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黃金期貨開戶
1. 蘇尼特右旗苗氏汽貿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蘇尼特右旗苗氏汽貿有限責任公司是2014-03-25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寶力嘎街錫林路。
蘇尼特右旗苗氏汽貿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52524097030563B,企業法人宋福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蘇尼特右旗苗氏汽貿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許可經營項目:無 一般經營項目:汽車銷售、汽車租賃、輪胎、汽車維護修理、汽車配件、潤滑油銷售。在內蒙古自治區,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5777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519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蘇尼特右旗苗氏汽貿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 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畢力赫金礦床
畢力赫金礦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境內,是內蒙古103地質隊於1989年發現並探明的一個小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2007年,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與金曦公司聯合在礦區開展國家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發現了大型斑岩型金礦體(卿敏等,2008;葛良勝等,2009),這在華北克拉通北緣尚屬首次,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找礦示範意義。
1 成礦地質背景
畢力赫金礦區位於中亞造山帶中東段,華北克拉通北緣(康保-赤峰)斷裂帶與溫都爾廟-西拉木倫斷裂帶夾持的加里東增生造山帶內(圖1)。礦田位於都仁烏力吉-巴彥得力格火山盆地的東南部,受NE向深大斷裂控制,位於NE向的盆嶺構造隆起與凹陷邊界部位。
2 礦區地質概況
2.1 礦區地層
礦區多被第四系覆蓋,局部基岩裸露區出露第一套中酸性火山-沉積岩系,可劃分為兩個岩性段。下部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性段,主要分布於礦區西北部22號脈——畢力赫村一帶,出露面積約4km2。是畢力赫礦區Ⅰ礦帶、22號脈的主要賦礦地層,在Ⅱ礦帶NW部位發育。主要岩性包括安山岩類,玄武安山質、安山質火山角礫岩,安山質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質粉砂岩等。上部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性段,大面積分布於礦區南部、南東部和北東部。岩性以中酸—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為主,主要岩性包括灰白色英安岩、流紋岩,流紋質灰紅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白色熔結凝灰岩、青灰色流紋質凝灰熔岩等。礦區安山岩類與流紋岩類岩石均屬於鈣鹼性系列,它們之間具有比較一致的微量、稀土元素組成和特徵比值,反映了它們同源演化關系,成岩時代為晚古生代,岩石組合及其地球化學特徵指示其形成於安第斯型活動大陸邊緣(卿敏,2010,2011a,2011b)。
2.2 礦區構造
礦區位於都仁烏力吉-巴彥得力格火山盆地的東南部破火山口范圍內,面積約16km2。控制礦床(體)產出的構造屬於古歐亞地球動力學體系。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NW—NNW向,其次為NE向和近EW向。NW—NNW向斷裂組走向295°~355°,傾向北東東,傾角70°~86°,是礦區最重要的控礦、控岩斷裂,控制了石英脈型和構造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化和岩體、岩脈的產出。NE向構造形成較早,多隱伏或被後期構造改造,斷層規模小,僅局部可見,多為強烈擠壓的片理化帶。NW,NE向斷裂具有等間距分布規律,斷裂交會部位是次火山岩及與其相關的斑岩型礦體產出的有利部位,構成「菱形格子」狀「結點」控岩、控礦模式。
2.3 礦區侵入岩
礦區地表出露的侵入岩主要為兩類,分別為晚期紅色鉀長花崗岩和早期灰色—淺綠色霏細岩脈。通過鑽孔揭露,隱伏的花崗閃長玢岩、花崗斑岩為主的次火山雜岩體與礦化關系密切。
2.3.1 花崗閃長玢岩雜岩體
