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沖突期貨影響
① 經濟學家如何看2017年中印沖突對中國的引響
其實吧,你要是站在印度角度看,這可真不算挑戰,而是自保
1,印軍非法入境,對峙原因是中國在動朗地區修路(修的這些路其實可以看作戰備公路),一旦中印開打,中國的機械化大軍往動朗地區一開,不用開火,就放那,印度整個東北邦和首都的聯系就被咱們掐斷了,動朗地區是印度的命門,如果你是印度你怕不怕
2,印度其實每天都會越界,與我們對峙也是常有,要知道中印爭議區是全球最大的爭議區!只不過這次在敏感地區鬧大了
對付三哥不足為慮,別聽新網上那些標題黨寫的東西,開打?短期內不存在的
② 哪些因素影響中印關系的發展
中國和印度山水相依,互為近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國的關系始終不盡人意,進一步發展中印關系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障礙。 1、邊界問題 中印兩國擁有漫長的共同邊界,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因此,中印之間存在較大面積的的領土爭端,並在1962年發生過極不愉快的邊界戰爭。這是影響雙邊關系的一個重大因素。邊界問題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國民的民族感情。中印兩國現在都很難指望邊界問題在中近期內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它從根本上制約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2、西藏問題 現在,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過12萬,達賴集團的流亡政府設在印度的達蘭薩拉。流亡西藏人在印度所進行的分裂活動,直接威脅到到西藏的穩定,影響到我國西南方向的安全。印度政府在西藏問題上採取了兩面性的做法,它一方面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西藏人在印度領土上從事分裂中國的政治活動,但另一方面它又暗中支持達賴集團分裂中國的行徑,企圖使這個問題成為向中國施加壓力和影響的籌碼。 3、三角關系 中國與巴基斯坦有著十分友好的傳統關系,在政治、經濟和國際問題上進行過長期有效的合作。中國高度重視巴基斯坦這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每當巴基斯坦遇到困難的時侯,中國總是給予有力的支持,而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巴基斯坦對中國的立場總是表示支持。中巴關系對我保持在南亞的政治影響力,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蔓延意義重大。但是,印度對中巴友好關系耿耿於懷,抱怨中國對印度的「安全關切」缺乏「足夠的敏感」。盡管中國真誠希望中印巴三角關系呈現良性循環地同步發展,真誠希望印巴之間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改變在克什米爾地區緊張態勢,但印度對中巴關系仍心存戒備。 4、安全觀念 盡管近年來中印關系得到不少改善,雙方在邊界實際控制線地區也採取了建立信任措施的行動,但印度對中國仍存在不少疑慮。印度的決策層認為,中國的強大和崛起可能影響印度的國家利益,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嚴重威脅了印度的戰略安全。印度的核試驗就是以中國威脅為借口進行。盡管一個時期以來這種論調有所緩和,其總統和外長也都在公開場合申明「中國不是印度的威脅」,希望「尋求同中國建立友好、合作、睦鄰和互惠的外交關系」,但其內心深處把中國視為「最大潛在威脅」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這種看法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使印度國內改善對華關系的努力大為減弱,對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雙邊關系帶來消極影響。 5、貿易問題 近年來,中印貿易增長迅速,年貿易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的水平,邊境貿易也有很大發展。但是,同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相比,特別是同中印兩國的貿易規模相比,中印雙邊貿易額在各自外貿總額中的比重仍顯過小。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關系的進展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安全關系的改善缺乏足夠的經濟動力。 在看到中印關系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同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兩國之間改善關系的有利條件也有很多。 1、對國際戰略格局的看法具有相似性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俄羅斯的衰落,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印度作為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曾經有過輝煌的大國,不願意看到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戰略格局,堅持主張建立一個多極化的、「多中心」的世界,爭取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因此,印度在國際政治領域明確譴責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由一個或少數國家主宰世界並對其它國家發號施令,反對超級大國充當「世界警察」。在科索沃危機中,印度反對超級大國無視民族國家主權肆意發動戰爭的行徑,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野蠻暴行。印度的上述觀點,與我對國際戰略格局的看法不謀而合,與我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上的主張基本相似。 