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早秈稻期貨開戶
㈠ 早秈稻的期貨品種
交易品種
早秈稻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
元(人民幣)/噸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7%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合約交割月份
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北京時間 法定節假日除外)
上午 9:00-11:30 下午 1:30-3:00
最後交易日
合約交割月份的倒數第七個交易日
交割日期
合約交割月份的第一個交易日至倒數第五個交易日
交割品級
基準交割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稻穀》(GB1350-1999)三等及以上等級質量指標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規定的早秈稻。替代品及升貼水見《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
交割地點
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12%
最高交易手續費
2元/手(含風險准備金)
交割方式
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ER
上市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
修改日期:2010年12月29日
備註:自然人客戶持有早秈稻品種不能進入交割月。
㈡ 早秈稻期貨的相關知識
稻穀,在植物學上屬禾本科稻屬普通栽培稻亞屬中的普通稻亞種。它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約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4,產量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在商品糧中佔一半以上。產區遍及全國各地。
普通栽培稻可分為秈稻和粳稻兩個亞種。秈稻粒形細長,長度是寬度的三倍以上,扁平,茸毛短而稀,一般無芒,即使有芒也很短,稻殼較薄,腹白較大,硬質粒較少,加工時容易出碎米,出米率較低,米質脹性較大而粘性較弱。粳稻則粒形短切,長度是寬度的1.4-2.9倍,茸毛長而密,芒較長,稻殼較厚,腹白小或沒有,硬質粒多,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質脹性較小而粘性較強。
無論秈稻或粳稻,根據大米澱粉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粘稻與糯稻兩類。粘稻米澱粉中含直鏈澱粉10-30%,其餘為支鏈澱粉,米質粘性小而脹性大,其中粳稻米的粘性又大於秈稻米。糯稻米澱粉則幾乎全部為支鏈澱粉,米質脹性小而粘性大,其中粳糯米粘性最大。此外,粘稻米和糯稻米的色澤不同,粘米胚乳呈半透明狀(腹白除外),米質硬而脆,糯米胚乳則是蠟白色不透明(但陰糯半透明狀),米質疏鬆。
秈稻或粳稻,根據其生長期長短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類。早稻的生長期90-125天,中稻的生長期為125-150天,晚稻的生長期為150-180天。由於生長期長短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同一類型的稻穀的品質也表現出一些差別:早稻米一般腹白較大,硬質粒較少,米質疏鬆,品質較差,而晚稻米則反之,品質較好。 此外,根據栽種地區土壤水分的不同,又分為水稻和陸稻(早稻)。水稻種植於水田中,需水量多,產量高,品質較好;陸稻則種植於旱地,耐旱性強,成熟早,產量低,谷殼及糠層較厚,米粒組織疏鬆,硬度低,出米率低,大米的色澤和口味也較差。
在我國糧油質量國家標准中,稻穀按其粒形和粒質分為三類:
第一類:秈稻穀,即秈型非糯性稻穀。根據粒質和收獲季節又分為早秈稻穀和晚秈稻穀。
第二類:粳稻穀,即粳型非糯性稻穀。根據粒質和收獲季節又分為早粳稻穀和晚粳稻穀。
第三類:糯稻穀,按其粒形和粒質分為秈糯稻穀和粳糯稻穀兩類。 稻穀經礱谷機脫去穎殼後即可得到糙米。
