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B
小題1:D
『伍』 2008年雪災的經濟總損失
新華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劉奕湛) 中國民政部13日說,截至2月12日,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1111億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損失。
中國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說,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21個省(區、市、兵團)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7億畝,絕收2530畝;森林受損面積近2.6億畝;倒塌房屋35.4萬間。
李學舉說,湖南、貴州、江西、安徽、湖北、廣西、四川等省份共投入救災人員775萬人次,各級共投入救災資金13.98億元,發放大量方便食品、口糧、食用油、飲用水、取暖燃料、棉衣被等救災物資,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和受災群眾655.5萬人。
針對這次雨雪冰凍災害,社會各界捐贈款物(含物資折扣)累計約11.95億元,其中,民政部直接接受和經民政部協調直接捐贈給災區的款物有8581萬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其他各地紅十字會接收款物1.37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接收款物4510萬元,中國扶貧基金會接收款物3345萬元,湖南等7個重災省份接收款物8.93億元。
『陸』 2008年中國雪災的影響
中國南方以往主要防的是水,而不是雪。在地理上,中國南方與巴爾干、北美、歐亞大陸北緣對雪的見識毫無可比之處。中國黃河以南的房子就很流行平房頂了,毫無陡峭屋頂那種對雪的警惕。
中國社會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王昂生教授說:「中國南方這么大范圍、長時間的降雪確實帶來一定的異常性,從這幾天的情況來看,顯然,對這種很少出現的比較極端的氣候,南方城市的預案考慮得還不夠充分、細致、具體。」19日凌晨,家住漢口的劉先生家水管凍裂,自來水沖進房間足有10厘米深。武漢市的供水熱線這幾天快被類似的事故報警打爆了。連續低溫致使全市水管頻頻爆裂,僅大型管道爆裂就達40餘處,共發生5000多起停水事故,數萬居民用水受到影響。據了解,武漢市全市供水管網有5000多公里長,其中2000多公里趨於老化,部分管材又為普通鑄鐵管或水泥管,一遇惡劣天氣,就容易「熱脹冷縮」導致破裂。與此同時,持續低溫又使用電負荷急劇上升。「最近電煤太緊張了,湖北全省每天最多購進三四萬噸,最少只有一兩萬噸,這只能滿足火電廠1/10的發電需求」,湖北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勇說。目前,湖北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拉閘限電。在貴州省貴陽市,位於市區內的蠻坡路段結冰的路面光亮如鏡,有20多輛公交車和其它車輛因路面結冰發生側滑或追尾、刮蹭事故,橫七豎八地停在這段長達1公里多的路上,然而,由於沒有及時的交通管制,不斷有不明路況的車輛繼續開向這里。記者還了解到,國家電網三峽工程宜昌至上海的一條重要的電力外送信道因連日的嚴重雪災中斷。國家電網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出事線路段覆冰太厚,最厚達50至60毫米,而按江南常年氣候,設計的抵禦覆冰厚度僅為10毫米。
「在東北、西北,基礎設施必須有防寒防雪的要求和標准,起碼水管會有保暖防凍裂的措施,道路管理部門融雪劑也會備足。
但是在南方,這個問題就尷尬了。畢竟這樣的降雪也許十年、幾十年才遇到一次」,王昂生說,在抗災能力建設的成本與應對突發災難的措施之間需要平衡考慮,非要把南方所有的水管都按防寒防凍標准改造,那投入的成本可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對那些多年難得一遇、災害後果又不會太嚴重的自然災害,就應該以周密的應急預案來對付,水管爆了,按方案立即搶修就是了。
王昂生表示,其實,美日和中國一樣都處在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叉地區,但這兩個國家都非常發達,抗災減災能力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像美國遭遇卡特里娜颶風時,雖然初期反應有些遲緩,可一旦重視起來,10天之內就能把新奧爾良一個城市的人全部撤空。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事情,對災害、事故建立應急機制也才是2004年的事,因此,中國和那些老牌的發達國家相比,在應對災害的經驗和能力儲備上,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王昂生表示,中國的應急能力實事求是地講,這幾年已經提高很快了,但擁擠的社會在災害面前的脆弱性還是中國的一個軟肋,這場並非很大的降雪也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柒』 這次雪災對那些上市公司2008年的業績有正面影響
