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資金不可進入期貨交易細則
Ⅰ 關於的規定各貸款的細則
貸款基本條件:
1.具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證明。
2.年滿十八周歲,年齡加貸款年限不得超過70歲。
3.具備按時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無違法行為,當前未涉及任何刑事案件或對其不利的民事案件。
5.信用良好,客戶及其配偶名下貸款及貸記卡均無當前逾期,徵信記錄符合各產品准入要求。
通過招行貸款,貸款金額較小(5萬以下),如您已是招行用戶,並且下載了招商銀行手機銀行APP,您可以嘗試通過登錄手機銀行,點擊「我的」-「全部」-「貸款」-「我要借錢」,通過此界面嘗試申請。若符合招行信用卡條件,可嘗試申請信用卡。
如貸款金額在5萬以上,若您所在城市有招行,可通過招行網點嘗試申請貸款,由於各貸款項目所需條件及申請材料有所不同,目前可貸款用途如下:購車、購車位、裝修、教育學資、大宗消費購物、旅遊等個人或家庭合法消費;以及生意方面周轉的用途。您可在8:30-18:00致電95555,進入人工服務,提供貸款用途及城市詳細了解所需資料。貸款申請是否通過,請以經辦行個貸部門的綜合審核結果為准。
Ⅱ 銀行可以從事期貨交易嗎
不可以,違法的,銀行只能在我國法律框架和央行的指導下開展業務!期貨交易一般吸收期貨生產企業和使用企業,和一些貿易公司,個人投資者!銀行進入期貨行業會干擾市場的,是通不過的!
Ⅲ 知道融e借貸款資金不能用於投資股市,期貨,房產等!但在貸款的時候沒提示不能還信用卡
這個在當初辦理貸款的時候應該說過的,而且協議中一定也提到了。貸款不可以用於投資股市基金,也不可以以貸養貸,還信用卡更不可以。一旦違反有關規定,對方有權收回你的貸款資格和房貸額度。想要回復的話,需要你的徵信達到合格條件,至於期限,那就可以自己了,快的話一年,慢的話三五年都有,因為個人徵信建立很難。
Ⅳ 銀行信貸資金為什麼不能入股市
一、銀行增加貸款貨幣投放量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實體經濟的復甦。
二、如信貸未能按照國家的想法進入實體經濟,就失去了投放大量資金的意義。
三、信貸直接流入資本市場,會導致股市泡沫急速形成,股市從來是實體經濟的價值為依託的。如實體經濟未能復甦,股市暴漲,無疑加速泡沫的產生和破滅。整體看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銀行加大貨幣投放時政府行為,利潤是其次才考慮的。
Ⅳ 在我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使用信貸資金、財政資金、銀行資金進行期貨交易。請問銀行資金是何意
信貸是信用貸款而銀行資金一般是公司或集體交納到銀行的必須資金,因為一個公司除常用開支可以保留其他資金都要通過工商部門省核後存到銀行帳戶上的並且必須通報給有關部門備案 這些通常被稱為責任人的銀行資金
Ⅵ 如何防止銀行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或利用資管計劃繞道進入股市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一下歐美日也包括港台等法制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就會發現他們怎麼就沒有這么多反反復復的違規,違規後又來監管,總把投資方當猴耍的事呢?看來,還是我們的體制有問題,說白了「好」事「壞」事都是他們在乾的。他們只有一件事不幹:向民眾承認錯誤!
Ⅶ 信貸資金可否流入期貨
這個要看銀行的,有些銀行是不允許的,有些可以。
Ⅷ 消費貸款的資金用途有什麼限制
個人消費貸款,是為滿足除購房以外的合法消費用途,招行推出的個人消費貸款,可針對借款人用已有房產抵押或以信用方式辦理;請點擊:→[消費貸款介紹http://www.cmbchina.com/Personal/Credit/CreditInfo.aspx?guid=65a309fa-6b36-4cbb-8a64-196ba77e403a]查看詳細介紹。
Ⅸ 請問貸款有用途限制么有規定貸款不能用於哪些用途嗎
貸款是由用途限制的,根據規定個人貸款用途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有關政策,貸款人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
根據《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七條 個人貸款用途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有關政策,貸款人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貸款人應加強貸款資金支付管理,有效防範個人貸款業務風險。
第十一條 個人貸款申請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借款人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或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境外自然人;
(二)貸款用途明確合法;
(三)貸款申請數額、期限和幣種合理;
(四)借款人具備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五)借款人信用狀況良好,無重大不良信用記錄;
(六)貸款人要求的其他條件。
(9)銀行信貸資金不可進入期貨交易細則擴展閱讀:
《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四條 借款合同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明確約定各方當事人的誠信承諾和貸款資金的用途、支付對象(范圍)、支付金額、支付條件、支付方式等。借款合同應設立相關條款,明確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或怠於履行合同時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
第三十八條 貸款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和借款合同的約定,對借款人未按合同承諾提供真實、完整信息和未按合同約定用途使用、支付貸款等行為追究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