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期貨影響
㈠ 供給側改革對鋼鐵業究竟有什麼意義
我國鋼鐵行業正值重要的轉型期,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次重要轉變,對相關產業政策、政府職能轉變、過剩產能退出等都將產生深遠 影響。主要表現在:僵屍企業「僵而不死」的狀況可能被打破,落後產能的退出從政策到地方政府的執行都會有更強的動力,但是需求端難以出現量上的好轉,鋼鐵 需求總量的下滑將成為常態。可以說供給側改革是中央政府下的一盤大棋,環保、財稅政策、進出口政策、地方政府改革等都是這盤棋局上的棋子,今後的關鍵就看 能否下好這盤棋了。
㈡ 「供給側改革」真的能帶來大宗商品的牛市嗎
理論上來說是這樣,供給側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產出,如果需求不變的話,需求就會大於供給,大宗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但現時情況就兩說了,首先供給「改革」未必就是真的會導致產量劇烈下降,地方政府為了保住GDP往往並不熱衷於關停這些企業,導致改革說得多做的少,流於表面,實際產量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再說需求側,經濟在下滑,製造業迫於成本大舉遷移東南亞,需求也是會萎縮的。一正一負,這中間還要考慮投機性力量的干預,導致大宗商品未來必定會進入一個價格波動震盪格局。至於你所說的牛市,一個牛市之後緊接著還會是另外一個牛市嗎?要知道,中國從成為世界工廠到如今,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了。
㈢ 供給側改革給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破除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㈣ 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影響:對中國經濟影響多大
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影響非常大。據有關部門測算,所有虧損企業占工業部門比重約13.5%。僅處於供給側改革最前沿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對總消費的拖累為1.3%。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由於本輪去產能周期缺乏新增長點,失業補貼需要1618億。銀行方面,面臨巨大的潛在壞賬,資產質量問題也會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目前,在虧損嚴重的企業面臨出清壓力的同時,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要使供給側改革平穩運行,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㈤ 為什麼供給側改革會帶來鋼鐵股的上漲
1月4日之後大盤跌破上升趨勢線 60日均線 前期平台頸線
加上外圍股市持續暴跌 既然全世界的資金都在做同一個動作
一定有什麼我們看不到的黑天鵝
現在上證一直在所有均線之下 所以年前不會有波段行情 最好就是震盪打底 年後能把均線盤好 才可以期待後面
3次股災其實只要學一點技術手段就能完全躲過 比如跌破上升趨勢線就清倉 5178那次在4800
4006那次在3900 這一次在3480
而突破下降壓力線買入 3450 2950 這2次買入獲利都會不少
遭遇虧損的股民只是因為完全不懂股市 又不學任何技術手段而已
投資市場不是一個聽消息看新聞就能進的市場 必須要學習充實自己
現在不要進場買任何股票 等見底信號出現再說
有持股逢反彈減倉
㈥ 供給側改革會對就業產生什麼影響
從就業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從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來看,2015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71萬人, 提前完成全年指標。 在經濟下行的大局勢下, 這種表現還是比較難得的。但與此同時, 我國就業面臨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量壓力大。 雖然這些年我國勞動人口總量在減少, 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並沒有減少, 總量壓力仍然比較大。 其中近兩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700萬人, 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 我國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 勞動力供給需求匹配失衡。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之下, 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業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職工面臨著下崗再就業, 缺乏技能的勞動者面臨著再就業難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業提質增效需要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對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 這兩種疊加性矛盾會讓就業更加復雜, 原來的隱性就業問題顯性化。 但根據供給學派的觀點, 供給側改革重視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從長遠來看,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優化配置資源, 加快企業的調整, 讓戰略資源退出 「僵屍企業」, 進入優勢企業, 對於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是有利的。
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失業。 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服務要提前到位, 爭取可以幫助員工在沒有失業的情況下再就業, 或者盡可能減短失業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 企業要避免集中減員, 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 在職工失業之前制訂比較穩妥的分流方案。 中央在下撥專項資金用於解決職工安置問題的同時, 也應建立對職工安置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 另外, 對轉崗職工進行技能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 我國要繼續推進和完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
我們還應該看到, 有時候政策優惠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地方給予企業過多補貼, 導致一些 「僵屍企業」 「大而不倒」,這對國家經濟來說是一種拖累。 供給側改革應該避免這一點, 不能盲目擴展產能, 如果過多的資金和補貼流向這些落後產能企業, 將導致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
我國長期實行就業優先戰略, 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政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技術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 新業態、 新模式由此產生, 並提供了比較廣闊的就業空間。
隨著經濟發展、 技術進步、 需求改變, 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高。2014年, 我國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48%。 從總體上看, 我國目前市場就業的吸納能力很強, 就業形態很多; 從當前的產業結構來看, 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就業渠道更多, 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也拉動了就業。 新模式、 新業態容納的就業總量很大, 同時也會充分利用現有勞動力。 在新興產業, 曾經很多從業者都是兼職, 表現出就業不足, 新業態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幫助挖掘這些勞動力的潛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5年是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的。「雙創」 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 另一方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 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 總之, 供給側改革將創造更多有效的供給, 來滿足消費需要, 改善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 從而實現就業質量優質化。 供給側改革將成為進一步擴大就業的動力。
謝謝閱讀!
㈦ 供給側改革對鋼鐵行業會產生哪些影響和作
供給側改革對於鋼鐵行業來講就是化解落後產能,提高產品質量,生產適銷對路產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保持鋼鐵行業的運行平穩健康有序持續向好。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鋼鐵企業利潤大增,產品質量持續提高,新材料新應用新結構層出不窮,地條鋼等危害社會安全的生產能力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民營鋼鐵企業無需擴張得到抑制,小鋼鐵廠隨意污染環境的狀況有所改觀,隨意壓扎工人工資有所節制。
㈧ 供給側改革,對未來中國及金融業有何影響
有效調節產能過剩問題,同時解決勞動力成本逐年升高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給經濟帶來創新生產力,帶動經濟轉型,走出新常態吧
㈨ 致遠期貨:供給側改革對完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有何意義
供給方面
供給側,即供給方面。 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於需求側。若是要比較清晰地弄清供給側應先了解供給。