當然有些影響不過影響 個人觀點不是很大,相反也是個機會。大雪帶來的重要損失都讓國家抗下來了。大雪帶來的蔬菜 糧油的短缺並非很嚴重。 交通壓力逐步被緩解的。價格完全是由於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決定了企業的生存。上市的公司的抗環境力很強 。2008年也應該算做中國的崛起年啦。畢竟世界性的運動會會有很強的經濟帶動作用。
所以 影響主要是 物流 和交通 和南方的一些酒廠一類的製造廠商 不過也都是細微的影響
『捌』 08年大雪災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拉尼娜現象,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負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非常明顯,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所以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
第二個原因,下雪或者下雨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來自於熱帶地區暖濕氣流。2.來自於高寒地區的冷空氣。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所以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另外國外的專家說跟三峽大壩蓄水有關,自己查證吧。
『玖』 2008年雪災損失情況以及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等回答!
一、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當地交通中斷,產品、原材料運輸受阻,生產處於停滯狀態,大大影響當地的GDP。
煤電運輸受阻,電廠停產、半停產,使電力輸送的地方生產受直接影響。
電力中斷,生產停頓。對於那些連續性的生產,帶來巨量損失,比如石化、化工、造紙等連續生產行業。
道路修復,電線及線桿、線塔,車輛等物品的直接損失,蔬菜、瓜果、糧食的損失。
人員傷亡。
按照年生產10個月計算,這次災害相當於完全停產大約30天,對我國GDP的直接影響=30/300 = 10%。
世界銀行估計我國2008年GDP大約10%,那麼受學災影響,GDP大約要降低到9%左右。
民政部:2008年雪災已造成1111億元直接經濟損失
針對這次雨雪冰凍災害,社會各界捐贈款物(含物資折扣)累計約11.95億元,其中,民政部直接接受和經民政部協調直接捐贈給災區的款物有8581萬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其他各地紅十字會接收款物1.37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接收款物4510萬元,中國扶貧基金會接收款物3345萬元,湖南等7個重災省份接收款物8.93億元。
08年保險業研究報告:雪災賠付影響有限 將催生巨災保險
投資要點:
截止2月10日的賠付支出為10.4億元,預估總賠付在50-85億元之間,我們估計在70億元左右。較低的投保率避免了保險公司在這場雪災中的賠付劫難,受災重點領域農業險賠付只佔目前總賠付的4%,而車險賠付佔比高達45%,這與交強險實施以來較高的車險投保率密切相關。
採用整體市場份額估算,以70億總賠付為基數,則預計雪災對中國財險、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EPS影響分別-0.25、-0.10和-0.09元;按50億預估賠付計算,則影響分別為-0.20、-0.08和-0.07元;若按85億預估賠付計算,則影響分別為-0.34、-0.13、-0.12元。由於中國財險在重災區的市場份額要比整體市場份額高,而太保和平安在重災區的市場份額要低於其整體市場份額,因此平安和太保的實際影響可能更小。
此次雪災可能導致巨災保險在中國的誕生。巨災保險固然可以壯大整個財產保險行業的規模和力量,但其蘊含的巨大風險和賠付金額,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我國保險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們相信政府在巨災保險的體系設計中,將充分考慮到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現狀,因此,我們認為這次雪災是中國保險業(特別是產險)發展的一個正向推動力量。
1.雪災賠付:車險佔主導
