 5629萬元,分別比 1991年增長4.05倍、6.3倍和3.54倍。由於第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三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992年的1.07億元提高到1998年的3.04億元,年均增長26.3%。
白鹼灘區農牧漁業受水利資源、草場資源的限制,生產規模及所佔比重較小,僅有石油單位辦的農副業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是蔬菜,畜牧及養殖業有馬、牛、羊、豬、雞、魚等。
[編輯本段]城區建設
白鹼灘區的城區建設是隨著油田開發建設起步的。60年代油田開發初期,在茫茫的戈壁灘上除了一口口油井之外,沒有一間房屋,住的是帳篷和地窩子,條件艱苦,冬季狂風席捲著大雪,夏季蚊蠅牛莽成陣。1965年,轄區各石油單位建起土木結構的簡易平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職工的住房條件,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職工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公用的文化娛樂等設施隨之逐步完善,白鹼灘、三平鎮居民 95%以上都住進了樓房,郵電、金融、商業、服務業網點和文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區。醫療衛生機構有醫院、保健站、衛生所和衛生防疫站,教育機構有技工學校、中學、小學、幼兒園,體育設施有籃球場、排球場及體育館等,1997年又建成全疆第一流的游泳館。
1991年8月,針對城區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區委、人大、政府制訂「治理一大公害、完善一條街道、繁榮一個中心」的環境治理和城區建設的三大奮斗目標,1997年9月完成葦湖塘北側治理工程,在臭水塘上建起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文化公園——一信心園。在市政府的支持和轄區各石油單位的協助配合下,區政府對三環商貿中心地段進行改造,把白鹼灘鎮的三大石油企業(即鑽井公司、採油二廠、克拉瑪依電廠)聯為一體;對中興街「卡脖子」地段道路進行了拓寬和改造,從而使白鹼灘鎮城區化雛型逐漸形成。從1992年至1998年,區政府大膽地採取公開集資的方式,建起三環商貿中心和三環批發市場,使三環這個「三不管」地帶,成為全區商品交易、文化娛樂和交通運輸中心。通過5年多努力,城區建設三大目標基本實現。
1992年以來,全區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1項,投資額350萬元,建成煙塵控制區面積40平方千米,園林綠化面積11.3公頃,全區已形成完整的環境保護網路,污水處理率達 90%,環境質量逐年好轉。
白鹼灘區交通比較便利,217國道阿(勒泰)——獨(山子)——庫(車)公路縱貫全區,並與油田生產區公路相連接,形成公路網路。白鹼灘區每天有定時班車和計程車來往於克拉瑪依市各區、鄉。區客運站設有通往石河子、獨山子、奎屯、阿勒泰等地的班車,客運站還設立了通往全國各地的火車票、飛機票代售處等。
白鹼灘區的郵電通訊行業由區郵電系統和油田通訊網兩部分組成。1998年末,郵電部門開辦的主要郵政業務有:函件、包裹、匯兌、儲蓄、報刊發行及集郵等;電信業務有:國際國內長途電話、市內電話、農村電話、電報及國際報話。截止1998年末,全區程式控制電話擁有量 1.2萬門。油田專用通訊網擔負著對石油生產的指揮、信息交流及通訊聯絡任務,成為石油生產統一指揮和現代化管理的基本保證。
白鹼灘區科技工作以石油工業為中心,科技興區事業發展迅速,科技力量雄厚,全區共有科研單位7個,具有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科技人員196人,科技工作者4154人,轄區各石油單位都設有科技管理部門。1997年6月,白鹼灘區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
白鹼灘區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新型民族關系,各族人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兩個離木開」思想深入人心。
石油工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居民收入日益增長, 1998年,居民人均年收入為 8231元,比 1964年增長 19倍。消費結構發生變化,1978年改革開放後,居民在吃、穿、用等消費方面從簡單的滿足於吃飽穿暖,發展到吃講營養,穿講時髦,用講檔次品牌。貴重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從1985年開始,彩電、電冰箱、洗衣機、錄像機、組合音響等增長速度很快。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一批批居民住進了「三通」(通電、通氣、上下水)平房和住宅樓。居民儲蓄存款不斷增加,1998年末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達到 7600元,比1957年的150元增長49倍。
