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豆二期貨開戶
1. 從包頭到烏拉特中旗
中旗就是海流圖吧,好像是上午8點多二旅社,從東河就是7點多。路上老停車拉人。慢!大概中午2點到中旗,下午就沒車了,一天就這一趟。
2.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總共有多少高中是那些
巴彥淖爾市 - 臨河區 巴盟才源中學 巴盟桃李中學 巴彥淖爾盟蒙古族中學 巴彥淖爾盟中學 河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河套中學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河職工子弟中學 臨河市八一鄉中學 臨河市城關中學 臨河市丹達中學 臨河市第八中學 臨河市第二中學 臨河市第九中學 臨河市第六中學 臨河市第七中學 臨河市第三中學 臨河市第四中學 臨河市第五中學 臨河市干召廟鎮中學 臨河市開發區中學 臨河市開元中學 臨河市樹人中學 臨河市烏蘭圖克中學 臨河市烏蘭鄉中學 臨河市旭日中學 臨河市中山學校 內蒙古巴盟勵業中學 內蒙古臨河市第一中學 臨河市雙河鎮一中 臨河市黃羊中學 臨河市白腦包鎮中學 臨河市隆勝鎮中學 臨河市新華鎮中學 臨河市古城鎮中學 臨河市第二中學巴彥淖爾市 - 五原縣 五原縣第二中學 五原縣第七中學 五原縣第三中學 五原縣第五中學 五原縣第一中學 五原縣科倫中學 五原縣同德中學 五原縣第六中學 五原縣第四中學 五原縣海子堰鄉中學 五原縣銀定圖鄉中學巴彥淖爾市 - 磴口縣 磴口縣第二完全中學 磴口縣第三完全中學 磴口縣第一完全中學 磴口縣渡口鄉中學 巴彥淖爾盟國營烏蘭布和農場子弟中學 磴口縣第四完全中學 磴口縣協成中學 內蒙古磴口縣第六中學 磴口縣公地鄉育紅中學巴彥淖爾市 - 烏拉特前旗 烏拉特前旗北辰中學 烏拉特前旗第六中學 烏拉特前旗第四中學 烏拉特前旗第五中學 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 烏拉特前旗蒙一中 烏拉特前旗西山咀鎮實驗中學 烏拉特前旗旭日中學 烏拉特前旗公廟鎮蓿亥中學 烏拉特前旗公廟鎮總校 烏拉特前旗化肥廠中學 烏拉特前旗立人中學 烏拉特前旗先鋒鄉中學 巴盟國營中灘農場中心學校 烏拉特前旗黑柳子中學 烏拉特前旗公廟鎮中學 烏拉特前旗新安中學 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鄉中學 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中學 烏拉特前旗明安鄉中學 烏拉特前旗朝陽中學巴彥淖爾市 - 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中旗宏豐中學 巴盟新世紀學校 烏拉特中旗第二中學 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 烏拉特中旗蒙古族中學 烏拉特中旗石哈河鎮雙盛美中學 烏中旗聚星中學 烏拉特中旗楚魯圖中學 烏拉特中旗郜北鄉中學 烏中旗石哈河中學 烏拉特中旗德嶺山中學 烏拉特中旗烏梁素太中學 烏拉特中旗溫更鎮中學 烏拉特中旗石蘭計中學巴彥淖爾市 - 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後旗呼和鎮中學 烏拉特後旗二中 烏拉特後旗第一中學 烏拉特後旗蒙古族中學巴彥淖爾市 - 杭錦後旗 杭錦後旗第六中學 杭錦後旗第五中學 杭錦後旗發展中學 杭錦後旗奮斗中學 杭錦後旗蒙古族中學 杭錦後旗啟智中學 杭錦後旗陝壩中學 杭錦後旗紅旗鄉中學 杭錦後旗南渠鄉中學 杭錦後旗第二中學 杭錦後旗頭道橋鎮中學 杭錦後旗查干鄉中學 杭錦後旗第三中學 杭錦後旗三道橋鎮中學 杭錦後旗召廟鄉中學 杭錦後旗太陽廟鄉中學 杭錦後旗沙海鄉中學 杭錦後旗四支鄉中學 杭錦後旗第四中學 杭錦後旗紅星鄉中學 杭錦後旗聯合鄉中學
3.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歷史沿革
早在原始社會,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以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使用的石器多為刮削器,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獫狁等民族游牧於此。戰國時,趙國雲中郡管轄達到陰山南,林胡、樓煩等民族游牧於陰山北。秦時,秦九原郡范圍達到陰山南,匈奴民族活動在陰山以北地區。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縣十(朔方、廣牧、沃野、臨河、臨戎、三封、窳渾、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漢武帝下詔募民屯邊,始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耕種的農業。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縣十六(九原、臨戎、河陰、曼柏、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梁、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梁、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元,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明初分屬山西東勝衛和陝西寧夏衛轄境,未幾,皆入於北元。清,後套地區屬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地。順治五年(1648年)設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廳。中華民國元年五原廳改縣。民國3年(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14年(1925年)設置臨河、大佘太設治局,民國16年(1927年)設置磴口縣。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為綏遠省,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民國20年7月大佘太設治局更名安北設治局)、臨河設治局(民國18年10月臨河改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31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時境內設有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和陝壩鎮籌備處。