保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月10日,保險業共接到雨雪災害保險報案80.34萬件,已付賠款10.4億元。其中,財產保險已付賠款9.75億元,人身保險已付賠款6500萬元。其中,機動車輛險賠付居首位,賠付4.67億,佔45%,其次為企財險及建工險,賠付3.74億,佔36%。
從地區來看,受災最嚴重的前11個地區占雪災賠付的86%,其中湖北和湖南分別佔19%和14%,其次為貴州、江西、安徽,佔比均在7%以上。
根據初步估計,這次雪災的總賠付在50-85億元之間,我們估計在70億元左右。
2.低投保率導致雪災賠付有限
根據湖北、貴州、安徽、河南、江西、江蘇、四川、廣西公布的各保險公司保費數據,我們計算了中國財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在重災區的市場份額,發現中國財險在重災區的市場份額要比整體市場份額高,而太保和平安在重災區的市場份額要低於其整體市場份額。
按重災區市場份額計算,截止2月10日的總賠付10.4億中,中國財險、太保和平安的賠付支出約為5.17億、1.11億和0.98億。若按整體市場份額計算,則三者的賠付分別為:4.61億、1.22億和1.12億。由於中國財險公布的賠付支出4.49億比較接近按整體市場份額計算的金額,我們採用整體市場份額的方法估計各保險公司的雪災賠付。
以70億總賠付為基數,我們估算出雪災對中國財險、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EPS影響分別-0.25、-0.10和-0.09元,按截止2月10日的10.40億元賠付支出計算,雪災對中國財險、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EPS影響分別為-0.04、-0.02、-0.02元;按50億預估賠付計算,則影響分別為-0.20、-0.08和-0.07元;若按85億預估賠付計算,則影響分別為-0.34、-0.13、-0.12元。
上述計算並未考慮再保因素,再保賠款可以減輕雪災對業績的影響。不過,我國保險公司的保費分出比率並不大,再保補償也不會很高。
3.一次雪災催生一個巨災保險?
3.1.雪災凸顯保險覆蓋嚴重不足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月12日,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蹤,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111億元(未含工礦企業損失)。
截至同一天,保險業共接到雨雪災害保險報案85.1萬件,已付賠款10.4億元。這一數字,佔到災害造成的整個經濟損失的比例不足1%。即使按預估的50億來計算,這一比例也不到5%,況且,這些損失賠償中有一部分還屬於"超常規"的賠付。
由此可見,我國的保險覆蓋率還相當之低,事實上,我國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只有56美元和2.8%,而國際平均水平已經達到了512美元和4.2%。
當然,低投保率,也是視情況而定的。2006年下半年,我國開始實施交強險,從而大大提高了車險的投保率,在此次雪災賠付中,機動車輛損失也得到了較好的補償,獲得賠付4.67億,占總賠付的45%(截止2月10日);與此相反的是,作為本次受災的重點領域農業,由於投保率極低,獲得的保險賠付僅4014萬元,其中還包括能繁母豬保險的賠付3187萬元,只佔總賠付的4%。
投保率低,一方面反映了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還很小,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還有限;另一方面,也使保險公司躲過了這場賠付劫難。
3.2.巨災保險:福兮?禍兮?
保險在巨災補償中的輕微作用引起了保險業界及相關部門的反思,由此產生的政策行動是: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巨災保險體系,如何建立和積累巨災保險基金,並擬向國務院提交這一方案,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起我國的巨災風險機制。一次雪災,導致了一場保險普及教育,或許還將產生一個巨災保險,果真如此,對保險業的發展影響深遠,財產保險將繼交強險之後再躍上一個新台階。
巨災保險的出台,固然可以壯大整個財產保險行業的規模和力量,但也可能給財產保險公司的業績帶來很大的沖擊。巨災風險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其風險分攤需要歷經多年的縱向積累,給保險公司帶來的賠付也是驚人的,如何應對巨災風險,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我國保險業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是福是禍,要看巨災保險體系如何設計了。我們認為,中國產險業要發展成熟,巨災保險是繞不過去的,在體系的設計中,政府將會充分考慮到保險業的發展現狀。因此,我們相信這次雪災應該是中國保險業(特別是產險)發展的一個正向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