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對農民收入影響
㈠ 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民收入有哪些影響
1、農業機械化與農民的農業收入
機械化水平是農業技術進步並不斷提高農業投入要素生產率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其績效主要表現在提高了每個農業勞動者的耕作面積,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可能會對提高單產量的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但總體上講,農業機械化本身對每畝單產量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而在現有的土地承包體制下,每個農業生產者的耕作面積不僅不可能增加,反而變成了農民收入增長的約束條件。雖然,近年來各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農民轉讓、轉包土地以擴大經營規模。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也將鼓勵農民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到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高度。但是,在土地作為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條件以及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滿足農民基本需求,以及絕大多數農民在農業領域以外的就業機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前提下,許多農民還是將土地視為滿足其基本生活的生存條件而缺乏轉讓土地的意願。雖然近年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自主權不斷擴大,但是,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主要還是以單個家庭為主。
同時,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並不一定必然增加農業收入。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指出:「本書研究的結果對農場規模在農業現代化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在研究傳統農業特徵時,很明顯,小農場或大農場並不是基本特徵。人們頑固的堅持適度農場的觀念,求助於「規模收益」的概念一般是無用的」。因此,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只是節約了農業工人的農業勞動時間,而節約的時間能否帶來貨幣收入還取決於農民自身的職業轉換能力和其他領域的就業機會。
2、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民的農業收入
農業科技進步是指生物和化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如優良品種、優質化肥、農葯等。它作為現代投入要素和技術創新,主要通過增加每畝單產量或降低單位成本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前所未有,但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產量增長或成本下降並不必然增加農民收入,即「增產不增收」的特徵明顯。原因在於,數以千萬計的個人或家庭分散決策,使農產品市場呈現競爭性市場特徵。競爭性市場特徵意味著任何原因(科技進步)導致的成本下降都必然導致產品價格的下降,從長期看,這種競爭的最終結果是那些成本偏高的農戶要麼退出市場,要麼迅速學會別人的先進技術,而且農業中的新技術、新方法很容易學習和傳播,分散經營的農戶也不可能形成技術壟斷,這樣一來,科技進步帶來的農產品生產成本下降的利益會由於完全競爭市場的原因全部轉移到購買者身上。
3、糧食商品化率與農民的農業收入
不管從短期還是長期看,我國糧食市場的供給價格彈性均大於需求價格彈性,按照蛛網模型理論,糧食市場的波動趨勢必然是發散型蛛網模型(不穩定結果)。就是說,在不考慮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單個家庭直接面對的市場風險是巨大的。為什麼糧食供給價格彈性會大於其需求價格彈性呢?這一點必須從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民實際狀況出發進行分析。
在我國糧食主產區,雖然近年來小麥和玉米的商品化率提高迅速,但是,農民幾乎沒有市場定價權,因為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演變緩慢,單個農戶直接面對市場,糧食銷售渠道又單一,一般情況下,只能等待商販收購(一個鄉只有一個收購點),其收購價格以國家制定的糧食收購價為參照,因此,農戶只能逼迫接受這一價格。另外,因為大部分勞力外出打工(鳳翔縣虢王鄉馬洛村共有3 200人,18—60歲的勞動力大約1 500人,常年外出打工者大約1 000人左右,佔70%)並在打工所在地解決吃飯問題,致使自產自消部分所佔比重大大下降,小麥大約佔到產量的15%~20%,玉米大約不到5%,盡管如此,每戶都留存1—2年的口糧作為庫存以應對各種風險,包括糧食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國糧食市場的供給彈性較大,也就是農民的糧食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異常敏感,當市場價格上升時,他們就會減少庫存增加市場供給,相反就會減少供給,這是從短期看。
從長期看,糧食供給價格彈性大,主要源於農戶經營規模小,數量大且分散,使用通用農具從事農業生產轉產容易,當新的生產周期開始時,什麼比較收益高就種什麼。但是,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在這種情況下,種糧農民的收入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雖然近年來國家財政增加了種糧農民的貨幣補貼(每畝40元),但是,國家針對農業的政策波動太大,沒有將農業當成一個產業來認真對待。糧食多了就壓價格,少了就實行各種措施補貼、獎勵,在糧食價格較低的情況下放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具有壟斷性,40元的貨幣補貼很快被化肥、農葯、種子的價格上漲所抵消。
㈡ 農產品行情上漲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
生活費支出增加。米、面、糧、油、副食品這些日常生活必須品都會漲價的。
㈢ 農業歉收對農民收入有何影響
會直接影響
農民
的
收入
,導致
農產品價格
上漲,同時也使農民的生存更加艱難