呈隱伏狀分布於礦區NW向河谷砂泥質層下部。該河谷為一大型斷裂構造帶,岩體正是沿該構造帶貫入形成。通過鑽孔揭露,該雜岩體在4~7線溝谷中部第四系、第三系(古—新近系)覆蓋層下出露,呈NW向展布的橢圓狀,NW長100m,NE寬40m(圖2),與上覆侏羅繫上統火山-沉積岩呈侵入接觸關系。岩體在15~40線連續出現,長超過600m,寬度40~100m不等,呈岩牆狀產出,總體呈北西走向,NE傾,傾角50°~60°。3~0線附近岩體規模較大,形態復雜,出現多處分支,往NW(11線至7線)逐漸抬升、尖滅,往SE方向傾伏,傾伏角大約60°。到南東深部,開始變平緩,目前鑽孔還未控制住其整體形態(圖2)。
圖1 畢力赫金礦區地質簡圖
(左上角區域構造底圖據任紀舜等,1999)
1—第四系;2—含礫長石石英砂岩;3—沉凝灰岩、凝灰質砂岩;4—流紋質凝灰岩夾流紋岩;5—流紋質角礫岩;6—霏細斑岩;7—安山質凝灰岩夾安山岩;8—安山岩、英安岩;9—玄武安山質-安山質角礫岩;10—構造角礫岩;11—強片理化帶;12—鉀長花崗斑岩;13—花崗閃長斑岩;14—霏細(細晶)岩脈;15—流紋斑岩;16—輝綠岩脈;17—斷裂、推測斷裂;18—(推測)火山活動中心;19—石英脈型礦(化)體及編號;20—構造破碎帶蝕變岩型/斑岩蝕變岩型礦體及編號;21—U-Pb年齡樣品采樣點。圖中:1—華北克拉通北緣斷裂;2—西拉木倫河斷裂;3—二連-賀根山斷裂;4—大興安嶺主脊斷裂;5—嫩江斷裂。Ⅰ—華北克拉通;Ⅱ—華北克拉通北緣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帶;Ⅲ—大興安嶺南段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帶;Ⅳ—大興安嶺北段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帶
岩體組成復雜,包括花崗閃長玢岩、細晶閃長岩和石英閃長岩等。鏡下觀察發現,整個岩體破碎強烈,微細裂隙非常發育,常常充填有石英、碳酸鹽、磁鐵礦等細網脈,同時岩體蝕變強烈,反映岩體沿NW向主斷裂侵入就位後,後期又遭受了NW向、可能還有NE向斷裂的疊加、改造,致使岩石完整性受到破壞。
圖2 畢力赫金礦Ⅱ礦帶礦體縱投影圖
1—第四系;2—第三系;3—安山質凝灰岩;4—安山岩;5—流紋質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質砂岩;6—花崗閃長玢岩;7—二長花崗斑岩;8—岩性地質界線;9—鑽孔位置及編號;10—礦體品位(×10-6)/厚度(m);11—礦體(>10×10-6);12—礦體(>0.5×10-6)
岩石SiO2變化在58.46%~68.20%之間,受硅化、絹雲母化等影響,SiO2,Al2O3含量偏高;受金屬礦化,尤其是黃鐵礦化等影響,岩石Te,Mg含量明顯含量高。岩石鹼質(Na2O+K2O)含量也較高,由淺部Na2O>K2O向深部變化為K2O>Na2O,與深部鉀化逐漸強烈一致。CaO含量則表現為相反的變化特徵,淺部比深部含量明顯高,也與由淺到深碳酸鹽化逐漸變弱一致。
岩石微量元素突出的特點是B,Bi,Cu,Sb,W,Mo,Sn與Au呈正相關關系,表現為相對富集,在岩體內、外接觸帶遭受強烈蝕變部位富集。Ag,Hg,Rb,Sr等元素在岩體外接觸帶(中上部)富集。其他元素,如Pb,Zn,Be,Co,Ni,Cr,Li,Mn,P,S,Se,Te,Ti,V等元素基本不受蝕變以及空間位置的影響,主要反映的是岩體本身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岩石稀土配分曲線為輕稀土富集型,曲線向右傾斜,輕重稀土分餾明顯,具較弱的銪異常,不同岩石稀土配分曲線形態相似,反映出明顯的同源演化和深源特點(圖3)。
2.3.2 二長花崗斑岩
呈隱伏狀分布在11~0 線間。岩體空間形態可能呈北東向長條狀,北東向長超過500m,寬約200m。在0線深部膨大,呈岩枝或小岩體侵入到花崗閃長玢岩雜岩體中,就位於花崗閃長玢岩底部或下盤(圖4)。
圖3 畢力赫金礦區Ⅱ礦帶含礦岩體稀土元素分布圖
圖4 畢力赫金礦Ⅱ礦帶0 號勘探線剖面圖
1—第四系;2—第三系;3—安山質凝灰岩;4—流紋質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質砂岩;5—花崗閃長玢岩;6—二長花崗斑岩;7—岩性地質界線;8—鑽孔位置及編號;9—礦體(>10×10-6);10—礦體(>0.5×10-6)
3 礦床地質特徵
Ⅱ礦帶圈定大小礦體7個(Ⅰ~Ⅶ),主礦體Ⅰ礦體儲量占整個礦區儲量的99%。Ⅰ礦體位於11線至40線間,40線南東沒有控制。平面上總體為不規則的火炬狀,呈NW方向展布,北西端寬大,似一火炬頭,向南東逐漸變窄,似一火炬柄。剖面上,11~8線礦體呈大的透鏡狀,8線至40線為向南東傾伏的長柱狀。礦體呈NW—NNW走向,長約500m,北東寬40~300m,垂向礦體厚度10~120m,平均48m。礦體埋深16~300m。礦體品位中心高,上下及邊部逐漸變貧,礦床平均品位2.63×10-6。在7~8號勘探線間,可以圈出一個東西長180m,南北寬90m,平均厚22m,平均品位14.83×10-6的富礦體(圖4)。
礦石為貧硫化物石英網脈蝕變岩型金礦石,礦石中的金屬礦物總量<2%。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鐵礦、黃銅礦、褐鐵礦、輝鉬礦和自然金,微量礦物有磁黃鐵礦、赤鐵礦、斑銅礦、輝銅礦、藍輝銅礦、自然銅、方鉛礦、閃鋅礦和毒砂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斜長石、石英和鉀長石,其次為絹雲母、黑雲母、白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黝簾石、碳酸鹽礦物、電氣石、高嶺土和粘土礦物等。