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1953年9月撤,改設杭錦後旗)、晏江縣(1953年10月撤,改設為達拉特後旗)及陝壩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1952年10月,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並,改設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4年綏遠省撤銷,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1958年4月撤,劃入烏拉特前旗)、狼山縣(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達拉特後旗(1958年4月撤,劃入五原縣)、杭錦後旗、陝壩鎮(縣級,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並,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1969年7月,將阿拉善左旗劃出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出歸甘肅省。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置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75年8月劃出)。1982年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分別更名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燦爛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既有極具考古價值、馳名周際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區和陰山岩畫,也有塵封久遠的漢墓群、秦漢長城、雞鹿塞、高闕塞等古城池遺址及古廟宇,千百年來在河套大地上演繹了蒙恬修長城、屯墾戍邊,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三國呂布故鄉、王同春開發河套水利、馮玉祥誓師、傅作義抗日等無數動人的史話。河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 2005 年開始,通過連續三年河套文化研討會及河套文化藝術節的召開,河套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河套文化已浮出水面,深入人心,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
巴彥淖爾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有極為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旅遊資源。滔滔黃河、巍巍陰山、遼闊的烏拉特草原、廣袤的烏蘭布和沙漠,構成了巴彥淖爾美麗雄奇的自然地貌;三盛公 黃河水利樞紐、烏梁素海、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維信高爾夫度假村、希熱廟、阿貴廟、納林湖、鏡湖、奇石林、人根峰、河套田園風光引人入勝,吸引著中外遊客 。
河套賦
巍巍陰山 滔滔黃河 茫茫草原 獵獵大漠 曾經恐龍奔突 幾多大澤揚波 河套人斬石為器 狼圖騰驚魂懾魄 千里畫廊石可言 萬牲明滅日蹉跎 女媧補天煉石瑪瑙湖 鯤鵬逍遙 自在屠申澤 古長城邊 鷹擊長空 高闕塞外 罡風蕭瑟 有昭君出塞光祿 聆胡笳奏響親和 蘇武牧羊洞簫聲咽 蒙恬揮師 鐵馬金戈 農牧交融膏腴地 弓彎箭響金雕落 一代天驕由此西征 遺歐陸蒙語地名布拉格 二龍戲珠 小雞出殼 驚世駭俗戈壁石 千古絕唱敕勒歌 母門洞海納百川 人根峰沖天巨鍔 走西口 憧憬多 五原大捷 軍民御倭 天人合一 古今脈絡 和諧共生 山水婀娜 大河套 北方人類之源 乾坤轉 幾度興衰變革 河套文化 聲名遠播 熠熠生輝 昭示你我 (劉先普)
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 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大力推進三化進程,全市國民經濟繼續在高增長平台上運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更趨和諧,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轉型實現重大突破
到 2007 年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 355.15 億元,增長 17.3% 。經濟總量是 2000 年( 111.07 億元)的 3.2 倍。全市人均 GDP 超過 2600 美元。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日漸趨於合理: 2000 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 39: 25.8 : 35.2 , 2004 年為 32 : 35 : 33 ,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到 2007 年末,三次產業的比例約為 25.1 : 47.4 : 27.5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 89.01 億元,增長 4.4% 左右;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 168.51 億元,增長 24.5% 左右;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 97.63 億元,增長 18.9% 左右。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6%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主導地位基本確立,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實現歷史性突破。