糙米屬穎果,它的表面平滑有光澤。在糙米米粒中,我們把米粒有胚的一面稱腹白,無胚的一面稱背面。糙米米粒表面共有五條縱向溝紋,背面的一條稱背溝,兩側各有兩條稱米溝。糙米溝紋處的皮層在碾米時很難全部除去,對於問一品種的稻穀,溝紋處留皮越多,可以認為加工精度越低,所以大米加工精度常以粒面和背溝的留皮程度來表示。有的糙米在腹部或米粒中心部位表現出不透明的白斑,這就是腹白或心白。腹白和心白是稻穀生長過程中因氣候、雨量、肥料等不適宜而造成的。 糙米由果皮、種皮、外胚乳、胚乳及胚所組成。果皮包括外果皮、中果皮、橫列細胞和管狀細胞,總厚度約10微米。種皮極薄,厚度約為2微米,結構不明顯,有的糙米種皮內含有色素而呈現顏色。外胚乳是粘連在種皮下的簿膜狀組織,厚度l、2微米,與種皮很難區分開來。胚乳是米粒的最大部分,包括糊粉層和澱粉細胞。糊粉層細胞中充滿了微小的糊粉粒,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不含澱粉。澱粉細胞中充滿了澱粉粒。胚位於米粒腹面的基部,呈橢圓形,由胚芽、胚莖、胚根和盾片組成,盾片與胚乳相連接,種子發芽時分泌酶,分解胚乳中的物質供給胚以養分。
糙米再經加工碾去皮層和胚,留下的胚乳,即為食用的大米。
㈢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庄山金礦床
馬庄山金礦位於新(疆)甘(肅)交界處,是新疆東天山地區代表性金礦床之一。該礦床是1982年由甘肅省地質局第二區調隊發現,後經進一步工作,目前已探明金儲量達大型規模。
馬庄山金礦產於下石炭統白山組的一套淺海—濱海相火山碎屑沉積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中,是一個典型的與火山-次火山活動有關的金礦床,在空間和成因上受控於次火山侵入岩體。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 大地構造單元
馬庄山金礦位於天山-內蒙褶皺系北山褶皺帶中部,星星峽-明水復背斜南翼馬庄山單斜構造中,破城山-坡子泉區域性大斷裂從其南側穿過。
1.2 區域地層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有長城系、薊縣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古近—新近系)、第四系,其中,下石炭統白山組是金礦成礦的直接圍岩。
1.3 區域岩漿活動
區內岩漿活動頻繁,火山岩、侵入岩均有發育,華力西中晚期的一套中酸—酸性岩漿岩與金礦成礦關系密切。
1.4 成礦單元
馬庄山地區位於北山裂谷的北部,塔里木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的交界處。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礦區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統白山組,是一套淺海-濱海相火山碎屑沉積岩,以火山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地層分布最廣,是金礦礦體的主要賦礦層位(圖1)。根據岩性特徵可分為下、中、上3個岩組。2.1.1 下岩組
主要為石英砂岩、絹雲板岩、陽起石化安山岩、安山質角礫凝灰岩和結晶灰岩。該岩組火山噴發具有寧靜→噴溢→爆發→噴溢→寧靜的噴發韻律。
2.1.2 中岩組
主要為安山岩、英安質角礫凝灰岩、英安質熔岩、流紋質凝灰岩及凝灰熔岩、流紋岩和絹雲板岩。火山噴發呈中基性火山熔岩噴溢、噴發,凝灰質砂岩及硅質板岩沉積,中酸性火山凝灰岩噴發,流紋質熔岩噴溢的噴發韻律,是馬庄山金礦床的主要賦礦岩石。
2.1.3 上岩組
主要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安山岩和英安質火山碎屑岩。上述白山組火山活動表現出:①火山噴發由基性→中性→酸性演化;②噴發活動具有韻律性或旋迴性,噴發強度與岩流湧出量呈正相關;③在凝灰岩間夾正常沉積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具有海相火山岩沉積特徵。
圖1 馬庄山金礦區地質略圖
(據郭曉東等,2002)
Q—第四系;
C1b3—白山組灰岩;γ4—華力西期花崗岩;γξ—花崗正長岩;λπ—石英斑岩;βμ—輝綠岩脈;
wg—隱爆角礫岩。1—金礦脈(體)及編號;2—斷裂及編號;3—金異常范圍及編號
2.2 礦區岩漿岩
礦區岩漿岩有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中深成岩。火山岩分布於下石炭統白山組各岩性段內,構成一個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的火山活動旋迴,主要岩性有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質角礫凝灰岩、英安岩、英安質凝灰岩和流紋岩;次火山岩有石英斑岩、次英安岩、流紋岩、花崗斑岩、花崗閃長斑岩和輝綠岩,中深成岩有花崗正長岩和花崗岩等。
