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蘇州工業園區粳稻期貨開戶
❶ 江蘇地區水稻的成熟時間。一年熟幾次
十月左右,一年一熟到兩熟
❷ 期貨膠板,粳稻,晚稻品種關閉交易了嗎
你好,並沒有關閉交易。膠板、粳稻、晚稻這幾個品種現在成交量很低,成交不活躍。
❸ 粳稻期貨為什麼停盤
只要中國和世界經濟,混合,再有就是讓短期的價格下跌沒有有效的方法。如果使用國家權力來強制降價,那麼就會出現國家資源損失的風險;而且由於高價格水平,價格低是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將是投機和炒作資本主義的國際社會。這不僅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會造成該地區不穩定的經濟。
❹ 為什麼粳稻的行情這么妖
粳稻期貨這種行情主要是交易不活躍導致的。
❺ 稻香村的文化內涵
稻香村是中華老字型大小,始創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是國內食品行業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被譽為「糕點泰斗、餅藝至尊」。 乾隆皇帝南巡時,十分喜歡吃稻香村製作的清水玫瑰月餅和松子棗泥麻餅,他回京城後依然回味其香,此後經常派專人到稻香村采買。
稻香村美食早在乾隆年間就傳入宮庭,受到了皇帝的喜愛,並親賜匾額。稻香村蜜糕被納入「滿漢全席」的第一道茶點。
成稿於1931年的《醇華館飲食脞志》對稻香村的產品有詳細記載:「稻香村茶食以月餅為最佳……其佳處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鹽等名目。其價每個餅銅元十枚。每盒四餅,謂之大葷月餅;若小葷月餅,其價減半,名色與大葷同等。……至於咸月餅,往昔僅有南腿、蔥油兩種。近年又新添鮮肉月餅。此三種皆宜於出爐時即食之,則皮酥而味腴,洵別饒風味者也。
把「稻」和「香」連在一起並詠嘆不已的當屬宋代辛棄疾,他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稻香」二字的詩詞還有:「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新城粳稻,五里聞香」。將這二字用作食品糕點鋪的鋪名,形色味兼具,的確妙得很。而在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也有關於「稻香村」的細致著述,這又給了稻香村一個充滿詩情畫意並寓示著美好太平、五穀豐登的名字。《紅樓夢》的稻香村是李紈的住處,在大觀園西部大主山向南延伸的山懷中。此處「有幾百枝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賈政等人想題對額作「杏花村」,還叫人做一個酒幌,用竹竿挑在樹梢頭,以湊合唐代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賈寶玉嫌題額陋俗,以為不如因明代唐寅《題杏林春燕》詩:「綠楊枝上囀黃鸝,紅杏梢頭掛酒旗」題作「杏簾在望」,或據唐代許渾《晚至章隱居郊園》詩:「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臨水稻花香。」但被賈政一聲斷喝無了下文。元春歸省時,先賜名「浣葛山莊」,後見黛玉代寶玉所作的《杏簾在望》一詩中有「十里稻花香」句,復改為「稻香村」。配以對聯:新綠漲添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李紈奉元春之命進大觀園居此。此處僻處一隅,村舍清寒,「富貴之氣一洗皆盡」,合於尋常百姓的品味,這或許是稻香村成為廣受人民喜歡的商業品牌的文化宿命。
稻香村品牌歷史悠久,企業文化厚重;傳統、健康、精湛的製作技術;產品豐富,隨時令而生產,緊扣傳統民俗文化。
春色里,畫圖中, 稻香村裡笑東風。
時逢雨潤花枝俏, 蛙唱禾田碧水融。
——《桂殿秋·春》
❻ 請問 粳稻期貨的 粳稻1411和粳稻1501是什麼意思 是代碼還是品種
1411 1501 都是合約到期日。期貨合約以到期日對合約標注,即合約代碼。1411表示該合約會在14年11月下線,之後下線就不能交易,屆時會有新的月份的合約上線。一般的個人期貨投資者必須在14年10月,即離到期提前一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前保證該合約沒有持倉,只有企業法人交易者才能進入最後交易月。
1501原理同理。
❼ 粳稻期貨多少錢一手,粳稻期貨手續費收多少
現在的商品期貨各家期貨公司都是不一樣的,粳稻期貨目前的市場價是3728,粳稻期貨的手續費我們低到6元每手,非常低的,比較適合大眾投資者。憐惜喔哦!