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工業經濟在強勢增長的同時,效益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綜合指數連年攀升, 2007 年 達到 304.10 ,比上年提高 16.18% 。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財政增收大幅提高,市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到 2007 年末,財政收入達到 45.50 億元,增長 54.6%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 39.94 億元,增長 46.2% 。在財政支出中,地方財政支出為 45.12 億元,比上年增長 32.4% ,政府性基金支出 7.9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5 倍。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到 2007 年末,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10360 元,增長 15%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435 元,增長 15.2% 。
三、「三化互動」穩步推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由種植業為主向養殖業為主轉變,農業生產由普通大路產品向綠色特色產品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農牧業向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30.4% 提高到 36.7% ;優質高效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 506 萬畝,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 260 戶, 60% 耕地成為龍頭企業「第一車間」。 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啟動,試點工作進展良好, 啟動了 56 個生態家園示範引領型村莊建設,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建成通村油路 1913 公里 。實施了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完成林業生態建設 440 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退牧移民,累計轉移牧民 10173 人,占牧區總人口的 22.5% 。
工業向規模化、園區化方向發展, 經濟總量迅速擴張,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通過結構調整、項目帶動和水權置換等方式,在發展煤化工、電力工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支柱產業已經形成, 帶動作用日益強勁。 2007 年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127.64 億元, 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5.94%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了全市的經濟總量,提高了財政收入。
城鎮道路、園林綠化、房地產開發、供水、供暖、排污、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建成了一批標志性建築,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率由 2003 年的 37% 提高到 2007 年的 45% 。
著力推進商貿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發展, 建成巴運物流園區、國際傢俱建材城等一批服務業項目,引進了包商銀行,與多家金融機構密切合作,融資 372.3 億元,實施了一批城鎮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完成了全市重點景區的旅遊發展規劃,烏梁素海旅遊景區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
四、投資和消費拉動強勁,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到 2007 年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 271.78 億元左右,超計劃 12 億元,增長 29.3% 。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突顯,為今後我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攢足了後勁。
與此同時,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市場繁榮,消費活躍,貨流通暢,物盡其用。 2007 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72.7 億元,增長 19.3% 。
五、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力度節能減排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 要求,在資源綜合有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嚴格把關,提高建設項目准入門檻。依託大企業、大項目,推進了礦產資源整合,使礦產資源逐步向優勢企業和冶煉加工企業集中。明確了全市水資源的功能區劃,禁止使用地下水,限量使用地表水,積極推進中水資源的開發與經營。嚴格土地管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有了極大的改觀。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後產能,開展高載能和水泥行業集中整治,依法關停了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冶煉、小礦山企業。 2007 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2.59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5.36% ;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 5.1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6.78%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 1.5 萬噸,化學需氧量削減 1 萬噸,均控制在自治區要求之內。
