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空殺空對後世影響
『壹』 三大改造的不足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佔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目前,隨著研究的深入,盡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會否定等多種不同看法,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在大規模運動的數年中生產力水平沒有下降並得到較快發展的狀況,越來越趨於實證性的具體分析了.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於我國建國初期歷史約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學者採取了實證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對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營金融業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並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將1953年以後的改造運動與當時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化的主客觀環境聯系起來,分階段、分行業的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就「一五」期間的客觀經濟狀況而言,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決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又決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時,三大改造的提出與工業化還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標.三大改造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設投資金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了資金和物資的基本平衡和市場的基本穩定;在當時的環境下,幫助私營企業克服生產任務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難等.其消極作用包括:經過對資改造,私營企業也同原有公營企業一樣,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影響了品種的更新、質量的提高和固定資產的更新;使農業增長速度放慢,從而也影響了工業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間特別是前4年,積極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後,消極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這種消極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突出.由於以往對於三大改造的兩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將其中符合我國歷史條件所採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間宏觀決策正確、實施合理所帶來的成就,簡單地套用社會化大生產需要擺脫私有生產關系束縛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釋;將針對特殊歷史條件的部分具體作法上的意見分歧,簡單地、普遍地歸結為兩種思想、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斗爭,從而導致了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的偏離.對於農業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階段也作了具體分析.對於不同行業特點的手工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評價,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象、改造的方式與階段也開始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並且正力求通過微觀的實證分析使論證有充分的說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經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應有的靈活多樣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貳』 錢學森對後世影響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叄』 米丘林對後世有怎樣的影響
1935年6月7日,曾為植物育種工作達60年之久的米丘林在自己的家鄉去世。但在人類征服自然的科學道路上,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了艱難險阻,創造了一個光輝的遠景。
『肆』 洋務運動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政府通過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或自強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破敗落後的局面,清朝的恭親王奕欣、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官僚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推動下展開的以經濟為核心的求強、求富的改革。
洋務派人物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洋務運動重點發展了采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近代紡織業、自來水廠、發電廠、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制葯、玻璃製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在短短十餘年間鐵路建設有了長足進展。《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鐵路的具體建議。他說:中國各省應當皆有鐵路,「以為全國之脈絡,通則無病焉」。
建立近代軍事工業;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
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伍』 彼季帕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彼季帕不僅在芭蕾舞劇的編導上作出極大貢獻,而且,他以自己的耐心與熱情教導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芭蕾藝術家。其中最為優秀的就是後來著名的女芭蕾演員安娜·巴甫洛娃,以及著名的編導福金。彼季帕以其一生偉大的成就,無愧於「古典芭蕾之父」的稱譽。
『陸』 《國富論》對後世的影響
《國富論》的發表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正確的觀點不僅影響了後來的理論家,亦影響了當時的立法和政府政策。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
《國富論》是經濟學的網路全書,基本包括了當時人類所建樹經濟理論、經濟史、經濟思想史、財政學、經濟政策等方面的知識,涉及歷史、倫理、經濟和政治所表現的社會行為的各方面,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劃時代巨著之一。
《國富論》是世界上第一本闡述歐洲產業發展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為現在經濟的自由貿易、資本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這部著作自出版後即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流通。
(6)期貨空殺空對後世影響擴展閱讀:
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書時,斯密除了關注道德問題外,還經常去格拉斯哥工業區實地考察那裡的經濟生活,漸漸地將自己的學術重心研究轉移到經濟方面。同時,他還參加了格拉斯哥地區的政治經濟學俱樂部。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斯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思想。
1764年斯密辭去道格拉斯大學教授職務,改任青年公爵貝克萊的私人教師,陪同他到歐洲大陸旅行。在巴黎,他結識了法國啟蒙學派代表人物伏爾泰、重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魁奈何杜爾閣等名流,在交往中他受益匪淺。
1767年斯密返鄉後閉門著書。1773年他帶著自己的著作到倫敦准備出版。可到了倫敦後斯密發現,在他隱居的這幾年又出了許多新的資料,他又用了整整三年時間對這本書進行了增補和修訂,終於在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
『柒』 對後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漢代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源於孟子、荀卿;唐代韓愈大倡復古,主要地是強調學習儒家諸於的思想體系和行文技巧,他與柳宗元一道,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從韓柳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子的影子。爾後,宋代歐陽修、蘇洵、王安石也都一直不遺餘力地提倡學習諸子筆法。