2、對國際行為准則的主張具有共同性 在當今的國際關系中,如何處理彼此間存在的利害沖突,採取何種方式解決彼此間的權益糾紛,以保證國際秩序的合理性,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問題。在這方面,中印兩國都認為,由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各種國際行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其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最主要的原則,是國與國之間保持正常關系的基礎,也是國際大家庭進行協調合作的前提。其中「互不幹涉內政」就是反對把一國的利益和意志強加於他國,反對以施壓的手段強迫一國接受他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人權問題上,兩國都認為發展權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權在法律上來說屬於一國主權之內的事情;雙方都抵制少數西方國家以人權為借口乾涉他國內政的行徑,不贊成某些西方國家以經濟制裁為手段對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的作法。 3、對經濟貿易合作的要求具有互補性 中國自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就把國家戰略的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印度自80年代末以來,也把國家戰略的中心放在振興經濟上。改變各自的貧困面貌是兩個國家的共同心願,加強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是兩國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都十分龐大,經濟貿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中印之間擴大貿易的潛力很大,有待進一步發掘。近年來,中印貿易迅速增長,已從1991年的2億多美元猛增的1999年的20億美元,邊境貿易也有很大發展。目前,雙方正在努力開發對方市場,爭取貿易大幅增長。從科技合作來看,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術、農業技術、遺傳工程、計算機特別是在軟體開發方面的技術,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中國的小高爐、小水電、家電、空間開發等技術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興趣。雙方在這些方面取長補短,互相合作,可以加速各自的經濟發展,減少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有助於促進兩國關系趨向成熟。目前,兩國在農業、生物工程、冶金等方面的合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幾個投資數額較大的合資企業也已開始投入運營,兩國政府和工商界之間正在進一步探討加強這方面合作的途徑和方法。 印度是頗有聲望的發展中大國,在國際政治舞台有很大影響力。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將其經濟排在世界第五位。在南亞,它更處於「龍頭老大」的顯赫地位。 對於這樣一個既是我國鄰國又是崛起中大國的印度,我們的方針應該是:(一)登高望遠,從總體外交戰略戰略的高度著眼,在推動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與其加強磋商合作。(二)增信釋疑,積極穩妥地處理雙邊關系,縮小「中國威脅」論的市場。(三)求同存異,某些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可留待以後解決,但要積極創造條件,保持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四)取長補短,不斷加強在經濟、技術和貿易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與兩國均有關聯的「中印緬孟次區域經濟合作」。 總之,中印之間應該努力建立睦鄰、合作和互惠的良好關系,為亞洲的持久和平與發展做出地區大國應有的貢獻。
③ 中印5年內會有沖突嗎
印度不會與中國開戰,理由如下:
1.在世界大國中,印度主要與俄羅斯關系較好,是俄羅斯的戰略夥伴國。但中國目前也是俄羅斯的戰略夥伴國家,俄羅斯在經濟上和國際外交事務上都依賴於中國的幫助。雖然2000年3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印度期間,兩國簽署了指導21世紀印美關系的框架性文件《印美關系:21世紀展望》,從而確立了「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設性、經濟上有成果的」新型夥伴關系,但兩國關系實質上是若即若離。印度自稱是印度洋的主宰,最擔心的就是美國控制印度洋,對美國也總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印度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上的經濟軍事強國,這也決定了不可能與美國走得太近,與美國修好只不過是為了牽制中國罷了。印度與歐洲關系一般,來往並不密切,在戰略上沒有溝通,在利益上也沒有多少共同點。印度加強與日本的關系也是為了對中國進行牽制,印度與日本都想「入常」,兩國之間也不可能密切合作。
在沒有世界主要強國支持的情況下,面對總體實力要優於印度的中國印度是不可能主動開戰的。
2.印度與中國的共同點,都是人口大國,都是世界上發展較快的國家,同屬「金磚四國」成員,同屬發展中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正在崛起的國家,是不會希望被戰爭來拖住發展的腳步的。中印同屬金磚四國,在當前世界抵抗經濟危機的過程中,金磚四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有著共同的利益,這個時候是需要團結的,而不是要用戰爭來爭高低,這在前一段時間發表的金磚四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宣言中就有所體現。中國不會想開戰,相信印度也不想開戰。何況中印領土主權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並不是一個急於解決的現實問題。