六、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農村牧區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在全區率先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鼓勵農田草牧場在市域內依法合理流轉。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初步建立了財政收入管理新體制, 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非稅收入實行集中收繳、集中入庫。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整合大中專院校,提高了辦學層次和質量。積極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河套水務公司。 順利完成了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體制改革,蘇木鎮衛生院實現縣辦縣管。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引進了西部礦業、甘肅建新、福建紫金、深圳飛尚、山東魯花、印尼 APP 、中糧、伊利、川化和聯邦制葯等一批知名企業, 一批重大項目特別是電力建設包括臨河熱電、烏拉山電廠、磴口金能熱電以及國電龍源、富匯、魯能等風電項目相繼落地建設,規模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大基地」的構建和「四大支柱產業」的打造與形成。園區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設立了烏拉特海關,甘其毛都口岸被國務院批准常年開關, 2007 年過貨量達到 200 多萬噸。合作開發蒙古國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前期工作繼續推進,番茄、羊絨、脫水菜等特色產品出口旺盛。
名優產品: 天下第一瓜—河套蜜瓜
葵花之魁—河套向日葵
優質中片—河套黑瓜籽
中國丑梨—河套蘋果梨
優質瓜品—河套西瓜
白雪公主—二狼山白絨山羊
滋補佳品—河套枸杞
稀有駝種—戈壁比峰紅駝
戈壁雙峰紅駝主要分布在陰山以北和中蒙邊境線以南的戈壁地區。駝毛以紫紅色為主,故稱「紅駝」。戈壁紅駝生活在荒漠草原上,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力。它兼有毛、肉、皮、乳、役等多種用途,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牲畜。成年紅駝平均每隻年產毛量為4.2公斤,收絨量為3.57公斤,凈毛率達63%。因此,紅駝絨以其纖維長、絨絲細、產量高而蜚聲海內外,曾獲美國「安美橋第二次國際駝絨獎」。胴體重200公斤—— 450公斤,屠宰率為5.2%左右。駝掌、駝峰、駝筋是宴席上的高級美味佳餚。
中葯之王—甘草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的主要甘草產地之一,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磴口縣所產的王爺地甘草,因其質堅實、皮細色紅、口面光潔、粉性足、加工講究而馳名中外。巴彥淖爾盟甘草年銷量達11萬公斤,其中出口約3萬公斤。
高營養油科—河套胡麻
胡麻亦稱亞麻,是河套地區重要的油料經濟作物之一。胡麻籽含油率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為36.5%—— 49.5%。是生產胡麻油的佳品。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郁,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此外,在油漆、顏料、皮革、橡膠工業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用途。胡麻榨油後的油餅含蛋白質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營養調料。
沙漠人參—肉蓯蓉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這里生長的肉蓯蓉個大、肉厚、味甜,被譽為「沙漠人參」。肉蓯蓉乾燥後的肉質莖的葯用價值很高,味甜、性溫,有補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對治療婦女不孕、腰膝發軟等症有良好的功效。主要分布在烏拉特後旗戈壁地區,每年外銷5萬公斤,其中2萬公斤用於出口。
優質高產油葵雜交種——F128(F4)
4. 烏拉特中旗第二小學姓張的老師有
只說重點:
烏拉特中旗第二小學姓張的老師,
可詢問烏拉特中旗第二小學辦公室、教務處。
學校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5. 巴彥淖爾什麼地方面積最大
第一烏拉特後旗旗 最大 總面積2.5萬平方公理
烏拉特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東經107o05'06",北緯41o06'46",屬巴彥淖爾市管轄,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少數民族邊境旗縣之一。北於蒙古國接壤,南距巴彥淖爾市所在地臨河區50公理。總面積2.5萬平方公理,邊境線長195.25公理,共有人口6.1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的少數民族邊境旗。現轄2個蘇木、3個鎮、51個嘎查村,旗府所在地巴音寶力格鎮,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
第二烏拉特中旗
全旗東西長203.8公里,南北寬148.9公里,呈不規則四邊形,總面積23096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駐地海流圖鎮,距巴彥淖爾市政府駐地臨河區161公里,距包頭市219公里,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距中國甘其毛道口岸130公里(公路里程)。
第三烏拉特前旗 旗域總面積7476平方公里。
烏拉特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河套平原東南端,東與重工業城市包頭毗鄰,南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旗域總面積7476平方公里。