金礦物為自然金,多呈邊界圓滑的渾圓狀,部分呈尖角粒狀和枝杈狀,少量稜角明顯,呈角粒狀、長角粒狀及板片狀產出。主要載體礦物是石英,主要產於石英細—網脈中,以細微粒為主,經15件樣品27粒金礦物電子探針分析統計,其成色變化在948~1000之間,平均990,為高純度自然金。自然金中含微量元素,包括CuO 2.22%,AgO 3.32%,NiO 0.77%,FeO 0.47%。
礦石主要有用組分為金,其他有用、有害組分含量甚微。需要指出的是,礦石中含Cu 0.002%~0.012%,W 0.002%~0.016%,Mo 0.002%~0.003%。這些金屬元素與Au密切共生,呈正消長關系,富礦體與近礦圍岩相比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是找礦地球化學標志,局部也可能富集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銅、鉬礦體。
4 礦床成因及遠景評價
畢力赫金礦產於侏羅系鈣鹼性中酸性火山-次火山雜岩體中,礦體嚴格受花崗閃長玢岩內外接觸帶構造、斷裂構造控制。圍岩蝕變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鉀長石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和電氣石化等,見於礦化破碎帶或脈體的兩側,與礦化關系密切。流體包裹體主要為氣-液包裹體,少量富氣液相包裹體和純氣相包裹體。均一溫度明顯分為兩個區間,一個是富氣液相包裹體和純氣相包裹體均一溫度>550°,為早期含礦熱液沸騰結果;絕大部分氣-液包裹體,溫度為中低溫,變化在108~375℃之間,107組數據平均值為194℃。含礦熱液鹽度值變化在0.88~8.68(wt% NaCl)之間,眾值集中在1.5~4.5(wt% NaCl)之間。畢力赫金礦為與淺成次火山岩體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斑岩型金礦,但礦石含銀極低,金礦物成色極高,這是一般火山岩型金礦少見的。
礦區位於華北地台北緣已知金礦化帶范圍內,屬於典型的火山-次火山斑岩成礦系統。在本區及相鄰成礦類似背景區尋找該類型金礦的潛力巨大。再者,礦石中銅、鉬等有用元素局部礦化強烈,礦區,尤其是南東深部銅、鉬等的綜合找礦應引起重視。
該類型礦床主要找礦標志包括,北西西向斷裂破碎帶,岩體接觸帶構造以及兩組斷裂交會處;燕山期中酸性斑岩體,鈣鹼性-中酸性次火山雜岩體;硅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陽起石化和鉀化,尤其是熱液蝕變疊加的石英細網脈;Au異常,以及As,Sb,Bi等異常。
參考文獻
陳衍景.2000.中國西北地區中亞型造山-成礦作用的研究意義和進展.高校地質學報,6(1):17~22
陳衍景.2002.中國區域成礦研究的若干問題及其陸陸碰撞的關系.地學前緣,9(4):319~328
陳衍景,肖文交,張進江.2008.成礦系統:地球動力學的有效探針.中國地質,35:1059~1073
陳衍景,翟明國,蔣少涌.2009.華北大陸邊緣造山過程與成礦研究的重要進展和問題.岩石學報,25(11):2695~2726
鄧晉福,肖慶輝,蘇尚國等.2007.火成岩組合與構造環境:討論.高校地質學報,13(3):392~402
葛良勝,卿敏,侯增謙等.2009.內蒙古畢力赫大型金礦勘查突破過程及啟示意義.礦床地質,28(4):390~402.
胡波,翟明國,郭敬輝等.2009.華北克拉通北緣化德群中碎屑鋯石的LA-ICP-MS U-Pb年齡及其構造意義.岩石學報,25(1):193~211
魯穎淮,李文博,賴勇.2009.內蒙古鑲黃旗哈達廟金礦床含礦斑岩體形成時代和成礦構造背景.岩石學報,25(10):2615~2620
卿敏,葛良勝,唐明國等.2008.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畢力赫金礦接替資源勘查突破.見:主攻深部,挺進西部,放眼世界——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694~697
卿敏,張文釗,唐明國等.2011a.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畢力赫金礦田構造系統及其控礦規律.大地構造與成礦學,35(4):566~574.
卿敏,葛良勝,唐明國等.2011b.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畢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礦床輝鉬礦Re-Os同位素年齡及其地質意義.礦床地質,30(1):11~20.
任紀舜,牛寶貴,劉志剛.1999.軟碰撞、疊覆造山和多旋迴縫合作用.地學前緣,6(3):85~93
翟明國.2004.華北克拉通2.1~1.7 Ga地質事件群的分解和構造意義探討.岩石學報,20(6):1343~1354
(卿敏、牛翠禕編寫)
3. 蘇尼特右旗勞動服務就業局電話多少
蘇尼特右旗勞動就業服務局
電話:12333
地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都仁路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