❽ 吳中區公安局指揮中心吳羽
吳中區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吳中區位於蘇州南城,於2001年由原吳縣市撤市分設成區,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孫子兵法》的誕生地,故宮設計營造者、「香山幫」鼻祖蒯祥的故鄉。[1]
吳中區陸地面積742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吳中區轄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吳中經濟開發區、穹窿山風景管理區和7個鎮、8個街道及6個國家4A級景區,戶籍人口60萬。[1]
吳中區占太湖1459平方公里、約3/5碧波水域、180餘公里親水岸線,蘇州近80%丘陵山體。區內盛產洞庭山碧螺春茶、太湖大閘蟹、枇杷、楊梅及「太湖三白」等名特優農副產品。[1]
中文名稱
吳中區
外文名稱
Wuzhong District
別 名
吳縣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江蘇蘇州
下轄地區
長橋街道、木瀆鎮,光福等
政府駐地
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東路288號
電話區號
國際:(+86)512;國內:0512
郵政區碼
215000
地理位置
蘇州東南部,太湖東岸
面 積
745平方千米
人 口
113.83萬人(常住人口2012年底)
方 言
吳語—吳語太湖片—蘇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著名景點
木瀆古鎮,甪直、太湖景區、天平山、旺山風景區、寶帶橋等
機 場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
蘇州站、蘇州北站
車牌代碼
蘇E
區委領導
區委書記:俞杏楠;區長:金潔
歷史名人
范仲淹、陸龜蒙、高啟等
吳中特產
碧螺春、慈姑、太湖白蝦等
建區時間
2000年12月31日
行政代碼
320506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地貌
▪ 水文
▪ 氣候
4 人口
5 經濟
▪ 概況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6 交通
7 社會
▪ 文體事業
▪ 教育事業
▪ 醫療衛生
▪ 社會保障
▪ 生態環境
8 旅遊
9 特產
10 名人
歷史沿革
編輯
吳中區
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吳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創造了當時很先進的「良渚文化」。
從三山島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的發現來推斷,大概有一萬多年歷史;如果從商代末年(約公元前12世紀)泰伯、仲雍避奔江南建「勾吳」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歷史(此後春秋戰國時期先後被稱為吳、越、楚);如果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算起,則有二千多年歷史。隋唐時代,吳地平息戰亂後區轄有所變化。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蘇州。十一年(591年)吳縣縣治遷徙至橫山(今橫山鎮)。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兩縣分境合城而治。隋唐時代,吳縣的農田水利和漕運事業得到較大的發展。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吳縣不僅成為江南運河航運的要地,也使
吳中區
大片 的農田灌溉得到了改善。「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這些詩詠真實反映了當時吳縣物阜民豐的繁華景象。交通的改善,使吳縣的手工業和多種經營也同時得到發展。絲織和刺綉等開始盛譽天下,產品逐漸運銷海內外。
洞庭山的橘子、枇杷等花果成為「貢品」。「洞庭橘熟萬株金」、「樹樹煙籠疑帶火」即為洞庭山區果林的生動寫照。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長洲兩縣均屬浙江西路。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算起,則
古鎮風情(18張)
有二千多年歷史。秦初,吳縣地域廣大,包括常熟、吳江、嘉興等地在內。秦之後,吳縣的地域、轄屬屢有變化。至東漢末年,吳地屬孫權割據地。晉武帝滅孫皓,分天下為十九州,吳屬揚州。晉太康四年(283年)縣境北部析置海虞縣(今常熟市)。宋、齊、梁、陳四代吳縣均為吳郡。梁代侯景之亂時,吳郡一度還曾被稱為吳州,後吳州、吳郡、吳縣治所同駐一城。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長洲兩縣均屬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年),劃長洲縣東南部建立元和縣,與吳縣、長洲縣合城而治。後又劃吳縣東山、西山建太湖、靖湖兩廳。至1912年,復並三縣兩廳為吳縣。1928年,劃吳縣城區設蘇州市,1930年撤銷市建置,轄區復歸吳縣。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市、縣分設,析城區和郊區置蘇州市,周圍鄉
吳中區
村為吳縣,東山、西山及太湖湖區劃建太湖行政辦事處。1953年5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改建震澤縣。1959年撤銷震澤縣,復並入吳縣,隸屬蘇州專員公署(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
解放後的吳縣,沒有另建縣城,全縣的黨政機關駐於蘇州市區。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1984年開始,吳縣在離蘇州市中心約3千米的城南開辟總面積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區。1989年8月,吳縣機關遷入新城區。
1995年6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以原吳縣行政區域為吳縣市區域,市人民政府駐長橋鎮。
2000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2]
行政區劃
編輯
水鄉古鎮(20張)