6.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鳥卓爾市烏拉特中旗288口岸屬於哪個街道
甘其毛都(又譯甘其毛道)(公路)口岸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川井蘇木境內,甘其毛都譯為漢語為「一棵樹」。原稱二吧吧口岸。口岸位於中蒙邊境線漆0三號界標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四二°二四′陸″,東經一0漆°三四′一″,距烏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一三三公里,距呼和浩特市5漆0公里。與蒙古國南戈壁省漢博格德縣的嘎順蘇海圖口岸相對應,距離約一二.吧公里。該口岸地處半乾旱草原之中、自然環境差,沙塵天氣較多。一9吧9年一二月二0日,依據國發(一9吧5)一一三號《國務院關於口岸開放的若干規定》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下發內政函(一9吧9)一二0號文件,自治區政府批准甘其毛都口岸為對蒙邊境貿易臨時過貨點。一990年二月二三日,這里實現了首次過貨。一99一年陸月二四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中蒙邊境口岸管理制度的協定》,批准甘其毛道口岸為國家一類季節性口岸。一99二年漆月一日,根據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同意開放內蒙古甘其毛道等三個口岸的批復》,在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設立邊防檢查站,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甘其毛道邊防檢查站」,隸屬於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二00四年漆月中蒙兩國簽訂「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協定」,將甘其毛道口岸定為雙邊性常年開放口岸。後改為每年的一月、四月、漆月、一0月的上半月開放。二00三年經海關總署批准在非開放期間臨時開放,進行入境煤炭運輸,二00四年漆月5日,中蒙雙方議定把該口岸提升為雙邊性常年開放口岸。二00漆年9月一二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常年開放口岸。一5年來,甘其毛都口岸可謂是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該口岸設計年貨運能力二0萬噸,年客運能力一0萬人。二00漆年9月一二日,國務院以國函[二00漆]吧5號文件批復自治區政府關於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開放的有關請示:同意內蒙古甘其毛道口岸更名為甘其毛都口岸,並擴大為中國和蒙古國雙邊常年開放的邊境公路口岸。同意在甘其毛都口岸設置正處級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同時還核定和設置了相應的人員編制,並增加了口岸擴建資金。為了讓口岸早日實現常年開關,市、旗兩級政府採取政府投入、招商引資等多種融資法,已投入資金陸億多元,不斷加強口岸公、監管、檢測、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甘其毛都口岸已成為我市向北對外開放的國際大通道。甘其毛都口岸正式擴大對外開放前,由海關總署組織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後並經中蒙兩國外交換文再正式開通。二00漆年9月呼和浩特海關甘其毛都口岸監管組正式入駐烏拉特中旗。二二日,連接烏拉特中旗首府海流圖與甘其毛都口岸的海甘公路(全長一三三.0二二公里)(收費)建成通車。口岸公路的建成從南至北全線貫通烏拉特草原和河套平原的腹地,成為全市公路中國中的主骨架,與一一0國道、京藏高速公路相接,貫通西北運輸大動脈——京蘭鐵路,對推進中蒙經貿合作、實現市域經濟迅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其毛道口岸對應的蒙古國南戈壁省礦產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煤、銅、金礦,礦產儲量大、品位高,開采價值十分可觀。自二00三年以來,烏拉特中旗政府開始與蒙古國在能源、礦產、基礎設施等領域進行經濟合作,經過多次會晤、磋商,於二00四年達成協定,將甘其毛道口岸開辟為雙邊常年性開放口岸,從蒙古國進口原煤。目前該口岸主要過貸為從蒙古國進口原煤,開設了煤車專用通道,自二00四年以來,甘其毛道口岸為進口原煤常年開關,二00四年5月二四日,經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授權,甘其毛道邊防檢查站憑借雙方日常建立的良好關系,與蒙古國嘎順蘇海圖邊防檢查站經過多輪會晤,終於促成廣東省汕頭市三和有限公司的第一輛運煤車駛出甘其毛道口岸。口岸通關一5年來,已經開關陸一次,過貨陸四次,出入境人員陸二.漆萬人次,進出口車輛一一萬輛次,邊境小額貿易累計完成一四.5萬噸,易貨貿易總額9億元,成為自治區西部吞吐貨物較多、輻射范圍較廣的重要口岸。現在巴彥淖爾市不斷加大口岸規劃與建設力度。委託中國國際咨詢投資公司對口岸發展規劃進行重新編制。多方籌資投資二05四萬元建設四吧吧0平方米口岸聯檢大樓及通道改造工程,投資三二9萬元為蒙方援建一陸50平方米口岸聯檢大樓,兩項工程已於二005年一0月份完成主體工程。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了三批項目資金共四50萬元投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並多方籌集資金對口岸後勤服務設施進行了整體擴建和維修。口岸功能日益提升,過貨量不斷擴大,全年過煤四0多萬噸,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常年開關,推進對蒙項目合作,將其打造成為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向北開放陣地和能源通道,創造了必要條件。據史料記載,甘其毛道口岸早在清朝順治年間,就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7. 烏拉特中旗第二中學怎麼樣
簡介: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烏中旗二中建於1984年,創辦時為烏中旗民族職業中學。1998年隨著全旗教育結構調整,更名為烏中旗第二中學,確定為海鎮地區一所漢授初級中學。 烏中旗二中是全旗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成果最佳的一所初級中學,也是烏中旗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唯一的漢授初級中學。