地形地貌
白鹼灘鎮位於扎依爾山麓的洪積扇前緣,西北方向是起伏的扎依爾山,山南坡較為平緩。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坡降為2.2%,平均海拔310m。北面為山前坡地,南面為窪地,東西兩側為山前丘陵地。北部高程約為350m,南部約為265m。北部山脊最高點在西端的青克斯峰,海拔1100m,向東北延伸逐漸降低,最東端海拔700m。山南部較為平緩,從山脊到山腳平均每千米下降20—22m,逐次以每千米10—13m的坡度逐漸傾沒於戈壁之中。鎮區內地勢較復雜,北面為山坡,鎮中有一條泄洪溝,局部地區起伏較大,例如13中北部的地勢起伏較大,不能作為建設用地。坡度變化不大,地形起伏較小的地段可以作為建設用地;地形起伏大的用地,必須進行改造才能作為建設用地,相對投資較大。
氣候條件
白鹼灘區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乾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為102.6mm,6-8月時有暴雨,年平均蒸發量3445.5mm。年平均溫差與日溫差較大,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年平均氣溫為8.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2.9℃,極端最低氣溫-35.9℃。平均無霜期190天,平均冰凍深度為163.4cm,最大可達197cm。春秋季多風,平均年大風日76天,風力最大可達12級以上。
地震及地質構造
白鹼灘鎮區位於准噶爾凹陷西北部,西准噶爾褶皺帶與准噶爾地塊交界部位,且位於天山地震帶與阿爾泰地震帶之間,處於構造活動相對較弱的地段。
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年),按50年內超越概率為10%的烈度作為基本烈度考慮,白鹼灘鎮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設防烈度為7度遠震。按照2001年頒布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規定,白鹼灘鎮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兩者規定有出入。因而,鎮區內重點建築物地震設防烈度按7度設防,一般建築物按6度設防。
工程地質條件
白鹼灘鎮地表為第四系鬆散層覆蓋,地層結構為第四系坡洪積粗粒物質互相沉積,沉積厚度一般為2.0~6.1m。該區內鬆散層由上到下依次為粉砂、碎石土、粘性土,其下多為白堊系泥岩砂岩。海拔290m以上為剝蝕殘立帶。290m以下為丘陵湖相平原過濾帶。217國道以南為湖相沉積平原過渡帶,地層比較簡單,地表覆蓋1—3m的碎石層,下部為泥砂岩風化或湖相沉積粘性土。局部地區為風化泥岩和湖相沉積淤泥質的交互帶,岩性差異較大。地下水浸潤對地基承載力會產生較大影響,總而言之,地基承載力可滿足一般工程要求。
白鹼灘鎮區內地下水賦存於砂礫石及基岩風化裂隙帶中,地下水一般埋深在3.5m左右,局部可高達6m,屬潛水型水。近年,隨著綠化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已經對五中、沁園小區及其鎮區內的暖氣管溝等造成較大影響,對國道以南的低窪地帶影響更大。
土壤植被
白鹼灘鎮區土壤土質貧瘠,為鹽漬土和膨脹土。鹽漬土多為粉砂類土,局部地帶常年積水,鹽漬化程度較高;膨脹土埋深在10m以上的泥岩風化層,屬於低-強膨脹岩土。鹽漬土的腐蝕性和膨脹土的膨脹性是主要不良地質現象。白鹼灘鎮區場土一般為中硬性場地土,217國道以北鎮區的東部與西部的鬆散層覆蓋厚度小於3m,鎮區中部與國道以南地區覆蓋厚度在3-9m。
自然植被主要為鹼蒿、紅柳和其它耐鹽鹼耐旱的雜草。在居民區內近幾年人工栽培一些林木以白楊、榆為主,有少量的柳、桑、白臘等樹木,在地勢較低處,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有自然繁生的蘆葦叢。
自然資源
水資源主要依靠白楊河水系由管道輸入調節水庫,經凈化處理供白鹼灘鎮區生產和生活需要。「引額濟克」的風克乾渠從鎮區北部穿過,本地有部分地下水,但沒有認真進行勘察水質動靜儲量均不清楚,有待進行詳細勘察。
白鹼灘地區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除石油外,還有煤、石膏、芒硝、五棉、水晶五等礦產資源以及燒制磚瓦和超輕陶粒的土、沙、三等建築材料。全區土壤分布從南到北,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上。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紅柳、胡楊、沙棗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野兔、野豬、狐狸、蛇、贍除及野雞等。
石油是主要自然資源,具有儲量大,油層淺,原油質量優良等特點。儲量豐富的稠油,是我國少見的寶貴資源。石油質地優良,可煉制多種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溫的柴油和多種潤滑油、優質瀝青等。
C. 克拉瑪依的氣候怎麼樣
歷史、環境