截至2016年,吳中區下轄1個國家級太湖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農業園區、7個鎮、8個街道和穹窿山風景管理區。[3]
街道/鎮/開發區 直轄(居委會、村委會等)
蘇苑街道
月浜社區、寶帶社區、 嘉寶花園社區、東吳花園社區、 澹臺湖社區 ~006 111、苑北社區、 苑東社區、 苑南社區、 南區社區、西塘社區、南巷社區
香山街道
蔣墩、中心、長沙、小橫山社區居委會;梅舍、郁舍、香山、舟山行政村
城南街道
寶帶橋社區、紅庄社區、南石湖社區、新江社區、龍南社區、東湖社區、碧波社區、南港社區、陽光苑社區、商貿城社區、桂苑居社區、新城苑社區、玫瑰苑社區
胥口鎮 胥江、子胥社區居委會;東欣、新峰、箭涇、香山村委會
郭巷鎮 郭巷居委會;塘北社區居委會;黃潦、潦涇、長豐、灣里、浮橋、塘東、戈灣、五浦、六浦、徐浜、雙浜、姜庄、尹山、六豐、善浦、塘南、姜家、獨墅湖、馬巷、官浦、通橋村委會
東山鎮
東山、葉巷、渡橋、西新居委會;楊灣、三山、碧螺、潦里、陸巷、雙灣、莫厘、吳巷、渡口、渡橋、太湖、新潦村委會
木瀆鎮 香溪、花苑、白塔、同春、翠坊、下塘、胥江社區居委會;靈岩、堯峰、金山、天平、姑蘇、西跨塘村委會
光福鎮 梅園、東淹湖、太湖居委會;福利、舟山、鄧尉、香雪、湖中、沖山、府巷、迂里村委會
甪直鎮 甪青、正陽、中和、建新、南匯居委會;淞南、淞港、淞浦、澄北、澄湖、澄東、甫里、甫南、甫港、甫田村委會
渡村鎮 渡村居委會;牛橋、石塘、石舍、采蓮、前塘、靈湖、陸舍村委會
藏書鎮 藏書居委會;藏東、藏南、藏西、藏北、藏中村委會
橫涇鎮 上塘、下塘、西環居委會;新路、新齊、鎮南、新眾、堯南、新思、三星、上庄、後巷、馬家、新湖、上林村委會
浦庄鎮 浦庄居委會;湖橋、浦庄、馬舍、石庄、界路、東吳村委會
開發區 龍南、新江、碧波、白雲街、南港、盛豐苑、商貿城、吳中商城居委會;寶帶橋、紅庄、東湖、南石湖、珠村、吳山、龍翔、莫舍、溪上、木林社區居委會;張橋、旺山村委會
太湖旅遊度假區 蔣墩、長沙、葉山、中心居委會;梅舍、郁舍、香山、小橫山村委會;江蘇省太湖採石公司、吳中區良種場、吳中區林場
地理環境
編輯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576px; top: 428px; z-index: -6235974;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吳中區
位置境域
吳中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南部,北與蘇州古城、蘇州工業園區、
吳中區
蘇州高新區接壤,西銜太湖,與無錫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5´~120°54´,北緯30°56´~31°21´。全境東西長92.95公里,南北寬48.1公里。[4]
地形地貌
吳中人文風光(3張)
吳中區是典型的東部水網地區,地處長江下游,為太湖水網平原的一部分。境內水網稠密,江河湖泊眾多。東部以平原為主,由水網平原、低窪圩田平原等構成。全境東西寬92.95千米,南北長48.1千米。土質:吳中區平原地面組成大部分屬河流沖積、湖積相物質,淺層內以灰色變形較小、強度較高的粘性土為主,質地緊實,一般承載力為20T/M2左右。吳中區地面平均海撥約5M,地勢平坦,坡度平緩,地勢符合國家工程建設標高。
吳中區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東北延伸的余脈,成「島」狀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鎮內。境內山脈最高峰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5]
水文
吳中區最高水位平均值3.38M(吳淞標高,下同),最低水位平均值2.43M,常年水位平均值2.83M。[6]
氣候
吳中區年平均溫度15.8℃(最高35℃,最低-3℃),無霜期長達230天左右。[6]
人口
編輯
2012年末,吳中區戶籍人口605000人。常住人口1158410人,2000到
吳中風光(14張)
2010年檢年均增長率為4.92%。2011年底,吳中區總人口60.33萬人,60周歲以上老人11.59萬人,占總人口19.21%。預計到「十二五」 未,吳中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12.8萬人,占總人口的21.21%。60歲以上老年人中,70~79歲為3.39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29.24%;80~89歲的1.4萬人,占老年人總12.7%;90~99歲的1285人,占老年人總數的1.11%;百歲以上老年人16人,占老年人總數的0.01%。80歲以上高齡總人數為15301人,占老年人總數的13.2%,比2006年底80歲以上老人12034人增長27%。[7-8]
經濟
編輯
概況
2010年,吳中區地區生產總值達602億元,增長13.6%,高於預期
吳中區
目標1.6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0億元,增長20%,高於預期目標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增長20.3%,高於預期目標4.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27元,分別增長11.3%和12%,高於預期目標1.3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3.1%,低於預期目標0.4個百分點;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左右,高於預期目標0.2個百分點。[9]
第一產業
吳中區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產地,主要農副產品有優質稻米、枇杷、楊梅、銀杏、板栗、桂花、席草、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菇、荸薺、蒓菜、紅菱、花卉、苗木、太湖大閘蟹、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魚)、青蝦、鱖魚、鰻魚、河蜆、鱉和藏書山羊、東山湖羊、生態草雞等。[10]
2010年,吳中區全力推進沿太湖高效綜合區、西部丘陵生態林茶果區、東部平
吳中區
原傳統農業區等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六個一」工程實現產值30.5億元。糧食儲備保供體系逐步完善,建成一批區級示範庫。[9]
第二產業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