注冊資本:327萬人民幣
8. 我的家鄉烏拉特前旗二年級作文200字
烏拉特前旗是巴彥淖爾市下轄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東南部,黃河北岸,河套平原東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1′-109°54′,北緯40°28′-41°16′。東與包頭毗鄰,西與五原縣相連,北與烏拉特中旗接壤,南至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和達拉特旗隔河相望。總面積7476平方千米。旗人民政府駐烏拉山鎮。
中文名稱:烏拉特前旗
外文名稱:Wulateqian Qi
行政區類別:縣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
下轄地區:烏拉山鎮
政府駐地:烏拉山鎮
電話區號:0478
郵政區碼:014400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面積:7476平方公里
人口:34.03萬人(2011年)
方言:蒙古語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烏梁素海
車牌代碼:蒙L
分享
歷史沿革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兒十五世孫布爾海,游牧呼倫貝爾,領有烏拉特部。後分烏拉特為三部,由布爾海長子賴噶之孫鄂木布,五子巴爾賽之孫圖巴、重孫色棱分領其眾。
天聰七年(1633年)烏拉特三部歸附清朝,定牧界於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木倫河一帶。嗣後,從征明朝、察哈爾、朝鮮,平定騰機思叛亂,屢建奇勛。順治五年(1648年)敘功,以鄂木布子諤班掌前旗,以圖巴掌中旗,皆封鎮國公;以色稜子巴克巴海掌後旗,封輔國公,各授札薩克,詔世襲罔替,是為烏拉特三公之祖。
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以加強邊疆戍衛,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歷史。三個旗縣是同族關系不分界線,旗址在哈達門舊址。因為烏拉特前旗衙門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乾隆30年(1765年)烏拉特前旗的衙門遷到哈拉汗補隆(在後套地區屬鄂爾多斯蒙古族,主要是1227年,蒙古滅了西夏,成吉思汗死了後留下的)。
民國初烏拉特前旗隸屬五原縣,仍然是旗縣並存,民國14年,在大佘太設立大佘太治局,民國20年改為安北縣治局。
解放後1950年7月10日,烏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0月5日,旗委成立,同年5月1日安北縣委、政府成立。
1958年4月撤消了安北縣並入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前旗的駐地遷到了新安鎮,歸河套行政區管,後來河套行政區改為巴彥淖爾盟。
1954年6月,撤消了綏遠省(今呼和浩特),烏拉特前旗歸內蒙古行政區烏蘭察布盟;
1959年9月烏拉特前旗政府由新安遷到西山咀鎮(古名叫鉗耳咀,清朝後叫西山咀)。
1960年3月,烏拉特前旗劃歸包頭市,1963年11月又劃歸巴彥淖爾盟。
行政區劃
烏拉特前旗轄九個(8個鎮、1個蘇木)鄉鎮蘇木:
鎮:烏拉山鎮、白彥花鎮、新安鎮、大佘太鎮、西小召鎮、小佘太鎮、先鋒鎮、明安鎮;
蘇木:額爾登布拉格蘇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烏拉特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河套平原東端,隸屬巴彥淖爾市,東臨包頭,西接五原,南與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隔河相望,北與烏拉特中旗接壤。地理位置在東經108°11′—109°54′、北緯40°28′—41°16′之間,總面積7476平方公里。
地貌
點擊查看圖片
地貌可概括為「三山兩川一面海,千里平原兩道灘」。「三山」:烏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漢山,山地佔地面積2303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30.8%,最高山為烏拉山,主峰大樺背海拔2322米。「兩川」:明安川、小佘太川,佔地面積88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1.3%。「一面海」:烏梁素海,水域面積44萬畝,是全國八大淡水湖之一。「千里平原兩道灘」:套內平原、蓿亥灘和中灘,佔地面積18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4.2%。
氣候
烏拉特前旗旗境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積溫較多,晝夜溫差大,雨水集中,雨熱同期。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202小時,年平均氣溫為3.5-7.2℃,無霜期100---145天,年降水量在200-25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78.9%;年蒸發量1900---2300毫米。最熱的地方是白彥花中灘,最冷的地方是小佘太,南北相差4度左右,最高極端氣溫38.8攝氏度,最低極端氣溫-36.5攝氏度。烏拉特前旗是自然災害容易發生地區之一,多數為乾旱、大風、霜凍、乾熱風、冰雹、雨災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烏拉特前旗已探明的各類礦床、礦點、礦化點及產地101處,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百億元以上。主要有煤、鐵、金、銅、硫、雲母、珍珠岩、芙蓉石、膨潤土、花崗岩等40多種,已開發利用21種。其中鐵礦石儲量3.5億噸,石灰石1億噸,石英岩3.2億噸,白雲岩1億噸,蘭晶石1億噸,玉石230萬立方米,錳1200萬噸,鉬1900萬噸。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有94科,313屬,572種。天然樹種有松、柏、楊、樺、榆等69種,其中,古柏、胡楊王為珍稀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