礦區規模最大的次火山岩為石英斑岩體,當其侵入流紋質熔岩而使之角岩化,花崗斑岩、花崗閃長斑岩和輝綠岩呈脈狀,規模較小;花崗正長岩和花崗岩分布在礦區外圍的東南和東北部;隱爆角礫岩則在馬庄山山峰以南。其中,次火山岩與金礦成礦關系密切。
2.3 礦區構造
區內褶皺有星星峽-明水復背斜、雙井子背斜、馬庄山單斜。雙井子背斜由下石炭統白山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組成,地層呈NE向延伸,傾向SE,傾角30°~40°,背斜南部及軸部發育華力西中期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馬庄山單斜構造呈NE向展布,走向40°,傾向SE,傾角35°~50°。斷裂按展布方向分為近EW,NE,NW,近SN和NNE向5組。近EW向的規模大、形成早、活動時間長,構成該區構造格架,是導礦構造。
2.3.1 NE 向斷裂
是礦區最為發育的壓剪性順層斷裂,常發育寬20~150m的擠壓片理化帶。火山角礫岩中有寬100~300m褪色蝕變帶,蝕變以絹雲母化、硅化為主,局部形成硅化帶、石英(細)脈。
2.3.2 NW 向斷裂
斷裂走向300°~330°,傾向30°~60°,傾角40°~65°,控制Ⅰ,Ⅸ,Ⅹ,Ⅺ,Ⅻ,ⅩⅢ號礦體的產出,為張剪性,與NE向斷裂具有共軛關系。
2.3.3 EW 向斷裂
走向近EW,多向N傾,傾角65°~85°,為剪張性,控制Ⅲ,Ⅳ,Ⅵ,Ⅶ號礦體的產出,以Ⅳ號規模最大,它是主要的導礦和容礦構造。
2.3.4 近SN 向斷裂
大多傾向E,個別傾向W,傾角較陡甚至直立,其斷面形態和位移跡象顯示為剪性斷裂。控制Ⅷ號礦體的產出,也是主要的控礦構造之一。
2.3.5 NNE 向斷裂
走向20°~30°,傾向SE,傾角50°~65°,控制花崗正長岩和石英斑岩體分布,為壓剪性斷裂,具有多次活動的特點。
2.4 圍岩蝕變
圍岩蝕變發育,主要有次生石英岩化、硅化、碳酸鹽化和黃鐵礦化,次為絹雲母化、葉蠟石化等。
次生石英岩化是礦區最重要的、與金礦化關系最密切的蝕變,主要發生在金礦體內和次火山岩體中。蝕變與裂隙關系密切,其變化規律是以金礦體為中心,裂隙和破碎發育地段是次生石英岩化作用最強的地方,遠離礦體及裂隙則蝕變強度減弱,次生石英岩化最徹底的地段往往是金礦化富集部位。
硅化,這里的硅化是指以熱液滲透充填為主,在成因上與高鋁礦物無明顯的聯系。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尤其是在次生石英岩化之上又疊加了硅化的地段金礦化較強,硅化期是Au的重要成礦期。
碳酸鹽化,在礦區分布較廣,各類岩石中均有發育,形成於金礦體內,是金礦化作用最後階段的蝕變類型。
黃鐵礦化,是區內重要的蝕變類型之一,分布范圍局限,僅見於金礦體及近側圍岩中,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3 礦床(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特徵
礦體受次火山侵入體控制,大部分產於次生石英岩中,並集中分布於礦區西部。礦體平面上呈脈狀,剖面上呈「Y」字型,小礦體平行於大礦體呈透鏡狀產出,區內以Ⅸ號礦脈為主,它包括Ⅰ,Ⅱ,Ⅲ號3條礦體。
Ⅰ號礦體:分布於礦區西部次火山岩體趨於尖滅地段,局部產於次火山岩頂蓋圍岩流紋質凝灰熔岩中。產狀穩定,呈弧形帶狀展布,走向由NWW漸變為近EW向,傾向N,傾角30~50°,傾向與兩側地層產狀相反,礦體呈脈狀或透鏡狀產出,局部出現膨縮、分叉、復合現象,總體向E 傾伏,厚度一般1~3m,最厚6.22m。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含礦岩石為次生石英岩。
Ⅱ號礦體:呈不規則狀沿300°方向展布,傾向NE,傾角30°~70°,長530m,主礦體旁側平行分布有數條小礦體,產於主礦體上下盤圍岩中。礦體沿走向和傾向連續性好,但厚度變化大,總的變化規律是淺部厚,向深部變薄或趨於尖滅。含礦岩石為次生石英岩,礦體圍岩為次火山岩。
Ⅲ號礦體:位於Ⅰ號以東Ⅱ號之北,含礦岩石為次生石英岩。次生石英岩地表出露長310m,由西向東逐漸分成兩條含Au脈體,呈網脈狀近EW向展布,傾向N,傾角45°~75°,並且由西向東逐漸變陡。
3.2 礦石成分
礦石分為含金蝕變岩型和含金次生石英岩型。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毒砂以及金-銀系列礦物,以黃鐵礦為主。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鈉長石、絹雲母和葉蠟石等。
金礦物主要為銀金礦和金銀礦,次為自然金和自然銀,顏色為淺黃色及金黃色,形狀極不規則,多為渾圓狀、多角狀,次為骨狀、棒狀和樹枝狀等。粒度較細,粒徑0.225~0.005mm,多在0.015~0.006mm之間,集中在<0.025mm,屬微細粒金。自然金多嵌布於石英集合體,黃鐵礦、褐鐵礦邊緣或其他硫化物晶隙,以及石英、硫化物的微裂隙中。賦存狀態有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體金3種,以裂隙金為主。