位置、面積:克拉瑪依市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北緣,加依爾山南麓,地處東徑80°44′~86°1′,北緯44°7′~46°8′之間。東北與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相鄰;東南與沙灣縣相接;西部與托里縣和烏蘇縣毗連;南邊奎屯市把獨山子區隔開,使這個區成為克拉瑪依市的一塊飛地。市區距烏魯木齊公路里程312千米,直線距離280千米;距北京公路里程4086千米,直線距離2600千米。市域東南最寬距離110。3千米,南北最長距離240。3千米,呈斜條狀,總面積950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於250~500米之間。市區面積16平方千米。獨山子距市區150千米。
建制、沿革:「克拉瑪依」維吾爾語為「黑油」,得名於市區東北部的天然瀝青丘--黑油山。1956年克拉瑪依油田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後,隨著石油生產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使一個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初具規模。1957年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設立克拉瑪依市;1958年5月29日,國務院批准克拉瑪依設立縣級市;同年7月25日,克拉依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告克拉瑪依市的誕生。1982年2月16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克拉瑪依市升格為設區的地級市;1984年8月17日,又改為自治區直轄的不設區的縣級市,下轄街道辦事處和鄉、鎮。1990年1月8日,自治區恢復克拉瑪依市為區轄地級市。克拉瑪依區是克拉瑪依市和新疆石油管理局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行政區劃:克拉瑪依市地處沙灣、烏蘇、托里、和布克賽爾4縣之間。建市前,獨山子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的縣級建制鎮,其餘各地均為鄰縣轄區。其中烏爾禾屬於和布克賽爾縣;大、中、小拐屬沙灣縣,克拉瑪依地區屬托里縣。1958年克拉瑪依設市後,行政區域包括克拉瑪依、獨山子、六十戶、烏爾禾、百口泉、紅山嘴、前山撈壩、白鹼灘、小拐、中拐、大拐等地區,下設獨山子和烏爾禾兩個區;撤銷了獨山子鎮人民委員會建制。1982年2月,克拉瑪依升格為地級市,下設克拉瑪依、獨山子、白鹼灘、烏爾禾4個區。截至1999年4月,克拉瑪依市下設克拉瑪依、獨山子、烏爾禾、白鹼灘4個區,烏爾禾、小拐2個鄉;還設有勝利路、昆侖路、天山路、銀河路、金龍鎮、五五新鎮、金山路、西寧路、北村、中興路、三平鎮、百口泉等街道辦事處以及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人口與民族:克拉瑪依1955年開發建設以來,隨著油田生產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50年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從軍隊復員轉業的軍人;二是內地支援油田建設的職工和家屬;三是從新疆各地招收和遷入的員工;四是各類大中專院校畢業分配的學生。60年代後,在克拉瑪依出生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大,1997年全市總人口(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口)為254560人。其中男性136109人,佔53.5%,女性118451人,佔46.5%;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26‰。
克拉瑪依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1997年全市共有37個民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俄羅斯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達翰爾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白族、苗族、彝族、壯族、侗族、瑤族、水族土族、黎族、畲族、羌族、布依族、朝鮮族、東鄉族、土家族、撒拉族、裕固族哈尼族、高山族、仫佬族、僳僳族、普米族、藏族、京族等。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數的76。5%;少數民族人口佔23.5%。
地形、山脈:克拉瑪依市地形呈斜條狀,南北長,東西窄,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地區為戈壁灘,在海拔500米以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點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市區西部有加依爾山、青克斯山;北邊有阿拉特山;中部、東部地形開闊平坦,向准噶爾盆地中心傾斜;南部獨山子為山名,哈薩克語稱「瑪依套」,意為「油山」,地處獨山子中西部,海拔1283米,獨山子區由此而得名。