其次影響大的是道家。《莊子》在諸子散文中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莊子》中的寓言、重言是我國寓言文學的鼻祖。而老莊思想,作為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鼎足而三的哲學思想,更是影響著後世文人學士,直接啟迪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諸如稽康、阮籍、李白、蘇軾等,對老莊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繼承。
『捌』 期貨的"多殺多,空殺空"是什麼意思"過度持倉"又是什麼意思
你好,多殺多:即多頭殺多頭。股市上的投資者普遍認為當天股價將會上漲是大家搶多頭帽子買進股票,然而股市行情事與願違,股價並沒有大幅度上漲,無法高價賣出股票,等到股市結束前,持股票者競相賣出,造成股市收盤價大幅度下跌的局面。
空殺空:普遍認為當天股價將下跌,於是都搶空頭帽子,然而股價卻沒有大幅下跌,無法低價買進,交割前,只好紛紛補進,因而反使股價在收盤時,大幅度升高的情形。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玖』 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爭鳴流派代表
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後人稱為"六經"。其中《樂》後來亡佚了,現存《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諸侯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老子主張以柔克剛。相傳老子曾張開嘴讓弟子們看,然後對弟子們說:「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還在!」
政治上提倡「無為」、「順應自然」。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游》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展的。《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
莊子認為,水行要乘船,陸行要乘車,治理國家也一樣,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批評孔子在魯國想要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陸地上推船,勞而無功。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楊朱。
墨家
主張: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宋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尚同」,「明鬼」、「尚賢」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
墨家創始人墨翟,戰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愛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反對不正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墨子創立嚴密的組織,墨者團體的領導者成為巨子,墨者行動必須遵守巨子的指揮。墨家思想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徵用,戰國後期逐步不受重視。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2] 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後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代表人物:孫武、孫臏。
名家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 ,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 《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十家九流」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
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穀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最後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在張儀、蘇秦之後,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後期最後一次操縱和六國抗秦,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
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綜合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
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後有趙蕤著《反經》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尊神農氏。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代表人物:許行
小說家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方技家
方技家代表人物,遠古有岐伯、俞拊,戰國有扁鵲、秦和,漢初有倉公,其中以扁鵲最為知名。
《漢書·藝文志》錄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黃帝內經》流傳下來,現分為《素問》、《靈樞》二書。
方技家以醫學為理論基礎,但研究范圍遠寬於醫學,當包括後世之醫家與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後世多歸入道家。方技家甚至還由治身及治國,《藝文志》指出其有「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的特點。後世「方技」一詞則泛指醫、卜、星、相之術。
百家爭鳴的展開對當時以及中國後來的歷史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對當時的影響: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
百家爭鳴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用「智慧精華,惠澤千年」這八字來形容。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在美國出版的《名人年鑒手冊》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與穆罕默德、耶酥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哲」。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拾』 漢漠拉比法典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
《漢謨拉比法典》不僅被後起的古代西亞國家如赫梯、亞述、新巴比倫等國家繼續適用,而且還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法律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中世紀天主教教會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則便淵源於該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作為流傳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為完整的一部法典,較為完整的繼承了兩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華,使其發展到完善地步。
它公開確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並對各種法律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債權、契約、侵權行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規定所確立的一些原則:如關於盜竊他人財產必須受懲罰,損毀他人財產要進行賠償的法律原則以及誣告和偽證反坐的刑罰原則,法官枉法重處的原則等,均對後世立法具有重大影響。
(10)期貨空殺空對後世影響擴展閱讀
《漢謨拉比法典》(英文名稱:The Code of Hammurabi);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寫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是漢謨拉比為了向神明顯示自己的功績而纂集的。
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約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統一兩河流域與頒行法典的歷史活動而著稱。對內推行緩和階級矛盾、加強王權和發展經濟措施,抑制債務奴隸制,使其在長期對外用兵中有相對穩定的後方,促成國家繁榮,巴比倫城變為西亞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根據社會經濟形勢與階級等級關系的狀況,在位期間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隸主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