㈣ 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農民的收入不客觀,經過探討發現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這兩點:1.農業擴大再生產的模式(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農業外延式擴大再生產是在農業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 下,通過增加農業勞動投入、擴大農業耕種面積,使全國一次性 播種面積和復種面積大幅增加,同時使全國農產品總量得到增加 的一種再生產模式。2.生產經營環境對農民來說市場 環境主要指與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市場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減。
㈤ 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變化的影響最大,其系數估計值為1左右,這說明財政收入增長率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變化率之間呈1對1的關系,財政收入超收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變化高度相關; (2)財政支出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9和0.6左右,這說明基於財政支出預算安排的財政(稅收)收入計劃具有剛性,通常計劃本身安排就比GDP增長速度要高,實際執行時又會超額完成,所以財政支出具有很高的收入彈性,甚至超過GDP的收入彈性很多; (3)全社會商品零售額變化率的系數估計值為0.1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的影響最差,其系數估計值為0.06左右,這說明消費的收入彈性較高,而投資的收入彈性較低; (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15和0.40左右,這說明居民收入越高,消費能力越強,同時意味著其工作積極性越高,創造出的財富越多,這些因素都能帶來財政收入的更快和持續增長。
㈥ 農產品漲價能否增加農民收入
更讓人頭痛的是,一會漲一會跌,既讓政府應接不暇,也讓農民吃了不少苦頭。那麼,農產品漲價能不能增加農民收入呢?有大俠把這作為一場辯論賽的論題,還真是個好主意。
個人認為,首先要審清題意,從經濟學角度釐清這一經濟問題所涉及的基本經濟原理。需要注意的是,農產品漲價要區分生產者批發環節漲價還是最終零售環節漲價,不同環節價格變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僅僅是批發環節漲價,價格鏈條沒有傳導到零售環節的話,對市場的影響不大,往往不會成為熱點問題,自然會增加農民的銷售總收入,但這種情況似乎不多;如果最終零售環節漲價,但批發環節沒有漲價,那麼只是中間商得利,農民並沒有分得一杯羹,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出現了。再從收入角度分析,農民收入有總收入、純收入之分,生產者批發環節漲價增加了農民的總收入,但是否增加純收入則要看生產成本有沒有變化,比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近幾年來,盡管國家對農業生產採取了增加各種補貼的方式給予扶持,不斷提高最低收購價,但由於化肥、農膜、農葯、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更快,農民實際純收入並沒有增加,甚至農業生產收益率還下降,這也是大量農村青壯年轉移到城市打工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考察政府抑制農產品漲價會不會損害農民的利益。這也同樣需要弄清政府抑制農產品漲價究竟是指生產者批發環節還是最終零售環節的價格,如果是前者,自然會影響農民的收入,但如果是後者,那麼就不一定會影響農民的收入。事實上,政府調控的對象正是後者,因此,不會影響農民的利益,而是要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特別是廣大工薪階層的利益,保證社會穩定。
換句話說,在分析此類問題時,需要界定清楚所討論的問題中的基本概念,避免簡單地吵架,而是理性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切不可意氣用事,情緒化地站在消費者角度看待問題,比如一概認為漲價總是不好的,政府就是要控制物價。事實上,我們不少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也就是說,調整商品價格對我們的影響是雙向的,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這就是辯證的思維方法,也就是科學的方法。
㈦ 根據經濟生活說明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對農民產生的影響
其實很簡單的
農產品價格高,生活蔬菜急需品價格上漲,其實跟農民關系不大,農民也決定不了價格的。大多都是中間商,經銷商在搞鬼。壟斷市場,囤積物資,炒作,哄抬物價,造成的。利潤多是中間商賺走了。
對農民直接的影響就是,種植農產品所需的化肥,種子,物資等成本費用也會相應提高,畢竟這些物價也在上漲么。最後直接受影響還是我們老百姓,國家只是宏觀調控,根據當地政策變化的。
㈧ 如果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小,農民收入是否會提高
農民收入提高這是比較綜合的問題,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小,並不一定收入會提供,農業的整個環節,種子、農葯、化肥、收獲等等,整個環節產業鏈中的每一個波動都會影響農民收入,只能說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小,在一定層面能降低農民的種植風險
㈨ 對農產品期貨影響的三大因素
在中國:國家調控,投機資金(短期),自然因素
㈩ 政治必修一農產品上漲對人們的 經濟生活有何影響
(1)①商品的價格由自身的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決定價格。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增加,增加了農產品的價值量,價格隨之提升。(3分)
②供求影響價格。國內市場需求量日趨上升,出口量增加導致農產品價格一路飆升。(3分)
③農產品價格飛漲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格的變動影響生產、經營,農產品價格飆升吸引了大量游資的炒作。(3分)
④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漲表明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等弱點和缺陷。如果任其發展,受傷的不僅是消費者,更會是農民和相關產業,必須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整頓規范市場,保證相關產業健康發展。(3分)
(2)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2分)影響城市低收入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利於社會穩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