氣候:克拉瑪依市屬典型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春秋多風是其突出的氣候特徵。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季較短,冬夏溫差大。年平均大風日數71.3天,年平均氣溫8.1℃,無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時數2705.6小時。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現,終霜一般在3月下旬結束。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為7月,平均氣溫27.6℃,最低月為1月,平均為-16.3℃。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達3008.9毫米,為降水量的20.8倍。
土壤、植被:克拉瑪依市全境大部分地區為弋壁荒漠,從南到北,土壤分布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土。土質低劣,遍地砂礫,不少地方土壤含鹽量高。因缺雨水沖刷,鹽分板結在土壤表層上,形成嚴重的土壤鹽鹼化。境內「白鹼灘區」就是因遍地白茫茫的鹽鹼而得名。由於具有乾旱、少雨、多風、溫差大等特徵,植被一般比較稀少、矮小,多屬能耐乾旱、抗風沙、抗鹽鹼的藜科類植被。常見的有梭梭、沙棗樹、駱駝刺、苦豆子、紅柳等約230餘種。
克拉瑪依植被較好的地區是白楊河流域,河流兩岸的河灘地帶生長著大片胡楊林和紅柳。在小拐、大拐、烏爾禾等地區,因地勢低,土質細,經常積水,生長著大片蘆葦、芨芨草、狗尾草等。獨山子地區由於地處天山北麓,降水較多,氣候較濕潤,從山上到山下,植被呈垂直分布景象。山的最下層為荒漠植被類型,山上生長著闊葉樹。海拔1500米處有高大挺拔的雲杉林。
水系:克拉瑪依市屬內流區,境內全屬內流河與內陸湖。河流為流程短、水量小的季節河。主要河流有白楊河、克拉蘇河、達爾布圖河、瑪納斯河,獨山子有奎屯河。湖泊有艾里克湖。
水利設施:為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五、六十年代,克拉瑪依重點開發了百口泉地下水,通過長65千米的暗渠輸水到克拉瑪依市區。1970年,在白楊河修建了1座庫容量為3573.9萬立方米的水庫(白楊河水庫)。同時,修建了與其配套的全長72.8千米的混凝土防滲明渠。1979年,在白鹼灘地區又修建1座庫容量為1950.5萬立方米的調節水庫。為了充分利用白楊河水源,從1989年開始,又修建了庫容量為5800萬立方米的黃羊泉水庫。市南部的獨山子地區,主要引用奎屯河水。克拉瑪依水利設施的建設,基本保證了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
礦產石油和天然氣是克拉瑪依的主要礦產資源。克拉瑪依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大、油層淺、質地優良。油氣田分布橫向連片、縱向疊合,由多種油氣層系和油氣藏類型組成,便於開采、加工、運輸和使用,被譽為「黑色的金子」。1983年,在市轄白鹼灘、紅山嘴、風城地區以發現油層埋藏淺、物性好、儲量豐富的重油,成為我國少見的寶貴資源。此外,還有天然瀝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鹽、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燒制磚瓦和超輕陶粒的黃土、砂石等建築材料。
草場、林地:克拉瑪依市有天然草地10.52萬公頃。其中草場2。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烏爾禾、小拐、獨山子等地。草場質地較差,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和超量放牧,草場質有逐年退化現象。市境內有林地2.74萬公頃,覆蓋率為3.5%,主要是胡楊次生林、梭梭、紅柳等荒漠灌木林。50年代至70年代,由於生活用柴而砍伐植被,使林地面積有所減少。從80年代開始,隨著燃料和供熱方式的改變,再不需要砍伐植被作燃料,荒漠植被有所恢復。
動植物資源:克拉瑪依市境內主要野生動物有鵝喉羚(黃羊)、野兔、野豬、盤羊、狐狸、蜥蜴、野雞、野鴨、天鵝、麻雀、布穀鳥以及狼、鼠、蛇、蟾蜍、黃鸝、喜鵲、百靈、鷹、烏鴉、斑鳩、蚜蟲、蚧殼蟲、紅蜘蛛、天牛、步甲、蝗蟲、瓢蟲、芽繭蜂、蜜蜂等;家畜有綿羊、山羊、駱駝、牛、馬、豬、雞等魚類資源有鯽魚、鯉魚、草魚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胡楊、榆樹、沙拐棗、沙棗、梭梭、鈴鐺刺、枸杞、蘆葦、香蒲、紅柳、白刺、芨芨草、羊茅、賴草、蒼耳、針茅、白茅、蒲公英、羊棲菜、珍珠豬毛菜、假木賊、粉色苣、黃芪、鬱金香、貝母、黨參、烏頭、柴胡、大黃、甘草、肉蓯蓉、鎖陽、地膚、大薊、小薊、苦豆子、牛旁等。
經濟狀況