3.中國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都要強於印度,印度人再狂妄,也不會在這種實力對比之下與中國開戰的。
4.印度最大的後顧之憂是巴基斯坦,印度與巴基斯坦是死敵,兩國之間發生了多次的戰爭,由於有中國的幫助與參與,才使得每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沒有占太大的便宜。如果印度與中國開戰,巴基斯坦就會在印度的後院放火。印度面臨的不是中國一個敵人,而是兩個,要知道,只巴基斯坦一個國家的實力印度就無法輕易擺平,中巴加在一起,印度要主動求戰就是找死。
5.中印邊境軍力對比,表面上印度好像兵力挺強,實際上絕不堪中國一擊。中國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中國的導彈、火箭炮完全可以把距中國邊境地區500公里的首都新德里火力覆蓋。中國空軍實力上恐怕是要優於印度,至少不會讓印度佔先。這就決定了即使是印度先發制人進行突然襲擊,也絕對討不到便宜。
6.目前不是印度主動對中國進行先發打擊的問題,而是中國是不是選擇與印度一戰收回國土,是不是中國想借對印一戰來揚威崛起的問題。印度之所以加強兵力部署,恐怕最主要的是怕中國對印度搞突然襲擊。
7.中國與印度都是核國家,兩個核國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大可能發生戰爭的,特別中印兩國又是鄰居。
8.印度與中國開戰,除了周邊國家以外的其它國家恐怕都會樂於見到這種場面。中印兩個人口大國的崛起,對於其它國家都是一種威脅,兩敗俱傷,對於其它國家不但沒有損失,還能佔到便宜。
綜上所述,印度是不敢主動對中國進行先發打擊的,除非印度人真的是瘋了
④ 印度沖突對中國的利弊有哪些
印巴沖突是吧。
顯然對於中國影響非常的適中。
地理位置來說,印度洋那裡是中國海上一帶一路的中間點,雖然戰時影響不是特別大,但對一帶一路的穩定造成很大的破壞,尤其是信心。另外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路上鐵路到哈密這一節鐵路運輸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隨意兩個國家戰爭對於一帶一路這個國家戰略負面影響不小。
經濟層面,兩個國家和中國的貿易不是特別的大,所以經濟層面影響並不是也不大,不過印度之前通過的戰爭法里徵收敵國資產這一條需要一些在印投資的企業審議,畢竟,中方在克什米爾也是有領土爭議的。
安全層面,兩個都是有核武的國家,到時候用起來,那就是大麻煩了,雖然中國有天然屏障青藏高原但這一塊對於中國的戰略發展節奏還是影響很大的。
總體而言,對於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尤其是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予中國很大的戰略優勢。如果相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程度的話,這個僅僅占其兩層吧。
具體如何還需要看事態發展,印巴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
⑤ 中印戰爭對印度造成了哪些影響
中印戰爭間接說明了尼赫魯不結盟運動的構想是虛幻又不切實際,同時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就是尼赫魯所發起中印兩大國帶領第三世界團結的不結盟運動和中印之間短暫的蜜月期,也在這一瞬間的戰爭爆發而破滅。並且導致後期一系列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爭奪,從中造成雙方不少的傷亡,中印兩國也從二戰後盟友變成死對頭,直到至今仍然互相提防嚴兵重守雙方軍事要地,不結盟運動的名存實亡使得印度和中國開始尋找戰略同盟的可能,以至於印度開始與蘇聯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以制衡中國,而中國則因為美國在戰略上需要而開始被拉攏並發展與西方的外交關系,同時這也使得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持續僵持,而巴基斯坦與中國作更進一步的外交發展,進而成為中國「最友善的朋友」。
⑥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6)中印沖突期貨影響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⑦ 中印對峙會影響股市嗎
上兵伐謀,次之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中國現在已經開始伐兵了,10月前如果不能解決,就只能採取下下策:最下攻城。
10月前必須解決,你就等消息吧。
⑧ 中印歷史上有過多少次沖突是否造成過戰爭
1、唐朝天竺戰爭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餘,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收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由於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准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麼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
2、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中印戰爭最為人注意的是戰斗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沖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雙方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和補給不易的問題。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⑨ 1967年中印沖突中國到底吃虧了嗎
還是吃虧了,畢竟丟了一點點土地,因為我們沒有大飛機,後勤跟不上,必須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