3.3 礦石組構及成礦階段劃分
3.3.1 礦石組構
礦石以不等粒狀結構為主,次為變晶、碎裂、交代殘余及再生結構。構造主要有碎裂、扭曲、浸染狀和脈狀構造。
3.3.2 成礦階段
根據礦物共生組合,馬庄山金礦的形成可劃分為兩個大的成礦期,即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成礦期。
1)熱液成礦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火山-次火山中溫熱液充填階段;火山-次火山低溫熱液充填階段。
2)表生成礦期:發生在礦床形成以後,由於表生淋濾作用形成一些氧化物,如褐鐵礦、水鐵礦和軟錳礦等。這種作用發生在淺部近地表或構造發育地段,使金品位明顯提高,同時可使部分強硅化體出現局部金富集。
4 礦床成因分析
4.1 流體包裹體特徵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
李新俊等(2002)對38個石英流體包裹體測溫結果表明:均一溫度主體介於220~270℃之間,冰融溫度介於-7.8~-4.8℃之間。將冰融溫度換算成鹽度,為7.5~16.2%,平均9.6%。可見,成礦流體為中溫、中低鹽度的流體。
液相成分中,陰離子以Cl-為主,F-含量甚微。F-/Cl-比值介於0.03~0.32 之間。陽離子以Na+為主,其次是 K+,而 Ca2+,Mg2+甚微。Na+/K+比值介於0.79~3.51 之間。Na+/(Ca2++Mg2+)基本上均>1.5,除一個樣品為1.45 外,其餘介於2.23~19.23 之間。可見,成礦流體液相成分具有富Na+,K+,Cl-特點,為Na+-K+-Cl-型。
氣相成分(表1)主要為H2O,其次是CO2,CO,CH4,N2,C2H6,Ar,O2,H2S的含量變化於0.08%~2.41%之間。但石英和黃鐵礦流體包裹體的氣相成分的含量表現出較大差異。二者相比而言,石英流體包裹體中明顯富H2O,而黃鐵礦流體包裹體中明顯富CO2,O2,H2S和CO,而CH4,C2H6,N2和Ar在二者中的含量相似或者在黃鐵礦中稍富。上述富集趨勢表明,在成礦過程中,有成分上有明顯差異的兩種流體存在。
表1 石英和黃鐵礦流體包裹體的氣相組成 w(B)/%
(據李新俊等,2002)
4.2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4.2.1 氫、氧同位素
如表2所示,石英流體包裹體水的δD值變化於-93‰~-106‰之間,表現出大氣降水來源的特徵。石英的δ18O值變化,集中於10.6‰~11.9‰之間。根據均一溫度測定值,可以假定石英與成礦流體在250℃溫度下達到了同位素平衡,由分程式103lnα石英-水=3.38×106T2-2.90(Clayton 等,1972)計算成礦流體的δ18O值,變化於1.1‰~2.4‰之間。在圖2上,馬庄山金礦6個樣點遠離變質水的區間,而位於大氣降水線與岩漿水區間之間。這表明,成礦流體中水有兩個主要來源:岩漿水與大氣水,二者發生了混合作用。
表2 氫、氧同位素組成 w(B)/‰
(據李新俊等,2002)
4.2.2 硫同位素
S穩定同位素測試表明,δ34S最高6.64‰,最低-1.47‰,平均2.84‰,極差8.11‰,與地幔衍生花崗質岩石接近,表明S主要來自上地幔。馬瑞士等對4個礦石樣品的測試表明,δ34S的化范圍為4.40‰~6.64‰,平均5.50‰,與深源S同位素組成相似。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靖軍等(1997)對主要含金石英脈、石英斑岩、花崗-流紋斑岩和火山凝灰岩作了稀土分析,對其含量用球粒隕石標准化後做出稀土元素配分曲線,結果表明:①礦區內各地質體稀土元素曲線特徵十分相似,均為右傾型(輕稀土富集型),具有弱—中等銪虧損特徵。表明它們之間存在成因上的聯系。按稀土總量可分為2個組合,即石英斑岩、花崗流紋斑岩、英安質晶屑凝灰岩組合,稀土總量明顯高於含金石英脈組合中的稀土總量。②礦區內兩種類型礦體稀土總量明顯不同,即強硅化交代體稀土總量高於石英脈型礦體。③金礦成礦與白山組中段英安質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它們均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線,尤其與石英斑岩有關。強硅化交代型礦體的形成早於石英脈型礦體。
圖2 馬庄山金礦成礦流體的δD-δ18O 圖
4.4 成岩和成礦時代