財政、金融:克拉瑪依市建市40年來財政收入比較穩定,財政收支不斷擴大。1992年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財政和金融事業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1997年,全面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7億元(現行價),實現工業總產值176.8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99億元。
克拉瑪依市的金融事業是隨著石油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金融事業主要為石油生產服務。建市40年來,金融事業從單一的存、放、匯發展為專業進行分工的比較完整的金融體系。
石油工業:石油是克拉瑪依的支柱產業,並在自治區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油田勘探開發40多年來,原油產量連上新台階,石油生產已建成克拉瑪依和獨山子等4個主要石油生產基地,是一個擁有地質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煉油化工、產品銷售、油田建設、科研設計、機修製造以及生產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特大型石油聯合企業。
地方工業:克拉瑪依市的地方工業起步於50年代後期,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市屬地方工業規模小,數量少,主要是為職工生活服務的麵粉加工、食品加工、服裝加工和木器製作等輕型工業。改革開放以來,在「以油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方針指導下,相繼建成一批小型企業,市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地方工業以大力扶持,使地方工業逐步發展。1992年後,地方工業發展較快,主要產品有勞保服、皮鞋、傢具、紅磚、電子製品以及油漆、塑料、防凍液等化工產品。
農村經濟:克拉瑪依市由於受水資源和草場資源的影響,使農牧業生產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農牧業生產規模在市屬經濟系統中,所佔比重較小,生產地區僅有市屬的2個鄉、3個牧場以及石油企業自辦的農場等農副業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畜牧及養殖業有牛、羊、馬、豬、雞、鴨、魚等。1992年後,由於加大了投入和扶持,使農牧業發展較快。1997年,全市農作物總產量和牲畜存欄數大副增長,農牧業總產值與1992年相比,年平均增長近20%。
個體私營經濟:克拉瑪依市的個體私營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扶持下發展較快。1981年出現了第一家私營工商企業;1992年底,有個體工商戶4000多家,從業人員4700多人。截至1997年11月,全市共有個體工商戶7496戶,從業人員11402人。
商業、貿易:克拉瑪依市商貿機構從50年代建立以後,隨著油田生產和人民生活必須的日用百貨、食品、蔬菜、糧油和肉食供應等。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多種經濟成分相繼出現,打破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把國營企業逐步推向了靠競爭求生存的境地,全市形成國有、集體、個體和私營「三位一體」的市場經濟體系。1997年,市屬商貿系統有百貨公司、紡織品公司、五金交電化工公司、蔬菜果品公司、糖業煙酒公司、飲食公司、醫葯公司及日雜土產公司等,有較大的商場6家,較大的貿易市場10個。克拉瑪依的集體商業主要有市供銷系統和勞動服務公司組成,構成集體商業經濟的重要部分,其貿易額在商貿系統中佔有較大的比重。
城建、通訊、交通運輸
城建:克拉瑪依市的城市建設是隨著油田開發建設起步的,大致可分為1978年前和1978年後兩個階段。1978年前,城市建設速度較為緩慢,全市住宅面積僅有106萬平方米,且大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城市道路除友誼路、准噶爾路外,大都為土沙石道路。1978年後,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1992年,市區城建區擴展到17平方千米,建成市區道路43條,總長57.5千米。近幾年來,城市建設規模進一步發展,工業設施、民用設施和交通道路等成龍配套,形成體系。1997年,完成了人民廣場改造南半部分的計劃施工任務、體育中心改造第一期工程、群眾藝術館改造和檔案館建設、克拉瑪依市第一家社會福利院建設、康復中心主體建設、烏爾禾區閉路電視工程建設、南林小區部分配套工程等主要建設,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
通訊:克拉瑪依市的郵電通訊行業由油田專用通訊網和郵電通訊網兩部分構成。近幾年來,通訊事業迅猛發展,通訊技術設施不斷改進和完善。截至1997年,全市有通訊站9座,程式控制交換機容量6。9萬線,總容量已達10.8萬門。電話用戶達8.4萬戶(其中住宅電話6.5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33部,每百戶擁有電話84部。1997年,市郵電局市話總容量已達5萬門,「126」尋呼系統實現全疆全國聯網漫遊。
