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館陶縣期貨手續費
⑴ 香港匯豐銀行的英文名稱及地址
匯豐銀行是英國的。但它的英文全稱是Hongkong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地址是HSBCMongkok BranchHSBC Building Mongkok, 675 Nathan Road, Kowloon,Hong Kong。
⑵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考不過有什麼辦法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考不過,可以等下次重新報名,需要通過考試,獲得期貨考試合格證,然後進入期貨公司,由單位向中國期貨協會提出申請從而獲得期貨從業資格。
機構對申請材料審查後,將申請人相關信息錄入「中國期貨業協會行業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簡稱「行業信息管理平台」),具體填報方式見「中期協行業信息管理平台使用指引」,機構必須將申請人所有信息完整准確錄入後才能代為申請資格,申請人的原始申報資料(包括本程序第一條中規定的材料、相片以及後續職業培訓證明等)由機構保管備查。
協會對機構提交的申請信息進行審核,必要時可要求機構提交有關證明材料,協會在機構提交申請後10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
⑶ 邢台王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館陶縣分公司怎麼樣
邢台王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館陶縣分公司是2017-04-14在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文衛街西段南側。
邢台王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館陶縣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0433MA08E64TX0,企業法人王巧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邢台王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館陶縣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策劃創意服務(不含證券、期貨、投資咨詢);大型活動組織服務;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邢台王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館陶縣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青島有個館陶路,河北邯鄲下面有一個叫館陶的縣,青島這條路為什麼叫館陶路呢
館陶路曾經是「青島華爾街」
館陶路不在館陶,它是青島市著名的歷史風貌保護區。20世紀初期,館陶路里洋行、銀行雲集,被稱為「青島的華爾街」。可是,隨著青島城市的發展,這條有著輝煌歷史的老街,有點落寞了。最近,市北區要將館陶路打造成「德國風情街」,「取引所 」翻新建影視基地,沿街閑置歷史建築有望再利用。讓我們一起漫步館陶路,欣賞帶有滄桑歲月的老樓,打開塵封在歷史中的故事。
館陶路地理位置獨特一條老街藏歷史縮影
館陶路,這是一條從青島城市歷史源頭延伸而來的老街。館陶路初建於1899年,隨後因洋行雲集,成為「洋行一條街」,這也是德國殖民當局控制青島經濟命脈的一條街。德國殖民者建館陶路,目的很明確—— 為在青島更多地收取關稅,更多地吸引外資。至20世紀30年代,這條路又被稱為是「青島的華爾街」,和上海的外灘相媲美,已經成為青島經濟的「金融貿易中心」,影響著整個華東地區的經濟及沿海地區的出口轉口貿易。
為何在館陶路建成「洋行區」?這是由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館陶路旁邊有膠濟鐵路穿過,離青島火車站和大港站都非常近,而青島港近在咫尺,距海關也非常近。館陶路不論從功能還是地理方位來說,都是青島最有名的中山路的延伸和互補。館陶路又和堂邑路、萊州路、市場一路、市場二路、市場三路交錯相通,這些老街區上的建築,是凝固的歷史,留下了德國和日本侵佔青島的痕跡。可以說,館陶路老街和中山路一樣,隱藏著青島城市歷史的縮影。
老街曾經銀行雲集日本引發股票風潮
館陶路上的建築多為日本侵佔青島時期所建。1914年,日本人取代德國人侵佔青島,為便於統治和掠奪,也進行了城市拓展,基本按德國1910年的規劃實施,外辟了館陶路、市場路、聊城路等新街區,這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建築大都是仿德式、仿英式、仿歐洲古典式及折衷式復興式建築,依然延續德佔時期青島城市規劃格局及建築風格。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館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時可達五六十家,多為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家的大公司的分支機構。如青島取引所、正金銀行、朝鮮銀行、三菱洋行、日本商工會議所和英國的匯豐銀行。有的甚至多家公司擠在一起辦公,如館陶路18號院內,就聚集了怡和、和記、茂記、仁德等洋行。而在匯豐銀行辦公樓內,也有德華銀行、美孚火油公司、萬國儲蓄會、卜內門洋鹼公司和紹和洋行等。
館陶路上的最大建築是青島取引所(位於館陶路22號),建於1920年,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日本建築師三井幸次郎設計。「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漢字,其意思是「證券物品交易所」。在舊中國,「青島取引所」是全國建築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青島解放後,證券交易所改為海軍俱樂部。證券廳被改造為一座有600個觀眾席的劇場;期貨廳被改建為可進行排、籃球比賽的體育館,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大。
補充說明:當年青島老市區的道路,基本是以大江南北各省名和山東省的縣市名命名的。
以雲貴川三省得名的雲南路、貴州路、四川路,橫穿市區西南部的西鎮,成為西鎮東西向三大幹道;加上同在西鎮的西藏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國西南
五省名齊全了。
大港、小鮑島一帶,位於老市區偏北偏西,幾條主要道路則以祖國偏北偏西的省名命名,有新疆路、甘肅路、青海路、綏遠路(綏遠,1954年撤省),上世紀50年代綏遠路改名包頭路。延續綿聯之,則有熱河路、遼寧路、(內)蒙古路、吉林路。
中山路,原名山東路,因紀念中山先生而改(同時改名的中山公園,原名匯泉公園)。這一帶南北向的依次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東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蘇路,江蘇路延長,是上海路。東西向則有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至於太平路,不知何以得名。偶作猜想,廣東路不應在現在的位置上,太平路該叫廣東路,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不是很順,很自然,很規律嗎?