李華芹等(1999)對馬庄山次火山岩及含金石英脈進行了年代學研究,獲得馬庄山火山機構中次流紋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的Rb-Sr等時線年齡分別為301±21 Ma(圖3)和303±26 Ma(95%置信度),獲得含金石英(網)脈Rb-Sr等時線年齡為298±28 Ma(95%置信度)(圖4)。表明馬庄山火山機構形成時代與金礦成礦時代均為中-晚石炭世,二者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聯系。
圖3 馬庄山次流紋斑岩Rb-Sr 等時線圖
t=301±21 Ma(95%置信度);(87Sr/86Sr)i=0.707 84±0.003 02;M.S.W.D=1.2
圖4 馬庄山含金石英脈Rb-Sr 等時線圖
(據李華芹等,1999)
t=298±28 Ma(95%置信度);(87Sr/86Sr)i=0.71154±0.000 73;M.S.W.D=29.5
4.5 礦床成因
綜上所述,馬庄山金礦床成礦作用與古火山作用有關,受馬庄山古火山機構控制,火山-次火山岩漿作用不僅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和成礦熱液,成礦物質也來源於次火山岩及下石炭統白山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尤其是次流紋岩和次石英斑岩,華力西中期的構造-岩漿活動使Au等成礦物質發生活化、遷移,在NWW—SEE向的追蹤張裂隙中沉澱、富集。為華力西中期與酸—中酸性次火山岩有關的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參考文獻
郭曉東,金寶義,徐燕夫等.2002.新疆東部馬庄山金礦地質特徵及礦床成因.黃金地質,8(1):21~25
靖軍,徐斌.1997.馬庄山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新疆地質,15(4):327~341
李華芹,陳富文,蔡紅等.1999.新疆東部馬庄山金礦成礦作用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地質科學,34(2):251~256
李新俊,劉偉.2002.東天山馬庄山金礦床流體包裹體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及其對礦床成因的制約.岩石學報,18(4):551~558
(李文良編寫)
㈣ 甘肅省肅北縣海拔有多高
肅北縣南北自然環境差異極大,南山地區南部祁連山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團結峰海拔5826.8米,為甘肅省最高峰;山麓為沙礫戈壁傾斜高平原區。北山地區為中低山和殘丘地貌,戈壁廣布。[2]旅遊景點有黨河峽谷、透明夢柯冰川、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肅北人民公園、五個廟石窟等。
㈤ 期貨的早秈稻 價格怎麼那麼低今天收盤是2600多。就是說每噸的價格如此。每斤稻米才有1塊6
比你算得還便宜,2600/2=1300,每斤1.3元。早秈稻口感很差,不受歡迎,價低是正常的。
㈥ 早秈稻期貨的早秈稻期貨合約草案
鄭州商品交易所早秈稻期貨合約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4%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合約交割月份 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北京時間 法定節假日除外) 上午9:00-11:30下午13:30-15:00
最後交易日 合約交割月份第10個交易日
最後交割日 合約交割月份第12個交易日
交割品級 基準交割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稻穀》(GB1350-1999)三等質量指標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規定的早秈稻。替代品及升貼水:見《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
交割地點 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5%
最高交易手續費 2元/手(含風險准備金)
交割方式 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RI
證監會批准早秈稻期貨在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具體日期是2009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