交通運輸:克拉瑪依市交通便利,建市40多年來,交通運輸事業發展迅速。公路網由2條國道公路、3條省道公路、3條縣鄉道公路和100多條(段)油田專用公路組成。烏伊公路(烏魯木齊----伊犁)橫跨獨山子地區;阿獨公路(阿勒泰----獨山子)縱貫克拉瑪依全境;獨庫公司(獨山子----庫車)穿越天山通往南疆各地;岔巴公路(塔城岔道口----巴克圖)向西通往塔城及其邊貿口岸巴克圖;呼克公路(呼圖壁----克拉瑪依)全長223千米,使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公路里程縮短87千米。油田公路四通八達,遍布百里油區,總長2000餘千米,瀝青路面和能達到陰雨通車的等級公路占總數的90%以上。隨著油田公路的發展,交通運輸管理機構和運輸規模也不斷發展。截至1997年,建成一級客運站1座,二級客運站3座,開辟長途各運線路20多條。有民用機楊1座,可供小型飛機起降,航線為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有克拉瑪依公路運輸管理總站、新疆石油管理局客運公司等10多家專營運機構;共有各類營運車輛及機動運輸車輛近2萬輛,實現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的目標。
科教文衛體
科技工作:克拉瑪依市的科技工作主要以石油生產為中心,油田開發40多年來,科研水平和機構隊伍都具有相當規模。截至1996年,全市擁有科研機構20多家,有專業技術工作者2萬多人。
教育:克拉瑪依市的教育事業隨著油田建設的發展而穩步發展,多年來,逐步形成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截至1997年,全市共有大中專院校6所,技工學校3所,職業中學和聾啞學校各1所,普通中學23所,小學37所,幼兒園42所;各類學校的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等價值達4億多元。1997年,全市有各類教職工9124人,在校學生64062人,畢業學生15069人,招收新生16241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98%。共有1168人參加高考,上線率32.6%,有865人被全國各類大中專院校錄取,錄取率為74.1%。有105萬多人次參加自學考試,64538名幹部和工人參加教育培訓。
文化、體育:克拉瑪依建市後,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97年,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台各1座,有電視差轉台8座,市內有職工文化中心、群眾藝術館、礦史陳列館、少年宮、少兒活動中心、圖書館各1座,有專業演出團體和業余演出團體各1個,有新華書店和集體、個體書店30多個。此外,在市屬各單位還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娛樂設施和業余文藝團體。市圖書館藏書15.6萬冊,全年接待讀者16.2萬人次,借閱書刊19.1萬冊次;市新華書店全年發行圖書565.2萬冊;市郵電局全年發行報紙1774萬張、雜志164.2萬冊。
40年來,克拉瑪依市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至1997年,全市擁有體育運動場、體育館、游泳館、田徑場、射擊場以及籃、排、網球、足球場等體育場所200多處,文體項目多次獲全國和自治區獎項。1997年,派隊參加了全國、石油天然氣總司、西此協作區和自治區的多項賽事,共獲金牌12枚、銀牌14枚、銅牌10枚。
醫療、衛生:克拉瑪依市的醫療衛生事業是隨著油田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醫療衛生服務事業遍布百里油區。至1997年,全市有人民醫院、職工醫院、烏魯木齊明園石油醫院等綜合性醫院及保健站、衛生所等醫療衛生機構40多個。僅克拉瑪依、獨山子兩地就擁有綜合性醫院6所,鄉衛生院2所,衛生防疫機構3所;擁有病床153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563人,其中醫生1069人,護師、護士1044人。全年出院病人治癒率74.8%,好轉率21.8%,病床周轉率15。5%次/年,基礎免疫建卡率100%,「四苗」覆蓋率98.9%,基本形成全方位的防治結合的醫療衛生防疫體系。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克拉瑪依建市40多年來,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繼續增長;二是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三是貴重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四是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五是居民儲蓄存款幅度增加。全年新建住宅4990套,總面積32.02萬平方米,使居民居住條件繼續得到改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