天橋西首,火車站車輛段牆外,是廣州路。天橋東首,五路交匯,濟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大沽路延伸,是保定路。這些路名取之於國內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名。同樣的類型還有江蘇路上海路綿聯的蘇州路、常州路、吳淞路。
當年青島老市區的道路以省內省外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命名的,畢竟不多。除上述之外,有旅順路、大連路、威海路、武昌路、江寧路、沈陽路。這些路的命名和分布,好像看不出什麼規律。
不知為什麼,當年連南京路也沒有,僅有小小江寧路(劈柴院兒)代之,聊勝於無。現在的南京路是東部開發以後才有的。鞍山路、撫順路,好像是建國後陸續才有的。杭州路,原名奉化路(浙江奉化是蔣介石原籍),上世紀50年代改名。可以猜想,當年奉化路的命名,是有些政治因素的。當然,改稱杭州路,也是有些政治因素的。
由此,不禁想到芝泉路。芝泉,北洋皖系軍閥段其瑞的字。據說芝泉路是以此命名的。若果真如此,芝泉路在青島的道路命名中很是另類。那時的芝泉路,偏處城市郊野一隅的山間,僅在匯泉至浮山所的湛山大路一側,露出她恬靜安謐的路口,而另一端則不知所終。一點也不顯山露水。恕我孤陋寡聞,青島老市區有大名鼎鼎的威海路,可有煙台路?煙台威海應是並列雙雄的,何以有此無彼。
當然,永遠值得青島人津津樂道的,是八大關道路的命名。雖稱八大關,實際是這個區域的10條道路分別以祖國10個著名關隘的名字命名。隨著城市的建設,又有了八大峽路、八大湖路、八大嶺路,巧妙之至,蔚為大觀,彰顯青島路名的命名特色和亮色。
此外,還有篇文章參考
清朝末年,青島地區在被德國佔領之後,開始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所以青島第一批路名是德國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柏林街」(今曲阜路)、「亨利親王街」(今廣西路)、「漢堡街」(今河南路)。
民國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佔領了青島,於是青島的路名也穿上了「和服」。如「佐賀町」(今廣西路)、「萬年町」(今江蘇路)、「舞鶴町」(今太平路)、「靜崗町」(今中山路南段)等等。
青島現在的命名體系是1922年青島回歸祖國之後形成的,於是就形成了以「江蘇」、「湖南」、「北京」、「廣州」、「泰安」等集省名、市名、縣名為一體的命名方式。另外,還有許多地方是以別稱來命名的,如「芝罘」就是「煙台」、「滋陽」即「兗州」、「蘭山」就是「臨沂」。此外,上世紀二十年代建設了「八大關」—— 山海關路、嘉峪關路、居庸關路、正陽關路、寧武關路、韶關路、臨淮關路、紫荊關路、武勝關路、函谷關路,這些以祖國10個著名關隘的名字命名的道路。繼而,又出現了以「峽」(團島的八大峽)、「湖」(南京路周邊)、「江」、
「山」和「島」命名的路。
一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大海,而路名像珊瑚礁保存一個錯綜的秘密,在人和路名之間有一份默契。對於一座城市,路名就像一套密碼,你只有了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才有可能一一破譯。
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控制了青島後,當局極力擴展市區,建設工業。日人在實行擴充市街約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日僑居住地,即今天市場一路、二路、三路和聊城路、臨沂路一帶,以聊城路一帶為商業中心區,稱「新市區」;第二期為台東鎮一帶及廣州路和台西鎮之間的高地,前者以商店和工業用地為主,後者為居住用地;第三期為台東鎮西北之商業區和大港防波堤內填海地面,主要為工業用地。在第一次日本佔領青島後期,日本紡織業迅速湧入青島,在沿鐵路線的四方和滄口一帶形成了集中工業區。至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時,青島市區規模比德佔時期擴大了三倍,而在空間布局上城市形成了台東及大港周邊、四方、滄口三個集中的工業帶。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規劃市區范圍向北擴展至滄口、李村,向東擴展至辛家莊、麥島一帶。 這一時期的城市建設,繼續完成充實原市區外,同時開辟新市區,新辟了齊東路-大學路間、登州路-西山路間及台東鎮東南住宅區,榮城路東「特別規定建築地」,湛山以東等住宅區;開辟了台東鎮西北工廠地,四方-滄口之間大工業區。在旅遊開發方面,沿海一線建立起一系列旅遊景點,以中山路為核心的金融商業娛樂區、八大關別墅區相繼建成,嶗山風景區開發建設,棧橋整修擴建,水族館竣工開放,湛山寺開工修建,第三海水浴場建成。
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後將市區向北發展至白沙河,向東擴展至午山,成為一長25公里,寬約4-5公里的帶形城市,市區中心北移。滄口及其以北至白沙河填海地及平坦地為集中工業區;市南為高級住宅區。
建國之後,1981年提出發展隔海相望的黃島區,闢建新港。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
路名就像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民俗等多種社會和自然現象的忠實記錄。現在講城市「文化論輸贏」,而道路名稱就是整個城市文化很基礎、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畢竟它與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把城市道路、橋梁、立交等稱為城市建設的「硬體」,那麼也可以把路名稱為城市建設的「軟體」。
路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